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显赫一时∶明清以来高平孝义祁氏宗族研究

时间:2022-09-26 04:23:50 热闻 我要投稿

显赫一时∶明清以来高平孝义祁氏宗族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05期 焦帅帅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高平孝义祁氏宗族,号称"山西南祁"。明季由山西洪洞迁居高平孝义。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特别是清朝以来,家族人才辈出,地位显赫,俨然已经成为高平地区的大姓望族,官宦世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祁氏家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体宗族建构活动,包括修族语,营坟墓。本文主要以高平孝义祁氏宗族为个案研究,摆脱以往宗族研究的模式,一方面从宗族建构过程出发,利用家谱、碑刻、坟墓等资料,重点关注祁氏宗族自身发展历程和宗族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宗族实践观的运用,探讨明清以来华北宗族自身发展的脉络,深化我们对华北京接的重新了解和认识。

关于“宗族”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并产生了许多可观的研究成果。随着宗族研究的不断发展,北方宗族越来越受学者的关注。以冯尔康、常建华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宋元以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宗族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受弗里德曼“华南学派”经验的影响,以往研究者往往把宗族看作为功能性的实体组织,提出以所谓“宗族五要素”来衡量南北宗族的强弱。其后,以钱杭、陈其南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系谱性宗族,强调宗族的世系性,提出"决定宗族存在与否,支持宗族架构的基本要素,既不是血缘关系,也不是组织和功能,而是世系关系。”罗随后,以科大卫、张小军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将宗族看作为一种礼仪制度或文化符号,国家则借助宗族这个躯壳来传播礼仪和观念。其中代表性著作为科大卫《明清社会和礼仪》一书,作者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族为例,提出宗族是一种文化创造,哪将宗族与礼仪作为16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核心。纵观以往学术界对于宗族问题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都是从表象要素方面对宗族问题进行讨论,没有进一步以宗族实践及宗族建构过程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此外,关于山西祁氏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寿阳祁漓藻家族,对于高平孝义祁氏家族,则没有相关的历史研究。山西地区有南北两祁,北祁为寿阳祁离藻家族,南祁为高平孝义祁氏家族。由于近年来学界对于祁德藻家族给予一定的关注,以至于现在谈到山西祁氏,即认为寿阳祁氏,而真正了解高平祁氏的却寥寥无几,甚至不被当世所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以高平祁氏家族为个案,运用碑刻和族谱资料,从宗族实践和宗族建构的角度,弥补学界对高平孝义祁氏宗族的空白,使人们对南祁有一定的了解,对华北宗族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高平祁氏宗族发展脉络

关于高平祁氏源流,《高平祁氏先世遗迹及见忘录》记载∶“明季,其先祖有公得者,从洪洞迁来,寓居孝义村,遂为孝义始迁祖。后分东西两房,长支自省为东房,次支自会为西房,祁贡乃东房之杰出者。”此外,乾隆四十二年司长龄题《祁氏宗图序一》也记载∶“吾邑祁氏,四方所号巨室也。姓谱称为陶唐之裔,源远族繁,所在多有。而居于孝义,则以讳公得者为始祖,后分东西两房,代有人文。祁子怡亭,东房之杰出者也。”“庆谱和资料均对祁氏的渊源做了简单描述,即高平祁氏始迁祖祁公得,由洪洞迁居高平孝义村。然而,关于具体的迁移时间则不能明确判断,只能用明季这个模糊的概念来表达。

(一)由商到官的祁氏家族

祁氏并非孝义村的土著居民,而是由洪洞迁居在此。“祁公得,自来服,明季由洪洞迁居高平县孝义里。”“四世祁必大生于明末,当两朝变革际,家称饶裕,克保无患”“五世祁显昌,其经营家计,上承先业于勿替,下垂厚产于益增。而又知足不辱,不以贷财为宝,家无农业,而雅重读书”“七世祁斯沧,国学生,事商理家,经营于大河南北间,摒挡家事。”9从中可以分析,祁氏从一世祖祁公得迁居孝义后,到第四世祁必大时已经达到家庭富饶,到第五世祁显昌时,已无农业,家庭家产雄厚,可以推断出祁氏祖先起初亦农亦商,靠经商起家。到七世祖祁斯沧,经营大河南北间,进一步证明祁氏家族一开始就是主要靠经商发家致富,这就为后期家族子弟读书仕进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到五世祖祁显昌时期,家族开始重视读书教育。对教育的重视,使得祁氏家族人文兴起,人才辈出。祁显昌本人也因五子祁瑾应选州判,诰赠徵士郎。第六代兄弟四人,祁琏,祁瑾,祁琢,祁琛。祁琏为乾隆三十六年奉直大夫,祁瑾为徵士郎,祁琢为布政司理问,祁琛为昭武大夫。第七世祁斯浩,祁斯沧,都是乾隆三十年被诰封为朝议大夫。第八世祁杲,附贡生,员外郎,选授工部营缮司等等。由此可知,祁氏家族从第五世到第八世大多数都是文武散官,虚职,没有实权,其职位还是很低,还未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姓望族,只是开始跻身官僚仕宦。但是,对于一个刚开始注重读书教育的家族而言,这已经是巨大成绩。

