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复工后,我选择主动离职

时间:2022-07-10 05:48:05 热议 我要投稿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习睿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6月,上海迎来盼望已久的“复工”,这意味着一切都将回到正轨。

但复工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裁员”的坏消息。众多公司没能撑过这一轮的疫情的考验,降本增效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升。很多人复工第一天就等来了“被裁”的消息。

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难求职季”的当下,稳定成为很多人的第一目标。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下,大家都希望降低风险。但在这个笼罩着不安的职场氛围里,那些被视为“幸运儿”的人,有些却选择主动离职。

近期,Tech星球访谈了多位复工后选择主动离职的职场人。他们或多或少受到疫情的影响才做出离职的选择。有些人是被迫离职,有些人是重新开始。

透过这些真实故事,背后是疫情带来的影响,正无声地改变着无数人的人生轨迹。

“工作量翻倍,我更希望自己是被裁的那一个”

26岁,互联网公司设计师,入职两年

6月,上海陆陆续续开始复工。身边朋友对于复工都是兴奋、激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回到正常秩序,生活开始恢复正常,都在好起来。但复工对我来说不是,居家这几个月改变了太多。

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快两年的设计。今年年初,公司就陆续传出要裁员的风声,“降本增效”成为开会说的最多的词。疫情之前,我所在的部门就辞退了两名员工。我当时以为我们部门的裁员结束了,想着可以松一口气。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节奏。

我们3月份就开始居家办。虽然是远程办公,但工作量反而是有所增加的。4月份的时候,我们部门直接又裁了两名员工。虽然人事没有找我谈话,但疫情裁员这件事对我的触动还是挺大的。这间接说明公司可能真的遇到困难了,裁员都已经等不到疫情结束。而且这一次被裁的两名同事就坐我旁边。大家朝夕相处了两年,私下关系都挺不错。这也意味着我复工后,没有可以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聊天的人了。

相比留下来,我更希望我是被裁掉的那个。被辞退还能有“N+1”的补偿,不用再没日没夜的工作。我们差不多裁员40%,但工作量没有变。我4、5月等于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天要工作10-12个小时,基本没有周末。就算这样,每周的需求表都没办法清空,还是有一堆项目排队等着你去完成。就算凌晨两点钟,企业微信也一样会响个不停。

因为疫情,香烟的价格翻了近一倍,我原本打算正好借这次机会戒烟。但压力实在太大,我实在需要一个渠道排解压力。最后,我还是加价叫跑腿买了条香烟。如果没有香烟,我可能真的撑不过那两个月。

其实居家的时候,我就想过要不要离职,我很清楚自己现在在部门里的地位。这一次裁员之后,我成为了资历最浅的那个。其他的同事去年的评分应该都比我高,不出意外,我应该是今年拿最低评分的那个“炮灰”。到了年底,我可能不仅没有年终奖,而且也要被辞退。

带着这种压力,我觉得我没办法重新回到公司如往常一样工作。我也开始看一些工作机会,甚至在考虑要不要疫情之后回老家找工作。但现在工作机会还是蛮少的,或者是待遇比现在要低的工作。我最后决定还是观望一下,把希望寄托在复工。

没想到的是,复工之后一切都没有变好。部门领导没有对公司的变动有任何解释说明,在刻意地回避裁员的情况。居家期间,我有和直属领导反映目前工作量过于饱和的问题,但领导也没办法改变现状。复工后,我还是需要每天加班,而且还要格外增加近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这比居家还要疲惫。

上周我主动提了离职,现在是无业状态。我准备先休整再去看看工作机会。比起没工作的焦虑,我现在更多的是解脱。

“情绪烦躁,做得很累,我开始对工作有很大抵触情绪”

29岁,咨询服务公司程序员,入职不到一年

我现在已经入职新公司快一周了,从离职到找工作、搬家再到入职,我前后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我毕业后一直从事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去年9月份入职的新公司。我当时也收到过其他公司的offer,有岗位更高的,也有薪资更高的。当时选择这家是觉得这里能学到东西。我原本想待个一到两年的。在这家公司前期都是比较正常的状态,但疫情居家之后,我和领导在工作上有很大分歧。

我是做数据产品,工作性质其实是偏技术。我的直属领导是业务出身,他其实没有技术的概念,我的很多工作在他眼里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也有可能是疫情导致他压力比较大,他开始让我从事偏运营的工作内容,这是完全偏离我的职业方向。再加上,疫情期间,隔离在家我本来就有负面情绪。因此,我开始对工作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居家期间,我的工作量其实也大,我有自己的工作排期计划。但领导不理解我的工作时间安排,一再希望我压缩时间。其实去年这种情况发生的并不多,有可能是因为疫情,大家情绪上都比较烦躁。这导致我在工作过程中只能硬着头皮去跳过一些本来应该走的流程,做表面上的工作。我做得很累,工作进度太赶导致错误率也大。因此,居家期间我和领导有了直接地冲突。多亏是远程办公,冲突显得没有那么激烈。如果是在公司面对面,我可能当场就离职了。

