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
周纪·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释】
[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蜹、蚁、蜂、虿[1],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注释】
[1]虿(chài):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韩康子不同意。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答应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会更加狂妄,而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一定会兴兵讨伐。这样一来,我们便避开了祸患,就可以伺机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见智瑶,同意把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土地割让给他。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地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地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们的警惧,我们答应给地,他一定会骄傲。他因骄傲而轻视敌人,我们因恐惧而互相团结。用团结的队伍来对付骄傲的智瑶,智氏的命运就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想战胜敌人,姑且先听从他;要想夺取敌人的利益,姑且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以助长他的骄横,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原文】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1]。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注释】
[1]骖(cān)乘: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译文】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送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瑶问:"你怎么会知道?"疵说:"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已经在宰马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
【原文】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瑶不听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道:"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一亡,就该轮到你们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杀来,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评析】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
周纪·豫让复仇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1]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2]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3]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注释】
[1]三家:指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出兵消灭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2]漆:名词作动词,用油涂到物体上。
[3]委质:臣服、归附。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做自己的饮酒器具。智瑶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为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进入了赵襄子宫中的茅房里面打扫卫生。赵襄子在上茅房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让逮住了。赵襄子周围的人都想杀掉豫让,而赵襄子却说:"智瑶死了没有什么后人,这个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一条真正的汉子!我以后小心戒备就可以了。"然后把豫让给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成黑色,好像得了癞病一样,还吞下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在集市上乞讨度日,就连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来。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认出他以后大吃一惊,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能,在赵襄子手下做臣刺客豫让子,必然会得到机会接近他。到时候你想做什么,还不是易如反掌?怎么能自残形体以至于此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不可以!如果已经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杀掉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要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赵襄子出宫,豫让就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襄子走到桥边,所骑的马忽然受惊,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图行刺的豫让,然后杀了他。
【评析】
侠客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类人,特别是在战乱纷飞的时候,侠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豫让为了报仇刺杀赵襄子,聂政刺死了侠累,这些人都是侠义、豪爽、重信用的人。和秦朝的荆轲、唐朝的红线、聂隐娘等人一样,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恩人或主人不畏生死、慷慨赴难的侠义之士。就像李白写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样的人活着就是供后人敬仰的。
--------------------------------------------------------------------------------
周纪·吴起才识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无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1]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2]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3],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注释】
[1]谮:造谣中伤。
[2]赢:负担。
[3]旋踵(zhǒnɡ):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无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一个大将之职,他居然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向李克征求对吴起的看法,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如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担任魏国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样的饭食,穿同样的衣服,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乘车马,亲自捆扎行李、驮运食粮,为士卒分忧解难。有个士兵长了毒疮,吴起为他吮毒。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士兵,而将军却为他吸吮毒疮,你哭什么呀?"这位母亲说:"我不是为这事哭泣。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打起仗来拼命冲杀,最后没有回来。现在,吴将军又为儿子吸毒疮,不知道儿子又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我哭泣啊!"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逝世,太子击继位,即魏武侯。
【原文】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译文】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真美啊,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经过南边,因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与田文商谈:"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听之任之,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原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周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译文】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忌妒吴起。他的仆人献计说:"去除吴起很容易。吴起为人刚硬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拒绝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拒绝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依计行事,吴起果然辞退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对吴起起了疑心,更不敢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剪灭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评析】
