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债市打工人|投资经理张永亮:债券人的中年危机

时间:2022-09-04 00:23:46 热闻 我要投稿

文 | 特约作者 吴甦

编辑 | 郭楠

本期 #债市打工人 的主角是 前券商资管投资经理张永亮 ,职业生涯前十年可谓顺风顺水,但有着完美开局的他在公司对固收条线整个团队进行优化的时候,将遭遇哪些职业困境和选择?固收领域中年人的职场下半场,又将走向何方?

开局完美,中场遇阻

出身西部农村的投资经理张永亮一直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本科考上985后又顺利保研,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北京,还顺利拿到了北京户口。通过自身的努力,张永亮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又赶上固收行业大发展的风口,从研究员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债券投资经理,小镇做题家出身的张永亮收入也蒸蒸日上,一直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选对赛道的张永亮在35岁之前就完成了买车置业、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但是,疫情暴发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由于资管新规落地、委外规模增速下降、固收资管机构头部化加速和信用债爆雷的冲击接连不断等诸多原因,张永亮的工作越发艰难。 一方面,委托人的要求越来越多,新增规模越来越难拉;另一方面,一些信用风险事件发生后,净值下跌和客户赎回导致交叉负反馈,处置起来也非常棘手。每天周旋在客户、领导、公司之间,叠加疫情的冲击,张永亮感到身心俱疲。

机构分化,愈演愈烈

更为严峻的是,张永亮的收入出现了大幅缩水。 他所在的前台部门固定薪酬低、绩效奖金高,但在团队业绩屡次不达标之后,公司的大规模降薪显得“事出有因”“顺理成章”。事实上,尽管从事的工作差异不大,但是固收行业内不同机构的薪酬差距正逐渐扩大——头部机构会因“93年出生某券商资管交易员月薪8万”登上热搜,而在生存线挣扎的中小机构则远没有这份幸运。

以固收行业的基础岗位交易员为例,不同机构的交易员工作内容和性质相似度较高,但是薪酬有天渊之别。头部机构交易员的薪酬即便不如网传那般夸张,但据业内人士介绍,月薪在税前3万-4万实属正常,年终奖也基本与之持平,而同样的职位在小机构可能月基本工资都不过万,差的年景奖金更无从谈起。

基础岗位尚且如此,到了张永亮所在的投资经理级别,不同机构间的薪酬差距就更加明显。食物链顶端的是大型基金公司的固收基金经理,他们的奖金与股票基金经理相比虽有一些差距,但胜在固薪高,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足以睥睨群雄。其次是大型保险资管和银行理财子的投资经理,虽然股票投资经理常说“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但在固收领域,稳定的规模意味着稳定的管理费收入。背靠大平台的他们也许激励机制不如基金公司,但好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张永亮所在的中小券商资管,则属于食物链的中下端,与大多数经历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一样在为生存而战,投资经理不被“优化”就算万幸,“节衣缩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今年年初,某券商发布的《固定收益融资部员工社会行为准则(试行版)》中,关于奢侈品的表述亦曾引发热议:“不允许开豪华车(100万以上),戴高档手表(15万以上)、使用高档包(5万以上)”——这一具体到金额的“防炫富守则”,被业内戏称为“凡尔赛最高境界”,因大部分金融机构员工的经济水平远没达到如此高度。 面对巨大的薪酬差异,张永亮难免心生感慨:究竟是人的差异,还是“坑”的差异?

其实待遇差别只是头部机构优势的一个方面,大平台的从业人员稳定性也让小机构难以望其项背。 一般而言,大机构的岗位设置更为固定,市场波动对人员流动的影响较小;但小机构的用人制度则更灵活,更倾向于“业务来了招人,风口过了裁人”的运营模式,而张永亮的公司也没能逃过“人事地震”。

人事地震,另觅出路

2021年下半年,张永亮任职机构的管理层发生巨变,公司董事会对总经理等一众高管进行了更换。虽然内部早有传闻,但公司的动荡还是切切实实地给各业务团队造成了心理冲击。事业部制的金融机构,高层的变动意味着公司制度很大可能也会随之变化,其中与业务团队息息相关的奖金递延和激励制度的不利变化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随着周围不断有人提出离职,张永亮也坐不住了,开始寻找外部机会。

他首先联系了毕业后共事过的领导们,毕竟债券市场以场外交易为主,同学、校友、同事关系联结起来的人脉圈子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和其中一位前辈见面细聊后,张永亮向其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希望投奔老领导。这一决定是张永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虽然另起炉灶意味着打断之前辛辛苦苦累积的“复利”,新单位待遇的想象空间也没有之前大,但毕竟之前和老领导有合作基础,与现在岌岌可危的处境相比,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 张永亮没有提出过多的待遇要求,在拿下新公司的聘书后,他火速办理了离职,岂料危机也潜藏其中。

2022年3月,入职新公司刚满半年的张永亮发现,他的事业并未出现预期中的“触底反弹”,而是再次滑向“深渊”。外部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内部新的一轮地产债危机不断发酵,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导致老领导带领的团队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司内部的动荡一触即发。

