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灵芝代料栽培技术(编辑)

时间:2022-04-21 21:51:13 热传 我要投稿

灵芝代料栽培技术

1.灵芝的栽培季节

灵芝属高温型真菌,恒温出芝,其菌丝生长温度15~32℃,最适26~28℃,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8℃,空气湿度以80~90%为宜。温度长期低于18℃时,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生长发育不良或不能分化;温度高于33℃以上,则易腐烂死亡。

灵芝子实体柄原基分化的最低温度为18℃,气温稳定10~12℃时为为栽培筒制作期。短段木接种后要培养60~75天, 才能达到生理成熟, 随后入畦覆土, 再经历30~45天, 芝体才会露土。所以短段木栽培制筒时期应再向前倒推90~105天, 则为栽培筒制作期。

灵芝栽培方式不同,接种的时间有所不同。栽培季节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灵芝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各地栽培灵芝的适宜季节有所不同。各地因纬度及海拔不同,具体栽培时间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确定栽培时间。

在我国南方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栽培,冬季气温太低,子实体不能生长,野外栽培不能进行。南方地区可以3月份生产菌袋,4月底开始埋土出芝,5月底可采第一茬灵芝,到9月底全年栽培结束。5月中下旬至11月为子实体发生季节,当年可收3-4批灵芝。江南每年6--7月是梅雨季节,因此,要确保6月10日前全部开袋出芝,让灵芝子实体生长能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环境,从而取得高产稳产。

北方夏秋季节比较适合栽培,华北地区一般3-5月份为栽培期,6-10月份为出芝期;东北地区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制作栽培袋,7月中旬至9月中旬可收2—3批灵芝。9月下旬之后气温下降子实体停止生长。

黄河以北地区制种时间应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栽培时间开始于5月中下旬,7月下旬结束;秋季栽培的制种时间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栽培时间开始于7月下旬,结束于9月底,秋季栽培的灵芝由于温度等条件的制约,产量较低、子实体形态较差。

栽培季节

地区

项目

华南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以北

播种时间

2月中下旬

4月中下旬

4月下旬至5月中旬

栽培

时间

开始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5月上中旬

5月中下旬

结束

6月上中旬

7月中旬

7月下旬

2.灵芝的菌种选择

菌种是灵芝生产的基础,选用良种是夺取灵芝优质高产的首要环节,灵芝菌种的好坏对子实体形成的迟早和产量高低有很大关系。好的菌种,接种半个月就可形成子实每只子实体可达50g左右;差的菌种,需30天左右才能形成子实体,每只子实体只有7--8g。因此,在生产上必须注意选择优良菌种。一是菌种的遗传性状要好,二是菌种繁育的质量要好。

灵芝的种类较多.根据形态和颜色,可分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及紫芝六种。被广泛用于医药保健的品种是赤芝、紫芝(黑芝)、松山灵芝、平盖灵芝(树舌)、薄盖灵芝(薄树芝)等五种,其中赤芝和紫芝为药用品种,-般栽培品种为赤芝。在赤芝中,良种有:信州2号、惠州、南韩、泰山1号、大别山灵芝等。信州灵芝,抗逆性强、菌盖大而厚、商品性好、产量高,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南韩灵芝,发菌快、出芝早、片大整齐、产量较高。泰山灵芝,生长迅速、适合代料栽培,但产量稍低。大别山灵芝,盖大色深,则更适合段木栽培。福建省使用的圆芝6号、圆芝8号是中高温型菌种,特点是菌盖圆整、芝大盖厚、高产优质,适合短段木栽培;河南省使用的RJ-4菌种,特点是芝盖厚实,边缘平滑,稍微内卷,成熟后有大量的孢子粉产生;山西省使用的晋灵1号,特点是发菌快,出芝早,孢子粉多,抗杂性强。另外还有泰山赤芝、绿谷灵芝、赤芝109号、植保6号、云南4号、慧州1号、台芝1号、日本05号、日本2号、长白山3号赤芝等十多个品种在国内各地被广泛使用。

不同的灵芝菌种有不同的生长发育特性,因而,不同的灵芝菌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只有选择适宜的菌种,才能取得优质高产。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比如是代料还是段木栽培)和生产的目的(比如是出口还是内销)来确定品种。采取代料栽培,实现一年三收,则可选用南韩灵芝。实践证明,泰山灵芝、韩国灵芝在大棚中大面积进行栽培,表现有较好的适应性。

选择适销对路、质量好、产量高的品种为生产菌株,目前使用的菌株有G801、G802、G6、G8等。各级需经严格的多次重复检查,确保无杂菌感染。制作方法和木腐生菌类方法相同, 采用木屑棉籽壳剂型菌种较好。培养基表面会出现"疙瘩状的突起",浅黄色,是灵芝特有的性状。段木接种时,菌种含水量略湿为好,65~70%湿度。

灵芝的孢子不易萌发,一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灵芝菌种,技术设备条件要求较高,栽培通常向科研院所或菌种场购买现成的菌种。

灵芝的菌种,可以在正规的菌种厂购买,要购买菌丝洁白,性状稳定的优质菌种。原种质量:菌丝应统一,不应有杂菌,菌龄适宜不老化,不应有厚菌皮,菌丝洁白、浓密、健壮,菌丝生活力强。选定优良菌种后应适时接种,如暂时不能接种,应贮放在低温、干燥、清洁地方,以防污染杂菌和菌丝继续生长衰老,降低生活力。新培养好的菌种较保存菌种生活力强。

3.培养基配方

灵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而各地农副产品下脚料都很丰富,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合本地区的配方。

3.1木屑培养基

(1)杂木屑85%,麸皮15%。

(2).杂木屑85%,麸皮14%,硫酸胺1%。

(3)杂木屑84﹪,麸皮15﹪(稻糠15%),1%石膏粉。

(4)杂木屑83%,玉米粉(或麦麸)15%,石膏粉1%,蔗糖1%。

(5)阔叶树木屑79%、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

(6)粗颗粒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蔗糖各1%,另加过磷酸钙1%,尿素0.2%。

(7)木屑(阔叶树)78%、麦麸或米糠17%、黄豆粉3%、蔗糖1%、石膏1%。

(8)杂木屑77%,麸皮18%,玉米粉3%,蔗糖1%,石膏粉1%。

(9)木屑77%,玉米芯10%,玉米粉12%,石膏1%,尿素0.2%。

(10)杂木屑约75%,麦麸约25%,硫酸铵约0.2%。

(11)木屑75%,麸皮20%,黄豆粉2%,磷肥1%,蔗糖1%,石膏粉1%。

(12)木屑75%,麦麸23%,碳酸钙2%。

(13)木屑75%,玉米粉16%,麦麸7%,石膏、磷肥各1%。

(14)杂木屑74%,玉米粉24%,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60%。

(15)锯木屑73%、麦麸25%、糖1%、石膏1%。

(16)木屑73%、玉米粉5%、麸皮20%、糖1%、石膏粉1%。含水量58%~60%。

(17)杂木屑72%,麸皮20%,玉米粉5%,过磷酸钙1%,糖1%,石膏粉1%。

(18)木屑70%、麸皮25%、黄豆粉2%、磷肥1%、石膏1.5%和糖0.5%。

(19)木屑70%、麸皮24%、玉米粉3%、磷肥1%、石膏粉1.5%、糖0.5%。

(20)木屑70%、麸皮28%、糖1%、石膏1%。含水量58%~60%。

(21)木屑54%,棉籽壳30%,麸皮10%,玉米粉5%,石膏粉1%,尿素0.2%。

(22)杂木屑约50%,麦麸约50%,尿素0.1%,拌料含水量60%。

(23)杂木屑50%,甘蔗渣或稻草粉35%,麦麸或细米糖12%,黄豆粉2%,石膏粉1%,含水量60%。

(24)杂木屑45%,棉籽皮14%,麸皮9%,蔗糖1%。

(25)阔叶树木屑40%、玉米芯4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

(26)杂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或细米糠18%,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