吴起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杀掉自己的妻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将军,却还是没有受到重用,在魏国又受到小人的排挤而逃离,直到在楚悼王那里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惜,楚悼王死后,他就受到别人的攻击,即使俯身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也没有逃脱最终被杀的命运。
--------------------------------------------------------------------------------
周纪·商鞅变法
【原文】
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译文】
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国君秦穆公。在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千里之阔,被周王委以重任,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伟大!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不息,不得安宁,所以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所开创的黄河以西的领土,这是无比的耻辱。献公即位后,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并亲自前去治理,打算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使秦国强大昌盛起来,我就赏他高官,封他土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就西行投奔秦国。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1]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注释】
[1]嬖(bì)臣:受宠幸的近臣。
【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子孙,喜好法家刑名的学说。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的时候,公叔痤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但还未来得及向国君推荐重用,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了。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纪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并且信任他!"魏惠王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必须杀掉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离开。公叔痤又召见公孙鞅,深怀歉意地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再照顾属下,所以先为国君出谋划策,再把详情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回答:"国君不听从您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会听从您的意见杀我呢?"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走。魏惠王离开公叔痤以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悲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靠着一位叫景监的宠臣推荐,见到了秦孝公,并向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办法,孝公十分高兴,便和他一起商讨国事。
【原文】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俘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译文】
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很多人都不赞成。卫鞅对秦孝公说:"跟自己的臣民,不能考虑开创事业,只能分享事业的成功。最高尚的人不必附和世俗的观念,想建大功的人也不必跟民众商讨。因此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过去的章程办事,官员才能熟练自如,百姓才能安定不乱。"商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传统,而学者们往往受所学知识的局限。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与他们商讨旧法之外开创新业的事,就不行了。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循规蹈矩;贤德的人因时制宜,无能的人墨守成规。"秦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律令。
(卫鞅)下令将百姓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邪的人,能获得与杀敌立功者同等的赏赐;隐瞒不报的人,和临阵降敌者受到同等的处罚;立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人,根据情节轻重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耕田织布的人,如果生产的粮食布匹多,就免除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困的人,全家充做国家的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再享有贵族的地位;确立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其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尊贵荣耀,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1]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注释】
[1]辄:立即。
【译文】
法令详细地制定出来了,没有立刻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便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三丈长的一根木杆,并下令说,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老百姓觉得此事很古怪,谁也不敢去搬动。商鞅又传令:"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后来有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搬了过去,商鞅立即赏了五十金。商鞅这才颁布法令。在实施变法令的一年中,秦国数以千计的百姓到国都指责新法的不便。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新法之所以实施不畅,就在于上层人物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令行事。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人民勇于为国作战,不敢为私利斗殴,乡野和城镇都安定太平。这时,当初那些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人又改口称颂新法好。卫鞅说:"这些都是乱法的刁民!"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住。从此以后,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样,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东面是险山恶岭,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自获得崤山以东的有利地形。它强盛的时候就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就向东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机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必然向东撤退。那时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伏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霸的大业。"秦孝公听从了卫鞅的建议,派他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为将军前来迎击。
【原文】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曰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
【译文】
两军对垒,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写道:"当年我与公子交情很好,如今都成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互相攻杀,想见面后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使秦国、魏国两国以后相安无事。"公子卬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两方盟誓结束,正饮酒时,卫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黄河以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这时,他才懊恼地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
秦国封给卫鞅商、於等地的十五个邑,封号为商君。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为公子虔的门下指控商鞅要谋反,就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鞅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商鞅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国军队进攻商鞅,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起初,商鞅在秦国做国相时,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担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全部说出心里的意见,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吗?"商鞅说:"好吧!"
