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中国品牌进阶路上的无奈:涨价一万,比减配一万更难卖!

时间:2022-10-30 22:57:26 热议 我要投稿

品质向上的故事很难讲,想要做好这件事儿同样不简单。

过去20年,中国自主品牌盘踞在入门低端市场,用性价比优势来和低级的合资产品抢夺市场,这种透支企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未来的方式,让中国品牌苟且的活在市场中。

这很无奈,因为中国乘用车发展更晚,04年开始快速奔跑的中国乘用车市场,迄今为止不过18年时间。

先活下去,再考虑活的好不好,这是一个行业兴起的规律。

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也都停留在“产品竞争力不足所以定价更低”的传统思维中。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了打破这种传统思维,不少中国品牌开启自己的进阶之路。

先大量卖车,在卖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产品,深一层次上提升产品工艺、更迭全新技术,同时做好经销商服务,强化产品附加价值属性。

这是一个非常长的周期,也是一个很多企业不愿意做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在用心做。

比如说最近全新上市的博越L,这是一台非常有故事的车型。

博越L沿用的是“博越”的抬头,但骨子里却和博越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有,那就是吉利想要做好产品传承的决心。

因为这台车的技术、设计、平台、动力系统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更迭,迭代的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技术储备,全面提升产品核心价值。

博越不是一台新车,这是在中国乘用车历史上取得重大成功的车型。

2016年上市的博越迄今为止走过7年时间,累计销量达到150万量级,曾经创造过33个月销量65万台的优秀战绩。

即便是在2021年的产品末期,博越全年销量也达到22万量级,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家用选择之一。

博越为吉利SUV战略打下了基础,提升了制造工艺以及细节质量,同时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搭建了合理的进化方向。

尤为关键的是,提升了吉利品牌、博越产品的无形认可价值。

基于此,博越L登场,在我看来新车最重要的不是展现自己的设计、技术储备、动力系统优势,最重要的是吉利展现出来了价格提升驱动力。

要知道,中国品牌想要甩掉廉价的帽子很难。

人们宁愿接受你无形中减配,也不愿意接受你涨价一万, 因为涨价一万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支出,对于行业来说, 品牌向上意味着抢夺更高、更多的资源。

博越L的定价比博越高了大约3万元,实现了产品价值的完美提升。

一方面,的确全新设计的博越L足够惊艳,设计承载了大量的无形价值,带来的质感提升有目共睹,这给了更多优秀技术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另一方面,博越L的配置“无低配”。

标配L2、银河OS系统,两大智能化体验方面强化座舱豪华感,之所以用豪华,是因为在这个级别中这样的配置极为奢侈。

最为关键的是,动力系统也进行了完美迭代,NVH表现、油耗表现全面优化,全新的1.5T四缸发动机相比于过去的1.8T发动机完美进化。

1.5T马力181Ps,扭矩290牛米,NEDC油耗从过去的7.7L降到了今天的6.3L,拥有很大程度的驾驶体验感提升。

对于这种提升,用户喜闻乐见。

用“阶级跨越”来形容博越L并不为过,过去博越的生存法则是“有利即可”,俯身服务乘用车市场,如今的博越L生存法则是“掀翻合资车市场”,进阶挑战合资车。

从企业角度来看,造一台4米5的SUV,和造一台4米6的SUV成本差距不大,这很容易实现,困难的是如何把价格从11万提升到13万,还能让用户排队刷卡付款。

吉利的做法是,用过去7年的努力做好一台车,告诉市场自己的实力、诚意,这种信心之下,将全新的技术投放在更迭之后的博越L上,实现溢价的出现。

对于吉利这种“独资”企业来说,卖到13万的博越L已经能够挑战绝大多数合资SUV。

因为合资SUV的股比限制,他们必须要定出更高的价格才能满足利润的要求,博越L只需要把自己的主战场放在15万级,就能够在利润上和20万级的合资SUV持平,并且挑战外资,拉低外资定价,提升对方恐惧感。

本质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不允许企业涨价,是因为市场认为被割韭菜,但面对博越L这种蝶变式的产品,用户反而会觉得割了吉利的韭菜。

吉利得到了进阶权,用户得到了价值提升,外资品牌受到了重创,一举三得的局面,却需要7年时间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