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对科学的感悟而麻辣烫而成的,那么中国古代有科学吗?是不是真的象学术界认为的那样,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呢?
由于近几百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全面落后,主流的认知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以至于爆发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古代的文化,全盘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在这种大历史背景下,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中国古代的科学了,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自认为懂中国文化,也没人愿意去探索文化是怎么来的,甚至是用文化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其实已经错的太离谱了。
要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其实很容易,只需要根据科学的定义找出几项就能证明了,反而否定中国古代有科学,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要否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需要否定所以内容都不是科学,是很难的。
再重温一下澳大利亚科学院关于科学的定义:
科学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观察加试验和假设与验证,知识和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因为知识的获得是依赖于提出的问题和找到答案的方法。 科学通常分为四大类: 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对有生命的有机体的研究)和非生物学(象物理、化学、太空学这种对物质世界的研究)。 社会科学: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比如人类学、心理学)。 形式科学:对逻辑和数学的研究。 应用科学:以科学为基础用科学知识开发新应用的学科,比如工程、机器人、农学和药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经验科学,这意味着任何理论都必须是基于可观测的现象,试验结果可再现,而且可以被别的人再现。
总结一下:科学是知识体系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体系和过程是相互独立的,理论要基于可观测的现象,试验结果可再现,能被他人再现。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就是科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获取知识体系的过程。
1、获取天文学知识的过程
获取天文学知识必须靠中国的两个天文学仪器,日晷和圭表。
日晷测量一天内的时辰,就是现代的几时几刻,圭表是测日期的,就是现代的某年某月某日。
2、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知识体系
2.1 日晷
日晷的晷面是圆形,把圆等分成了十二份,分别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晷面中心垂直晷面有一个针,太阳出来后,晷针的影子在哪一格,就代表是哪儿时辰,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用日晷测时辰,只能测出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日影的方位。
晷面的造型和现代的钟表是一模一样的,现代的钟表也是圆形,也是把圆分成十二份,只不过一圈代表半天时间。
日晷晷面的十二份有个总体名字十二地支,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天干地支中的地支。
十二地支的本义是表示方位,日影的方位,用日影的方位表达抽象的时间,用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智慧。
2.2 圭表
日晷只能测一天内的时间,测日期怎么测呢?需要另外一个天文仪器圭表。
圭表是由圭和表组成,表垂直于圭,圭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地平面,正午时分,表的影子就投射到圭上,影子末端在圭上的刻度就代表某一天。
表的正午日影最短的那天是夏至,最长的那天是冬至,其他时候影长在夏至和冬至之间,用圭表能发现太阳的回归年周期,影长是按年周期重复的。
今年某一天的影长和去年某两天的影长是一样的,和其中一条的影长变化趋势一样,比如都是由短变长,那么这一天和去年那一天就是同一天。
发现这个规律是非常难的,只有用正午日影长度才能发现。
用这种方法能准确度量一天的时长:昨天正午日影到今天的正午日影就是一天时间,并且用两天正午日影末端中间的刻度线数量来代表天数。
这是另外一种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的概念。
这个有多先进呢?现代天文学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是用时间概念表达距离,跟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3 十二地支纪时
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一天的十二个时辰,虽然早期的时辰是太阳影子的方位,没法完全描述一天内的时间,但这正好表达了时辰的演化过程,最先需要具体化时辰的是白天,白天在活动需要时间的指导,夜晚都在休息,时间是不重要的。后来为了追求完美,夜晚的时间段也定义得白天一致。
早上太阳的影子在卯位或者辰位,中午在午位,傍晚在申位或酉位。
2.4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
用天干地支组合年月日,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用特定组合方式组合成六十个甲子,从天干甲开始,一个天干一个地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癸酉,然后是甲戌、乙亥;这是第一轮组合,然后跳过一位从天干的丙开始,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依次类推,一个六十个组合。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严格来说这不是数,只是一个顺序关系,但从中能推导出数来。
比如2020年12月22日就是庚子年戊子月己亥日,这是一套完备的纪年月日的知识体系。
2.5 《皇极经世书》的历法
《皇极经世书》采用了一套十二进制和三十进制混合纪时机制,时间单位分为元、会、运、世、年、月、日、时,进制关系如下:
1元=12会
1会=30运
1运=12世
1世=30年
1年=12月
1月=30天
1日=12时
2.6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历法,比较粗略的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份,并把每一份和对应的气象关联起来,用二十四节气歌来表述。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乏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寒。
大雪河汊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2.7《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专著,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科学知识,比如勾股定理和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强力证据,但勾股定理和天圆地方被曲解得太多,尤其是天圆地方,认为中国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方的,被当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落后的证据。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请问数从安出?”
