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植物界全系列】菊亚科—春黄菊族(八):除虫菊

时间:2022-08-30 11:50:08 热闻 我要投稿

菊亚科—春黄菊族(八):除虫菊

 

30.匹菊属

匹菊属(学名:Pyrethrum)也称小黄菊属,为菊科的一个属。该属共有约100种,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中亚一带。我国10余种,集中分布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半小灌木或半灌木。叶互生,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被弯曲的长单毛、叉状分枝的毛或无毛。

头状花序异型,单生茎顶或茎生少数头状花序,排成不规则伞房花序或不成伞房状排列,或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规则伞房花序。边花1层或几2层,雌性,舌状,中央两性花管状。总苞浅盘状。总苞片3一5层,草质或厚草质,边缘白色或褐色或黑褐色膜质。花托突起,无托毛,少数种有托毛,托毛易脱落。舌状花白色、红色、黄色,舌片卵形、椭圆形或线形。管状花黄色,有短管部,上半部微扩大或突然扩大,顶端5齿裂。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卵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

瘦果圆柱状或三棱状圆柱形,有5-10(12)条多少突起的椭圆形纵肋;边缘雌花瘦果的肋常集中于腹面。冠状冠毛长0.1-1.5毫米,或不足0.1毫米,冠缘浅裂或分裂至基部,或瘦果背面的冠缘分裂至基部,或冠缘锯齿状。

(2)匹菊

匹菊(学名:Pyrethrumcorymbiforma)为菊科菊蒿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新疆自治区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3)除虫菊

除虫菊(学名:Pyrethrumcinerariifolium)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胚珠内含类除虫菊酯物(Pyrethroid),是制造杀虫剂的原料之一。原产于地中海地区,被发现于塞尔维亚。大日本除虫菊(金鸟)的创始者上山英一郎利用除虫菊,发明了螺旋形蚊香。其所含的除虫菊内酯是一种对冷血动物具有高毒性的细胞毒,并能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

除虫菊喜温暖气候,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地生长良好。黏重、水渍地不宜种植。原产欧洲。中国陕西、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云南都有栽培。

外用治疥癣,杀灭疥虫,通常制成油膏;或驱蚊(用除虫菊粉,制成蚊香,点燃烟薰),是蚊香的原料,也可制成粉剂或乳油剂;或杀灭孑孓,把除虫菊直接投放于孑孓滋生的水域中或用除虫菊水浸液。除虫菊头状花序所含各种杀虫成分容易水解失效,故收割后充分快速干燥,且防潮避光保存;如贮存过久,其杀虫驱虫毒力大减。

除虫菊头序花序中含有4种0.4-2%的杀虫成分,即除虫菊素甲、乙(pyrethrinI、II)及灰菊素甲、乙(cinerinI、II)。杀虫效力以除虫素甲最强。但上述4种成分性不稳定,容易水解而失效。杀虫的药理作用在于麻痹昆虫的神经;昆虫中毒后,初起呕吐、下痢,身体前后蠕动,继而麻痹,可致死亡,致死时间的长短依药量及昆虫种类而异。一般昆虫,经麻痹醉倒后,可在24小时内复苏;家蝇中毒后,在10分钟内全部麻痹,死亡率60-70%。对节虫动物,鱼类、两栖及爬虫类也有毒;对鸟类、哺乳类毒性不明显。除虫菊素甲的杀虫效果比除虫菊素乙强10倍;灰菊素甲与除虫菊素甲的毒力相当,而灰菊素乙与除虫菊素乙的毒力相当。

31.绢蒿属

绢蒿属(拉丁学名:Seriphidium(Besser ex Less.) Fourr.),是菊科下的一个属,约100种,主产中亚及我国西北的干旱地区,北美洲的西部及中部次之,少数种还分布到蒙古,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亚洲西部、西南部国家与地区;苏联(西伯利亚、欧洲部分)及欧洲东部、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也有。我国有31种,3变种,隶属于3组中,新疆最多,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西北部)也有。

(1)植物学史

本属又称“蛔蒿属”,原是蒿属的一个组Artemisia Linn. Sect. Seriphidium Bess.(或亚属 Artemisia Linn.Subgen. Seriphidium (Bess.) Peterm.)。P. Poljakov (1961) 另立为属。本属与蒿属(狭义)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 的主要区别在于总苞片多层,通常(3-)4-6(-7)层,内含(1-)3-12(-15)朵同型的两性花,而且花离心开放;花药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线形或锥形;多闭花受粉。