【原文】
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投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1]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注释】
[1]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其破碎或去皮壳。
【译文】
赵良坦然而言:"五羖大夫百里奚,原来是楚国的一个乡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还有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巡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也不舞刀弄剑。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孩子也悲伤得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谣曲了,以此自觉遵守丧礼。现在再来看您,您靠着结交国君的宠臣景监才得以面见秦王,待到您掌权执政,就凌辱践踏贵族,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闭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您可算不上得人心。您出行的时候,后面尾随大批车辆,孔武有力的侍卫在身边护卫,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防卫措施缺了一样,您肯定不敢出门。《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要消失了,却还贪恋商於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积累百姓的怨恨。到时候一旦秦王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报复您的罪名会少吗?"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五个月后就大难临头了。
【评析】
商鞅本来复姓公孙,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卫国却没有得到重用。来到秦国之后,秦孝公急于改变秦国落后的状态,就广开言路,商鞅才受到了重用,开始了他的变法。这次变法非常成功,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军强民富,但商鞅本人却因为变法而被处死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国强大起来,终于在战国末年统一了全国。
--------------------------------------------------------------------------------
周纪·围魏救赵
【原文】
周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1]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余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注释】
[1]黥:在脸上刺字的一种刑罚。
【译文】
周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当初,孙膑与庞涓一起研习兵法。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自己深知才能不如孙膑,便召孙膑前来魏国。孙膑刚到魏国,庞涓便设计以法砍断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终身成为废人。齐国使者出使魏国,孙膑以受刑待罪人的身份暗中与他相见,说动了齐国的使者,齐使偷偷地把孙膑装在车上带回了齐国。齐国的大臣田忌把他奉为座上客,后又把他引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讨教兵法,于是请他当老师。这时齐威王打算出兵援救赵国,便任命孙膑为大将,孙膑以自己是个残疾人坚决推辞,齐威王便改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帘车里,为伯战出谋划策。
田忌将要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说:"排解双方的争斗,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出手帮着一方打,只能因势利导,出其不意,紧张的形势受到禁锢,就自然会解除。如今两国攻战正激烈,精兵围魏救赵良将倾巢而出,国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兵突袭魏国都城,占据有利地势,冲击魏国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援救。这样我们就能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以痛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谋划。同年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魏国。而魏军又急忙回师援救都城,在桂陵与齐国军队遭遇激战,结果魏军大败。
【原文】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1]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注释】
[1]蚤:同"早"。
【译文】
魏国的庞涓领兵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便召集大臣商讨道:"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建议道:"还不如不救好。"田忌不同意,说:"如果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很快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点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却说:"如今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旺,我们前去救援,其实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显得我们听命于韩国了。这次魏国有一定要吞并韩国的野心,等到韩国感到亡国已经迫在眉睫时,必定会再向东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发兵,一方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弊给以痛击,这正是一石二鸟之举,名利兼收。"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就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先回去,却迟迟不发兵。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救,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以失败而终。不得已只好把国家全部希望寄托在齐国身上。
【原文】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译文】
齐国这时才发兵,任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救援韩国,他们仍旧采用老办法,直捣魏国的都城。庞涓听说后,急忙放弃攻打韩国,而回兵援救国都。魏国集中了所有兵力,任太子申为将军,抵抗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一带的兵士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国士兵,不过齐国士兵的口碑也确实不佳。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取长补短。《孙子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则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就下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地界后,做饭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则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两万个。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到如此情形,便大喜过望,说道:"我早就知道齐兵生性胆怯,刚进入我国境内三天时间,士兵就已逃散了一多半。"于是舍弃步兵,亲自率领精锐轻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魏军当晚将到达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多险关隘口,可以埋伏重兵,孙膑于是派人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白白的树干上写庞涓之死上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从齐国军队中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沿路埋伏,相约天黑后看见有火把亮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了那棵树下,看见白树干上隐隐约约有字,便令人举火把照看,还未读完,便见两边矢如雨下,突遭乱箭,魏军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庞涓深知大势已去,便拔剑自刎,临死前叹息道:"到底让孙膑这小子出头了!"齐军趁机痛击魏军,俘虏了魏国大将太子申。
【评析】
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同时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后来,庞涓到了魏国,孙膑来到了齐国。两个人不可避免地在战场上相见了。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作战实力。"孙膑减灶灭庞涓"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从此,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
