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黑珠树中藏, 此物只在五月 有。游人过此尝一颗,满嘴酸甜不思归。”端午节期间,正值温州茶山杨梅丰收的时节,那一颗颗挂在枝头的紫红色杨梅伴随着划龙舟的激情鼓点将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点缀得愈发红火闹热。
温州盛产杨梅,尤以茶山杨梅最负盛名。据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载:"杨梅,泰顺尤盛",清光绪8年(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土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这么算起来,温州栽种杨梅的历史至少已有500年之久。
茶山杨梅被誉为中国四大精品杨梅之一,它生长在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果大肉多核小,每颗重达13一15克,直径在 3.20厘米左右,最大的有3.37厘米,果色紫黑而有光泽,果蒂浅绿色,柄长约1.5厘米,人称"红盘绿蒂"。
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吃杨梅,自然不会错过五月杨梅上市这个大好时机!刚上市的杨梅价格昂贵,父亲也舍不得多买,只象征性地挑选了一斤左右欣欣然拎回家,给我们大家尝尝鲜。据说杨梅自带的酸味就是一种绝佳的消毒剂,细菌都无法沾染它的身子,因此一般无需冲洗,便可直接塞到嘴巴里品尝。但母亲为了确保杨梅的干净无虫,一般都会将盐用开水化开,等水变凉后,再将杨梅放到盐水里浸泡半个时辰左右。我们这一帮贪嘴的小吃货可等不了那么久,拼命嚷嚷着要解解馋。为了尽快抚慰我们肠胃里那蠢蠢欲动、吵闹不休的馋虫,母亲便使出她的绝活,只见她将杨梅放到一个陶瓷大碗中,直接将一大勺盐洒在杨梅上,然后将另一个略小一点的不锈钢碗作盖,盖住杨梅不停地上下左右摇晃。不到五分钟,便预示着大功告成,经过盐巴洗礼的洁净杨梅又得以“重见天日”。母亲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请出,摆放在莹白无暇的白色陶瓷盘中,陶瓷那洁白莹净的亮光便会将它衬托得愈加红紫晶莹,犹如一颗颗闪光的变色宝石,特别清心悦目,不由得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四个姐弟手忙脚乱地各自抓了一个,忙不迭地送到嘴里,只感觉略带着咸味的杨梅酸甜可人、沁人心脾,让我们满口生津、胃口大开,因而晚饭也多吃了一大碗。
尝鲜的杨梅价格昂贵,但等到杨梅大量上市的时间,价格便拦腰一斩,不仅便宜了一半,个头也比先前要大,且愈发的饱满多汁。这时,父亲便会“大出手”,毫不吝啬地购入10来斤的杨梅。
杨梅娇贵,不易保存,在炎热的夏季,若放置在常温下,它的生命周期甚至不超过一天。当日购买的杨梅若没有吃完,翌日再去观看它们,便会发现昨日还娇艳欲滴的它们业已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不仅显得无精打采,且全身变烂发臭,引得果蝇围绕着它狂乱飞舞,让我们顿时大倒胃口,避而远之,只得忍痛将他们全然扔到垃圾桶里。
父亲购买的大量杨梅除了让我们大快朵颐,美美地品尝,大大地过一把吃货的瘾外,剩下的便会按照1斤杨梅配4到5斤白酒的比例,将杨梅和酒装进玻璃容器中做成“杨梅酒”,密封保存。浸泡杨梅的酒,一般都选用糟烧或米烧的白酒。杨梅经制成“杨梅酒”后,它的生命周期便得以延长数百甚至数千倍,可以保存数年之久,同时还治愈了母亲的顽疾。母亲患有“胃寒”的毛病,导致她胃口不佳、畏寒肢冷、消化不良且经年不愈。父亲不知从哪里听来这个偏方,说是“杨梅酒”可以治疗“胃寒”,因而他便特意制作了这么多“杨梅酒”,期盼着能将母亲的这个老毛病驱逐出境、赶尽杀绝、彻底治愈呢!母亲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便非常听话地每天饭后吃一两颗用白酒浸泡过的杨梅。最终,这个困扰母亲多年的老毛病居然也奇迹般地痊愈咯!父亲因此非常欣慰和自豪,我们几个子女也露出舒心的笑容。
当然,当天吃不了的杨梅也可以制作成“酸梅汤”。自从我和姐姐有一次到妹妹家,品尝到她婆婆从冰箱里端出来招待我们的酸梅汤之后,那冰凉舒爽、美味无比的“酸梅汤”便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令我齿颊留香,久久难以忘怀。为一饱口福,我也尝试着做“酸梅汤”。我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将杨梅清洗干净,备好冰糖、桂花。然后在锅里加入水,等水烧开,将杨梅和冰糖一起请进沸水里并将火调成文火慢慢熬煮,待到冰糖全部融化。熬煮期间,若感觉水量不够,也可以再多加点水进去,再继续煮个30分钟,便宣告着可以关火了。等到凉透,撒上黄澄澄、金灿灿且香气四溢的桂花,就可以将它们装入搪瓷大口杯内,放入冰箱冷藏。这样,一杯绿色环保没有任何添加剂的自制夏日冷饮便算制作完成咯!它也成为备受儿子青睐的绝佳消暑饮料,每次品尝“酸梅汤”,儿子都会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着他那仰脖牛饮、大呼过瘾的馋样,我也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欣喜。
明朝名臣、内阁首辅徐阶有《咏杨梅》诗云:“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依徐阶的说法,杨梅若生长在盛唐时期,大概连杨贵妃也会垂涎它的味道吧!看来我们的规格和待遇比杨贵妃还要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