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生态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生态语言学(英文ecolinguistics)是一门主要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它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生态以及语言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生态伦理、性质, 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等。

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艾纳•豪根(Einar Haugen)把“语言生态”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他对“语言生态”的正式提出给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隐喻式的视角。1990年,英国语言学家迈克尔•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进一步提出:语言学和生态学应该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将语言学纳入生态研究之中。

20世纪末,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才真正兴起,一大批欧美学者将生态学的问题、理论、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21世纪初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更为迅速,相关学术会议每年召开,研究组织在欧美各国相继成立,很多网站也随之建立。在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相对较晚,论著也不多。国内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语言学家李国正;他指出汉语可以立足于生态系统中进行探索,并于1991年提出“生态汉语学”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如语言学家范俊军翻译了奥地利语言学家艾尔文•菲尔(Alwin Fill)的论文“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并把译文进行发表,对我国学者影响很大;后来很多学者都在论著中引用了菲尔关于生态语言学两种研究模式的说法。

应用研究是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语言多样性、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活力、语言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对生态话语的分析以及对新兴词汇、网络语言、媒体流行语等新兴语言现象的探讨。目前,我国已成立多所生态语言学相关研究机构;另外,一些学术组织还多次举办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讨会。

生态语言学目前有两种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把语言和言语社团的关系隐喻地比作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社会及人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所以语言生态学研究的就是语言与其特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语言才能健康发展,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最终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豪根模式”也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

而“韩礼德模式”却认为语言的运动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联系;人类是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语言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通过语言来反映现实和世界。韩礼德强调语言学家作为语言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者,必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韩礼德模式”也被称为“环境的语言学”;可见该模式主要探讨作为语言学家应该如何为生态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虽说这两种模式是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种不同路径,但它们是互补的,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与生态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对应两种研究模式,菲尔提出了生态语言学的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隐喻的,将特定环境中的语言与其作用关系比作某种生物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生态;另一种是非隐喻的,从生物学角度入手,注重话语与行为的生态审视和批评,认为语言为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语言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体系没有形成,学科定位仍待统一等;但是,因其紧密贴合时代主题,发展势头良好。自从生态语言学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该学科做了探讨和研究。完全可以相信,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生态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前景将会一片大好。

文/何冰(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门  一门词条  新兴  新兴词条  语言学  语言学词条  交叉  交叉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