(27)杂木屑40%,蔗渣39%,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

(28)木屑39%、棉籽壳39%、玉米粉20%、糖1%、石膏粉1%。

3.2棉壳培养基

(1)棉籽壳98%,蔗糖1%,石膏粉1%。

(2)棉子壳90%,7%,石膏2%,磷肥1%。

(3)棉籽壳89%、麸皮或米糠10%、石膏1%。

(4)棉籽壳88%,麸皮8%,石膏、石灰各1%,磷肥2%。

(5)棉子壳88%、麸皮10%、石膏粉1%、糖1%。

(6)棉籽皮85%,麸皮14%,蔗糖1%。

(7)棉籽壳83%、玉米粉15%、糖1%、石膏粉1%含水量60%~62%。

(8)棉籽皮79%,麦麸约20%,蔗糖1%。

(9)棉籽壳79%、玉米粉20%、石膏粉1%。

(10)棉子壳78%,玉米粉2%,麸皮15%,石膏粉1%,过磷酸钙1%,糖1%,

(11)棉籽壳(或甘藤渣)78%,麸皮15-20%,石膏1-2%、糖1%,尿素0.4%,过磷酸钙0.6%。

(12)棉籽皮78%、麦麸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

(13)棉籽壳77%、麸皮10%、玉米粉10%、糖、磷肥和石膏各1%。

(14)棉籽皮77%,麦麸(或米糠)20%,过磷酸钙1%,蔗糖1%,石膏粉1%,

(15)棉籽壳、稻草或木屑76 %,麦麸20 %,石膏1 %,石灰1 %,磷酸二氢钾1 %,食盐1 %。

(16)棉籽壳75%、麸皮20%、玉米粉2%、糖1%、磷肥1%、石膏粉1%。

(17)棉籽壳73%、麦麸25%、糖1%、石膏粉1%,喷水拌匀,调节至含水量60%。

(18)棉籽壳60%、杂木屑20%、麸皮20%,外加糖1%、豆饼2%、石膏、石灰各1.5%,硫酸镁0.4%。

(19)棉子壳60%,木屑30%,7%,石膏2%,磷肥1%。

(20)棉子壳50%、木屑38%、麸皮10%、石膏粉1%、糖1%。

(21)棉籽壳50%、阔叶树木屑35%、麸皮或米糠14%、石膏粉1%。

(22)棉籽皮47%,木屑30%,麦麸(或米糠)20%,过磷酸钙1%,蔗糖1%,石膏粉1%。

(23)棉花秸粉45%、豆秸粉45%、麦麸10%,外加石膏粉2%、过磷酸钙1%、蔗糖1%,含水量60%左右。

(24)棉籽壳44%,杂木屑44%,麸皮5%,玉米粉5%,蔗糖1%,石膏粉1%。

(25)棉籽壳44%,木屑44%,麸皮10%,糖、石膏各1%。

(26)棉子壳44%,杂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3%,石膏粉1%,糖1%,过磷酸钙1%。

(27)棉籽壳44%、麦麸20%、锯末屑(阔叶树)34%、糖1%、石膏粉1%。

(28)棉籽皮43%、木屑(阔叶树)42%、麦麸或米糠10%、饼粉(花生饼粉、豆饼粉、棉籽饼粉)3%、过磷酸钙1%、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55-58%。

(29)棉子壳42%,木屑42%,麸皮15%,石膏1%。

(30)棉籽壳39%,杂木屑39%,玉米粉(或麦麸)15%,石膏粉1%,蔗糖1%。

3.3玉米芯培养基

(1)玉米芯84%、麸皮或米糠15%、石膏粉1%。

(2)玉米芯78%.麸皮15%,石膏2%,蔗糖1%,过磷酸钙l%,尿素0.5%,石灰2.5%。

(3)玉米芯74%、麸皮25%、石膏0.50%、草木灰0.80%。

(4)玉米芯50%、豆秸35%、麸皮或米糠14%、石膏粉1%。

(5)玉米芯50%、杂木屑35%、麸皮、米糠14%、石膏粉1%。

(6)玉米芯(黄豆大小)50%,杂木屑35%,麸皮15%。

(7)玉米芯(玉米粒大小)50%、木屑29%、麸皮20%、石膏粉1%。

(8)玉米芯(玉米粒大小)50%、木屑50%、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60%。

(9)玉米芯45%,杂木屑45%,麸皮8%,黄豆粉1%,石膏粉1%。

3.4秸秆培养基

(1)稻草粉45%,杂木屑约30%,麦麸(或米糠)约25%,拌料含水量60%~65%。

(2)甘蔗渣50%,杂木屑48%,黄豆粉1%,石膏粉1%。

(3)麦秸粉45%,杂木屑40%,麸皮(米糠)15%。

(4)麦秸粉45%,棉籽皮45%,麸皮10%。

3.5其他培养基

(1)杨树叶75%,米糠(或麦麸)25%,拌料含水量60%。

(2)杨树叶85%,米糠15%(或加麸皮)。

(3)桑枝屑78~83%、麸皮15%~20%、白糖1%、石膏1%、含水量60%。

(4)鲜酒糟70%、杂木屑10%、玉米粉10%、米糠8%、石灰1%、过磷酸钙1%、糖1%、磷酸氢二钾0.2%。

(5)鲜酒糟70%、木屑10%、玉米粉17%、糖1%、过磷酸钙1%、生石灰1%。含水量60%~62%。

4. 配制栽培料

(1)选料

虽然栽培料多种多样,但每一种配方在栽培中获得的产量不同。配制方法也不同,品质也有所差别。培养料配制灵芝菌丝体不宜在单一原料上生产,要配合一定的氮肥和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才能使其生长旺盛。灵芝是木腐菌类,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能力很强,在椴木、木屑、麸皮、米糠、棉籽皮、玉米芯、甘蔗渣、淀粉等各种营养基中,灵芝的菌丝都能够旺盛生长,适当添加石膏、过磷酸钙、碳酸二氢钾、磷酸镁等,可显著提高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棉籽壳因为价格太高,不推荐用。选材要因地制宜,降低生产成本,菇农可根据当地资源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栽培材料。

有很多人认为甘蔗渣、玉米杆等草本植物很难种出高产量的灵芝,其实关键就是材料粗细搭配得当就可以了,做出的菌包不会过松也不会过紧,有弹性。不同地区用的材料粗细是不同的,比如木屑有锯末状的,有颗粒状的,所以别人用的配方能种出高产的灵芝,而你用同样的配方不一定能种出高产量的灵芝。所以大家不要随便采用别人的配方。应在你本地方找一个更加适用的配方比例。

不论采用哪种配方都要求原料新鲜、干燥、无霉变。新鲜培养料的营养丰富,杂菌含量少,有利于菌丝的萌发,抑制杂菌的生长。栽培之前先经阳光充分曝晒3-5天,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千万不可用结块发霉的木屑或麸皮。

木屑应选阔叶树品种,不能用松、柏、杉针叶木屑和樟树、桉树等木屑。木屑使用之前要过筛,使用粗木屑比使用细木屑好,细木屑最好和玉米芯、棉籽壳等进行混合料栽培,以增加培养基的通气性。木屑要粗细搭配,以利通气,木屑越陈越好,但不能霉变。可选用质地较硬的废材切片粉碎后作原料。

木屑加麸皮或玉米粉是传统栽培灵芝的基本原料,近几年来,栽培主料有所变化,棉籽壳添加麸皮或玉米粉成为大规模种植的首选。这二种主料相比,木屑栽培,产量低、出菇慢、菌盖小,但组织致密、易造型;棉籽壳栽培,产量高、出菇快、菌盖大,但质地疏松。

玉米芯要粉碎成黄豆粒大小粉碎(5毫米以下的颗粒),颗粒不宜过大,以免刺穿袋子和因袋料孔隙大,含干物质量少,且料易失水。也不能过小,以免造成袋料通气性差,菌丝吃料慢。玉米芯培养料须提前10-12小时进行预湿.