居家期间,我其实已经有回老家的打算。我老家是二线城市,我有预期薪资相比上海会打折,但真的去面试之后才发现,我还是接受不了一线和二线城市之间待遇上的落差。我原本已经拿到一家的Offer,但在最终确认的时候才知道,公司只能交三险一金。

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我是无法接受的。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回老家的想法,还是打算在上海多攒些钱再回老家定居。

6月,公司发布全体邮件通知大家正式员工所有的年假全部清零,非正式员工只能支付正常薪资的80%。理由是受疫情影响,公司业务有所下滑。但我其实是能看到公司的运营数据,但从数据层面来看,我们公司3、4月份的业务反而是增加。至少整体上没有受到疫情太大的冲击。这让我觉得公司完全是在找借口克扣福利。

原本打算再观望一阵,但公司的这一举措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我收到邮件后就立马找新工作,现在已经在新公司。但对我来说,这份工作也不会长久,我只是为了能多储备些启动资金,缓解自身的房贷压力。一年之后,我应该还是会回老家定居。

“疫情提高了风险管理意识,给了我职业冷静期”

36岁,地产上市公司管理层,入职5年

我之前一直在地产行业,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地产上市公司,已经晋升到部门管理层。在公司带领着十几个人的团队,不算有什么太大压力。但复工后,我选择离职的原因是想要换个行业。

在疫情之前,我就在考虑是否要换行业,重新开始。但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重新踏入一个行业是比年轻人要承担的成本更大。更重要的是,我手握着公司股份,当下的工作状态并没有太大的风险。所以我也在观望。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我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大多。

其实地产行业受疫情的冲击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大,更多是受到近年来政策调控的影响。在居家期间,公司都是正常运转的,没有裁员的情况,更没有出现现金流断裂等问题。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算是给了我一个意外的冷静期,让我能够有完整的时间去思考职业规划。

虽然地产行业没有在这一轮疫情中倒下,但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却是在增加的。居家期间,整个城市发生的种种,我都看在眼里。疫情算是间接提高了我风险管理的意识。我不想等到危机降临的时候再去思考转行的问题。

此外,疫情让我对“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这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趁着还能拼一把的年龄,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要让以后的自己后悔。所以,我其实是在居家办公期间就已经做好决定,只是想等到复工之后,公司逐渐回到正轨再向上级提离职。

目前有蛮多公司向我抛出橄榄枝,我都在接触中。现在其实更多想趁着空档期能多陪伴家人。居家三个月也让我意识到之前对于家人的忽略。多亏疫情让我能够在这个阶段想明白很多问题。

“公司可能撑不过今年,再不离职连赔偿金都拿不到”

27岁,电商公司公关,入职半年

我已经在家休息一周了。这是我第三次离职,也是第一次选择裸辞。

去年年底,我无缝衔接到这家电商公司,刚过试用期就遇到疫情了。入职半年,居家占一半时间。

我离职的原因就是公司要撑不下去了。居家这几个月我是眼睁睁地看着公司是如何一步步被击垮的。公司是两年前成立的,2020年那会正好遇上疫情。但过去两年时间,公司还是一步步走了过来。我去年年底入职的时候,公司还在大规模扩招。但团队挺过了2020年,却倒在了2022年。

公司办公地在上海,仓库、工厂都在上海周边。今年上半年,无论是生产还是物流,基本都是停滞状态。公司领导也没有因为疫情克扣工资,居家期间员工的薪资都照常发放。这也是造成公司现金流断裂的原因之一吧。

复工之后,公司开始裁员。因为平时和各部门同事关系都不错,所以我提前了解到公司裁员的消息。我判断公司应该撑不了几个月了。如果现在提前谈判估计还能有赔偿,估计再过几个月,公司可能连赔偿也没有。

因为岗位会涉及公司的敏感信息,所以我们入职有签署保密协议。这也成为我离职和公司谈判的筹码。公司最后评估下来给到我接近“N+1”的赔偿金。对于这个结果我已经很满意了。

据我了解,我所在的部门基本都主动离职,提前跑路。大家都知道公司可能撑不过今年。而且公司裁员还在继续,整个公司裁员的比例也已经达到40%。站在员工的角度,离职时间越晚是越没有谈判优势的。因为公司账上的钱只会越来越少。

其实,过去这半年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原本就是一家初创型公司,工作量不是很大,也不像互联网大厂存在“员工互卷”的氛围。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至少会在这家公司待满一年再考虑新机会。疫情对电商行业的冲击比想象中要大。好在我做决定果断,没有让自己陷于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