(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稀一、二年生草本;常有浓烈的香味。根通常粗大,木质,稀少细,垂直;根状茎通常粗,短,木质,常有多年生、木质或一年生的营养枝。茎、枝、叶与总苞片初时通常被绒毛或蛛丝状柔毛或绵毛,宿存或以后部分脱落或全脱落。茎直立或斜上长,少数至多数,常与营养枝共组成疏松或密集的小丛,稀茎单生。叶互生,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通常二至三(至四)回羽状全裂,稀浅裂或近于栉齿状的细裂,或叶一至二回掌状或三出全裂,小裂片多为狭线形、狭线状披针形,稀细短线形、椭圆形或栉齿形;茎中部与上部叶二至三回或一回羽状分裂或3裂,稀不分裂;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小,椭圆形、长圆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稀卵形、卵钟形或近球形,无梗或有短梗,在茎端或分枝上排成疏松或密集的穗状花序、总状花序、复穗状或复总状花序,或密集成近于复头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开展或狭窄约总状或圆锥花序,稀为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6(-7)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最小,卵形,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稀总苞片顶端合生,背面常被宿存或脱落性的柔毛或蛛丝状毛,有时背面成龙骨状突起,边缘具狭或宽膜质;花序托小,无托毛;全为两性花,孕育,(1-)3-12(-15)朵,花冠管状,黄色,檐部具5裂齿,黄色或红色,花药线形或披针形,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线形或锥形,基部圆钝,稀少有短尖头,花柱线形,通常较雄蕊短,稀少近等长,花期不伸长或略伸长,先端稍叉开或不叉开,叉端具睫毛或不明显。瘦果小,卵形或倒卵形,略扁,果壁上具不明显的细纵纹。本属植物多为闭花授粉。花粉粒通常圆形,三孔沟型,外壁三层略明显。

(3)生长特性

具耐旱、抗寒、抗盐碱的特性,多生长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区,此外在砾质的滩地、盐渍化地区及亚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砾质坡地、阶地、林缘、干河谷、干荒坡、洪积扇、山脊等地区也有。少数种在牧区作牲畜饲料;分布在荒漠地区的种类可作防风固沙的辅助性植物。

(4)主要作用

多数种类含挥发油及生物碱。许多种类的挥发油中含α 或β-山道年(α-, β-santonin, C15H1803)成分,为内脂类化合物,是驱蛔虫药的重要原料。

(5)蛔蒿

蛔蒿(学名:Seriphidium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是菊科、绢蒿属植物。原产于中亚南部地区,中国新疆及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有引种栽培。适于在上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头状花序含α-山道年(α-santonin),为提取驱蛔虫药的主要原料,亦驱蛲虫。山道年有小毒,入药应适量。另该种还含伪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挥发油中还有倍半萜内脂类及1,8-桉叶油素等。

32.百花蒿属

百花蒿属(学名:Stilpnolep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状植物。该属共有百花蒿(Stilpnolepis centiflora)等数种,分布于蒙古及中国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互生,或在茎下部对生,线形或基部羽状浅裂。头状花序半球形,腋生,有梗,下垂,直径1-2厘米,有多数两性能育的小花,多数头状花序排成疏松伞房花序;总苞片外层3-4枚,草质,有膜质边缘,其余的全部膜质或边缘宽膜质,顶端圆形。

花冠上部宽杯状膨大,檐部5裂;花药顶端附片三角状披针形,基部钝;花托半球形,无托毛。瘦果近纺锤形或长棒状,长5-6毫米,有纵肋纹,密生腺点。

(2)百花蒿

百花蒿(学名:Stilpnolepiscentiflora)为菊科百花蒿属的植物。耐干旱、耐瘠薄,生于海拔1067-1350米山坡干燥地和沙丘上。产内蒙古、陕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生于沙丘。蒙古南部也有。

33.菊蒿属

菊蒿属(学名:Tanacetum)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亚灌木或小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90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7种,大部集中在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单毛、丁字毛或星状毛。叶互生,羽状全裂或浅裂。头状花序异型。茎生2-80个头状花序,排成疏松或紧密、规则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极少单生。边缘雌花一层,管状或舌状;中央两性花管状。总苞钟状;总苞片硬草质或草质,3-5层,有膜质狭边或几无膜质狭边。

