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怎样从“种养循环农业产业”的两极延伸(上)

时间:2022-09-06 18:12:15 热传 我要投稿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最近这段日子做种养循环农业产业推广的一些感触,也做了一个自我性的假设,农业到底可不可以逆向操作?

然后我收到了一条宝贵的评论,那个哥哥说我挺不在行的。我感觉可能是他感觉我的想法太不成熟了,或者我可能不懂行。但是没办法,任何产业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都是一样的陌生,都得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的事情真的只有经历才能明白。农业的坑我与我的团队也是一个个地扛过来的,也许前面还有更多的雷等着我去触发。但是这都不能影响我继续做农业,做种养循环农业产业的决心。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种养循环农业产业的两极思维。

过去我们做农业的都知道“种养循环农业”的概念。甚至很多人都在身体力行,是这个农业细分领域的践行者。我们懂得诸多的种养循环农业的小模式。大家一直都在努力地通过这个闭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我们通过种植结合养殖的模式,在这个流程中不断地叠加赋能。

过去最简单的模式就是优化流程,增加单位面积亩产粮食的总产量,多途径的消化消纳农业生产带来的废弃物,实现转化再利用,叠加更多的生态养殖项目进去,把大循环分割成更小的节点产业,实现再利用在农业生产后的收益增值。最早我们只是用秸秆养猪、养羊、养牛,然后通过动物的粪便进行还田,生物肥追肥农作物种植。后来我们加入更多的环节,比如稻田养鸭,林下养鸡,比如农作物秸秆混合生物肥养殖蚯蚓,农作物秸秆制作菌包进行蘑菇栽培,比如动物粪便制做沼气等,这些逐步进入种养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小业态丰富了整个生态。

这是农业的进步,我们一直延续的小农耕作的文明形式也特别适应这种“微变化”。我认为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就是最大的成功点,就是能不断在广阔的农村推广衍生的理由所在。

我也在这个业态中不断地做着植入、梳理、赋能、扩容、增效。

这里我们在探索种养循环农业的两极延伸,从整个生态的前端和后端不同的方向做产品延伸设计。前端我们要考虑种什么和怎么种的问题;后端要考虑产什么?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

如果这两极的问题想不明白,那么所有的业态一定会出现认知造成的“静脉曲张”,即是中段的业态规模化的发展,有了庞大的参与群体。但是,我认为结果一定是不能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然是产业布局受制于市场资本的操控,所有的业态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更换,伤农贱农是必然的场景。因为循环没有打通。这个可以理解为农业的生态发展脉络在哪里,我们没有把它的任督二脉彻底的打通。

我们先看前端,首先是种什么?过去我们的农业生产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这些主粮为主,其他的杂粮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是很有限的。随着国内的人民生活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也在逐年提高。过去吃饱的诉求转化为吃好,这个“好”里有着提升肉类、蛋类、奶类等农产品的食用比重的诉求。表现在农业的产业链里,就是要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中的养殖业体量。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粮食消耗比例是4:2:4,即人口生活消耗占4成,工业消耗占2成,而最后的畜牧业生产消耗就占到4成。这里就看到了“人畜争粮”的严峻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就在通过高蛋白牧草替代畜牧业当中的粮食消耗,就能实现精饲料配比降低40-50%。那么你再来看我的产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这里包括用牧草青贮饲料取代玉米、小麦的青贮化现象。

再来看怎么种的问题?在农村过去的养殖业都是小规模、家庭化的操作模式。我叔家里养20头牛,惯常用的饲料夏天是自种一部分苜蓿或者禾草,也会开着农用车去割一些野山草。冬天基本喂的就是两种饲料,营养成分很低的玉米秸秆或者小麦秸秆,在过去的传统农业里面是没有青贮概念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牧草里的营养成分跟不上,要想让牛儿长得膘肥体壮,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添加精饲料的配比?所以在农民那里,养一头牛出栏需要消耗2吨左右的精饲料。现在大家想想这个全国有几千万头牛在出栏的过程中,这个粮食的消耗数字是不是是个天文数字?所以怎么种的问题就是要大规模种植高品质牧草,用科学养殖的方法淘汰老旧的消耗性养殖产业。这种种植的方式必须是走种养结合,有多少头牛就种配套养殖的等消耗量牧草。

这就是解决前端问题的重要性,传统的农业种植1亩玉米可以产4吨多一点的青贮饲料,也就是说养一头牛出栏需要两亩地。两亩地如果种植高蛋白高品质牧草,可以产15--30吨/亩的青贮饲料。这样换算就可以养3-6头牛,这个经济价值就是传统玉米青贮饲料的3--6倍。

这里有一个生产流程和人工成本的问题。玉米每年都得播种施肥,一年一季,产量有限。而多年生高产牧草就是颠覆性的概念了,种植只需要一次,以后一年割3-6茬,割完后用农家肥追肥,浇水就完了,没有别的复杂的流程,年年如此。节省多少的人工成本?省下的难道就不是赚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