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最近,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受到了极大关注。当然,除了马斯克、其他的科技巨头们也纷纷入场了人形机器人。
比如,以家电产品“出圈”的戴森也进入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已发布的是一款能拿起漂白剂、夹起盘子的机械臂。而戴森的愿景是,在未来10年内推出可以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
再比如,小米此前公布的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CyberOne。并且,小米新发布这个人形机器人的确还挺像样,不仅外观,其各方面组件的确满足人形机器人要求。无论行动速度,还是抓握力,再到突出的交互能力和AI算法对环境语义的识别判断,能看出这台CyberOne更面向/服务于人本身。
那么,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这么多异形机器人的同时,人们还那么热衷于开发人形机器人呢?毕竟,相较于人形机器人,异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实现商业化。
波士顿动力的 Spot 已经开始量产,并在货运、山地运输、灾难救援等领域被投入使用。而索尼的陪伴型机器人机器狗 AIBO 也在日本地区复活,开始为人群提供陪伴服务,并在医疗等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异形机器人同样装有AI程度较高的操作系统,可以自主接受来自用户的命令并完成相应的指控。同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上,这些异形机器人也可以随意改造成不同的造型,比人形更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各种仿生学部件,可以让他们像动物一样穿梭在空中、山地、海洋等不同的场景之中。
对于此,马斯克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就是充当劳动力。马斯克不止一次强调,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人力短缺,人类更应该将精力放在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上。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将人类从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然而,要满足于此,就需要让机器人也适应我们人类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社会是根据人类本身来设计的,而一个像是人类的机器人,就能够很好满足这一条件。人形机器人能够对应我们的社会而生,才能实现最高效率的劳动力。机器人时代终究会到来,对于我们而言,当前更重要的一件事,是理解科技的进步和更新,如何与机器人共处,或许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