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经常用梧桐和芭蕉来抒发愁怨?

时间:2022-04-15 05:43:46 热议 我要投稿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用梧桐和芭蕉来抒发愁怨,从源头上来说,中国古典文学中讲求“比”、“兴”手法的运用,朱熹《诗集传》曰: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文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是因为彼物和此物有着类似的特点,所以二者才有互相烘托的意境。

古人又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自然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的发展规律,自然事物的荣枯对应者人类事物的兴衰,而人的社会属性又会对自然之物加之以投射。于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自然事物“梧桐”、“芭蕉”就变成了一种象征,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从本体上来说,梧桐在秋天是最早落叶的,据记载南宋市情风物的著名笔记《梦粱录》所记,梧桐在宋代宫廷里专门用来报秋。《广群芳谱•木谱六桐》也有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在萧瑟与孤寂的秋天,风吹叶落,雨滴梧桐,秋雨凄凄,秋风习习,对于古代的文人骚客来说,真是触目成愁。到了后世,梧桐成了文人墨客笔下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意象。

而芭蕉也总是唤起人们的愁苦心绪,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芭蕉总是和雨相伴而来,雨打芭蕉,打去风流,只剩凄苦,于是芭蕉夜雨也成了文人笔下各种难言愁绪的载体。

孤独寂寞之梧桐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末代国君李煜李煜兵败降宋,被囚汴京时所作,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被称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词中钩月、寂寞梧桐、锁清秋几个意象描绘出了词人清秋夜晚所见之景。特别是其中的梧桐,茂密的梧桐树叶已被薄凉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光秃秃的枝丫和零落的几片残叶在秋风中叹息,即便这寂寞的梧桐和凄清的秋色让人伤感,但也被“锁”在这深院中无人顾及,词人更是暗喻自己孤寂落魄,思念故乡的愁绪。

离情愁绪之梧桐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也多用来表达离情愁绪之苦,比较著名的当属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两句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闺中思念不归人的女子,漫漫长夜,辗转难眠。三更夜雨,滴落梧桐,一声又一声,梧桐树叶承受不住这么多雨水,滑落边缘,又一滴又一滴,砸向那无人眷顾的石阶,没完没了,直到天明。

文中通过对梧桐、雨水、空阶等意象的描述,将闺中怨妇的离情愁绪蔓延开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回味无穷。

相思不尽之芭蕉 |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芭蕉也多用来表达相思之愁,比较著名的如郑板桥的《咏芭蕉》: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芭蕉叶子总是那么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后底下又有新的叶子生长,舒展不尽,而诗人赋予芭蕉的思念之情也绵延不绝。前句写芭蕉的缱绻多情,引人相思惆怅,后句写风吹雨打芭蕉叶,声声作响,砰砰不停,更让人愁绪满满,秋思顿生。

在历史的长河里,梧桐和芭蕉的诗句数不胜数,文人墨客赋予梧桐和芭蕉不同的情感色彩。穿越历史的迷雾,透过他们清冷的诗句,还原了诗人们当时的心境,让我们有幸体会到他们的愁绪,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