--------------------------------------------------------------------------------
周纪·客死秦国
【原文】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欲伐齐,患[1]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2]。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注释】
[1]患:担心。
[2]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的人。
【译文】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想征伐齐国,却考虑到齐、楚两国有互助条约,就先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妾婢侍奉您。秦、楚两国互通婚嫁,以后就是兄弟之邦了。"楚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的建议。群臣都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大怒,问:"我没有出动一兵一士就得到六百里土地,为什么不值得庆贺?"陈轸回答:"不是您想的那样。以臣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而齐国和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那时,楚国就要面临大祸了。"楚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如果我们现在与齐国毁约断交,那么楚国便孤立了,秦国怎么会给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赠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对您的许诺。到了那时,大王北边与齐国断交,西边与秦国发生了怨仇,齐秦两国肯定联合发兵夹攻。为大王您打算,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我们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啊。"楚王生气地说:"闭嘴,不要再说废话了,你就看着我如何接收六百里的土地吧!"楚王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地赏赐了他,随即下令与齐国断交,并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去秦国。
【原文】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译文】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来,连续三个月不去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言自语:"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得不够彻底?"于是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边的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来讨好秦国,秦国就与齐国结交了。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就问:"你为什么不去接受割地呢?从某处到某处,方圆六里多。"使者愤怒地回国向楚王汇报,楚王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秦国,再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再去斥责秦国的欺骗行为,这样做恰恰是我们在促成齐、秦和好,并招来天下的军队。楚国一定会吃大亏的!"楚王仍然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讨伐秦国,秦国任命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
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两国的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士兵被杀,屈匄及楚国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将官被俘,秦军又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双方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国、魏国看到楚国处于危困之中,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地。楚军听说后,赶快率军回救,并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原文】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1],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扦关,扦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注释】
[1]积粟:囤积粮食。
【译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楚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答应。秦王疑惑地问:"楚王要杀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呢?"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楚国是不会杀我的。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无不言听计从。"然后欣然前往楚国。楚王把张仪关在狱中,准备将他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和一批美女将他赎回。大王既重视城池,又尊重秦国,那么,以后秦国来的美女肯定会被宠幸,那时您必然会遭到冷落啊。"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哀求:"当年的事情,不过是臣子各为其主。现在杀了张仪,秦国必定大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俩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之后,楚王赦免了张仪,并以厚礼相待。
张仪向楚王劝说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就像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根本没有可斗性。现在大王不肯听命于秦王,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就处于危险之中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用不了十天就能兵临武扦关。一旦扦关被惊动,由此以东的各城就都要严加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属于大王您了。秦国如果兴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也就成了绝地。秦兵再来攻打楚国,楚国的存亡最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等待各国的救援则需要半年以上。等待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强秦的攻击,我非常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忧心啊!大王如果能真诚地接受我的建议,我可以让楚国和秦国永结为兄弟之邦,停止一切战争。"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仍然重视黔中之地,不肯拿此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原文】
赧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以请救。秦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赧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者,太子杀之,亡归。
赧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
赧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译文】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等国因为楚国违背合纵抗秦的盟约,三国联合出兵讨伐楚国。楚王遣太子横作为人质到秦国请求救援。秦国派一个名叫通的客卿率兵前去增援楚国,三国联军撤兵。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韩婴会盟于临晋,(会盟完毕)韩太子韩婴绕道秦国的咸阳然后才回韩国:秦国归还了魏国的蒲阪。秦国有个大夫私下与楚国的太子横发生争斗,太子横乘机杀了他,逃回了楚国。
公元前301年,秦国派一位名叫奂的庶长前去联合韩、魏、齐三国出兵征讨楚国,结果在重丘这个地方大败楚国军队,杀死楚将唐昧,于是占领重丘。
公元前299年,秦国出兵征讨楚国,攻取八座城池。秦王遣使送信给楚王,信中写道:"当初我与你相约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并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横到秦国作人质,双方相交关系融洽。谁知楚太子却杀害了我的重臣,偷偷地逃回楚国。对此我十分恼怒,这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又听说你让太子到齐国去充当人质,请求和解。我秦国与你们楚国毗邻,并且结为儿女亲家。现如今要是秦、楚关系恶化,那么就无法施号令于其他国家。我希望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誓约,结为同盟国,这才是我的真正愿望!"
