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过度管束不是好的教育策略

时间:2022-04-23 17:22:31 热文 我要投稿

有的家长,跟他聊几句,就可粗略了解他过去带孩子的思路——

包办一切,把孩子指挥得团团转,把控得牢牢的,从生活、日常行为,到学习。

结果怎样?一名15岁的高一学生,来到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校后,居然被“自由”吓破了胆,唯唯诺诺,凡事问个不停。

“老师,早晨几点到校呀?”

“老师,下午几点放学?”

(那是写在学校作息时间表里的,作息时间表在学生手册里)

“老师,今天有升旗仪式吗?”

“老师,今天没有升旗仪式,还要早来吗?”

“老师,我什么时候去您那里交作业呀?”……

依赖心理非常严重。你一刻不指挥他,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心的。

我的课程实行的是“先学后教”模式,即学生自学自研和提问在前,老师组织课堂讨论在后。

不像过去那样老师代替学生读书、归纳要点(课堂讲解),学生只是课后简单地做题巩固。

课堂讨论主要围绕学生之前自学自研过程中的提问展开,不一定局限在教科书范围内。

你看吧!学生明显分为2类。

一类,对于化学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感兴趣,所提交的问题涉及面宽、深度大。

看得出,他通过自学自研已基本掌握教科书内容,并做了相当深度和宽度的思考,直来直去问教科书里原始问题的很少。

另一类则不然。他们似乎连独立阅读教科书都有一定困难,知识面窄,凡初中教科书里没有涉及的科学概念几乎一律不知。

不仅学科思维深度不够,关乎生活的化学问题也提不出来,甚至需要老师帮助解释那些不怎么常见的名词。

国际社会评价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

什么叫基础啊?只有教科书范围内的东西才叫基础吗?

第一类看上去是“放养型”的。

他们除了课堂,还有很多学习渠道,报纸也看,广播也听,电视、手机、电脑网络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限制,“广种薄收”,教科书里的练习题似乎并没有别的学生那么熟练、“准确”,但他兴趣宽泛、知识面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跟大人孩子都聊得来。

家长好像没有担心过“万一他用手机打游戏咋办?”“万一染上网瘾咋办?”

第二类是家长管得很紧,学习如“种自留地式”的学生。

他只盯着教科书内容“精耕细作”,多了一点都不会学。

管它文学类、科普类、外语类,除非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他是不会看的,甚至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玩微信,几乎不跟同学聊天(也没有几个朋友),预习-听课-完成作业-额外做自己选购的练习册“一条龙”,学得“非常扎实”。

生活里的事情基本是家长包干,连饭碗都不会刷,切菜刀更是没有动过,“万一切到手指头怎么办?”。

典型的因噎废食。

请问,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哪一类?孩子能够在哪天的一夜之间从第二类变为第一类吗?

教育是传承,但不是控制。

你总是想控制孩子,那么孩子永远不可能超越你的高度。

然而,人类在不断进化,而且就脑的机能来看,似乎在加速进化之中。

孩子一定要超越父母的水平,我们的教育才算实现它应有的功能——促进社会进步。

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向好的,“爱”和“信任”是教育的两大基石。

每一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毋庸置疑,但信任却往往难以建立起来,原因是担心太多。

记得一位家长介绍经验时说过一句经典,孩子大了,要实施“宏观管理”。

一位教育家说过:人类文明正是在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担心、抱怨中不断发展的。

放手吧!越早越好。

不要过多担心孩子受到挫折、受到委屈,这些看似不受家长欢迎的经历,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