花托凸起或稍凸起,无托毛。如边缘为舌状花,则舌片有各种式样,或肾形而顶端3齿裂或宽椭圆形而顶端有多少明显的2-3齿裂,,长可达11毫米。舌-状花和雌性管状花之间有一系列过渡变化,很类似两性的管状花,但雄蕊极退化,花冠顶端2-5齿裂,齿裂形状及大小不一。两性管状花上半部稍扩大或逐渐扩大,顶端5齿裂。全部小花黄色。

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卵状披针形。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全部瘦果同形,三棱状圆柱形,有5-10个椭圆形突起的纵肋。冠状冠毛长0.1-0.7毫米,冠缘有齿或浅裂,有时分裂几达基部。

(2)菊蒿

菊蒿(学名:Tanacetumvulgare)为菊科菊蒿属的多年生草本开花植物,原产于温带欧洲和亚洲,生长于海拔250米至2,4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草地、丘陵地、河滩和桦木林下。产黑龙江及新疆(阿尔泰、天山)。北美、日本、朝鲜、蒙古、中亚地区及欧洲也有分布。它已被引入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北美,并且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入侵性的。

使用价值:茎及头状花序含杀虫物质,可作杀虫剂。全草含菊蒿素(tanacetin)、菊蒿醇A、菊蒿醇B(tanacetol A,B),挥发油中成分有侧柏酮、叶含荚蒾醇、花含顺式长蒎烷-2,7-二酮(cislongipinane-2,7-dione)。

有毒植物: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可因误食过量的菊蒿油和用叶子当茶饮用而引起人中毒。

保护概况:菊蒿在东北为单种属植物,由于常年被滥掘乱挖,用作园林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种群面积急剧减少,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建议列为东北地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34.三肋果属

三肋果属(学名:Tripleurospermum)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3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褐苞三肋果T.ambiguum(Ledeb. )Franch. et Sav. 和三肋果T. limosum(Maxim. )Pobed. 等4种,产西北、华北与东北。

(1)植物学史

本属常被列入母菊属MatricariaL,但本属主要以瘦果较大,长达3毫米,宽达1毫米,有3条大的软骨质状角形凸起的肋,背面顶端有2个红色大腺体而与之区别。

本属系从母菊属Matricaria L. 分出,区别是本属头状花序异性,缘花雌性,花冠舌状,圆锥形,盘花两性,花冠5齿;瘦果有棱,顶端有冠状或鳞片状冠毛。

(2)形态特征

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条形、披针形或卵形。头状花序异型,或舌状花缺乏而为同型,少数或多数生茎枝顶端,形成总不是规则的伞房花序或单生茎顶,多花,舌状花1列,雌性,白色;管状花两性黄色,5裂,裂片顶端常有红褐色树脂状腺点,花柱分枝顶端截形,画笔状,花药基部钝,顶端有卵状三角形或矩圆形的附片;花托圆锥形或半球形。瘦果长达3毫米,圆筒状三角形,顶端截形,基部收狭,背面扁,顶端有2个红褐色或棕色的树脂状大腺体,两侧和腹面有3条大的淡白色龙骨状突起的肋,表面褐色或淡褐色,通常多皱纹,稀光滑,冠状冠毛膜质,短,近全缘或较长而浅裂。

(3)三肋果

三肋果(学名:Tripleurospermumlimosum)为菊科三肋果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江河湖岸砂地、草甸以及干旱砂质山坡。产于我国东北、河北。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35.扁芒菊属

扁芒菊属(学名:Allard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9种,分布于喜马拉雅与中亚地区。我国有8种。

(1)形态特征

高山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匙形或楔形,顶端3-5裂,或矩圆形,1-2回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但植株有多数头状花序,异型,有花梗或几无花梗。舌状花1层,雌性,常不发育,管状花多数,两性能育;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覆瓦状排列,3-4层,有黑色膜质边缘;花托平或稍凸起,有微弱的点状小瘤。舌片开展,淡粉红色至深粉红色。管状花黄色,上半部扩大呈钟状,5裂;花药基部截形,顶端有宽披针形附片;花柱2深裂,分枝线形,顶端截平。瘦果略弯,具5条纵肋(舌状花瘦果常不发育且无冠毛或极退化),无毛或有毛,具腺;冠毛25-50条,1层,长4-7毫米,毛状、扁平、膜质,基部或多或少连合成数束,冠毛刚毛有时顶端扩大。

(2)扁芒菊

扁芒菊是菊目扁芒菊属的是多年生草本。产我国新疆。生于河滩地或山坡石隙间。蒙古西部、中亚地区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