(二)“一门两进士”的祁氏家族

经过第五代到第八代一百多年的家族仕学的积累,到了第九、第十两代,祁氏家族真正开始进入权利的顶峰,发展到全盛时期。第九代祁汝奘,嘉庆庚申恩科顺天乡试举人,出现了祁氏家族史上的第一个举人,中书科中书。到第十世时,祁氏家族一下子出现了两个进士,俗称“一门两进士”。祁增,嘉庆丁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邑令,出知粤东之长宁县”。并出任广东长宁县知府,是真正的实权部门。祁贡,嘉兴元年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刑部尚书、两广总督。这就打破了祁氏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实权官员的局面,祁氏家族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此外,《高平县志·宗族志》记载∶“从祁显昌出资领衔候选开始跻身仕宦,其子孙或领衔或行伍,位皆不显……汝奘之子堪与贡,同登嘉庆进士,官位也显赫。增官至广西全州知州,贡历任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等,官至两广总督,是祁氏族极盛之时,"9进一步证实祁氏家族之所以被后人所熟知,主要是因两广总督祁贡而出名。而且,在祁贡时期,南祁远远超过北祁,成为高平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大姓望族,可谓是声名显赫,荣耀至极。

(三)由盛转衰的祁氏家族

显赫一时后,总会尘埃落定。我们从祁氏家族碑志的变化中可以能看出祁氏家族的衰落。清乾隆三十七年七月九日,《祁斯浩墓志》碑文开头就写的“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年家眷弟司昌龄顿首拜辑,赐进士出身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年家眷寅卫锦顿首拜篆盖,赐进士出生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加二级年家寅愚延董之铭顿首拜书。”Q当时,祁氏家族能找上赐进士出身的卫锦顿和董之铭纂写墓志铭,可谓是荣耀至极。另外,《祁杲墓志》由赐进士出身阶文林郎吏部候选知县年家眷弟析城贾为焕顿首拜辑。”《祁贡墓志》更是由诰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户部尚书祁窖藻书丹,诰封荣禄大夫翰林院编修前河东河道总督姻年愚弟吴邦庆撰文。“这些人都是赐进士出身,官宦世家,祁窗藻更是礼部尚书,从一品,同时都与祁氏家族有亲戚、姻亲、宗室关系,充分显示出祁家在当时社会中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到晚晴后期,《祁之镕墓志铭》碑文后为诰授奉政大夫户部山西司郎中愚弟胡澍纂盖,诰授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读宗弟世长撰文,敕授徵士郎内阁中书愚弟廷杰书丹。@徵士郎,无品。显然与赐进士出身,礼部尚书等官职无法相比。更甚者,《祁恩成墓志铭》中载∶“榆次年愚侄常赞春纂。祁恩成,于清同治壬申以布库大使。光绪丁亥,嘉定廖毂似中丞督粮浙省,委公压转南漕。庚寅冬,选授河南布政使司库大使。”③显然无论是祁恩成本人还是没有任何官员品级的撰写者常赞眷,都远远比不上之前的撰写者。

