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给各位朋友推荐华哥旗下的新公众号一一 华哥笔记V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 娱乐圈、富人圈、政界 不为人知的内幕故事。 感兴趣的朋友 务必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来源丨铅笔道
作者 | 王方
一家估值超500亿元的独角兽倒下,5年烧完200多亿。
这给无人驾驶界什么启发?
近期,无人驾驶界发生了件大事:背靠大众、福特双巨头的“Argo AI” 宣布倒闭,2年烧光超200亿元(36亿美金)。
这件事对创业者有什么启发?
资本市场是一个“追求超速经营”的土壤:企业容易超速成长,也容易超速崩塌。
“Argo AI”是一家超级年轻的公司:2016年才成立,2017年便被福特汽车收购(作价10亿美元)——同时,福特宣布5年内再投资10亿美元;2019年,大众又注资26亿美元——10亿美元为现金,其余16亿美元为技术参股。
巅峰期时,“Argo AI”估值超过70亿美元(约500亿元),团队超过2000人。但不过3-5年的光景,这家超级独角兽的命运便草草收场。
这个超200亿价值的教训,对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有很大启示: 福特、大众都是无人驾驶界的超级大客户,他们的想法改变,将直接影响创业者的未来决策。
“Argo AI”倒闭的核心原因,是老板(福特)对企业价值的不认可。透过福特及大众的官方发言,可以鲜明地看出双方的分歧点。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老板希望主攻“协助人的辅助驾驶”,而非“替代人的无人驾驶”——显然,“Argo AI”无法满足这一点:有可能是它不擅长,也有可能是代价太大。
福特CEO法利的公开发言可以看出几点:
1,公司已经决定主攻辅助驾驶,而非全自动驾驶;2,全自动驾驶盈利周期长,回报周期5年以上,投资金额至少10亿美元以上;3,全自动驾驶无需自己独创(可以外部合作)。
“Argo AI”另一个股东的做法(大众)也是如出一辙:不愿意再出资——全自动驾驶业务转向与外部合作,比如博世、国内芯片厂商地平线等。
以后发言耐人寻味,透露了几点商机,很值得无人驾驶界反思:
1,客户(车厂)的短期需求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
2,对于辅助驾驶,客户会独立自主研发,而非外部合作。
3,对于自动驾驶,客户不会自主研发,会转向外部合作。
这里面有哪些钱,是创业者未来可以赚的?
据我过去几年观察,有一个企业经营规律是亘古不变的:主营业务追求长期利益,非主营业务追求短期利益。主营业务的定位是“赚别人的钱”,而非对外花钱。
由此可见,在车厂主攻辅助驾驶后,提供辅助驾驶服务的创业者会很难受,因为收不到钱。
相反,全自动驾驶反而有了商业机会——毕竟烧了200亿元的福特、大众都决定外部合作,实力不及它们的车厂更会如此。
“Argo AI”的倒闭,充分证明一件事:未来的市场格局,必然对“全自动驾驶”的创业者更友好。
方向是确定的,但在过程中,创业者依然要做到2件事:
1,至少再坚持5年——这是“Argo AI”烧完200亿后老板的判断;
2,千万不要再被车厂入大股,尤其是收购。
永远要相信,创业者与守业者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前者注重长期利益,后者注重短期利益——二者的立场都是相对正确。
做个小比喻:创业者是小孩,守业者是大人——大人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房贷车贷压力山大,他的决策依据与小孩完全不同。
当然,以上结论只适用于“to C场景 ”(家用车),并不适用于“to B场景”(商用车):福特、大众的车毕竟主要卖给消费者,他们的考虑也是基于to C。
据我观察,一切新兴事物的发展,大多是先崛起于to B,而后才是to C:计算机、操作系统均是如此,无人驾驶行业也将大概率如此。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报告,无人驾驶在to B的产业端百花齐放:干线物流、无人配送、无人环卫、港口货运、矿区运输、公交巴士。据铅笔道Data数据,过往1年的融资案例中,to B场景的数量也远远多于to C。
从用户需求端看,这种现象也能够解释。
从生活角度上说,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驾驶乐趣”;从工作角度看,驾驶某种程度上才算是一种负担——在to B领域,“机器替代人”的逻辑更清晰,紧迫性也更强。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得感谢“Argo AI”:用200亿为行业探索出一个深刻教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朋友们转 发、点赞、发表神评!
END
-扫码添加华哥微信-
每天分享商业第一手讯息和投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