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窑是烧造青瓷为主的散布在湖南衡阳地区的一组窑口,始烧于晚唐,盛烧于五代,终烧于宋。2004年该窑瓷片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莲纹青瓷钵,钵上褐彩书"衡州白竹窑中坊",故名衡州窑。
青釉主要有青黄和青绿两种。胎色以灰白、浅灰、灰、铁灰、褐红、砖红、黑灰最为常见。胎体较薄,胎质较致密。器形丰富,有壶、瓶、罐、坛、钵、碗、碟、杯、盘、唾壶、粉盒、洗、水盂、香炉、油灯盏、砚台、军持、茶碾等。
衡州窑以青釉光素无纹为主,辅以刻、划花和印花。仰莲瓣纹是常见的刻、划花纹样,有的莲瓣瓣尖具浅浮雕效果。印花装饰的时代稍晚于刻、划花,纹样有蝴碟、菊花、"高足盤"、"高足楪"、模印菱纹壶鋬等。此外,极少数青瓷上有褐彩装饰。
唐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
1957年7月长沙烈士公园考古所M21出土
罐身直口,短斜颈,溜肩,长筒形腹,胫部下收,大平底,瓶腹作四瓣瓜棱形、上下安装对称四系以便穿带。盖作覆碗形,盖两侧有对称双系。胎色铁灰,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青釉不到底,釉色青黄,有细小开片,较易剥落。
唐青釉花口碟
1958年6月长沙丝茅冲M10出土
敞口,口呈十曲花瓣形,浅弧腹,饼底。胎色铁红,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青釉不及底,釉色青黄,有开片。光素无纹。
五代茶叶末釉葫芦形壶
征集
葫芦形壶身,管状长流,"了"形鋬,瓜蒂形盖,盖上有一小系,系可穿绳使盖与壶身连在一起而不易损坏和丢失。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匀净润泽,有开片。
五代青釉褐彩石榴纹温壶
壶身直口,短直颈,广肩,圆鼓腹,矮圈足稍外撇;盖直口,直壁,钮作莲花形,盖一侧有两个小圆孔。灰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足根露胎。钮顶点褐彩,肩部两侧釉下褐彩各绘一折枝石榴花。
五代青釉刻莲瓣纹瓶
1958长沙子弹库子弟学校M4出土
碗形口,细颈,溜肩,深腹,矮圈足稍外撇,造型优美。浅灰胎,胎体薄。上化妆土,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开片,仅足根一周露胎。口、肩和腹部饰弦纹,下腹部刻仰莲瓣纹,瓣尖具浅浮雕效果。
五代青釉葵口碟
1953年7月长沙仰天湖M10出土
撇口,浅弧腹,圈足外撇。五出葵口,葵口下外壁划竖棱线。灰胎,胎体较薄。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釉面开片。裹足支烧,圈足内留有5个小圆点支烧痕。
五代青瓷洗
1958年11月长沙工兵学校M9出土
敛口,溜肩,圆鼓腹,平底。灰胎,胎体薄。上化妆土,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开细片。光素无纹。裹足支烧,底部留有4个小圆点支烧痕。
五代青釉带托盏
盏、托连为一体,上面的盏为碗形,敞口,弧腹,下部的托喇叭口,圆形托盘,喇叭形圈足。胎色灰白,胎体薄。上化妆土,施青釉,釉色青黄,有开片,圈足露胎。通体光素无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
五代青瓷高足杯
1953年6月长沙蓉园M16出土
敞口,深弧腹,喇叭形高圈足。灰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施青釉,釉色青黄,开细片,高圈足内露胎。光素无纹。
五代青瓷唾壶
大敞口,小圆腹,矮圈足外撇。灰白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开细片。光素无纹。裹足支烧,外底有5个小圆点支烧痕。
北宋青釉双流刻莲瓣纹执壶
衡州窑窑址采集
口颈部呈漏斗形,溜肩,圆腹渐下渐收,矮圈足稍外撇,宽扁鋬,双管状曲流。胎色浅灰,胎体较薄。通体施青釉,青中泛黄,局部釉面有开片,足根一周露胎。腹部刻仰莲瓣纹。
北宋青瓷盒
盖面平弧,子母口,直腹,腹下内折,矮圈足外撇。灰白胎,胎体薄。施青釉,青中泛黄,有开片。仅盖面一周饰弦纹,质朴典雅。裹足支烧,盒底留有4个小圆点支烧痕。
北宋青釉印花葵口碗
1954年10月长沙仰天湖安装公司M27出土。
五出葵口,撇口,弧腹,矮圈足外撇。灰胎,胎体较薄。上化妆土,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有开片。裹足支烧,足底留下5个小圆点支烧痕。碗内心印双碟纹。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