二、祁氏的族谱纂修

宋元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士大夫阶级兴起,开始提出重建宗族,并形成了以祠堂、族谱、族田为收族手段的宗族形态。@明清时期,宗族开始庶民化,民间修谱行为大量增多。祁氏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进行修谱活动。从五世祖祁显昌开始创修家谱,前前后后共经过了七次修谱。其中大部分谱系已经丢失,目前尚存的只有民国初年祁耀曾纂的《高平祁氏先世遗迹及见忘录》,也称《民国高平书氏家谱》和1999年祁祖虞纂的《高平孝义祁氏世系简谱》。高平祁氏自明季迁居孝义,原无谱。第五世祖祁显昌时,“上承先业于勿替,下垂厚产于益增,且家无农业,而雅重读书。”显然,到第五世时,家族资产雄厚,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就为创修族谱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到祁显昌时,开始修族谱的尝试则变的顺理成章。所以,五世祖时开始创立《祁氏本庚册》。册子形成后,序由古黎赵正心斋氏题。序载∶“绛人甲子,楚客庚寅,干支纪年,自古为然。祁氏本庚册自明和公(五世祁显昌)以来,备书生身干支,其卒之年月日时,详细不遗,生辰忌辰皆有所考,是亦原始要终之意也。自后继继承承,附书于后,以志无爽。""谱名虽未以"谱"为名,但是,从序中我们确实看出起到族谱的作用,可谓是祁氏宗谱的依据和雏形。而且序中还提到"自后继继,附书于后,以志无爽”,表达祁显昌对祁氏子孙世世代代繁衍,延续不断,族繁强盛的寄托。

乾隆三十九年,祁氏家族进行了第二次修谱。这次修谱由第八世孙祁乐撰修,历时两年,于乾隆四十一年成秩。这次修谱主要依据《祁氏本庚册》,在此基础上按照历代的昭穆远近和尊卑嫡庶进行补修。此次修谱改名为《祁氏宗谱》,第一次以“谱”的名字命名。严格来讲,是祁氏家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家谱。家谱修成后,乾隆四十二年由贾成焕作序。序中提到了修谱的目的有三∶一是“余观缙绅先生暨士庶之家,莫不有谱。而族人之日与往来者,往往岑参差乖异。至于贫富悬殊而不相恤,故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雏,富者持梁齿肥,而贫者至无以糊口。”通过修谱来加强族人之间的交往,赈济贫穷的族人,照顾孤独鳏寡之人。二是“是诚祁氏积善之所由,是以示子孙使永永不忘者矣。爰述其先人厚德之所存,与恰亭所以敦勉族人之意。"Q提出通过记录祖先的先进事迹,让子孙世世代代记住祖先的奋斗史,给后人以前进的动力,勉励后人。三是“自兹以往,世远则支愈分,支愈分则其情愈不相浃。苟非明其谱系,使追而溯之以大明乎?木本水源之义,将有老泉所谓∶数世之后,不知何人者,安保吾族人之欢然相处者,常如今日耶?于是取其家所藏谱纂而修之。"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族繁分支多,各支分散,世系不明,通过修谱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另外,这次修谱还增加了祁氏宗图,并由祁乐业师司昌龄作序。其内容为∶“先世之家法故严,然积久相仍,亦有混而难辨者。且族人亦有孤贫无继者,不详其自出,则虽系同宗,而其人微,其属谏,或不免于遗漏。久且无微为乱为散,某实惧焉。用是不揣固陋,考其疏戚,别其嫡庶,绘之为图。俾览者知孰为本宗,孰为旁支,一目了然。"鲁根据图序,可知增加图序的目的主要由于族繁分支多,各支分散,世系不明,许多族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同宗,更无法辨别真假。所以增加宗图,详细记载家族的渊源,世系昭穆有条不絮,以此来维护小宗之法,考其疏戚,别其嫡庶,敬宗收族,缅怀祖先。

乾隆五十三年,七世孙祁炎进行了第四次补修家谱。相对于前几次修谱,这次修谱显得微不足道。主要是在原有族谱的基础上重新增加新的宗图,并把八世孙祁业作的祁氏宗图序略作改动,作为“补修家谱序”载入谱中。其本人作图序∶“且族繁亦有孤贫无继者,不明其自出,则虽系同宗,而其人微其属睐,或不免于遗漏。用是绘之为图,俾览者知孰为本宗,孰为旁支,一目了然,自此以往,丁益盛而为图益明,又何有散乱之虑。”究其原因,不外乎族繁分支多,各支分散,世系不明,许多族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同宗。辨其嫡庶,赈济族人,敬宗收族,基本上是第三次修谱的补充和延续。

第五次修谱是同治初年,十一世孙祁之试续修。关于此次修谱,存留的资料不多。其本人作序∶“余于同治初,续叙至第十世,分为七卷;一世至五世绘甲字一图至七图;六世至十世绘乙字一图至七图;十一世以下人未定,图难绘。另记副本以待将来”。国显然,这次修谱共分七卷,修至第十世,并另记副本,来表达其对祁氏子孙世代繁衍,修家谱的期望。

