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和济生乌梅丸加减治疗胃息肉
的体会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风吾 邮编467000
胃息肉在中医文献中为“胃痛”、“胃脘痛”,主要表现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胃镜检查中发现,笔者从1999年采用附子理中汤和济生乌梅丸加减治疗,功效显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特发此文,以飨读者,并求进一步研讨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34岁,平均48.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9个月,1年内3例,1~3年6例,3~5年6例。
1.2 治疗方法:附子理中汤和济生乌梅丸加减为基本方,其方药为:附子、干姜、人参、苍白术、炙甘草、砂仁、乌梅、穿山甲、夏枯草、海藻、薏仁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一3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示胃息肉消失为治愈。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示胃息肉多枚减少和单枚息肉缩小。
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但胃息肉无变化。
2.2 疗效分析 临床病例15例:治愈8例,治愈率达52.8%;显效4例,26.4﹪;好转3例,19.8占%;总有效率99%。.服药一般7剂胀痛缓解,14剂,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一般治疗在2个疗程左右。服药期间,禁止饮酒,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3 病案举例
患者贾××,女,46岁,农民,2004年8月5日初诊,患者因上腹部胀痛,嗳气反酸3年余,曾在当地市级医院采用中、西药物(药物不详)结合治疗,效果欠佳,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幽门部糜烂,有出血点,胃大弯、小弯处有二十多枚大小不等的粘膜凸起,直径0.2-0.35 cm。诊断:1、糜烂性胃炎2、胃黏膜多发息肉。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不肯接受,经人介绍来社区卫生服务站找愚,要求中药治疗,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苔薄白、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弱,四肢发凉,冬季尤甚,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肾阳虚,胃脘疼。随投以附子理中汤合济生乌梅丸加减七剂,药物为:附子、干姜、红参、仓白术、黄芪、沙仁、白叩、薏仁、乌梅、夏枯草、海藻、人指甲、(无人指甲可用穿山甲代)、炙甘草等2004年10月10日复诊,患者上腹疼痛减轻,嗳气反酸缓解。效不更方又进七剂,三诊患者诉说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在上方基础上稍作调整又进十四剂,胃镜复查示:糜烂性胃炎,胃黏膜炎症、水肿,息肉全部消失。追访三年健康无复发。
4讨论
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各种胃炎、良性肿瘤、胃癌等病症。主要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情志所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导致脾胃失运,升降失司,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一切良、恶性肿瘤(息肉)均为蓄毒久聚,(蓄毒乃:痰毒、热毒、湿毒、食积毒、腐毒、烟毒、酒毒),淤积不通,热腐化生形成。由此造成气滞血瘀、脉络损伤、瘀阻不通,使五脏六腑的解毒、排毒能力下降,气血衰败,脏腑损伤,湿毒痰火滋生,组织粘膜上的各种炎症加剧,息肉、良、恶性肿瘤相继转化形成。胃息肉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转化恶性肿瘤。
附子理中汤合济生乌梅丸加减,具有温补脾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瘤等作用,方中附子理中汤温脾肾之阳,一达扶阳化阴之作用,黄芪人参补气,内经谓“大气一转,阴气自散”,穿山甲、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消瘤,乌梅性酸味平有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腐肉、化痔消息肉之功。《本草经》云:“去死肌消黑痣、蚀恶肉”《本草逢原》“恶疮胬肉,也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四川名老中医龚志贤也用济生乌梅丸加减治疗鼻息肉、直肠息肉、宫颈息肉。薏仁健脾利湿、抗病毒,炙甘草补中气、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瘤等作用,方证相对,病机相符,效果理想。临床上遇到胃脘部胀痛、嗳气、泛酸,与本方病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