【原文】
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译文】
楚王十分担忧,去,怕掉入陷阱,不去,又恐怕秦国更加恼怒。大臣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紧调兵坚守城池!秦国是虎狼之国,早就怀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绝不能相信他们!"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赴约,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设重兵埋伏,等楚怀王一到便立即闭上关门,挟持他去到西边的咸阳,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的章台宫,行藩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两地给秦国。怀王要求履行盟誓,秦王却坚持让楚国先交割土地。楚怀王十分恼怒地斥责道:"秦王欺骗了我,还想强行逼迫我割地!"因此不再答应。秦国便扣留了他。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了出来。结果被秦国人发觉,于是封锁了所有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了赵国。当时正逢赵主父外出去了代郡,赵国的官员不敢自作主张收留他。楚怀王又想逃到魏国去,却被秦国人追上,抓回了秦国。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突发疾病,客死在秦国,秦国把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见了都万分悲痛,像自己的亲人死去了一样。各国诸侯因此也开始对秦国不满。
【评析】
楚国楚怀王时期正是战国诸雄激烈争霸的时期。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各个诸侯国多次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历史上称之为"合纵"。秦国则千方百计地破坏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努力建立自己和单个诸侯的联合,历史上称为"连横"。楚怀王却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了,自己也客死秦国。楚国人非常悲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意思是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也发誓要灭亡秦国。
--------------------------------------------------------------------------------
周纪·胡服骑射
【原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
【译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向北征伐中山国,大军经过房子城,来到代地,再向北行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至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想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只听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不会放弃,我相信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据为己有!"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
国中的士人多数持反对意见,公子成也谎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便派人前去说服他说:"家事听命于父母,国政服从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而如果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议论我徇私。治理国家遵从一定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从卑贱的下层开始,而推行政令必须先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又行稽首礼道:"我听说,中国是在古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不顾,反而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饰,这是擅改传统习俗、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能慎重考虑。"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王。
【原文】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1];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五月戊申,大朝东宫,传国于何。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注释】
[1]鄗(hào):古县名。春秋属晋,战国属赵。
【译文】
赵王于是亲自前往,当面解释道:"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毗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怎么能坚守得住呢?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地,骚扰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鄗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灾难,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却一味因循守旧,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已经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翻然悔悟,欣然从命,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入朝。于是,赵王正式下令改穿胡服,并且力倡学习骑马射箭。
五月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把国君之位传给了赵何。赵何行罢祭祀宗庙的礼仪,登朝处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了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主事,而他则准备身穿胡服率领文臣武将前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等地开始向南袭击秦国的都城咸阳,于是他自己假装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机考察秦国地形以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察觉,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有着臣子不具备的风度,便急忙派人去追赶,而此时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秦国边关。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秦国人于是大惊失色。
【评析】
很多人都把中原作为文明的中心,把周围的地方称作"蛮夷之地",俗称"东夷、西戎、南蛮、北胡",都是含有贬义的称呼。然而,赵武灵王毫不介意这些看法,只要是对自己的国家有帮助的,不管是哪里的习俗都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赵国后来的昌盛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
周纪·长平之战
【原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1]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注释】
[1]让:责备。
【译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攻破后,上党百姓被迫逃往赵国。赵国便派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接应上党逃难的百姓。王龁于是就挥师讨伐赵国。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原文】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译文】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赵括纸上谈兵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原文】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1]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
【注释】
[1]瓮(wènɡ):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译文】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而言,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一旦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楚国头上。因此救援赵国这件事,就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更何况救援赵国表现出的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更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救援亡国,以显示兵威击退强大的秦国。不为此事倾尽全力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真是个大错!"齐王仍旧不听。
【原文】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译文】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长平之战"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评析】
长平之战被评价为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斗,不是因为作战双方的勇敢,而是由于秦将白起的残忍。赵国派赵括带兵,一步步把整个赵国推向深渊,战败之后,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而白起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了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从此衰落下去。
--------------------------------------------------------------------------------
周纪·毛遂自荐
【原文】
周郝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1]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注释】
[1]颖:某些细长东西的尖锐部分。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打算集合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同行,但是只挑到十九人,其他的人都不足取。就在这时,毛遂站出来亲自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荐。平原君说:"一个人的才能,就像把锥子放在囊中一样,它的尖锐之处,应该早就会显露出来,被人发现了。现在你在我的门下都有三年了,而左右并没有人夸赞过你,我也从没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才能,所以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那现在就请您把我放到囊中去!假如早些把我放到袋子里,我也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只得允许他一同前往,于是其余十九个人都嘲笑他。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和楚王谈合纵的好处以及不合纵的弊端,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也没谈出个结果。于是毛遂手按长剑,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可是现在从日出开始到中午仍然没有结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楚王怒目呵斥道:"赶紧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谈,你上来做什么?"
