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亚科—春黄菊族(五):野菊
21.女蒿属
女蒿属(学名:Hippolyt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12-15种,分布于中亚与喜马拉雅地区。我国约10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小半灌木、垫状植物或无茎草本。叶互生,羽状分裂或3裂。头状花序同型,通常2-15个或更多在茎顶或茎枝顶端排成紧密或疏松伞房花序、束状伞房花序或团伞花序。总苞钟状,或楔状;总苞片3-5层,覆瓦状或镊合状,草质、硬草质。花托稍突起或平,无托毛。全部小花管状,两性,顶端5齿裂。花药基部钝,顶端有卵状披针形的附片。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瘦果几圆柱形,基部收.窄,有4-7条椭圆形脉棱。无冠状冠毛,但沿果缘常有环边。
(2)女蒿
女蒿(学名:Hippolytiatrifida)是菊科女蒿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内蒙古中部、宁夏;蒙古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900-1400米的荒漠草原。
该种的头状花序边缘有雌性小花,属亚菊属;但通过对中国内蒙古女蒿的大量头状花序检查,《中国植物志》编委们并未发现有雌性小花,它的头状花序全部为两性管状花。在分类位置上,无疑隶属女蒿属。
女蒿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瘠薄的小半灌木。女蒿为旱生植物,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比较集中,主要出现在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带的东半部,为优势种或建群种。在小针茅草原群落中,可成为优势植物或伴生植物,多生于砂壤质棕钙土上。它也稀见于草原带向荒漠草原带过渡的边缘地区。女蒿草原中比较常见的有两个类型:女蒿+戈壁针茅草原和女蒿+沙生针茅草原。女蒿+戈壁针茅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带东北部的平原及丘陵坡据地段,该处是利用价值较高的放牧场,适合于各类小家畜全年利用。女蒿+沙生针茅草原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带的西北部,这类放牧场的生产力虽然较低,但它和前者一样是荒漠草原地带的优质放牧场,宜于山、绵羊和骆驼放牧。
女蒿为中等饲用小半灌木。青鲜时羊和骆驼喜食,马乐食,牛稍食。结实后羊最喜食。骆驼、马喜食,对羊有抓膘作用。冬季它的枝条保留较好,是冬季荒漠草原放牧场上的重要饲用植物。女蒿在开花期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无氟浸出物亦较高。
22.喀什菊属
喀什菊属(学名:Kaschgar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状植物。该属共有密枝喀什菊(K. brachanthemoides)与喀什菊(K. komarovii)两种,分布于中亚和中国新疆。
(1)形态特征
半灌木;叶互生,无柄,条状披针形或线形,全缘,部分3裂或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卵形,异型,排成束状伞房花序。总苞狭杯状,总苞片2-4层,覆瓦状排列;花托圆锥状凸起,无托毛;边缘雌花3-5个,花冠狭管状,向基部扩大,顶端2-3齿;盘花11-17个,两性,花冠管状,顶端具5齿。全部小花结实,花冠外面散生星状毛。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有画笔状毛,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披针形,长渐尖。瘦果卵形,具钝棱,上部有细纹,无冠状冠毛。
(2)喀什菊
喀什菊(学名:Kaschgariakomarovii)为菊科喀什菊属的植物。产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生于荒漠山坡。蒙古西部及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23.小滨菊属
小滨菊属(学名:Leucanthemella),也称小白菊属,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2种,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及东亚。
(1)形态特征
沼生植物,多年生,有地下长匍匐茎。叶互生,不分裂或3-7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异型,单生或茎生2-8个头状花序。舌状花1层,雌性,通常不育。盘状花多数,两性,管状。总苞碟状,总苞片2-3层,边缘膜质。花托极突起,无托毛。舌状花白色,舌片线形或椭圆状线形。两性管状花黄色,顶端5齿裂。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瘦果圆柱状,基部收窄,有8-12条椭圆形突起的纵肋,纵肋伸延于瘦果顶端,成长0.3毫米的增厚的冠齿。
(2)小滨菊
小滨菊(学名:Leucanthemellalinearis)是菊科小滨菊属的植物。分布在朝鲜、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东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的地区,见于沼泽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24.滨菊属
滨菊属(学名:Leucanthemum)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20种,主要分布于中欧和南欧山区。。我国引种有滨菊L. vulgare Lam.。本属系自广义的菊属Chrysanthemum L. 中分出。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长根状茎。头状花序单生,很少茎生2-5个头状花序。异型,边缘雌花1层,舌状,中央盘状花多数,两性,管状。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边缘膜质。花托稍突起,无托毛。舌状花白色;管状花黄色,顶端5齿裂。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卵状披针形。瘦果有8-12条,但通常10条强烈突起的等距排列的椭圆形纵肋,纵肋光亮。舌状花瘦果显著压扁,弯曲,腹面的纵肋彼此贴近,顶端无冠齿或有长0.8 毫米的侧缘冠齿;管状花瘦果顶端无冠齿或有长0.3毫米的由果肋伸延形成的钝形冠齿。
(2)法国菊(滨菊)
法国菊(学名:Leucanthemumvulgare),又名法兰西菊、滨菊、春白菊、牛眼菊(英语:oxeye daisy)、玛格丽特(法语:Marguerite commune),是原产于欧洲及亚洲温带的菊科植物。
法国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茎的顶端有细小的头状花序(不多于5厘米),由约20支白色舌状花及大量黄色心花所组成。茎多是没有分枝及从根上向侧生长。叶子两面均呈墨绿色。基生叶及中叶有柄,呈倒卵形至匙形,并有锯齿。上叶较短,无柄及沿茎生长。它有大量没有冠毛的扁种子。