豆秸粉碎要细一些,否则较硬的秸秆装袋后容易扎袋,造成杂菌污染。

麸皮也可以用米糠代替,石膏用碳酸钙代替。

(2)拌料

按配方称取原辅料,配制时先将主料(棉籽壳、木屑、麸皮、石膏粉等)干拌混合均匀,然后把可溶性物质(糖、石灰、硫酸镁、尿素、过磷酸钙等)溶于适量水中,喷洒在主料中再进行翻拌,在搅拌过程中适量喷水,与水料混拌均匀。控制培养料含水量60%~65%(60%左右),用手攥紧时指缝似滴不滴水成团为好。PH值5~5.5/6~7,以偏酸性为好。

(3)发酵

培养料也可经堆积发酵后再装袋。堆积发酵方法:培养料堆积发酵含水量应调至65%以上,用pH值9-10石灰水拌料,拌匀后堆积。选向阳、地势高的地方,每平方米堆拌好的料50公斤,堆成长条形,堆好稍拍实,然后每隔0.5米用直径2-3厘米木棍打孔,之后用塑料膜覆盖升温,当料中心温度上升到40-60℃,经24小时翻堆一次,尤其注意外层料一定翻到里面,再按翻堆前要求堆好,当料温再次升到40-60℃时经24小时后可进行装袋,装袋前测试调整培养料含水量达60%,pH值6左右即可。

将培养料拌好后,焖放半小时后(经堆闷1~2小时)让料内吸足水分后,再装袋。

(4)注意事项

配制培养料时,要做到主料和辅料要充分拌匀。

加水拌料时要防止水分流失损失营养。

如能在培养基中加入豆腐水、豆奶、酱油等,以及用豆腐渣废料或山核桃内壳作培养基,则效果更佳。

料拌好后即可装袋。在拌料装袋前,检查栽培料中是否掺入坚硬杂质,以免扎破灭菌袋,造成污染。

pH值 4-6(5.5-6/6.5-7.5/5―6)

5.装袋

料拌好后即可用手工或装袋机装袋,塑料袋规格可选用15cm×35cm×0.04cm或17cm×33cm或15×30×0.06 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筒袋,每袋料干料400克~450克,扎紧袋口或套上塑料套环和盖。装袋前,应检查袋有无破损袋一律不能用。装袋松紧要适度,过松、过紧都影响灵芝的生长发育。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用屈起五指的指关节向袋的四周压实,使袋壁光滑而无空隙,中间不必用力压,料面整平,然后扎好袋口。

制菌棒塑料袋一般采用低压聚乙烯袋,规格60 cm×15 cm×0.04-0.05cm,每袋装干料约1千克。还有15 cm×45 cm×0.04 cm袋,17 cm×33-35 cm×0.04 cm的低压乙稀或丙稀筒料袋,一般每袋干料300~350克。装袋时先将筒料一头用塑料绳打死结扎紧,然后装料,料一定要装实,用手工装要边装边用木棒压料。大面积栽培最好用装袋机装袋,这样既快又好。当培养料装到距袋口8-12cm,把筒口合拢用塑料绳扎好。两端套环或两头用细线扎口,也可用橡皮筋(白行车内胎剪成)扎紧-头,装好后扎上另一头。装料时要松紧一致,两头袋口要扎紧。

为保证菌袋质量防止菌袋破裂,降低成本,最好采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进口原料吹制成的筒料制成的袋,这种袋韧性好,耐高温,规格为17×34~36厘米。

装袋时做到五点。

一快装袋,力争8小时内完成,防料变酸;二轻装轻压,用力均匀防袋破损;三装料上下松紧一致不留空隙;四扎紧袋口,防灭菌时袋内气体膨胀使袋口敞开;五袋料适量,过满影响出菇。

不同栽培基质装袋方法略有不同,如木屑栽培袋不需装料太紧,以免发菌时菌丝呼吸不畅。装好袋后,放在干净地方,防止杂物将袋刺破,引起污染。

选用对折径15~24×55×0.02cm的低压聚乙烯筒。生产上大多选用三种规格的塑料筒, 以便适合不同口径的短段木栽培使用。将截段后的短段木套入塑料筒内, 两端撮合, 弯折, 折头扎上小绳, 扎紧。使用大于段木直径2~3cm的塑料筒装袋,30cm长的段木每袋一段,15cm长的段木2段一袋,亦可数段扎成一捆装入大袋灭菌。

6.灭菌

装袋装好后,应立即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以防培养料发酵变质。低压聚乙烯料袋只适合常压蒸气灭菌,聚丙烯料袋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或常压蒸气灭菌均可。大规模生产一般常采用常压蒸气灭菌。

常压蒸汽灭菌,在温度达到100℃以后,要保持温度稳定,火力均匀。灭菌时间达到8~10h(10-12h)后停火,再闷置一段时间(4-6h),使锅内温度下降后,方可打开蒸锅出锅晾袋,趁热将料袋移入接种室(箱)。装锅时装量不宜过满,要留有余地,塑料袋之间要有距离,层间交错排列,不宜堆积。在搬运料袋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硬物把袋扎破。

高压蒸汽灭菌,装锅时将料袋直立或横卧排放,不要重叠堆积。如受挤压料袋间间隙被堵塞,湿热蒸汽难以疏通受热不均,灭菌效果不佳。盖锅严实无缝不漏气,点火升温。灭菌时要做到,开始烧旺火,锅内压力迅速升为0.5 ㎏/cm2,打开放气口,放出冷空气,压力一直降到0,这时冷空气全部放出,关闭阀门;再继续加温,在1.5 ㎏/cm2压力下,保持1.5~2 h,再把气体放掉;闷一夜,次日晨出锅接种。

土办法蒸汽消毒灭菌,就是用塑料布把培养料包裹的严严实实,然后烧炉子。培养料灭菌时,一定要掌握好烧火的火候,预热升温阶段,火要尽可能的大一些,使温度尽快升到100℃。达到100℃后,要保证蒸锅内蒸气充足,使蒸锅气孔连续不断地喷出蒸气,这样就能保证蒸气到达培养料堆各个部位,不出现灭菌死角。当温度上升到100摄氏度时 ,保持 8至10小时,才能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在灭菌过程中,有的农民朋友怕灭菌不彻底,随意延长灭菌时间,有的甚至3~5天,这样做是不行的,灭菌时间超过10小时,会使培养料营养成分遭到破坏。消毒灭菌完成后,揭开塑料布,等到培养料完全晾透了,就可以进行接种。

7.接种

接种的关键是无菌操作,是制种一项基本操作,无菌操作要保证无菌条件,操作准确而迅速。

7.1 接种前的消毒

接种前一定要做到接种室、接种箱和接种工具严格消毒,以避免污染杂菌,提高接种的成功率。

接种室可用塑料薄膜围成2米×2米×2米的小室,然后在里面接种,也可以在大棚里临时用塑料布围起来的一个封闭空间,面积10到20平方米,搭建接种室。

(1)先将灭菌后冷却的料袋和经75%酒精表面消毒的原种瓶(袋)以及清洗干净的接种工具(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净瓶体表面),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内然后按每立方米用36—40%的甲醛溶液10ml倒入瓷杯或玻璃杯内,后加高锰酸钾5克,关闭门窗,人员离开,熏蒸半小时。由于甲醛气体对人的眼睛,鼻粘膜具有刺激作用,接种人员难以进入操作,可于灭菌后,用25—30%氨水溶液喷雾以消除甲醛气味。若装有紫外灯,可同时灭菌,效果更好。简陋的接种室,应用石灰水将墙涂白,接种前用2%来苏儿溶液喷洒墙面(或用、地面和空间,保持室内清洁、无灰尖,即可使用。接种用具如接种铲、匙、钩等,在接种时发源先经酒精灯火焰严格进行杀菌后,方能镊取菌种转接。转接过程中,应时常进行火焰杀菌。

(2)进入临时接种室以后,将塑料布密封严实,防止含有杂菌的空气进入。

操作人员的双手,是最容易引起菌种和培养料污染的,要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消毒,在整个接种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消毒。

接种用的工具,如接种勾、镊子、接种勺等等,也要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栽培种的外壁,在打开之前,也需要先用酒精消毒,把整个外壁擦拭一遍之后,再进行接种。

