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拼音:huáng dì nèi jīng;英文: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后世简称《内经》。原为18卷,162篇。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故汉、晋时即称为《九卷》,因其内容主要论及针灸、经络,故又名《针经》,唐代王冰时称《灵枢》。至宋代,史崧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此后《素问》、《灵枢》成为《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而流传于世。《内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一般认为本书主要部分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它流传过程中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该书内容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方面,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说明。《内经》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又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人体结构和人体的生理运动也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因而病理要从自然界中寻找。认为疾病是自然界外在的某些物质因素侵害而产生的,若违反四时的养生原则,则邪气伤人。它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内经》在治疗理论方面,坚持求是的态度和方法。针对病起、病中、病因都一一提出施医方案,力求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内经》利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各部器官的有机联系,强调五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还提出了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有机联系问题。认为过度的喜、怒、哀、思,会伤害内脏的器官,因此人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它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经》的这些论断、比附不一定全都恰当,但能注意从事物的总体出发,并从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