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人逆天改命的重要渠道,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更是希望的寄托。所以在大多数的家长眼中,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学,似乎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本文的主人公刘汉青,就在学业上经历了大起大落,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这一路走来的人生际遇。从神童、数学天才到低保户的落差,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刘汉青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天才与疯子的属性,都集中在了同一个人的身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标签,也成为了他最典型的代名词。
一、数学天才,年少成名
刘汉青出生在江苏泰州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以务农为生的普通农民。他自小成绩就名列前茅,尤其擅长数学与算术,这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
对数学情有独钟的刘汉青,11岁就开始研究高等数学了。要知道,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学习基本的小学数学知识。因此和同龄人相比,刘汉青可以算得上是神童了。
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刘汉青的父母也察觉出自己的孩子天赋过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他们甚至还特意带刘汉青去测试智力,测试结果也显示他在数学上的确天赋异禀。
16岁那年,刘汉青不负众望,以镇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率是极低的,能顺利考上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国家重点名牌院校的标签,为这个16岁少年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得知刘汉青考上哈工大的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之感到无比欢欣。
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这位村子里飞出的“金凤凰”,这时的刘汉青无疑成为了大家的骄傲。在他人看来,刘汉青从此以后的人生,必将是一片光明的。
因为单单凭借哈工大的毕业证书,刘汉青在将来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切的期盼都在1985年的夏天成为了泡影。
这一年,刘汉清十分落魄地回到了家乡,因为他被退学了,昔日天才少年前途无量的神话瞬间成为了泡影。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又经历了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才有如此遭遇?
二、沉迷数学,遭到退学
在高考结束以后选择专业的时候,刘汉青原本是想选自己最中意的数学专业。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要想在数学领域有所成就,简直是难上加难,更别说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了。
当然,更重要的就是不利于毕业后的工作安排。于是刘汉青最终还是听从了他人的建议,放弃了自己梦想中的数学,选了当时非常热门的建筑材料专业。
虽然选择了建筑材料专业,但是上大学以后的刘汉青,依旧十分痴迷对数学的研究。他废寝忘食地学习数学,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还参加了很多含金量较高的竞赛。
大三那年,刘汉青无意中看到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关于数学难点哥德巴赫猜想的报道后,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毕生追求,于是他暗下决心钻研哥德巴赫猜想,一定要超过陈景润!
从那之后,刘汉青就像着了魔一样,疯狂地进行数论方面的研究。他搜遍了图书馆里所有数学领域相关的书籍去看,以至于对自己本专业的基础课程都不甚重视。
学期末的时候,刘汉青甚至直接不去上课了。因此他的专业成绩一塌糊涂,很多科目都挂科了。多门专业科目不合格,自然意味着没法顺利毕业,这无异于大学白读了。
尽管哈工大爱惜刘汉青的才华,同意他补全课程延迟毕业,但是他还是无法熄灭对数学的狂热心理。最终,他的大学生涯仅仅只拿到了肄业证和对数学的满腔热爱。
三、理想美好,现实残酷
有不少人对刘汉青的行为提出疑问,他为什么不学其他学科呢?或许在刘汉青心里,一切影响他钻研数学问题的科目,都是浪费时间,这完全就是个典型的“数学疯子”。
得知刘汉青被退学以后,乡亲们议论纷纷,鄙视、质疑、惋惜和遗憾声不断传来,他们无法理解天才没有毕业这件事。在乡亲们的眼中,他没能获得大学证书就等于失去了大好前程。
回到农村的刘汉青,既不种田,也不出去工作,他整天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夜以继日地研究着一沓又一沓的数学书稿,沉溺在数学的世界中,对现实生活不管不顾。
乡亲们很少能见到刘汉青,偶尔看到他时,他也是一副邋里邋遢的痴汉模样。曾经“全村人的希望”转而跌下神坛,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取而代之的是不绝于耳的讽刺和嘲笑。