接种时,取出乒乓球大小的栽培种,打开培养料的袋口,放入袋口后,及时绑扎严实。为了防止接种不合格,可以在培养料的两头都接种。在整个接种期间,参加接种的人员要有无菌意识,严禁吸烟、喝酒、大声说话、走动;接种要协调、熟练、轻缓、快速;各种工具不可乱放,要一直保持在无菌的容器里。当接种的工作完成以后,工作人员退出接种室,用专用的食用菌熏蒸消毒剂,对培养料进一步消毒。熏烟消毒,具有使用方便,点燃快速,扩散力强,全方位消毒的作用,灭菌有效率达99%以上。

(3)接种箱的熏蒸消毒灭菌 先在接种箱中铺一层聚丙烯塑料布,把冷却的培养袋和准备好的容器(装的棉花、橡皮筋、环盖、木锥、镊子、接种铲、接种针),菌种袋放入。接种箱熏蒸应封闭严密,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混合消毒,经1-2小时后接种。为防止杂菌产生抗药性可用硫磺熏蒸交替进行。硫磺每立方米20克放于盒内或碗内点燃。用烟雾消毒剂“优菇灵”消毒,3-4克/立方米,密封30分钟,能有效除杂菌。

7.2 接种方法

经灭菌后的培养基,出锅时应尽量保持清洁,迅速运往无菌室或无菌箱中,待料袋的温度降到30℃以下时方可接种。

在已消毒的接种箱或室内点燃酒精灯,用灭菌镊子剔除菌种表面的老化菌层,并将菌种搅散,便于以后镊取(谷粒菌种可用接种勺取)。接种最好在接种箱进行,若无接种箱,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或开水蒸气上方亦可。

采用双头接种法。接种时一般由两人配合操作。先点燃酒精灯,用灭菌镊子剔除菌种表面的老化菌种,将菌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一人将塑料扎口绳解开,另一人在酒精火焰口附近, 将捣成花生仁大小的菌种撒入, 并立即封口,把袋口扎好。另一端再用同样的方法接种,周而复始。接种时3人配合操作,将菌种分成花生豆大小块,在点燃酒精灯的灭菌区内,一人解开料袋两头扎口,一人分别接入菌种,然后一人迅速把袋口扎好,要做到轻、快、准,减少杂菌污染机会。菌种要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并及时将袋口扎紧。接种时动作力求迅速,应尽可能缩短开袋时间,以减少操作过程中杂菌污染的机会。

菌种应散撒在料面上,不要集中在袋口以免影响发菌和出芝。为了加快菌丝体生长,减少杂菌污染机会,要适当加大接种量。一般一瓶谷粒(麦粒)原种接菌袋40—50袋,一瓶棉籽壳栽培种可接菌袋25—35袋。一般每袋原种(12厘米×28厘米)可接30~40栽培用袋。接种量大,菌丝生长快,可提早出灵芝。

8.发菌培养

8.1 发菌室消毒

发菌场所可利用现有的民房、厂房、库房或其它空房,也可在出芝场所发菌。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到消毒好的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搬运过程要轻拿轻放,防止坏损塑料袋。培养室在使用前二天应予先做好消毒灭菌处理。方法是:每立方米用20克硫磺入在瓷碗上用纸点燃,密闭门窗一昼夜。熏蒸室内喷一遍水,杀菌效果更好。

将培养室清扫干净,用0.3%高锰酸钾或3%生石灰水喷洒墙地消毒。在菌袋搬入前12小时把0.5公斤硫磺点燃熏蒸消毒,然后放置接种好的菌袋。培养架事先用0.2%的多菌灵喷洒消毒,培养室地面撒一层石灰粉,以减少污染。

发菌室喷洒800 ~1000 倍液40 %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溶液。

8.2菌袋摆放

可把菌袋分层堆放在床架上,袋口朝外,一般每层放6—8层高,袋与上层架之间应留有适当空隙,以利于气体交换,避免因袋温过高造成烧堆。也可直接把菌袋摆放在地面上,一层层卧倒,墙式摆放,摆放高度5~8层。早春接种,因气温低,可把菌袋集中堆放,使之增加袋温,加快菌丝定植,待气温升高后再分开摆放。

将菌袋以“井”字形或三角形排列,每排8-12层,每层3-4袋,隔5-6天调动1次。

8.3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30天里,菌丝与培养料渐渐融合,并吸收培养料中的营养元素,慢慢的张长张粗,这30天的时间里,对温度湿度 空气和光照有一定的要求。

(1)在培养期间,培养室(发菌场所)温度最好在25℃/24~28℃26/22~30℃,通常可采取揭盖草帘、通风换气、菌袋翻堆等措施控制温度。料温超过30℃,造成菌丝徒长,加速菌丝老化、变色、衰退,直接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和正常生长。当温度超过28℃、应通风散热降温。如温度低于20℃生长缓慢应设法升温。1 ~3 天应保持温度25 ℃~28 ℃;4 ~7 天应保持温度20 ℃~23 ℃。

(2)空间的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60%左右(55%~65%/75-80%/60%~70%),宜低不宜高。通常不需要人为特殊调节,但在特别干燥的情况下,地面要少量撒水增湿。湿度过大极易发生杂菌,因此湿度超过65%时,要及时通风或采取其它方法降湿。

(3)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通风半个小时左右)。通风还应结合发菌场所温度和湿度进行,低温低湿要少通风或不通风,高温高湿要加强通风换气,必要时可随时通风或全天通风。

(4)要暗光发菌,避免在强光下发菌,因此要使用遮阳网、苇帘、草帘等遮阳物遮光。前期培养室内要保持黑暗,以利菌丝生长;后期给予适当光照,以利子实体形成。

(5)定期翻垛结合检查杂菌,一般每隔7-10天翻袋一次,发现污染及时清除处理。翻堆时,上下内外调换菌袋位置,以保持温度和承受压力一致,有利于菌丝均匀生长。翻堆时要检查菌袋是否产生杂菌,菌袋内如果有少量杂菌产生,拣出经除治后另室培养。如果菌袋内大面积污染杂菌,应及时淘汰,不可乱扔乱放,以免污染环境。杂菌防治方法是:取70%酒精,或用70%酒精与36%甲醛溶液1:1混合液,装录注射器中,注到袋子有杂菌的位置,然后贴胶布封住针口。也可用其它杀菌剂或10%新鲜石灰水液注射,石灰膏封口。

(6)当菌丝长满袋1/2或2/3时,应给菌袋适当补氧。方法是用消过毒的针尖在长满菌丝部分离未长到的地方1~2cm左右,扎几个孔或把袋口扎绳散结,但不能全部解开。或松开料袋口,用手轻轻一提,留一点缝隙。对于用塑料绳扎口的菌袋,待菌丝封面后,必须在菌袋两头扎微孔通气。

接种后的菌袋经过10~15 d的培养,菌丝从菌袋两端向内吃料4~5 cm,这时可解去袋口捆绳,但不要拉动塑料袋口,可使少量空气进入菌袋,以促进菌丝生长。当菌袋两端菌丝继续向内生长,相距6~8 cm就要长满菌袋时,要适当拉动袋口,增加通气量。

在袋内两头菌丝快接到一起时解开扎口绳子,促使菇蕾形成。当菌丝相接时,即可脱袋埋土。

(7)一般经过25-30天(低温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便可长满菌袋。菌丝长满全袋后(再培养4―6天),或两端表面出现子实体原基时(有时菌丝长满培养料2/3时就出现子实体原基),即可转入出芝管理。

菌丝从栽培料中吸取着营养,到菌丝布满菌袋的时候,培养料的营养成分也基本耗尽。

9、出芝管理

9.1 选地建棚

灵芝栽培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一般代料栽培在室内,短木栽培在室外。由于灵芝栽培的最适温度25℃~28℃,所以场地的选择要求春秋两季光照充足,夏季凉爽的场地。半地下室更适于灵芝对温、湿条件的要求。而室外最好是林荫下,也可搭人工荫棚。或利用塑料大棚和塑料日光温室。

(1)室内栽培房的选择

选择合理的灵芝栽培房是取得高产的重要条件。根据灵芝的生物学特性,必须选择能够保湿、保温、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方便操作的栽培房栽培灵芝。周围环境应洁净,远离畜圈、厕所和垃圾堆。栽培房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再用硫磺熏蒸或用2 %来苏尔溶液喷洒杀菌,再喷洒500-1000 倍的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溶液杀虫,喷洒后闷10 ~20 小时。