第六次修谱是民国二十二年,第十二世孙祁耀曾所修。这次修谱名为《高平祁氏先世遗迹及见忘录》,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族谱。虽然谱名并没有以“谱”命名,但发挥着族谱的作用,在祁氏后人中俗称民国家谱。谱成秩后,由郭象升作序,祁耀曾作后记。“盖世禄之家,每因游宦流寓于外,历时既久,非特本宗近族渐失联络,即兄弟手足亦多历年艰于一面,更遑论先世遗迹之保存,与先世言行之记述,片言只语,辑录副本,随诸行箧,积久成秩。仍恐久或散失,遂分类编辑汇成巨册……倘今不就所及见者保存勿失,则愈久愈不能考。”@可见,作者此次纂册的目的不在于辨其嫡庶,维护小宗之法,而是在于保存先世的遗迹,为后人留下可考的依据。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无奈和担忧。“吾宗继起有人,倘能订正而庚续之,固耀曾之所厚望也。”“也表明作者对于后世能够继续修谱的厚望。

1999年,祁氏家族迎来了第七次修谱。高平孝义祁氏第十五世孙祁祖虞纂,李来虎校对修改。谱中写道∶“查祁氏家谱,只续至十四世,十四世以下未入定图……为方便后代子孙了解祁氏列祖列宗的主要伟绩功德,尊祖敬宗,承先启后,汇集一册。”@此次修谱的目的主要是承先启后,供子弟查阅世系,增加十四世以下的族人入谱。由此可见,虽然经历了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族人的宗族意识和宗族观念并没有随着宗族的衰落而消失。

至此,祁氏家族的修谱活动完成。从第五世开始纂修族谱到第十五世,历经三百年,祁氏家族共经历了七次修谱。总的来看,这七次修谱,无论是祁显昌、祁乐、祁恩成等等纂修者,无不是祁氏家族的精英人士。为家谱作序的司昌龄、贾为焕、郭象升等等,也是当时社会显赫一时的精英人物,其中不乏赐进士出生。无论祁氏家族是在鼎盛时期还是衰落时期,祁氏族人都忘不了族谱的修纂,后人的宗族意识和宗族观念也没有随着实体宗族的衰落而消失。

三、祁氏宗族坟墓的营造

祁氏家族从始祖祁公得迁居孝义后,起初亦农亦商,无疑是靠经商起家。到第四世祁必大已经达到家庭富饶,第五世祁显昌时,已无农业,家庭家产雄厚。祁氏祖先在商业上的成功为祁氏族人建造坟墓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据祁氏家谱记载,从始迁祖祁公得到祁贡后人,共建有四处坟地。

(一)孝义村北夏庄祖茔

这座坟建于何时,已经不可考。由于年代已久,所有的碑帖已经不在。只知道这座碑葬有始祖祁公得和二世祁自省。《高平孝义世系简谱》提到∶“乾隆三十年重立之碑,书“祁氏祖茔”四个字,现存失难说。"O可知,这是孝义祁氏最早的祖茔。可惜的是,关于这次建造坟茔的情况,由于存留的资料较少,具体情况不详。

(二)孝义村东舱赛山西麓祖茔

这座祖茔共安葬七代14个墓主,分别是第三世祁时秀,第四世祁必大,第五世祁顺昌、祁显昌,第六世祁琢、祁瑾、祁琛,第七世祁斯浩、祁斯沧、祁斯源,第八世祁贡的两个叔祖棠公和菜公,第九世两个叔辈。其中一座有墓无碑,具体是谁不可考,不过可以推断应该不是有功名的人。该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仲春月立,在这座祖茔内,共有墓碑十三座,其中诰命碑七座,表明该坟也是一座官宦忠义之坟。

此外,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也可以发现,从1947年到1959年这十二年时间里,祁氏家族连续去世三代七位成员。祁氏家族认为这是与坟墓风水的好坏有关。因此,祁杲去世后,祁汝奘在选址家族第三座新坟时,可谓是煞费苦心,慎之又慎。“乾隆乙未春正月,晖吉世先生驰书至潞,召余为太先生卜新茔……既而至于此,见其过峡清楚,泥丸丰肥,生气盎然,浮露于极晕之内。便拟周围谛视,以审其真伪,而夕阳已出山矣。回寓后,中心喜之,而又惟恐其花假,辗转反侧,通宵不成寐……余去后,又数质之诸高明,无间然,然后知余言之不虚,复召余来定穴焉。”“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祁氏家族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可谓泥丸丰肥,生气盎然,浮露于极晕之内。其二,更加证实了祁氏家族对于坟地选址风水的重视,急需选择一座风水宝地,以此来扭转家族的运势,振兴祁氏家族。