【原文】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1]、郢[2],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注释】
[1]鄢(yān):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
[2]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
【译文】
毛遂手按长剑,上前道:"君王现在之所以叱骂我毛遂,无非就是仗着楚国人多。现在在十步以内,大王您就无法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了。现在君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你呵斥什么?我听说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而称王天下,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而称霸诸侯。这难道能说是仗着人数众多吗?说到底都是看准形势,发扬其威。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拥有兵士百万余众,这是称霸于天下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相抗衡。但如今白起一个无名小卒,却敢率领数万人和楚国作对,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鄢、郢,再战则烧毁了夷陵,三战则焚烧了楚国的宗庙,这真是天大的仇恨,你难道就不感到羞耻吗?合纵联合就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的私利。我的主人在面前,你呵斥什么!"
【原文】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译文】
楚王说:"是,是,正如先生所说,我现在就举国追随赵国而去。"毛遂说:"您真的打算合纵了吗?"楚王说:"我答应了。"毛遂于是便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君王您应该首先歃血为盟,其次才是我的主人,最后轮到我毛遂。"于是楚、赵两国就在大殿上定好了合纵之约。毛遂左手托着装血的铜盘,右手则向殿下的十九人招呼道:‘诸位就在殿下歃血吧!你们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只能是所谓因人成事的人罢了。"平原君这次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以后说:"我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敢胡乱品评人才了!"随即以毛遂为上宾。
【评析】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毛遂本来是平原君手下的门客,一直都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直到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平原君准备集合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向楚国求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手下还有这么一号人物,而且在谈判过程中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
--------------------------------------------------------------------------------
周纪·窃符救赵
【原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于是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赵。秦王使谓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遣人止晋鄙,留兵壁邺,名为救赵,实挟两端。又使将军新垣衍间[1]入邯郸,因平原君说赵王,欲共尊秦为帝,以却其兵。
【注释】
[1]间:暗中,秘密地。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盟约签订后,楚王便派春中君黄歇领兵前去救赵国,魏王也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来救赵国。这时秦王派使者对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早晚会攻下的,各诸侯国之中有谁敢来救援赵国,等我一灭了赵国,必定调动大军首先攻击它!"魏王害怕了,赶紧派人去让晋鄙停止前行,屯兵在邺城坚守,名义上是来救赵,实际上却是脚踏两只船。魏王还派将军新垣衍秘密潜入赵国邯郸,想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王,打算共同尊秦王为帝,以此来使秦国罢兵。
【原文】
齐人鲁仲连在邯郸,闻之,往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且秦无已而帝,则将行其天子之礼以号令于天下,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矣!"