这是《周髀算经》开篇第一段,周朝的周公问商高说,我听说大夫擅长数学,请问古代包牺氏(伏羲)创立了周天历度,可是天没有梯子,上不去,地没法用尺寸度量,请问周天历度的那些数字是怎么来的?
周天历度就是《周髀算经》的主要内容:比如太阳的高度,太阳的直径,太阳一天运转的直径和周长,周朝到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等等。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商高说,周天历度那些数的法则出于圆方之数,圆数出于方数,方数出于矩数,矩数出于九九八十一乘法表。折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矩,矩是直角三角尺。然后用积矩的办法证明勾股弦的关系,勾长*勾长+股长*股长 = 弦长*弦长,就是勾股定理。大禹治天下的办法,也是由这些数派生出来的。
积矩,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准备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矩。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
再用一个一样的矩,合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一半是一个矩。
环而共盘
把长方形依次在一个平面内旋转三次。
得成三四五
得到黑色边长为三的两个正方形,红色边长为四的正方形,蓝色边长为五的正方形。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为积矩
蓝色正方形的边就是矩的弦,知道勾长为三,股长为四的前提下,能计算出蓝色正方形的面积是25,所以,蓝色正方形的边长就是5,矩的弦长就是五,勾三股四弦五,完美的勾股定理证明过程。
用矩之道
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
周公说,这些数学法则也太高深了,请问,矩的实际应用有那些呢?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了,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勾,勾出于矩。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
怎么用矩呢?矩可以正绳,可以望高,可以测深,可以测远,可以画圆,可以画方。
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这个概念是被曲解最深的中国古代科学,被误认为是天地形状的模型,而且是不正确的天地模型,代表了中国古代天文的落后。其实不是,这一段延续上一段,还是在讲数之法,天圆地方是对前一句的复述:方属地,圆属方,天圆地方,紧跟着一句方数为典,以方出圆,对天圆地方做了补充,所以,天圆地方的本义是天用圆数,地用方数。
圆数的法则是围一径三,就是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三,三是圆周率,只是精确到了整数,《周髀算经》中很多计算圆周长的例子,比如太阳的一天运行的周长,太阳光照射圆的周长等;
方数的法则就是勾股定理,后面章节有明确的表述: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就得弦。用公式表述就是:
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
用矩的数学法则,可以随便计算万事万物。
还需要强调一点,勾股定理也被称作商高定理,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周公问商高,问的是伏羲的周天历度的数怎么来的,商高回答了这些数的法则是方数和圆数,圆数是勾股定理,显然勾股定理在伏羲时代就有了,伏羲在商高的古代,中间差了2000年,把勾股定理冠名给商高,就是张冠李戴了,还不如说伏羲定理更准确。
周天历度
昔者荣方问于陈子,曰:”今者窃闻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远近之数,人望所见,四极之穷,列星之宿,天地之广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这应该就是伏羲的周天历度的具体内容:太阳的高度和太阳的直径,太阳光照射范围,太阳一天运行的距离,太阳的远近,人的视野的极限,太阳环行一周东南西北最远的距离,星宿的分布,天地的大小等等。
这些内容虽然是荣方问陈子,但《周髀算经》开篇就描述了是伏羲创立的周天历度,所以这些方法不是陈子发现的,应该是陈子掌握了伏羲的方法,然后转述出来的。
立杆测影
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杆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
日中立杆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立杆测影,就是天文仪器日晷和圭表的原型,日中立杆测影是测正午的日影,此一者就是正午的日影所在的那条线段,这是天道之数。
周髀长八尺,就是圭表的表高度是八尺,立杆测影的杆的高度是八尺,周髀算经就是以八尺杆高为计算模型的,以髀为股,正午日影为勾,组成一个矩尺,就可以应用矩的逻辑来测太阳的高度,太阳有多远等。
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夏至那天,正午日影长度一尺六寸;
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同样八尺周髀,在正南一千里,正午影长勾一尺五寸;
