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猴王出世》课堂实录

时间:2022-04-21 17:44:10 热传 我要投稿

《猴王出世》这一课的教学,还是以“你怎么评价孙悟空?”为中心来展开的。应该说整个单元,我们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话题“怎么评价人物”来开展的。

我想的是,仍然从读回目入课,了解这个故事的神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西游记》有意思的语言,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体会人物形象,并且背诵这个自然段;然后用圈画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自学后面找水帘洞和成为美猴王的经历。选择一个小片段,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动作,同时进行表演;最后出示另外的阅读材料,帮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孙悟空。

以下是任然老师帮我做的记录,哈哈哈,这个家伙也很厉害哦!

一、导入

把西游记的回目拿出来给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第一回“灵根孕育源出心,心性修持大道生。”

二、猴王出世

师:阅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怎么出世的,你可以在文中画出词句,进行批注。

师:石猴是怎么出示的呢?

生:“内育仙胞……化作一个石猴”

师: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各一句)。

师:读起来是什么感觉。

生: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师:句子中还有倒装。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但是为什么很难去评诺贝尔奖,因为很难把它们的美用其他语言展示出来,比如我看到落日,我想说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怎么把这句话用英语翻译过来。

师:我们再来读一次,觉得特别有趣的勾画出来。

师:“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石猴的自由,生活环境的美。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是石头的猴子,不是其他的猴子?

生:……

师:我们神话故事和石头有关的多不多?女娲补天是用石头,女娲造人是用泥巴,古人想深化故事都会和自然有关。

师:再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给两分钟背下来。

师:一起背,不会背的看着书。

师:之前不会背的时候我们读这一段比较拖沓,但是现在会背了,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快节奏的方式来读。

三、聚焦2-4自然段,了解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师:阅读2-4自然段,了解石猴是怎么发现水帘洞的,怎么成为美猴王的?先在文中圈画批注再小组交流。

师:他怎么发现水帘洞的。

生: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这里为下文找水帘洞作铺垫;“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这里为下文美猴王作铺垫。

师:说得真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一段非常有意思,他是怎么发现水帘洞的呢?圈出这段的动词“他瞑目蹲身……洞天。”

师:我来读,你来数有几个动词。

师:“瞑目、蹲身、睁眼、抬头、观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欠身、再走、再看、跳、左右观看”同学们,欠身是什么意思?

教师示范欠身的动作

师:再仔细读读,待会请猴子上来表演。

读完

师:其余同学做旁白,这个同学做小猴子。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回,节选自第十五回。读过的说一说讲了什么故事(同学们假期大多都已读了西游记)

生:收白龙马。

师:还是像以前一样,我读旁白,你们读孙悟空

师:从这个故事,你发现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生:性格有些暴躁……

生:他很有个性

反思感悟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石猴如何出世,如何发现水帘洞又如何成为美猴王展开的。

因为暑假期间小朋友都读过《西游记》,所以一开始没有让同学们看完整篇课文,而是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找出石猴是如何出世的。通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然后指导学生背诵,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第二个任务是如何找到水帘洞,又如何成为美猴王的。由于第二自然段有大量关于石猴动作的描写,因此通过找出一连串动作的描写,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请同学上台表演石猴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阅读第十五回。本篇课文中描写的石猴是比较勇敢的,但是在整部小说里,他并不是单一的性格特点,所以为了丰富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拓展阅读。

反思感悟二: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个小朋友问了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是石猴,而不是其他的?”这个问题问出来我也愣住了,我想着如果学生问到我,我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我发现自己找不到答案来回答,最后冯老师引入了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故事。通过这个问题,我发现自身的积累非常不足,想要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

好书推荐:《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推荐理由:《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夏雪梅博士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但是很多研究对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我已经是三刷这本书了,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