(2)室外栽培建棚作畦

室外栽培场最好选择排水顺畅,水源方便,土质疏松,偏酸性砂质土、交通方便的场所做为栽培场。所选择场地,其土质、水质的好坏,特别是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都会影响灵芝子实体的质量,因为灵芝菌丝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能将溶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吸收,从而造成灵芝子实体重金属含量超标。

栽培场需搭盖荫棚,棚要求能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顺畅,方便操作管理。把灵芝棚建村前房后有树荫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搭棚的材料为竹竿、木棍和铁丝等,也可就地取材。棚的大小可根据栽培数量多少而定,大小均可,棚高2m左右,两头留门,四周开多个通风口。若条件许可用黑色遮阳网覆盖棚顶(遮光率为65%), 使棚内能形成较强的散射光, 使用年限长达三年以上。普通塑料大棚,遮荫程度达到“四分阳,六分阴” 三分阳七分阴即可。

棚内做畦,畦宽1~1.5m、深30厘米,畦间开浅沟作为作业道和排灌水沟。

灵芝入棚前3~5天对栽培土进行一次消毒,可用石灰粉对畦面进行一次整体严格消毒,然后将土翻锄,畦面深度与菌袋长短一致。用3%至5%的生石灰水喷洒,以防白蚁和杂菌为害。培养料入棚前要严格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5毫升和高锰酸钾10克密封熏蒸24小时之后使用。或用0.2%的多菌灵溶液喷洒地面及棚壁,并在畦底部撒一层草木灰,严格进行消毒。

如果在蔬菜塑料大棚内栽培灵芝,大棚上面覆盖草苫,既可使灵芝不受阳光的直射,又可满足其对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的要求。在菌袋入棚之前,先要对栽培场地进行处理。开沟做畦、消毒杀菌、搭建拱棚。灵芝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7℃~29℃,冬季或早春移入大棚的菌袋,为防止因低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而出现畸形芝,一般应在塑料大棚内搭建小拱棚。可将劈好的毛竹片的两头插入土中,中间成拱形,上覆塑料薄膜,尽量使小棚内温度达到25℃以上。

冠县灵芝大棚,长可以80米到100米,而宽不能超过8米,之所以不能太宽,是为了满足灵芝的通风要求。高,两侧两米左右,中间三米左右就可以,只要便于操作,大棚高矮,不是大问题。大棚四周墙的厚度一般1米左右,如果厚度不够,难以保证灵芝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在大棚两侧的墙面上,每隔一米左右,要挖一个通风口,墙两侧的通风口,要相互对应。大棚顶部可以用塑料布覆盖,塑料布上面,覆盖麦秸等作物,要求既能起到保温的效果,又能让棚里接受到均匀的散射光。大棚里的地面,和我们平常用的蔬菜大棚也有些不同,它是每隔40厘米,挖一条灌水沟,灌水沟深25到30厘米,宽度也是40厘米左右。为了排灌水方便,可以在大棚的一侧挖灌水沟,将横向的灌水沟一一串接起来。

(3)林荫地作畦

选取阔叶林或针阔林混杂的树林,坡度较平缓,且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根据菌袋数量,安排场地大小,依地整形,去除杂草,再挖深20厘米、宽1.5米的畦,撤上白蚁粉进行杀虫消毒。

9.2 栽培方式

的栽培方法可分椴木栽培和袋料栽培两大类。袋料栽培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菇棚(室内)立体栽培和覆土畦式栽培两类方式。

9.2.1 立体栽培方式

在菇棚内将两头出芝的小菌袋打(剪)开袋口,顺墙码排,一般可码高6~8层;或在棚内设架层,将大规格菌袋(或盆)单层排于架层上,揭开接种穴胶带,使灵芝向上生长。该方式所产灵芝,自然、洁净,受市场欢迎,但由于受基料水分等因素限制,产量稍低。

(1)堆积两头出芝:将发好菌的芝袋整齐排放在畦床上(地面上每隔70厘米作两袋宽的畦),菌袋两头朝外,(在砖块上面)堆高5~7层。当芝袋两头表面转色,见有白色突起的芝蕾时,剪开两头薄膜口,让空气进入,促进芝蕾生长。薄膜口的大小,以不超过2厘米为宜,尽可能小些。开口小,出芝少而大;开口大形,出芝多而小。切勿把袋口薄膜全面撑开,以免造成芝袋失水,影响子实体生长。每袋每端只保留1个原基,其余要疏掉,这样养分集中,子实体盖大、厚实,是生产优质灵芝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菌袋要在出芝场所一层层卧倒,单排墙式摆放在地面上,每排摆放高度为10层左右。每层袋与袋间隔1~2 cm,层与层之间摆放2根粗细相同的细竹棍,既利于通风、降温,子实体之间又不容易挤碰变形。排与排间距60~80 cm,便于作业管理。这种摆放方法容易倒垛,因此要设法加固。

(2)菌架出芝:当袋内有原基突起时,将菌袋平卧排放在层架上,袋间距离15厘米左右,除去袋口棉塞或塑料盖。同时,在袋上划一个交叉口,方法与木耳栽培相似。

9.2.2 覆土畦式栽培方式

该方式一般可在林荫下搭设简易棚或在一般耕地上建中小拱棚,修建阳(平)畦后,作为栽培场所。具体栽培操作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菌袋塑膜脱掉,入畦覆土,该方法有水分充足、芝体肥大、产量较高的优势,但由于室外病虫基数较高,覆土材料中微生物数量多,很可能导致有害微生物侵染菌丝的情况发生,或受虫类危害,并且,芝体往往污染泥沙等杂物不太洁净。另一种是将菌袋除掉底部约1/2高度塑膜,或将菌袋从中间切断,立于畦内,间隙用土填充,保留上部菌袋约1厘米,该方式的菌丝可接受畦内土层的水分,其芝体又不直接与覆土接触,其生产效果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具较高实用价值。

(1)菌袋全覆土

将长好菌丝的菌袋移入塑料大棚内,用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袋表面消毒,然后用刀片将袋划破,揭去塑料薄膜,竖立在畦内,菌袋间距2—3(3-5)厘米,空腔处用沙壤土(腐殖质的菜园土)填充,整个畦摆满后,在菌袋顶再撒约1厘米厚的草木灰,草木灰上盖约2厘米厚沙壤土(袋的顶部撒一层2厘米厚的土,土层上面再盖一层大粒沙土)。盖土以后向畦内灌水,使畦床湿透,一般在50千克水中加500克复合肥,这样不仅可保湿,还可促进菌丝尽快扭结形成子实体。

脱袋菌丝覆土2至4厘米,这一过程一定要小心,不能碰伤原基。覆土可用泥炭70%、河沙30%,另加碳酸钙2%,并用石灰调成PH6.5、含水量75%。所覆土壤一要透气性强,二要吸水性好。

菌丝长满袋后移入栽培棚内炼菌。移入大田时,在畦上或两旁铺一层地膜,把菌袋平放上面,上面再铺盖一层地膜或搭小拱棚,保温在25℃左右,经3~4天后,用刀片把菌袋划破取出菌筒平放,动作要轻、慢,以免损伤菌丝。按前面要求覆盖薄膜保温。经3~5天,在菌筒上长出的一层倒伏菌丝形成菌皮后即可下地覆土。覆土后畦上搭盖小拱棚,如同育菜苗棚,然后紧闭大棚.

