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事件:“丑归丑”,可棍子不要乱打

时间:2022-06-23 22:20:09 热闻 我要投稿

伴随着人教社回应“已着手重绘”、教材局方面“介入调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争议正式回到事件本身。某种意义上,舆论层面所争议的插图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确实是比较直观的,因为很大程度上它有悖于国内多数人的审美指向。就此来讲,人们棍打“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也在预料之中。

可有必要说明的是,“丑归丑”,但也没必要什么名头都往上按。要知道,舆论层面所指出的“丑”、“怪”、“病”、“露”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这个从所牵涉的教材中是能对应起来的。但要是把这些问题严重化到“意识形态”或“毁掉几代”的层面,似乎就有些过头了。

之所以这样强调,倒不是为“问题插图”和相关牵涉者辩驳,而是回到插图本身,它首先是个审美问题,其次才涉及到别的考量。甚至我们摊开来讲,审美本来是有差异的,即便在不同的区域内会形成局域共识。

就此我们在看待“问题插图”时,最好还是有一说一。就比如我们觉得“丑”、“怪”、“病”、“露”的问题,一方面是要放在国内的审美尺度下看,另一方面也要放在国际视野下比,以此来衡量“丑”、“怪”、“病”、“露”的问题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如果说在国际视野中,“问题插图”所涉的“丑”、“怪”、“病”、“露”的问题依然是存在的,那么这确实可称得上是“严重事故”,如果全面对比后,发现“丑”、“怪”、“病”、“露”的问题是相对的,只不过不符合国内的审美标准,那么我们不妨将“事故”看作是“寻常的失误”。

毕竟牵涉到教材,会关系到本土化和本地化的问题。虽然对于数学教材来讲,“问题插图”不是主要问题,但是作为通识层面的影响来讲,如果教材不能全面地、如实地反映真实的生活,那么学生肯定会受到一定地影响,即便不见得会是不可挽回的影响。

所以说回“问题插图”事件,“丑归丑”,“批归批”,但一定要搞清楚丑在哪里,丑的程度,丑的影响,而后再对应的进行批判和棍打。要不然,简单的以“一损俱损”的逻辑进行批判和棍打,很容易造成矫枉上的激进。

在这个问题上,papi酱就曾通过《有没有一部文艺作品让同事挑不出刺儿》讽刺性地再现了“棍子乱打”的极端问题。比如:挑刺儿《泰坦尼克》中“杰克小三”、“露丝出轨”、“裸体画面”、“危险动作”(站在船头栏杆的画面),挑刺儿《加勒比海盗》是“暴力团伙”,挑刺儿《甄嬛传》“后宫内卷”、“娘娘鸡娃”(煽动焦虑情绪),挑刺儿《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抽烟”,挑刺儿《情深深雨蒙蒙》中“何书桓是渣男”、“依萍不敬业”(客人让她唱歌不唱)、“雪姨砸门扰民”,挑刺儿名著《水浒传》是“武松喝酒”、“聚众斗殴”等等(还有很多,这里不全部列出了)。

坦白讲,《有没有一部文艺作品让同事挑不出刺儿》不见得都是生活再现,但是就争议氛围、探讨逻辑、批判惯性而言,类似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所以在“问题插图”事件上,我们就有必要警惕类似的情况发生。也就是在看待“问题插图”时,尽可能地还是要回到常识本身去争议和处理,而非是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甚至严重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说到底,批判的前提是说理,而非是刻意编制大框什么都往里装。很多时候,我们遇到扭曲的问题确实会触发情绪,但是情绪归情绪,真要是想走正向反馈的链条,就必须先把多余的情绪消解掉,而后再就事论事的反馈“不满在哪里”、“希望怎样修正”。唯有如此,批判才能跟修正挂上钩,而不是只希冀走向“严肃处理”的死循环。

当然回到“问题插图”事件上,我们也不妨多一些耐心,看“调查”到底会给公众一个怎样的结果,而后我们再进行整体上的批判。到那个时候,要想再去打棍子,不仅在力度上有把握,而且也相对“师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