【译文】
当时齐人鲁仲连正好在邯郸,听说这事后,就来见新垣衍说:"那秦国是抛弃礼义伦常而崇尚杀人立功的国家。如果让这样的国家肆无忌惮地统治全天下,那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而死了,绝不会去做秦国的臣民!更何况,魏国还没有看到秦王称帝以后将给它带来的危害,我会让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新垣衍怏怏不快地问道:"先生如何使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呢?"鲁仲连说:"的确可以,不信听我慢慢讲来。当年九侯、鄂侯、文王三人是商纣王朝廷里的三公。九侯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于是将她献给纣王,纣王却非常厌恶她,因此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为九侯辩解,疾声鸣冤,所以他也被纣王做成了肉干;周文王听说后,只是慨然长叹,就被拘押在牖里的仓库长达一百天,想让他也死掉。如今的秦国,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同样的大国,两国都拥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各自都有称王的名望,却为何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听从它的指挥,尊奉秦王为帝,从而把自己置于被人宰割做成肉酱的境地呢!如果秦王未受到任何阻止而称帝,就将行施天子的礼仪,对天下各国发号施令,并且将调换各国君主的大臣,剥夺自己看不起的人职位,转授给他所器重的人;他将剥夺自己憎恶的人的职位,转授给他所宠爱的人:他又将把秦国的女子和喜欢搬弄是非的妾姬,指令婚配给各国的君主。设想一下,这些人在大梁的后宫中,那魏王还能泰然处之吗?而将军您又有什么办法能保住自己在君主面前的旧日恩宠呢?"新垣衍听完后感到心惊胆战,起身拜了又拜,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先生实在是天下的高人啊!我这就告辞回国,不会再提及尊秦为帝的话了。"
【原文】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及秦围赵,赵平原君之夫人,公子无忌之姊也,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纵公子轻胜弃之,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令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属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赴斗以死于赵;过夷门,见侯生。
【译文】
起初,魏国的公子魏无忌为人仁厚而礼贤下士,门下供养了三千食客。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家中极度贫穷,在魏都大梁做夷门守门人。有一次,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经坐好,魏无忌却吩咐手下准备车马,并虚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驾车去接侯嬴。侯嬴就随便穿戴着旧衣破帽,直接上了马车,昂然上坐,毫不谦让。魏无忌亲自驾车,更显得毕恭毕敬。半路上,侯嬴又对魏无忌说:"我有个朋友是集市上的屠户,请让车子绕到他那里去一下。"魏无忌于是驾车进了集市,侯嬴下车去见朋友朱亥,故意长久地站在那里与他谈话;同时还偷偷地斜视魏无忌,只见魏无忌态度依然和颜悦色,于是就辞别朋友登上了马车,到了魏无忌的府第。魏无忌引侯嬴坐到上宾的位置上,并向所有宾客介绍称赞他,宾客们都(对魏无忌如此礼遇侯嬴)感到很惊讶。
这时秦军围困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无忌的姐姐,赵胜派到魏国求援的使者车马接连不断,赵胜因此指责魏无忌道:"我赵胜之所以能与您结为姻亲,就是仰慕您的高尚人格以及能够急人之危的作风。可是现在邯郸旦夕就要落入秦国手中,而魏国的救兵却迟迟不到,纵使您轻视我、鄙弃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魏无忌听后万分焦急,多次请求魏王命令大将晋鄙发兵救赵,还派门下能言善辩的宾客万般游说,但是魏王始终不为所动。无奈之下,魏无忌只好聚集门下宾客百余乘车马,准备赴赵国拼死相救。当他路过夷门时,进去见侯嬴。
【原文】
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去,行数里,心不快,复还见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今公子无佗端而欲赴秦军,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公子再拜问计。侯嬴屏人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尝闻公子为如姬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晋鄙之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果得兵符。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有如晋鄙合符而不授兵,复请之,则事危矣。臣客朱亥,其人力士,可与俱。晋鄙若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与俱。至邺,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得选兵八万人,将之而进。
【译文】