法国菊是典型的草坪花卉,在多种环境下都可以生长,但较喜欢湿润的土壤。它们被引入北美洲、澳洲及新西兰,在某些地区更取代了当地的植物成为野草。要控制或根除它们是很困难的,因为只要有部分的根茎尚存,它就能够再次生长。
法国菊未打开的花蕾可以浸卤,作为续随子般使用。
25.菊属
菊属(学名:Chrysanthemum)是菊目菊科的一个属。其下约有40个种,其中大多数原产于东亚,其变异中心在中国。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叶不分裂或一回或二回掌状或羽状分裂。
头状花序异型,品单生茎顶,或少数或较多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边缘花雌性,舌状,1层(在栽培品种中多层),中央盘花两性管状。总苞浅碟状,极少为钟状。总苞片4-5层,边缘白色、褐色或黑褐或棕黑色膜质或中外层苞片叶质化而边缘羽状浅裂或半裂。花托突起,半球形,或圆锥状,无托毛。舌状花黄色、白色或红色,舌片长或短,短可至1.5毫米而长可到2.5厘米长或更长。管状花全部黄色,顶端5齿裂。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披针状卵形或长椭圆形。全部瘦果同形,近圆柱状而向下部收窄,有5-8条纵脉纹,无冠状冠毛。
(2)生长环境
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喜阳光,忌荫蔽,较耐旱,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亦能耐寒,严冬季节根茎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经受微霜,但幼苗生长和分枝孕蕾期需较高的气温。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较耐寒,生长适温18-21℃,地下根茎耐旱,最忌积涝,喜地势高、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皆能生长。而以pH6.2-6.7最好。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
(3)种间杂交
菊花较其它栽培植物有明显的不同,许多栽培植物都能在野生种中找到相似种,而菊花作为单独的一个种,在自然界却找不到直接的野生种,这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谜团。经过科学家不懈的努力,菊花起源问题虽尚无定论但初步有了一些眉目。
学界普遍认为菊花是“栽培杂种复合体”,即菊花是菊属家族下面的不同野生种经天然种间杂交,然后人们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选择保留了一些特殊的类型,精心培养而成的。也就是说菊花的老祖宗只是一些不起眼的野花,这些野花是菊科菊属家族下面的不同物种,研究表明主要是毛华菊、野菊、紫花野菊、甘菊等菊属植物,它们在天然状态下经过种间杂交,然后又经过千年的人工选育,逐渐形成千变万化的菊花。天然杂交是菊花起源的起始点,精心的培育和日积月累的人工选择在菊花的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分布范围
该属约近30余种,主要分布中国以及日本、朝鲜、苏联。中国有17种。
如野黄菊中国均有分布,紫野菊分布在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毛华菊分布在华中,甘菊多分布于东北及华北,小红菊多分布于华北及东北,菊花脑产于南京。菊花品种遍布全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天津、开封、武汉、成都、长沙、湘潭、西安、沈阳、广州、中山市小榄镇等为盛。 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微的图样。
(5)主要价值
①药用
性味:甘苦,凉。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②食用
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菊花气味芬芳,可烹制出多种美味佳肴。
③饮用
杭白菊为菊科植物菊,杭白菊内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华医学研究表明,杭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常饮本品,春暖去湿、夏暑解渴、秋日解燥、冬季清火。更能美容养颜、补血提神,以增强生命之活力,使人延缓衰老,更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是一种高效超值之保健饮品。
(6)植物文化
菊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菊花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菊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菊花文化意义深远。
(7)野菊
野菊(学名:Chrysanthemumindicum),又称作油菊、疟疾草(江苏)、苦薏、路边黄、山菊花(福建)、黄菊仔(广西)、菊花脑(南京),是菊花的一种,亦是菊属的模式种。[3]野菊花的茎和叶在南京被用作夏日蔬菜所食用。
在不同生态情况下具有多型性,与甘菊在同一分布区可杂交。
①种内变异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山东、河北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状,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类叶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野菊与甘菊(Dendranthemalavandulifolium(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接近;因此,还应该说,在这两个种的共同分布区内,有杂交现象的发生。
②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
③主要价值
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黄酮类化合物是野菊花主要活性成分,与野菊花的药理药效密切相关,其含量高低也是评价其药效的主要标志。野菊花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木樨草苷、木樨草素、芹菜素和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等。
(8)甘菊
甘菊(学名:Chrysanthemumlavandulifolium),又叫岩香菊,是菊科菊属的植物。甘菊喜肥、喜光照、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花期能耐-4℃,根可耐-17℃的低温。生长在海拔630-2800米山坡、岩石上、河谷、河岸、荒地及黄土丘陵地。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东部)、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及云南。
甘菊花入药,味甘性寒,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禀金水之精英,益阴滋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