(2)半覆土

紫芝由于其柄短甚至无柄,所以覆土时不能全脱袋,应在一头留有2-3CM的菌袋,其余部分全脱,然后进行覆土。土应覆至袋口0.5CM以下以防芝层沾土,影响质量。每平方米50袋左右,袋间距2CM左右,覆土后用喷壶洒水,使袋头的余土冲掉,两天得剪掉袋口。芝畦不宜过宽,以80CM为宜。

把菌丝发满的菌袋用利刀从中间划一圈之后,去掉菌袋上的一半塑料袋,使之一半露在外面,所有菌袋处理后,即可进行地栽。按80袋每平方米排好,露出菌丝的部分朝下,袋与袋之间用肥土填实,然后注水,使表面土层潮湿,然后在菌床上用毛竹片支成拱形,盖上塑料布,再苫草帘。3—5天后,用剪刀把原来扎住的塑料袋剪下或用手术刀沿扎口处划一圈,拿掉苫布料面上的塑料膜。

8.2.3 半脱袋覆土墙式栽培方法

半脱袋回土墙式出灵芝的栽培与管理。 将发好菌的菌袋,两端各留10厘米左右的塑料袋,中间部分用刀片环割后脱掉,然后将菌袋按层摆放,菌袋之间相隔1厘米,中间填充细沙壤菜园土,菌袋每摆放一层,在上面覆盖1厘米的细沙壤菜园土,并用清水喷湿喷透,依次共摆5层,最后一层菌袋上覆2厘米厚的菜园土,并做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凹形槽,以供灌水蓄水,菌墙垒好后,再用较粘重的泥抹平菌袋之间的孔隙,最后在菌墙两例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当菌袋两端出现大量白色疙瘩状突起,即灵芝子实体原基时;应及时揭掉覆盖的薄膜,将菌袋两端袋口打开,并将袋口挽起,此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28℃,通过向菌墙、地面、空间等喷水,使室内湿度提高到80%~90%,定期开窗通风,并适当增加散射光。气温高时,在早晨和晚上开窗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换气。在适宜条件下,菌柄长出袋口后,可继续伸长约2厘米,便开始形成菌盖。菌盖的发育方式是沿着水平方向一轮轮向外生长的,直至整个菌盖形成。当菌盖的周边白色生长点消失时,菌盖已停止生长,但仍继续加厚,直至袋肩上有褐色粉状物出现(灵芝孢子),即可采收,第一潮灵芝采完后,将袋口清理消毒后,重新将袋口放下,并扎好袋口,在菌墙上加益塑料薄膜,培养2周左右,菌袋又能重新现蕾,出二潮灵芝。可按头潮灵芝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出芝。

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墙式仿野生栽培比袋栽可增产20%--30%。因仿野生栽培时,土壤中含有灵芝生长所需的营养,且土壤的持水性好,能为灵芝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持续稳定的水分条件。而且菌丝通过在土壤中延伸生长连成一体,可发挥其整体优势。

9.2.4 子实体生长

当菌丝长满料袋后,将菌袋移入出菇室,用0.1%高锰酸钾液或75%酒精擦洗菌袋外壁,可用刀片把两端割成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口或用消过毒的刀片开“V”字形口1个,以利出芝。原基膨大3天~5天,逐渐形成菌盖(经过4至7天,原基部可长出地面并形成扣子大小圆形芝蕾,经5~7天原基膨大逐渐形成菌盖)。菌盖由乳白→浅黄→黄→红褐色,菌盖边缘白色基本消失,边缘变红,菌盖开始革质化,背面弹射出红褐色的雾状型孢子时,表明灵芝子实体已成熟,即可及时采收(从割口到采收一般需40天~45天)。

在适宜的温度和通气条件下,灵芝生长很快,灵芝菌盖边缘迅速,向外扩展,日生长速度可达0.5—1cm,菌盖一圈圈向外扩散生长。从菌蕾形成到采收芝要25天左右。子实体成熟的标准是边缘的色泽和中间的色泽相同。成熟后,还应继续培养7-10天,使得芝体更加坚厚。摘后第三天再开始喷水,保持料面湿润,一个月后又可长出第二茬灵芝。

树林相对大田温度、湿度稳定,风力较小,管理比较方便。根据天气状况适当进行喷水,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气温高多喷,气温低可少喷,保持表层履土一定湿度。光线一般七分阳三分阴,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只长菌柄不长菌盖或形成鹿角芝,产生畸形。如果林冠破裂,光线过强,则用树枝适当遮阳。菌袋入场后一般40-50天就会长出子实体,一个月左右成熟即可采摘。

9.3出芝管理

为提高灵芝质量,在芝蕾出现后要注意做好疏蕾和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效气候条件的调节。

(1)疏蕾。

一般覆土7~10天菌丝可扭结形成原基,即出现芝蕾,半个月以后,原基陆续长出地面,20天左右原基分化形成菌柄。芝袋料面有多个芝蕾出现时,应用消毒剪刀疏去一些,每袋只保留2~3个健壮芝蕾,使养分集中,长出盖大朵厚的子实体,防止菌盖长大后相互挤压。影响质量。菌柄经半个月生长后即陆续长出菌盖,颜色由白色逐步转为淡黄色,进而加深成黄褐色。

灵芝生长期,还会不时的在根部生长出杂乱的小灵芝,对于这些渐渐长出的灵芝,也要一一剪去。

修剪菌蕾,就是把长的比较弱的,着生位置比较差的菌蕾一一削去,每一个培养袋,只留一个健壮的菌蕾。在大棚里高温高湿的环境之中,所以修剪灵芝这项工作变得非常辛苦,可是,为了得到大而饱满的灵芝,这项工作,是无论如何,也要精心去做的。

(2)调节温度

灵芝产量和质量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在25~28℃(26--30℃25℃左右),芝体生长正常,产量高,质量好。灵芝是恒温结实性菇类,出芝场所应尽量保持恒温条件,避免出现较大的温差。露地出芝应安排在6~8月份气温较高较温度的季节为宜。在盛夏高温季节,白天阳光辐射,温度过高时,可在棚膜上加遮阴网、草帘,棚外覆物上及棚内喷洒井水,以降低棚内温度。在出芝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适当低一些(25~26℃),使芝体生长稍减慢一些,可使质地紧密,芝盖发育好,色泽发亮,盖厚,商品质量好。

出芝场所(菇棚)最适温度要求26~28℃,遇特殊气候可短时接受20℃条件的低温及35℃高温,但不可持续时间过长。如20℃条件维持7天,可令菌丝变黄、萎缩并纤维化,以后很难出芝,勉强现蕾后也会生长不良,出现薄、小芝体,价值低,且产量亦低。若超过30℃,甚至达到35℃,则芝体瘦小,菌盖较薄,过早老化。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将温度调控至合适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3)水分管理

灵芝子实体生长期间,灵芝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95%(85%—90%),可用干湿球湿度计测定。在环境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湿度太低会使灵芝子实体瘦小,甚至僵化不发。如果温、湿度太低,则只长菌柄不长菌盖。子实体形成初期的水分管理以墙壁、床架、地面、空间喷水为主。当灵芝菌盖直径大于3cm后,要随着通风量的加大,增加喷水次数,每天3--4次,直接向灵芝喷洒即可。

若有条件安装半自动微喷装置进行喷雾,效果良好(小型菇房可采用喷雾器喷雾法)。每天定时早中晚向棚内喷雾状水20-30分钟,同时在畦内灌水,保持畦内潮湿,但湿度过高亦不利于灵芝生长,且易发生杂菌和病害,引起芝袋腐烂。打水时应将喷头对空、对地、对墙壁四周,在通风口喷重水,避免喷头直接对灵芝喷水,每天向棚内喷水3-4次,以保持棚内空气湿度和地面潮湿(最好有浅水层)。原基膨大至逐渐形成菌盖时,忌直接喷水,当菌盖长有2--3圈时,在菌盖上下喷透水,每天喷3--4次。当子实体的菌盖边缘变成红褐色时,减少喷水。

为了保证大棚里的湿度,可以采取向大棚里灌水增加湿度的方式。在建造大棚的时候,已经留出了灌水沟,所以,每隔三到四天,可以向大棚的灌水沟里,灌水一次。大棚是个密闭结构,与外界隔绝,地面蒸发的水分不易外泻,所以大棚的湿度易于保持。但是大棚内相对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相反,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当大棚气温达到30℃时,在通风条件下,大棚湿度会明显下降,因此,必须灌水加喷雾,同时在大棚前沿一米高处换用湿麻袋片,通过上述措施,保持大概适宜的出芝湿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菌袋入棚并打开袋口后,相对空气湿度即应达到并保持95%的高湿水平,以促其现蕾,甚至可短时维持饱和空气湿度,当有指状突起后,即应维持95%的湿度。注意该阶段的空气湿度应予严格保持,若低于80%,则不易现蕾,或菌蕾停滞生长,严重时发生菌丝纤维化后则无法现蕾。当指状突起逐渐分化出菌盖雏形后,可适当放宽湿度条件为85%~95%,偶有饱和湿度亦可,但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当菌盖最大3厘米以上,边缘黄色生长带清晰、明显,即生长中期阶段时,湿度可在80%~100%。比如,每天至少喷水3~5次,喷水后约1小时内湿度达到饱和,此后逐渐下降,一般菇棚内有地面、墙体所含水分的自然蒸发,加每天的喷水,湿度不会很快降低的,从100%降至80%约需4~6小时,周而复始重复上述管理,一般即可满足芝体生长需要。覆土栽培时喷水次数可相应减少,具体可根据届时的湿度及其保持状况而定。

