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远古文明之光

时间:2022-04-20 19:24:48 热评 我要投稿

日本青森县出土绳子文前期辉石玉坠半成品。全身可见细致琢制痕迹,一面穿孔未贯穿。 山西柿子滩遗址出土约 10000 年前的磨盘和磨棒。 兴隆洼文化玉器上遗留较多琢制痕迹。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由琢制技术制作石斧。 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琢制水晶毛坯及琢制工具。 玉石工艺其一:打制 打制方法有多种。其中如生产细石叶一般是采用间接打击方法。另一方面石器和玉器多采用徒物 直接打击法。即一手持原料,另一手持锤状工具直接打击。 间接打击:兴隆洼遗址细石叶。 直接打击。兴隆洼遗址 110 号房址玉锛。 兴隆洼遗址 17 号房址玉锛 以及兴隆洼 130 号房址玉锛。 兴隆洼遗址出土大小不一石琢(上)及琢痕(下) 玉石工艺其二:琢制。以琢工具在玉石器上垂直打击,形成点状痕,打下屑状粉末。兴隆洼文化 时期石器和玉器毛坯都流行使用琢制。石磨盘、磨棒以至石锄两侧及各种人和动物石像,都主要 是采用琢制成形。石琢多为圆球状,大小不一。 兴隆洼遗址出土琢制石磨盘、石磨棒、石铲和石琢。 林西县西门外琢制石人。 林西县西山石兽像。 隆洼遗址 173 号房址玉锛一侧的琢制。 玉石工艺其三:切割。以硬片状作锯加吵和水可以切割玉石。 兴隆沟遗址玉锛侧面对向片切割至一半再打断。 兴隆洼遗址 260 号房址凿(左)及兴隆沟遗址 22 号房址匕形器(右),两者侧面都留下有片切割 痕迹。 切割面的研磨。 三件锛凿侧面由片切割后,切割面再经不同程度的研磨。依图显示由左而右,切割面的研磨愈来 愈精细。 玉石工艺其四:研磨。玉石的研磨一般在砺石上加工。 兴隆洼遗址 118 号墓砺石。 兴隆沟遗址 128 号房址匕形器。打击痕被研磨平滑。 兴隆沟遗址 109 号墓弯条形器。器身上有琢制遗痕,亦可见仔细的磨面。 玉石工艺其四:实心钻开孔。石人面饰大孔的边沿尚可见小孔制作痕迹,有可能是一种多重钻孔 技术,即先钻出小孔后再扩孔成大孔。 兴隆洼遗址 585 号灰坑出土石人面。 兴隆沟遗址 22 号房址出土石人面。 对向琢制的孔(兴隆沟遗址 11 号房址弯条形器) 8 字形穿孔(兴隆洼遗址 201 号房址匕形器) 实心钻穿孔(兴隆洼遗址 125 号房址匕形器) 兴隆沟遗址 22 号房址蚌人面饰。左眼外围部份为未钻穿。 兴隆洼遗址 22 号房址人头骨牌饰。弧形镂空是由石器工具刮削开孔。 玉石艺其六:刮削。 兴隆洼遗址 585 号灰坑石人面饰。 U 字形部份是由石器多次刮削形成。 玉石工艺其七:抛光 兴隆洼文化玉石器抛光技术先进,此件兴隆洼遗址 125 号房址匕形器表面抛光细致。 兴隆洼遗址 585 号灰坑石人面饰。人面饰四面都留下很多交错划痕,是在毛坯阶段以石器刮削修 整表面。眼部两处开孔可能是由实心钻先打小孔后再扩孔形成。 U 字形部份是石器徒手刮削面成。 兴隆沟遗址 22 号房址石人面饰。上列双孔似为系孔。未穿透双孔是实心钻形成,代表双眼。口内 镶嵌三角形蚌嵌片,并刻划出牙齿。 兴隆沟遗址采集石人饰。上端破损,口部为刮削开口。 制作中的人面饰。周边未均称,表面有待进一步研磨,口部亦未施工。 制作中的人面饰。周边未均称,表面有待进一步研磨,口部亦未施工。 兴隆沟遗址 22 号房址人头盖骨牌饰。利用人头部前额加工而成。用石工具在器面上镂孔及刻划纹 饰,酷似人面。 兴隆沟遗址 23 号墓(左)及 22 号房址(右)人头盖骨牌饰,中央穿孔。 兴隆沟遗址 22 号房址(左)、 10 号墓(中)及 4 号墓璧形蚌饰。 兴隆沟遗址 4 号墓管。一端有斜凹的部分,可能与串戴方式相关。 兴隆沟遗址 4 号墓管。 兴隆沟遗址 4 号墓管。 左下角一根长管出土于 22 号房址,其他出土于 4 号墓。 日本青森县上尾駮遗址出土辉石玉翡翠坠饰。 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出土约 7000 年前岫岩闪石玉锛及仿真玉玦饰、骨匕。 广东省汕尾市田墘镇出土可能是岫岩闪石玉的琮。 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的水晶玦饰。环珠江口一带缺乏闪石玉原料。从 4000 ~ 3000 年前,这里仿真 玉环玦作坊甚为兴盛。 中国早期玉玦:黑龙江滕家岗子(左)、内蒙古兴隆沟(中)、江苏祈头山(右)。