(三)孝义村西将军岭下祖茔(祁贡坟)

祁贡坟是祁氏家族最豪华的一座坟,也是最能代表祁氏威望的一座坟。从祁贡坟中处处能体现出官宦人家的威严和高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祁贡的祖父祁杲病逝,其子祁汝奘开始选址新坟。该坟位于孝义村西二里许的大路旁,墓地规模宏大,占地20亩,分为上下两块,地名将军岭下,也称为祁家西坟。祁贡的祖父祁杲夫妇、祁贡的父亲祁汝奘夫妇、祁贡的长兄祁增夫妇、祁贡三弟祁埃夫妇、祁贡的四弟祁琛夫妇、祁贡的儿子祁之舒夫妇、祁贡的侄子祁之键夫妇和祁贡本人及其妻子都埋葬于此。此外,还有两个有墓无碑的墓,共4代10座墓碑,其中8座有墓碑和碑楼。还有两座有墓无碑,皆为祁家第十一代子孙,属于祁贡的子侄辈。根据祁氏世系表,可知祁贡共有五子,祁之舒、祁之铨、祁之谭、祁之锣、祁之。祁贡墓志中记载∶“祁贡配杨夫人,生子五∶之舒辛卯科举人,福建沙县知县,后公八月卒。之铨,户部员外郎;之铎,国学生,殇;之锣,后选直隶州知州;之镕,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祁贡病逝于任所。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初二日,葬于该茔。期间,道光二十五年祁贡长子祁之舒病逝和祁贡三子祁之谭殇。因此,可以推断,祁贡长子和三子可能同时随葬。所以,笔者分析,第四世祁贡下面的墓很有可能是三子祁之谭的墓。祁之铎,国学生,无品,没有功名,显然,有墓无碑也合乎常理。

祁贡坟,毫无疑问,专指祁贡本人的墓地。该坟规格最高,建筑精美,气势辉煌,史无前例。无论在坟地选址还是在建筑格局中,处处都能体现官宦人家的威严。在建造风格中,该坟建筑极其讲究。该坟坐东朝西,分为两大部分,墓葬区和附属区。墓葬区,又称佳城,佳城内从后到前共排列着10座墓碑,成左右排列,甬道两旁还有两根石望柱。佳城后面封土,前面墓碑林立,右方立有“后土尊神”碑,左面立有“先还三代碑”,面西开口。附属区内有一对石雕狮子,气势宏伟。在向前走,竖立着两根雕着卧狮的石望柱,使人感到祁氏祖坟的威严和奢华。在佳城外面,从南到碑,还竖立着道光皇帝御赐的4座石碑和碑亭,依次为御赐恩旨碑、御赐碑文碑、御赐祭文碑、祁贡列传碑,至今犹在。在坟地北侧,还修建一座看坟人居住的房屋。据看坟人李老汉回忆,在孝义村口的大道上曾经竖立着一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神道碑,上书;“太子少保刑部尚书两广总督祁贡神道碑”,在大道的两侧竖立着十块功德碑,可惜全部捣毁,现改建为村民房屋。"由于多次遭到严重的盗墓,现建起围墙,成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高平地区的一大旅游景观。

关于坟墓的建筑,除了祁贡祖父和父亲墓室用石灰岩石和沙岩石砌成外,从地下建筑到地上建筑,全部是青砖砌成,可见当时建造规格非常高。在建筑艺术上,雕工非常的细致,砌制非常严密。在祁贡本人的墓室上,更是精益求精,其中艺术最高的则为现存的四座道光皇帝御赐的四座碑亭和碑楼。“石碑下承以逼属巨座,上面从南至北分别载以高浮雕的三龙奉“福”、奉“禄”、奉“祥”、奉“康”碑首。石碑高七尺八寸,宽二尺七寸。碑身四周平雕游龙戏珠样云图,四碑各覆以碑亭,亭高两余丈,方形,四角攒尖顶。亭下青石柱础,周以花格石栏,四根镂雕的盘龙石柱,鳞甲飞动,雕刻精巧。上载石雕的枋梁斗拱,石檐石椽,覆以黄绿琉顶。四周朴枋雀梯的明面皆雕二龙戏珠图案。"③此外,1985年6月15日《太行日报》也评论称∶“祁贡坟石雕攒尖碑亭,式样别致,雕刻精细;四根沙岩石柱上的盘龙,玲珑剔透,势欲腾空,可谓佳品"作者用佳品两字来表达对祁贡坟的称赞。总而言之,都体现出坟墓建造规格之大,雕刻艺术之高,一眼望去,给人以威严和官宦的高贵,显示着大姓望族的豪华和富丽。