(4)加强通风:

灵芝是好气真菌,子实体生长阶段耗氧较多,要及时开窗通风换气。人进棚后感觉空气新鲜、无塑早异味为好。棚内通气良好,空气新鲜则形成的子实体品质好,质量高,如果通气不良,子实体不易展开, 易出畸形芝,当出现畸芽要及时割掉。据测定空气中C02浓度达0.1%时,对菌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子实体呈鹿角状,菌柄变长。如果通气不好再加上温、湿度变化不定,则子实体极易形成瘤状物。当二氧化碳含量在0.1~0.8%之间时,灵芝都长成鹿角状。

菌盖长到3厘米以上时,则应适当控制通气量,意在适当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以促使菌盖略降低横向生长速度,而转向厚度发展。当然,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并非是使菌盖增厚的主要原因,只是辅助措施,菌盖的厚薄主要取决于基料营养、水分等因素。具体各生长阶段所需二氧化碳浓度为:菌盖分化前0.3%~0.5%,此后为0.08%~0.1%,不允许超过0.1%,否则将会抑制芝体的止帮发育。

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就要打开通风口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以下,可以用专用的二氧化碳测试仪测量二氧化碳的数值。

(5)光照管理:

灵芝对光照的要求是:散射光,其强度随着芝龄的增加而提高。但在现蕾前应使用较强光照进行刺激,以促其现蕾。当有指状突起后,应保持100~200勒克斯光照,有条件时可采取夜间人工照明等措施促其快速分化菌盖;但当菌盖形成后,则保持正常光照度约300勒克斯即可。此后,随着芝龄增加,可根据情况实施调控。光照较强时芝体健壮、色泽加深,弹射孢子稍早且量大;光照偏弱时菌盖相对色浅,但生长期稍长,芝体稍大。

灵芝子实体的发育不需直射光,而需散射光,棚室内要有充足的散射光,且光线均匀,光照增强,芝盖形成快,芝柄短,菌盖大,芝盖细胞壁沉积的色素增多,芝盖色泽深而有光泽。阳光不能直射,否则会引起菌柄枯萎,菌盖难以长大。光照不足往往只长菌柄,芝盖分化困难,芝体瘦小,发育不正常。

子实体又有强烈的向光性,在子实体形成过程中,其生长点始终向着光源,为避免子实体产生畸形,应在菌柄原基出现时,四周遮光,光线只从上方射入,使菌柄垂直向上生长。待生长到所需要的高度后,上方遮光,使光线固定从一侧射入,即可长出菌盖和茵柄垂直的子实体。

灵芝如果得不到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子实体也不能形成,菌蕾就会直直得往长里长,长成像鹿角一样的灵芝。

(6)倒垛

为了让子实体能够更快更好的生长,长成美丽的扇形,除了通风工作要做好外,还需要倒一次垛。

倒垛是一项大工程,一般在灌水前进行。从第一排就开始,将一半灵芝倒头摆放,从下到上,一层一层的交错排列,更有利于灵芝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9.4灵芝袋栽开口技巧

袋栽灵芝如何开出芝口,对原基分化形成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灵芝的产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校在袋栽灵芝生产中摸索出的经验如下:

(1)开口时间 开出芝口的时间,一般都是在菌丝长满袋或菌丝扭结现原基时进行。此法提前在菌丝吃料1/2—2/3袋时开出芝口,因为这时菌丝生长旺盛,活力强,在袋上部生长菌丝的部位开出芝口,随即适当见光、通风、保温、保湿,菌丝即开始扭结现原基,而下部菌丝仍能继续向袋底部生长,这样可提前5~7天出芝,提高产量。

(2)开口方式 袋栽灵芝开出芝口的方式较多,如除掉袋口棉塞(或盖),在袋膜上开“V”、“十”、“一”字形口,也有不开口让灵芝从袋口棉塞的边缘长等。实践表明,以除掉袋口锦塞(或盖)的方式为佳,在袋膜上开“V”字形出芝口也比较好,其它的几种开口出芝方式是不可取的。原因是:除掉袋口棉塞(或盖),由于口径较小,既能通气又能控制培养基水分蒸发,在适宜条件下原基分化形成就快。开“V”、“十”和“一”字形出芝口,因其袋膜仍覆盖着培养基,故通气不及拔除棉塞,不利于原基分化形成,但是开“V”字形口的可防止喷于袋壁上的水渗入培养基中,减少杂菌污染,而“十”和“一”字形口易使喷于袋壁的水渗入培养基中,造成局部水分过大,通气不良,不利于原基分化形成,且会加重杂菌污染。至于不开出芝口让灵芝从棉塞边缘长出的,由于通气不良,加之棉塞与袋口间缝隙狭窄,灵芝的长出比较困难,不仅延长了出芝时间,而且后期因水分和养分输送供应受阻,造成灵芝生长不良,甚至畸形,产量低,质量差。

(3)开口数量 实践证明,开出芝口的个数宜少不宜多,其目的是控制同潮每袋出芝朵数。如果采取除掉袋口棉塞的方式,就不必再开出芝口。一般每袋开出芝口不应超过2个,以1个为宜。1个出芝口,同时形成1~2朵灵芝,芝形的圆正率高,芝盖大而厚实,产量高,质量优。否则,出芝口过多,必然形成过多的原基,养分供应分散,长成的灵芝不仅朵小产量低,而且鹿角形等畸形芝多,降低了灵芝的质量。

(4)开口深度 开口深度与原基分化形成关系密切。实践证明,开出芝口时不但要割破袋膜,还要划破菌膜,使培养基暴露,深度以0.5~1.0毫米为适。划破菌膜不但有利于空气进入,也切断菌丝促进原基分化形成。

(5)开口后的管理 栽培袋开出芝口后,要保证良好的光线、温度、湿度和空气等条件,促使原基的分化形成。实践证明,一般房间从玻璃窗透入的散射光已能满足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温度应控制在26—28℃,要保持昼夜恒温,防止温差过大,以免产生畸形芝。空气湿度要提高至85~95%,每天早、中、晚向地面、墙壁和空间喷雾水3次,喷雾时要一扫而过,以袋壁有雾珠而不下滴为宜。结合喷水每天通风3次,每次20分钟左右。如果原基形成过多,应留优去劣,每袋留1个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个。

10.采收

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从子实体产生到采收需经20-30天。一般从接种至采收约需50~60天。采收前3~5天停止喷水,关闭棚门及通风口,并降低光照至100勒克斯以下,通道地面铺上塑料薄膜,以便把散发的孢子粉收集起来。

10.1 灵芝成熟的标志

菌盖边缘白色生长圈消失,菌盖由薄变厚,菌盖表面已革质化,生长停止,菌盖边缘由浅黄(黄白色)变深棕或红褐色,菌盖背面隐约可见咖啡色的孢子粉,未散放大量孢子前应适时采收。若要收孢子粉可以采用套袋法或架子闭封法收集,然后再摘取子实体。

灵芝种类不同,子实体颜色也不同。当菌盖边缘不再生长(没有浅白色边缘,也不再增厚)时,子实体己成熟。成熟的灵芝已停止生长,抗逆抗杂菌能力减弱,加之芝棚的温湿度较高,所以易感杂菌。灵芝采收过老,会降低药效,又不利于第二次生长。

