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农村老龄化后谁来种地?担忧的根源是什么,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近几年,随着农村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未来的地由谁来种?一直是大家担忧和热议的话题,在11月19日举行的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也谈到了同样的担忧。人们担忧的根源是什么?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农村老龄化后谁来种地?担忧的根源是什么?

根据中国社科院5月份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在全体农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20.0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82%,已经完全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并非常接近“老龄社会”标准。

随着农村老龄人口比重的提升和劳动力逐渐丧失,“70、80后不愿种地,90、00后不会种地”。未来谁来种地?就成为大家越来越担忧的话题!我们常说,要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是关键。那么,没人种地的根源是什么?

其实,根源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总结,那就是“种粮收益不高!”如果种粮收益高,没有人愿意离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根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然有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农村人口众多也就意味着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就是对这种现状最直观的描述。

如果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做对比,这个差距就非常大。在美国,有超过200万个农场,但农民和牧场主仅占劳动力的1.3%,同在亚洲的日本,农业人口也只占其国内总人口的5.2%。农业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的农业产值就少。

其次,投入产出比低。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再加上粮食价格和物价上涨的速率不能匹配。一边是粮食价格多年低位运行,另一边却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不断上涨,即使抛去人工费用,一年下来也所剩无几,更不要说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种植粮食的风险也在逐年加大。

基于以上现状,近些年农村逐渐形成了“半农半工”的模式,老年人返乡,青壮年入城,如此往复循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来源是外出务工所得,种粮收益反而退居次要位置。这就是“70、80后不愿种地,90、00后不会种地”的根源所在。

未来谁来种地的破解之道

对于未来谁来种地的解决办法,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提高粮食价格,但其实这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现状是中大、中小农户并存,而且以小农户为主。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约有100多万户,10亩左右的中农户约700多万户,小于10亩的约2.1亿户。

假设将粮食价格提高一倍,一亩地按照纯收入500元计算(并不一定达到)。毫无疑问,提高粮食价格对于中大农户显然很有利,但对于种植面积在10亩及10亩以下的,并不会带来实质性改变,而这部分农户却是占比最大的。所以,提高粮食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很显然,解决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在“土地”上,只有农民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农业产值才能够提升。而要扩大耕地面积,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少农业从业人数,减少农业从业人数,不是简单地让农民放弃土地入城,需要给他们找到出路,这就需要乡村产业的支持,乡村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如果没有乡村产业,城乡差距是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的。

所以,城乡融合很重要的一点是城乡两个发展空间是平等的,乡村产业并不一定是和城市去争夺工业资源,而是围绕和农业相关产业链以及未来城市人口对乡村需求展开的。只有城乡之间形成双向流通,城乡融合才能真正实现。

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后,谁来种地其实就成了一个伪命题。因为,那时候农业人口已经很少了,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增加了,也就意味着产值增加了,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农业行业。如果对目前的种粮大户做调查,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是青壮年,因此,当农业产业会搞提高了以后,整个农业产业链就发生了改变,自然从事农业的人也就发生了变化。

另外,随着回报的提升,农民会主动求变,因为投入和回报是关联的,只有生产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农产品,他们的收益才会更多。而且,种地技术无非是一项技能,经过一系列和农业相匹配的培训即可获得。

对此,你怎么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搜索建议:
热博

 工程合同承担违约责任方式有哪些

一、工程合同承担违约责任方式有哪些?工程合同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支付违约金、赔偿金。工程合同是指承包人进行工程建筑,发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