可惜,随着祁贡家族的没落,祁贡坟也呈现着由盛到衰的过程。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些不孝子拆毁变卖,毁坏建筑。加之,经历了民国军阀混乱时期,多次遭到盗窃和破坏。其中,盗窃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30年中原大战以后,军阀孙殿英对祁贡坟的破坏,一连三天,将坟墓洗劫一空,随葬的一些凤冠、元宝、金砖、金叶等全部被拉走,据说,整整拉了好几车。民国十年,祁氏子孙祁耀曾回乡扫墓时,见状非常悲凄,痛苦流涕。时任高平庞县长曾提到∶“民国八年冬,鄙人奉委权纂高平。维持无状,另先贤祁公佳城再被发掘,怅惘踧躇,良用歉然泊乎!躬谒墓道,勘验情形,惊睹邱陇围墙坍塌倾圮,所有丰碑名碣残缺不全。""由此可见,祁贡坟破坏之严重,见人皆泪。1992年姚剑也曾写过一首《祁贡坟》来表达自己悲怆的心情∶"碧野田畴掠葱葱,祁公故地竖雕笼,风云繁华浑不见,唯余黄土一重重。""从碧野重重到黄土重重,目睹今日的萧瑟,遥想当年辉煌,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四)孝义村东石嘴头村外新茔

这座新坟为清同治九年所立,关于此次选址和建筑风格,均无详细记载。从资料中仅能知道该坟共安葬四代祁氏成员,分别是祁贡的小儿子祁之镕,二世长龄公、寿泉公、丹崖公,三世祁耀曾,四世祁云麟四代六位墓主。

总而言之,坟墓的选址和建筑的建造和保护对于祁贡家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坟墓中均能显示出家族的威严和地位,名门望族的繁华和富丽,是明清以来华北宗族研究中特别重视坟墓和墓碑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和例子。

四、结 论

通过梳理高平孝义祁氏家族的渊源和发展史,及宗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在家族内部进行的一系列,包括修族谱和营坟墓在内的实体建构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如何认识高平祁氏宗族的历史发展渊源问题。明季祁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高平孝义里,然而具体迁移时间则无法判断,只能用明季这个模糊的概念来表达。迁居孝义后,先靠经商发迹,到五世祁显昌时,开始读书从文,渐次由富商走向仕途之路。到十世祁贡时期,家族发展到顶峰,成为高平清初至民国初年名副其实的官宦世族,为研究明清以来华北地区的官宦世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如何认识族谱是特定人群表达自我意志的一个工具。综合整理祁氏家族的七次修谱,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祁显昌(贡生)、祁乐(候选同知)、祁恩成(举人)等修谱人还是司昌龄、贾为焕(赐进士出生)、郭象升等作序人,都是家族的精英分子或者当地的名门望族。对于研究宗族而言,修谱的人和作序的人都应该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视角。此外,无论祁氏家族处于兴盛时期还是衰落时期,祁氏族人都没有忘记族谱的修纂,并先后进行七次纂修,直到今天仍然思考如何重修族谱。很显然,后人的宗族意识和宗族观念没有随着实体宗族的衰落而消失。因此笔者认为,宗族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族谱的系谱性,而不应该把功能性的东西强加给宗族。

再次,如何看待坟墓在宗族研究中的作用。在研究祁氏家族中,坟墓和墓志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平祁氏宗族虽然也修建宗祠,但是无论在保护,还是修建中,均没有得到重视。相反,对于家族的坟墓则显得高度重视。无论是在坟墓的选址还是在坟墓的构建运用上,均能看出家族对于坟墓的重视。华南学者注重宗族五要素的研究模式,不适合华北地区宗族研究。

(责任编辑∶高 量)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