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中,空气中的火药味也变得更浓。团队中业务骨干李捷和负责报销事宜的中后台“老阿姨”不睦已久,在财务又一次拿出公司的费用制度新规指出他的发票全部报销不了之后,年少气盛的他与财务大吵一顿,随后提出了离职,用李捷自己的话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相比冲动派的李捷,张永亮处理起工作上的麻烦事淡定许多。 多年业务团队的历练让他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他坚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达成目的,只是如今形势越发比人强,张永亮发现太多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的事情远没有想象中多。 由于张永亮的老领导在公司内部失去了认可,他所在的团队也颇有“树倒猢狲散”的风险,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降薪、裁员都会发生。和老领导交流沟通几次后,张永亮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清晰客观的认识,万般无奈之下重新看起了机会。

中年危机,不期而至

只是如今固收行业的就业环境远不如几年前债牛时乐观——经过几轮“扩容”,像张永亮这样的固收投资经理队伍不断壮大,早已不是稀缺人才: 作为行业中坚力量的投资经理,在业务收缩的大背景下,常常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而内外部经济形势不明朗、疫情持续发酵、东部战局不稳等外部因素,令本就疲弱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年过35的张永亮,面对着更少的岗位和更多的竞争者,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新工作,谈何容易,他的“中年危机”不期而至。

在市场好的时候,年龄和资历是巨大的优势:用人单位求贤若渴,资深的债券人通过跳槽往往能够实现职级和收入的跃升;但在如今僧多粥少的固收行业,大厂工程师们的“35岁危机”同样存在,年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形的歧视 ——放眼金融圈的招聘启事,“年龄35岁以下”的硬门槛随处可见。在国外,35岁可能正值当打之年,但在内卷严重的国内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性价比”的严苛令年过35岁的金融民工倍感压力:他们必须“拼”得更凶,才不至于贴上“年龄偏大、适应不了高强度工作环境”的标签。

张永亮知道自己作为男性还算是幸运的,因为金融行业的性别歧视是另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优秀的女性交易员、投资经理在求职的时候几乎毫无例外地会被问起婚育情况:未婚的担心以后要结婚生娃;已婚未育的担心跳槽后会躺平生娃;已婚已育的担心二胎问题;等生完二胎又担心对方家庭负担太重无暇顾及工作 ……可以说对女性的歧视贯穿着她们整个的职业生涯,以至于很多女性求职者在简历上直接备注:“未婚未育且三年内没有结婚打算”,或者“已婚已育老人带娃没有负担”,个中心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无论寻找新东家的过程多么困难,有一点是张永亮肯定的:冲动是魔鬼,不拿到把握十足的offer绝不“裸辞”。

因为张永亮的中年职业危机,也是整个家庭的危机。张的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与他同在金融行业打拼,考虑到照顾家庭,妻子一直在一家小公司做着挑战性相对较小的后台工作,工作稳定但收入不高,房贷、孩子、老人,张永亮都需要扛起大头。2020年张永亮置换了家里的房子,还迎来了第二个宝宝。现在他们位于南二环的三居每个月需要还款2万多,一旦裸辞,意味着将失去每个月大几千的公积金,现金流压力将骤然增大,这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张永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另一个不能“裸辞”的理由是简历上几个月的空窗期,可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揣测和怀疑。用张永亮自己的话说:“市场好的时候有几个月空白可能没人会在意,但是现在招聘方恨不得戴上放大镜寻找候选人简历上的瑕疵,越是看起来不错的简历,越容易激起部分人的担心。即使后面入职了,恐怕还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证明自己。”因此虽然处境艰难,张永亮决定为了家庭,只要不被开就选择“苟着”。

人生杠杆,该加多少?

入行早的从业者分享了固收行业大发展的红利,但潮退之后也不得不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前几年债券牛市行情下,从业人员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不仅外人看得眼热,很多从业人员也被“冲昏了头脑”,逐渐形成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债券的收益率似乎会一路下行,资产价格也会一直上涨,自己的收入也能因此维持高位。这种将行业红利当作个人能力的错误归因,使得不少同业产生了“收入幻觉”,加足杠杆买下动辄千万的学区房、子女入读双语托班、国际学校,每个月固定的开销早已超出一般工薪族的水平。 一旦事情朝不利的方向发展,收入很可能达不到预期,局面就非常被动,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想要降低刚性支出,岂是易事?

查理·芒格说过:“你一旦走进负债的怪圈,就很难走出来”—— 如果负债不能控制在收入的合理比例内,那么无异于对未来的一种透支,是一种风险极大但收益甚微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三思而行。 作为固收投资经理,张永亮深知产品杠杆打得太满,会导致收益的波动性被放大:利率只要上升少许,产品净值就面临大幅回撤,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杠杆加得太满,就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而固收资管产品的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但房贷的时间跨度动辄数十年,一旦选择“上车”短期内就很难“下车”,所以考虑整个家庭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妥善安排杠杆,或许是度过“中年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留有一部分机动资金也会大大增加自己的职场底气。 如今的市场化机构早已没有“铁饭碗”一说,安全感说到底都是自己给的。 短暂失业时固然可以选择领取“失业保险金”,但这就意味着社保的断档,在长远来看可能并非最优选择。如果自己储备一笔“失业保险金”,那么在遭遇极端情况时能有一个缓冲,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