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河西走廊西段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嘉峪关自古是着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也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嘉峪关历经明清两朝的数次修缮。1961年,万里长城嘉峪关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始筑嘉峪关城,当时仅是一座土城。弘治八年(1495年)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建关楼,正德元年(1506年)又监修东西二楼及官厅、夷厂、仓库等建筑。嘉靖十八年(1539年)兵备道副使李涵监筑关城南、北边墙及其他设防建筑,长达50余公里。清代仍有守备驻防,清中叶以后成为税卡。
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000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内城周长640米,东城墙长156米,西城墙成164米,南北城墙各长16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城墙高9米,上建垛墙。
内城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上面都筑有三层三簷歇山顶式城楼,高17米,面阔三间,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周有围廊,气势雄伟。
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一座,是嘉峪关历代游击将军办公之处。内城西有罗城,呈凸字形,长191.3米、通高10.5米。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罗城中间凸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刻“嘉峪关”三个逎劲有力的大字,门上建关楼,城南、北二角筑角楼。
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筑外城,西与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宽阔的斜坡马道,直达城的顶部。外城高3.8米、周长1100米,东北角上建闸门,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外城四周有壕沟。
关城内外还有官井、营房及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附属建筑。传说当年建关时,工匠们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没有用完,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的簷台上。
关城南、北二侧均筑有长城。关城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