当前位置: > 热博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0条

时间:2022-04-22 04:38:37 热博 我要投稿

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虽得阳明证,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入腑为实,可与大承气汤下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入腑,犹在表也,可与桂枝汤,发汗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病人,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人也。太阳病烦热,汗出则应解矣。今又寒热如疟状,每至日晡所即发潮热,日晡者,乃申酉阳明王时,故曰:属阳明也。证虽如此,当审其果尽归阳明耶?抑或尚兼太阳也?故又当以脉辨之:若脉实者,邪已入里,则汗出潮热,为阳明下证,宜与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者,邪尚在表,则寒热如疟,仍属太阳当汗之证也,宜与桂枝汤汗之。

【集注】

程知曰:病人得汗后,烦热解,太阳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可下;若脉浮虚者,仍是阳明兼太阳,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烦热自汗似桂枝证,寒热如疟似柴胡证。然日晡潮热,期属阳明。而脉已沉实,确为可下,是承气主证主脉也。当与不大便六七日,互相发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表证未解,而生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乃汗后又如疟状,每日日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日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汉书·天文志》: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昳为稷,昳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菽,下晡至日入为麻。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按:日晡在日昳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时也。)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里热内结,其脉实。脉实者,宜下之,以泻其里热,脉浮虚者,宜发汗,以泻其表热。下之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浊而消满也,发汗宜桂枝汤,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如疟状者,太阳阳明并有之。太阳篇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无汗而身痒者,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也。」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此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也。」若日晡所发热,则属阳明。阳明之病,日晡所发热有二因。一由阳衰阴盛,地中水蒸气上出之时,病气与之反抗。一由日暮之时,草木发出炭气,病气与之化合,惟与水蒸气反抗者,不必见谵语,与草木炭气化合者,必有谵语,为其昏气重也。故同一日哺所潮热,而有胃中燥实与不燥实之别,见证同而治法不同,皆当决之于脉。脉滑大而坚实,则为大承气证,若脉但缓而不实,则为桂枝汤证。仲师言浮虚者,不过对上脉实言之,非虚弱之虚也。独怪近人遇「时以汗解,时复发热」之证,不问太阳、阳明,通谓之湿温,日进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石斛、生地等药,即稍近高明者,亦不过能用苍术、白虎,药不对病,庸有济乎。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表里证的辨证与治疗。

以前讲阳明病的表证,一个是桂枝汤证,一个是麻黄汤证。其法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风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一条是太阳之表。大家在这一点上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太阳表好理解,太阳是主表的,阳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脏腑经络都有一个里外的问题,一个经证,一个腑证,或者是脏证,这是发病的一个规律。在外就叫经证,在里的叫腑证、脏证。六经是统八纲的,每一个病里都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太阳主表就是表纲,阳明主里就是里纲。六经病,一个经分一个病,也分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太阳病主表,太阳也有里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有虚证、也有实证。每一个经都是这样的,这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要抓住其中主要的思想,它有重点,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重点是什么?太阳主表,以表证为主。所以头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讲表纲。阳明病虽然也有表证、也有寒证,但以里实证为主。所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它的提纲里就叫胃家实。但是这并不代表阳明不包括别的病。讲胃家实,但不只讲胃家实,它还讲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里实为主的以外的病,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这样形成一个辨证的理论体系。这是第一点。

