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碑帖范本】西周散氏盘拓片欣赏
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夨(cè同侧)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盘内所铸的铭文为金文草篆,共19行,共357字,记载大意为夨国侵略散国的田邑,后来议和,夨国割田地赔偿散国。 和议时,夨国派15名官员前进行土地的交割事务,散国则由10名官员来接收,双方一同订立协约,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之下,两国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约,而两国之田界契约内容便铸刻铭文于盘内,成为宗邦重器。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从书法方面来看, <散氏盘铭文> 作为西周时期粗犷遒劲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 <毛公鼎> ,《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记载西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和议之时,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矢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券约。
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
吴大澂临《散氏盘》
黄宾虹临散氏盘铭
吴昌硕临《散氏盘》
言恭达
邓石如临《散氏盘》
王个簃临《散盘》
黄简临本
朱复戡临本
虞椒杨濠叟临散氏盘铭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