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同样八尺周髀,在正北一千里,正午影长勾一尺七寸。
由此得出计算公式:勾之损益寸千里。
越往南,正午日影越短, 每往南一千里,正午日影就短一寸,由此推测夏至日正南一万六千里正午日影长度为零。
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由于冬至日正午日影长度是一丈三尺五寸,所以冬至日正南十三万五千里正午日影长度为零。
测日之高大
日益表南,晷日益长。候勾六尺,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日,而日应空之孔。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故以勾为首,以髀为股,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
夏至日后,正午太阳向南远离表,正午日影就越长,等某一天正午日影六尺长时,取直径一寸长八尺的空竹,用竹筒望太阳,调到正好从空竹中看到整个太阳。以此来计算太阳的高度和直径,示意图如下。
测太阳高度和直径的示意图
影长六尺,就是六十寸,根据勾之损益寸千里的定律,计算出从表至日下六万里没有日影,从没有日影处到太阳的距离是八万里,因为表的高度是八尺,按相同的比例,太阳的高度是八万里。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从髀所旁至日所十万里。
这里计算到太阳的直线距离是十万里,从周髀到太阳的直线距离是通过周髀到日下,即太阳直射点,和太阳直射点到太阳的直角三角形来计算,以周髀到日下为勾,以日高为股,周髀到日的距离就是弦,弦等于勾股各自乘然后并而开方除之。这是勾股定理的完整描述,
这里还有一个数学概念,开方,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是一种除法。
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
长八尺直径一寸的竹筒正好和太阳影子一样大,按这个比例,如果是八十里,直径一里的竹筒正好和太阳影子一样大,因为到太阳的距离是十万里,如果用一个十万里的竹筒,直径一千二百五十里时,正好和太阳的影子一样大,这就是太阳的直径,所以太阳的直径是一千二百五十里。
法曰:周髀长八尺,勾之损益寸千里。
这是所有相关计算的定理:八尺高的周髀,正午影长差一寸,距离差一千里。
故曰极者天之广袤也。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极,其勾一丈三才,由此观之,则从周北十万三千里而至极下。
用相同的方法来测到北极的距离,用 八尺表,勾一丈三寸,刚好望到北极,同理,从周往北十万三千里到北极正下方。
日夏至南万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无日影。由此观之,从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此夏至日道之径也,其周七十一万四千里。
这里推断除夏至日太阳运动的直径是23.8万里,运用圆数,周长等于直径乘以三,太阳在夏至日的运动周长是71.4万里。
这是用圆周率计算周长的应用,《周髀算经》中还计算了冬至日、春秋分日太阳运动的直径和周长等。
冬至道夏至,太阳的南北游。
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日晷损益寸差千里。故冬至夏至之日南北游十一万九千里。
由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影长差119寸,计算出冬至太阳直射点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的距离是11.9万里,这是太阳从南游到北,用游泳的游,表面太阳的运动是受到大气的浮力,就像在水里游一样。太阳的南北游,就是现代的太阳回归运动。
天体模型
极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万里,滂沱四隤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天象盖笠,地法覆槃,天离地八万里。
这才是《周髀算经》中关于天地模型的描述,不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是数的法则,天地模型是天象盖笠,地法覆槃,天离地八万里,天地的中部都隆起高六万里,地法覆槃,盘子都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不是方的,地中部高出四周六万里,也不是平的。
3、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就是科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毫无疑问就是科学,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体系和获取知识体系的过程是独立的,是基于正午日影的长度这一可观测的现象,试验结果是可以再现的,也能被其他人再现的,完全符合科学的定义,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毫无疑问就是科学,即使用国内学者的标准也能证明这些是科学。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用日晷和圭表测量太阳的影子,这是在探索天时,对探索活动和天时的感悟形成了神话传说和故事,以及儒家,道家,易经等思想文化,是对科学的感悟而麻辣烫成了文化。
科学+感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