六经都有表证。举个例子,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到这时候怎么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人身上有经、有脏、有腑,经络实联系于体表,经络受邪就叫表,脏腑受邪就叫里。太阳主表,但是膀胱蓄水就叫太阳里证;阳明主里,阳明表证还得把它叫经表证。所以尤在泾的分类法,病有表里、寒热、虚实,这体现一分为二,用阴阳两纲来统摄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情的变化。所以这两条,冠了个阳明病。阳明病就不是太阳病,症状不同。在太阳病里,桂枝汤证什么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一条,是中风的提纲。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只指中风说的,和阳明中风桂枝汤证脉迟,汗出多,恶寒少,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一条注家很多,有的说这个病是在太阳,表邪刚往里一传,还没有到里,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证。也有的说,既然是阳明病了,阳明就是胃家实,胃家实就是大便干燥,但是它还有表不解,还有汗出,微恶寒,可以先用桂枝汤发汗。像太阳篇讲的那样,若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和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这也是一个注家的意见。刚才我们的一些同志说是不是太阳和阳明合病?这些体会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个见愚见智,要不怎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可以体会,但是有一个前提这是表,可以发汗,要是恶寒少,出汗多,还得用桂枝汤发汗,这是没有错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又如疟状」,应该是个「复」字,「复」这里当「反」意讲。「复如热状」,这是《玉函》经里头的,它后边有注,这个应该改成个「复」字。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这个「宜下之」,在《玉函》经里头是个「当」字,「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不是个与字,发汗宜桂枝汤。它这个改个当字可以,不改也行啊,这都讲得通,它改个当字呢,它下面用的宜,这个古人用字啊,它念着也顺口,它原来可能就是个当字,这个问题都不大,改不改都行,都能讲。但是这个又字,不如复字,复字当反讲。

那么病人发烦热,你们想想,那个烦热指的什么说的,这个是指大青龙汤证说的,咱们前头不讲了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一般的那个表实证啊,它不那么烦躁,可是这里它有热啊,不汗出而烦躁,所以它底下搁个汗出则解,也就是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发烦躁,那么用大青龙汤达到汗出,那么它这个就解了,它是这么来的。

可是解是解了,复如疟状,反而它就变成了这个病,像发疟疾似的,指的什么说呢,指的这个发热有定时,日晡所发热,日将暮的时候它发热,那么这个时候的发热属阳明也,这是属于专属阳明证的。脉实者,当下之,这个时候看看它的脉,如果脉实,肯定它是由表传里了,应该下。脉浮虚者,当发汗,那么这个呢还是表不解呢,这个根据什么呢,前头讲了,时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它也是定时发热。

这个日晡所发热呀是定时发热,这个桂枝汤证也是每天这个时候发热,它定时发热,而要汗出,这是桂枝汤证,那么这个日晡所发热又属阳明,所以在这个是两方面都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得辨它这个脉,如果是脉沉实而有力,肯定它是传里了,那就得泻;脉还浮,那还是在表,脉虚它是经过大发汗了,用过大青龙汤了嘛,那它津液不足了,当然还是桂枝汤证。所以脉浮虚者,没有明显的发热恶寒的那个表证,和阳明病的这个身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的这么一种征候,就是没有明显的那个表里证。所以这个脉实和脉虚是个对比,这个实呢,是实而有力,就是脉跳动也有力度,这个为之实,跳动无力的则为之虚,这个也是判断的根据。

前面这两句话,「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说明这个病一开始它来势猛峻的很,所以用了大青龙汤,那么大青龙汤它是内以清热、外以解表的这么一个方剂,发汗也相当的重。那么这个药方吃下去后,这个表将罢而将传里的时候,这个病就是急剧变化,那么正在变化莫测之时,这时候要是大夫一缓哪,可就变证百出啊。

所以这个治病不但要辨证,还得详审当时的病情,一般来说只是日晡所发热而已,还没发潮热,那是不能用大承气汤的。但在这个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它由于用完大青龙汤后,反而又传里,你看看这个病,这时正在急剧发生变化之时,最应以大投方剂来止住病势,所以才用大承气汤,这个你往后看急下那几条就知道了,这个病来势是很猛暴、变化很快的。

所以这个在临床上很不容易呀,尤其是问症要详细,你不问怎么知道他吃过大青龙汤呢,是不是,如果一开始就是我们个人治病,当然心里面明白,可要是旁人已经治过的病,赶上这个时候找你来了,你不详细问是不行的。

子恒试注

病人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烦发热,发汗后症已解除,但是像疟疾一样,每天在日晡所时定时发作。日晡所时为阳明所主,辨证应属于阳明病。但是桂枝汤证也有定时发热汗出的情况(互参第54条),所以需要通过脉象辨别是阳明实证还是桂枝汤证。脉实而有力属阳明实证,适宜攻下治疗,可选择大承气汤。脉浮主表证,虚而无力主表虚,适宜发汗解表,可选择桂枝汤。

【条文互参】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第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第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第232条: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自我测验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复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