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一位老人进小区电梯时,因为关门太快被夹到后,伸手就掌掴电梯里的女孩。可细看监控视频会发现,女孩进入电梯后只是按下自己所在楼层的按钮,而老人之所以被门夹到,是缘于电梯门自动关闭太快。就此而言,显然老人是“错怪”女孩了。
一定程度上,人们声讨“老人太过分了”是可预料的结果:其一、就因为误以为电梯关门太快是女孩按了关门按钮,老人就出手打女孩,显然有些太过粗暴;其二、就算女孩按下的是关电梯的按钮,老人也不应该出手打人。
就“其一”来讲,老人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人们强调“老人太过分了”自然也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其二”而言,只要女孩不存在“故意”的倾向,老人的做法就是超限操作。
只是回到愤慨的声浪中,“怂恿家长打回去”的声音却值得警惕。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旁观者围观,觉得这样的事情令人气愤是可被理解的。但气愤如果不能走向理性,就意味着气愤属于“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类型。
就事论事讲,“电梯关门太快老人被夹后掌掴女孩”的事情,老人确实不地道。所以作为女孩家长要求老人出面道歉显然没问题,但要是基于老人的“错误”,女孩的家长走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路途,那么显然只会让“错误”变得更加难以修正。
因此就“怂恿家长打回去”的声音来讲,显然“不是蠢就是坏”。“蠢”在于遇到事情不能理性的处置,只会凭借情绪把事情闹大;“坏”在于出馊主意不讲后果,也就是站在看戏的立场上,尽可能地把事情闹大。
在这个事情上,“蠢”还能说成是意气用事。因为不管是出于公义,还是出于私情,确实存在这样的时刻。但是对于“坏”来讲,如果就因为自己不需要为后果承担责任,就肆意的出馊主意,那么这跟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女孩的老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就比如打女孩的老人,到底是因为误以为电梯关门太快跟女孩按了关门按钮有关,还是因为那天遇到别的事情导致那时那刻情绪失控,这都很难说。
援引罗翔的洞见:“凭借个体对正义的有限理解去匡扶正义很有可能出现可怕的后果。”因为复杂的事件并不是都能靠一报还一报解决的,很多时候相较直接的报复,间接地叫停伤害才有可能迎来止损。
就以“电梯关门太快老人被夹后掌掴女孩”的事情来讲,其实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抚平女孩的心伤,如果女孩的家长认为“打回去”是要紧的,那么非但不能抚平女孩的心伤,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甚至从伤害的程度上看,“打回去”意味着“一个人的心伤”将变成“两个人的心伤”。
以至于在这个事情上,就算我们认为老人活该,但是却无法回避实实在在的又多出“一个人的心伤”。于此就“怂恿家长打回去”的声音来讲,除却警惕之外,更要搞清楚“蠢”和“坏”可能带来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