1996 年越南考古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掘长睛遗址; 2002 年上述两单位于 Xom Rem 遗址发 掘冯原文化墓葬,出土软玉玦饰。 越南北部从 4000 年前初次呈现真玉文化圈。在冯原文化时期北部湾沿海出现长睛、白寺等大型软 玉饰物作坊。

兴隆洼文化分布图。 本专辑到此结束。图片资料取自《玉器起源探索 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一书,该书由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著。著者:杨虎、刘国祥(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邓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有关该书的详细内 容,请查阅正版原著。 大毛曰:古玉肇于兴隆,八千余年人文之脉悠远而不绝者,中华民族之幸也。在蒙古高原与西辽 河平原交汇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开始了由单一的狩猎民族走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 也许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最早的农业,仍然伴随着大量的狩猎经济和采集经济活动,但是农 业种植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稳定和丰富的生活,以及食物上的强有力的保障。天地造化一切,但仍 然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人们发现其自身亦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他们可以在大地上创造食 物,而不必万事皆须依赖于上苍的赐予。就这样,一部分人具备了只有上天才拥有的力量,那就 是创造。然而原始的农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高度依赖于大自然所提供的地上环境,以 及上天降下的各种气候和气象,而气候和气象是十分难以预测的。于是又有人试图从一年四季的 气候变化中找到其中的规律,应该说,每一种基于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努力,最终会使人获得成功。 风从东边来,潮湿的云气从东边来,于是东方给人们以极大的诱惑。从蒙古高原向东方迁徙,森 林以及河流越来越多,西辽河上游丰富的水系,是人和动物共同向往的乐园。八千年前,我们的 祖先为了摆脱饥饿以及狩猎所伴随的流离颠沛,选择了做一群定居的农民。有了丰富的食物,人 们将毫不犹豫地去追求精神的慰藉,以及美,这就产生了玉器。玉玦戴在耳垂上很美吗?是的, 但不全是。玦,本来是一只玉制的圆环,因为要穿过耳垂,所以就不得不留下一个缺口。作为一 件原始的首饰,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奇异甚至于残忍的方法给自己戴上去呢?这是为了强调耳朵的 功能。假如圆环一类的东西代表天,那么将 “ 天 ” 的标志物戴在耳垂上,你将能够获取上天的旨意。 比如《国语 · 郑语》说: “ 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 ” 于是圣人可以 “ 听风 ” ,也许还能够听 到别的关于上天的旨意。这个功能叫做 “ 谛 ” ,卜辞说 “ 谛于东方曰析风曰烈 ” ,说的是东风之神名曰 “ 析 ” 者,谛于东方。更明显的是,《说文》释 “ 帝 ” 字曰: “ 谛也 ” 。也就是说,能听到上天旨意的 人,就是 “ 帝 ” 。显然,一个群体之中不可能人人皆具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但除非一点:除非这是 一个神族,或者自以为可以 “ 听天 ” 的一个族群,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引来其他族群的极大关 注以及膜拜。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兴隆洼人可以东渡日本,又环绕着整个中国大陆 的沿海走了半个圈,而且还沿着黄河、长江、淮河与珠江的入海口,最后将这种神秘的文化渗透 到整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