侯嬴说:"公子您就好自为之吧,我老了也不可能一同前往了!"魏无忌离去后,走了数里,心中始终闷闷不快,于是就又掉头去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公子还会回来的!现在您没有任何办法而亲自去迎战秦军,这就好比是用肉去打饿虎,能有什么结果呢!"魏无忌于是下车再拜请教计策。侯嬴便让他屏退左右随从,悄声对他说道:"我听说晋鄙的调兵兵符就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是他最宠爱的妃子,肯定有办法偷出来。我曾听说公子您帮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发誓愿意为您办事,万死不辞。现在只要公子一开口,马上就可以得到调兵的虎符,夺去晋鄙的兵权,北上救赵,西抗强秦,建立五霸的功业了。"魏无忌随即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真拿到了兵符。
临行前,侯嬴又对公子说:"大将征战在外,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如果晋鄙以此合验兵符后仍不肯交出兵权,反而再向魏王请示,那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勇士,可以与您一同前往。晋鄙如果听从,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打死他!"于是魏无忌又去邀请朱亥同行。到了邺城,晋鄙合验过兵符后,仍表示怀疑,举手直视魏无忌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而现在你只孤身单车前来替代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朱亥立即从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椎,一下子就把晋鄙打死了。魏无忌于是整编军队,下令说:"有父子两人都在军队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两人都在军队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一个没有兄弟的,可以回去侍奉父母!"于是选定了八万士兵,挥师前进。
【原文】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公子无忌既存赵,遂不敢归魏,与宾客留居赵,使将将其军还魏。赵王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与公子饮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薛公隐于卖浆家,欲见之。两人不肯见,公子乃间步从之游。平原君闻而非之。
公子曰:"吾闻平原君之贤,故背魏而救赵。今平原君所与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以无忌从此两人游,尚恐其不我欲也,平原君乃以为羞乎?"为装欲去。平原君免冠谢,乃止。平原君欲封鲁连,使者三返,终不肯受。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译文】
魏无忌率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王龁从邯郸撤走围军。另有一秦将郑安平陷入赵军包围,于是率领二万秦军投降赵国,当初重用郑安平的范雎因此被秦王治罪。魏无忌解了赵国之围后,也不敢再回魏国去了,便与门客留在赵国居住,并派将军指挥魏国军队回国。赵王便与平原君赵胜商量,用五座城池来赐封魏无忌。赵王亲自参与布置打扫,并亲自前去迎接魏无忌,以主人的礼节相待,引他从西面台阶登上大殿。魏无忌侧着身子表示辞让,然后从降一等级的东面台阶走上,自己口中还不停地说着"罪过罪过,已经辜负了魏国,对赵国也没有什么功劳"。赵王与魏无忌饮酒一直到天黑,因为魏无忌坚持谦让,所以赵王始终不好意思把送给他五个城的事说出口。最后,赵王只把鄗城送给了魏无忌,作为汤沐邑。后来,魏国把魏无忌的原封地信陵送还给他。魏无忌听说赵国有个居士毛公隐匿在赌徒当中,还有个薛公隐居在卖酒之家,便想与他们会面。可是两人都不肯见他,魏无忌于是徒步前去拜访,并随同他们一起出游。平原君赵胜听说以后,很不以为然。
魏无忌便说:"我听说平原君是个贤德之人,所以才背弃了魏国前来援救赵国。现在看来你与一些人结交出游,只不过是显阔的举动,而不是为了遍访人才。我魏无忌跟随毛、薛二位贤士出游,心里还生怕他们不肯接纳我,可是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羞耻!"于是魏无忌便整备行装,准备离开赵国。赵胜急忙摘下帽子上前谢罪,魏无忌这才留下。平原君又想对鲁仲连进行封赏,派使者三次前往,他都不肯接受。赵胜又派人送去千金为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名士的可贵之处,在于为别人排忧解难、解决纷乱而别无所求。如果有所图谋,那就是商人的作风了,而我鲁仲连是不会那样做的!"于是就告别平原君赵胜而离去,终生再也没来见过他。
【评析】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整件事中,礼贤下士的魏公子信陵君,被太史公大加赞赏;足智多谋的侯嬴和力大无比的朱亥,被李太白赞为"千秋二壮士,显赫大梁城";有义不帝秦、排解难事的鲁仲连,也是李太白钦佩的另一个侠士;还有知错就改的平原君赵胜,这些人物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无不是重义轻利的侠义之辈。他们由于秦国围攻邯郸而卷进历史事件中去,最终凭着各个方面的努力,打击了秦国嚣张的气焰。反过来说,也正是他们在历史事件中脱颖而出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使得自己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