在同一棚内的灵芝长出时间参差不齐,白色生长圈消失、成熟亦不尽一致。因此,应选子实体己长到足够大、色泽变成深褐色、子实层已增厚、孢子粉较多的灵芝先采收。采收灵芝的时候,要逐一检查,采收那些已经完全成熟,表面覆盖着一层灵芝粉的灵芝。而没有开始弹射孢子的灵芝,暂时不要采收。

10.2 采收方法

(1)子实体采收

灵芝韧性强,基部与培养料结构也很紧密,不象其它菌类那样容易拨下,不注意还会从菌盖与菌柄处折断降低等级。用快刀或果枝剪子轻轻将灵芝从菌柄基部剪下,留柄蒂0.5-1厘米,让剪口愈合后,再形成菌盖原基,发育成二潮灵芝,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快又能长出新的子实体。也可用手直接手捏菌柄拧断芝柄,不要触摸菌盖的孢子粉,不可摇动菌顶基部防损伤菌丝,然后剪去菌柄下端带有培养基的部分。剪下的灵芝第一层有红色孢子粉的放在下面,白色的一层朝上,在放第二层时有孢子粉的正面朝上,这样药效才高。采收灵芝时,要注意不能将灵芝的孢子粉去掉或污染子实体背面或损坏子实体背面。

(2)孢子粉采收

如要收集孢子粉供药用,可用纸袋将菌盖罩起,以防孢子飞掉,可收到较多孢子粉。子实体放射孢子时间可延续一个月左右。套袋要适时,过老孢子会弹射,影响产量,过嫩易黏袋。并要根据灵芝生长的方向小心套袋,千万不可黏袋,否则袋外又会长出灵芝,影响产量提高。

套袋采集灵芝孢子粉能保证灵芝孢子的纯净度。其方法是在灵芝将要成熟时,在灵芝菌柄基部套上0.02mm的超薄乙烯袋,袋底扎紧,袋口朝上,按灵芝的大小在袋内套上硬纸筒,高15cm,直径3-15cm,筒口上盖上一纸板,防止孢子粉逃逸。套袋采粉要注意通风,防止霉变,采粉期薄膜两头始终散开。采收到的孢子粉干燥、过筛、放置阴凉、干燥的地方备用。

菌盖开始木质化时,用湿布将菌袋抹干净,上架或放入纸箱内,可叠多层,菌盖不能相互接触或碰到别的东西,用白纸将菌袋封严。孢子粉弹射房要求干净、阴凉。30天后揭开白纸,收集孢子粉,采子实体。孢子粉子实体一定要晒干或烘干,孢子粉用100目的筛子过筛后包装好,分别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待售。

在采收灵芝的前几天在菌袋旁的地面铺上干净的白纸或薄膜,当纸或薄膜上落满孢子粉时即可用板刷扫集。孢子粉收集后再晒干或烘干,用塑料袋密封包装好,放在干燥地方贮存,以免生虫。

灵芝成熟后,用干净水(或自来水)洗干净菌包,晾干后放入用干净白纸或白纱布密封的木框内弹粉。

10.3 烘干或晒干

新鲜灵芝的含水量通常为63%,不容易储存,所以采收后的子实体,按规格要求剪去菌柄,及时放在阳光下晒干或在40-60℃下烘干,使水分降至12%。折干率一般为40%-45%。若菌盖表面有泥土等杂质,可用软刷在面上轻刷洗净。

采下的灵芝应及时放在干净的铺席或水泥场上晾晒,严防杂物粘附,有孢子粉的一层朝上,进行晒干。在晒干期间仍继续弹射孢子,为了收集孢子粉可在席上铺一层塑料膜,以便收集孢子。晾晒须在2—3天内进行,否则,腹面菌孔会变成黑褐色,降低品质。采收的灵芝在晒干或烘干过程中,要使正面朝上,一个个摊开,以避免晒干或烘干过程中向内卷边,影响成品灵芝的品级。两到三天之后,灵芝的含水量降到15%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出售了。若遇阴天不能晒干,则应用烘房(箱)烘干,烘温不超过60℃。如灵芝含水量高,开始2~4小时内烘温不可超过45℃,并要把箱门稍稍打开,使水分尽快散发。

经充分干燥的灵芝,按要求规格分级,分别装于无毒塑料袋(双层袋,一层塑料袋,一层编织袋)内封口保藏,置干燥室内保存,严防受潮和回潮。保存过程中随时检查,一定要防止霉变和虫害。

装入塑料袋中扎口密封加防腐剂以防返潮霉变。为了防止虫蛀,晒干或烘干后的灵芝还要进行药物熏蒸,以保证质量。一般将0.5%的磷化铝,放入装有灵芝干品的密封塑料棚内引燃,燃烧完毕后密封24小时,然后打开塑料棚,散毒气48小时后,再将灵芝包装密封保存。

10.4灵芝子实体销售等级分类

(1)一般分级

一级:菌盖最窄面7厘米以上,中心厚1厘米以上,圆整,上有孢子。腹面管孔浅褐色或浅白色,无斑点。菌柄长小于2厘米。

二级:菌盖最窄面5厘米以上,中心厚0.8厘米以上,基本圆整,无明显畸形,上有孢子。菌柄长2厘米左右。无霉、虫蛀灵芝不超过5%。

三级:菌盖最窄面3厘米以上,中心厚0.6厘术以上,菌盖开展。菌柄长不超过3厘米。无霉。

等外级:菌盖的大小厚度、菌柄长短不做要求。无霉斑。

(2)出口灵芝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芝身干,红褐色,芝盖有光泽,味苦,芝盖肉厚而盖完整,无枯焦,无虫蛀,无霉烂,芝盖直径在15厘米以上。 二级:芝身干,红褐色,味苦,芝盖完整,无枯焦,无虫蛀,无霉烂,芝盖直径在12厘米以上。

三级:芝身干,红褐色,无枯焦,无虫蛀,无霉烂,芝盖直径在10厘米以上。

等外品:芝身干,色稍淡,无虫蛀,无霉烂,芝盖直径在10厘米以下。

10.4 采后管理

头潮灵芝采收后,及时清除残余菌根,除去料袋口部的老菌皮,停止喷水2~3(7天左右)天,增加通风,使菌丝恢复生长。重新喷施重水或适量的营养液促进新的菌蕾形成,提高棚内湿度达90%~95%,温度仍保持在27~30℃,7~10天后,又可在原来菌柄上继续长出子实体,按照前一段方法培养管理约25~30天,可采收第2批灵芝,一般可采收3-4批。每千克干料可产干芝130~150g。一般建个25m2的灵芝棚,采收干芝成品1000公斤。

如温度条件合适,并有较充裕时间再度出芝,可将出芝面进行清理。立体栽培的菌袋,应予充分补水,一般可采取浸泡等方法,有条件的可使用补水器进行操作,补水量大且效率,补水后的菌袋可恢复至出芝前的重量。覆土畦式栽培方式的可补平覆土并适当浇水,然后覆盖薄膜、停止喷水、密闭光线予以养菌,约7~10天后,再度重新管理,可收获二潮灵芝。收过二潮后.也可以脱袋埋入土中,以弥补袋中的水分不足。一般生物学效率10%左右,高者可达12%~15%,率可达70%~95%,因管理水平而异。

灵芝子实体有较强的再生愈合能力。为此,采收第一潮灵芝时,用锋利刀在离培养料2㎝处,切下,即将菌柄留下一小段以用来再生灵芝,不需要消毒处理。结合浇水添加营养液,只3天,在切下的刀口处即可长出小灵芝,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出四潮灵芝,且朵大盖厚,总生物效率达100%以上。利用灵芝再生性强的特征,能有效的缩短生长周期30天,增加了2潮,增加产量50﹪,栽培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掌握,因此值得推广。

露地栽培,一般可以采收二潮芝,搞好采收后的管理,可提高二潮芝的产量和质量。采芝后除常规管理外,要着重注意补水。方法是:①对失水过多、芝料干枯萎缩、重量明显减轻的芝袋,用注水器向料袋内注水补湿。②两头出芝的芝袋,在头潮芝采收后脱去塑料薄膜,按覆土出芝方法将芝袋埋入畦床内,灌水浸湿。经过2周的管理,可继续长出二潮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