刘汉青的父母为此苦恼不堪,家中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一个名校大学生,结果却回到家中无所事事,天天不知道在屋子里捣鼓什么,连一日三餐都要别人照料。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面临乡邻们异样的眼光和风言风语。此类种种,都让这对过往一直令旁人艳羡的学霸家长倍感难堪。母亲也尝试着小心翼翼地询问儿子,是否愿意出去找工作。
但是,母亲询问的结果,引来的却是刘汉青的雷霆大怒,并责备母亲什么都不懂。说到找工作,曾经也有好心人介绍刘汉青到一家工厂打工,可是他干了一星期就不干了。
除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觉得那样的工作,对自己的研究毫无益处,而且也会让自己无法专注做研究。面对固执的儿子,刘汉青的父母陷入了一筹莫展。
因为刘汉青的家中本就收入微薄,现在又要长期供养这样一个“巨婴”,经济境况越来越困难。而一心投入数学钻研的刘汉青,能够学有所成的日子也变得遥遥无期。
任何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取得的,因为那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反复验证。很多科学家倾尽一生也未能实现夙愿,就像欧拉至死也没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但是刘汉清却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所以他在自己那个小小的房子里,日日夜夜地研究数学。对他而言,只要能够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将成为第二个陈景润。
而之前被外界认为不务正业、魔怔等种种行为,也将会随着他的成功,变成热爱、专注等赞誉之词。可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终究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1989年,刘汉青撰写了一篇名为《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的论文,他的同学翟明帮他将论文发布到了网上。后来,有一位来自挪威的数学家读了这篇论文。
这位挪威的数学家,指出了几处自己不认同和有疑问的地方,并写信与刘汉清交流。针对他的疑问,刘汉青委托自己当年的同学用英文回答了对方。
不过,在几次交流之后,对方就没有再回复了,最终这篇论文也不了了之。1990年,翟明将刘汉青的论文,交给了北京大学著名的数学教授潘承彪。
由于这个在学术界籍籍无名,甚至连基础的本科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的年轻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威信,所以潘承彪起初对刘汉青的论文并不感兴趣,所以便推辞了。
经过多次恳求后,潘承彪终于点头答应帮忙看一下刘汉青的研究成果。在仔细研读后,潘承彪对刘汉青论文中的一处内容提出了疑问,指出其中一个论点无法成立,还需进一步论证。
可是刘汉青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没有错误的,认为那个论点根本无需进一步论证。后来他也没有再去找潘承彪,这篇论文就这样再一次石沉大海。
一位优秀的导师,是学术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以及知识储备。这不仅能为后人提供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能为后人提供很多方向性的指导。
刘汉青本身就有非常出色的数学天赋,如果他能够有优秀的导师指引,那么对他的研究无疑是大有帮助的。至少会对他有所启发,可以让他少走一些弯路。
可是刘汉青犯了闭门造车的错误,因为他只管一头扎进自己的研究之中,与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也缺乏交流和联系,并且也不太愿意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议。
就这样,刘汉青一直停留在自己主观的认识中,难以进步。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他既不出去找工作,也不谈对象结婚生子,成为了人们眼中名副其实的“巨婴”。
直到刘汉青的父母年事已高,再也无法供养自己的儿子了。当地的政府得知他们的实际情况以后,为刘汉青办了低保。随后,50岁的刘汉青,每个月可以领400元的生活补贴。
就这样,当年人人艳羡的神童,在年过半百之时,却只能依靠低保维持生计,真的是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如今,刘汉青的父母已经去世了,50多岁的他仍旧沉迷于数学研究中。
刘汉青一心所念的梦想在别人的眼中,早就成为了妄想,所有的蹉跎在他人看来,或许无法忍受,但是刘汉青却从不在意,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暂时没有成功的数学家。
结语
其实刘汉青热爱研究数学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才行;他沉迷研究工作本身也没有错,但是也应该承担自己作为子女的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只能尽可能多地去理解和关怀。因为刘汉青如今的辛酸,正是他自己的选择。在逐梦的路上,我们也要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跟随时代的步伐,才能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