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中医小药方十八(一百首)
1.男,30岁,患者患梅核气,自感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有时咳出少量灰色粘痰,舌苔薄白,脉缓。
乃气滞痰郁所致。治以利气开郁,化痰散结。用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100克纱布包煎,代赭石150克,半夏50克,沙参50克,生姜20片,大枣20枚,甘草50克,茯苓30克。头煎用水5斤。煎取3斤,再煎用水3斤,煎取2斤,两次煎汁合一,装入开水壶中,当茶,随时饮之,一日服完。
药仅两帖,其病若失。
2.男,54岁,患者患梅核气,自觉咽部干燥不适,近二月来,咽喉灼热,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疑为癌证,赴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诊见患者精神忧虑,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乃虚火所致,法当清降虚火,顺气化痰,拟予麦门冬汤加味。党参、沙参、粳米、石斛各15克,半夏、栝蒌仁、山豆根、麦门冬、枳实、知母、甘草各10克,大枣5枚水煎服。连服14剂后,喉中梗物感明显减轻,仍咽部灼热,矢如羊粪,前法既效,毋庸更方,再加玄参10克,迭进30剂。喉中梗物感完全消失,余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复发。
3.吴孚先治西商王某,气体甚厚,病留饮,得利反快,心下积坚满,鼻色鲜明,脉沉。
此留饮欲去而不能尽去也,用甘遂、半夏、白芍,加白蜜5匙顿服,前症悉痊。或问:甘遂与甘草其性相反,用之无害而反奏效,何也?曰:正取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击,以成疏瀹决排之功。
4.女,46岁。患肺原性心脏病伴腹水已年余。用强心利尿剂后,病反加剧。症见胸满腹胀,四肢水肿,喉间痰鸣,心悸而烦不得卧,气短欲绝,面色晦暗,唇周发绀,二便不通,不食不饥,口不渴,舌胖淡,苔润,脉弦而结代。
证属脾肾两虚,痰饮内阻,元气欲脱。拟甘遂半夏汤化裁:人参15g,甘草3g煎汤,送服甘遂蜜丸(即本方)3g。服后4小时下大便3次,先下黑粒状,继下浆糊样便,小便亦通,胸满肢肿,痰鸣等症均已见轻,呼吸好转,颜面转微白,唇周淡红,胃纳好转。翌日,投木香12g,人参15g,甘草3g煎汤吞服甘遂蜜丸3g。服后2便畅通,继以8味丸固本,经治月余,诸症消失,至今6年,未复发。
5.咳嗽:男,34岁。咳嗽已五年,久治未愈。西医认为支气管炎,屡用棕色合剂、青霉素等药;中医认为“久嗽”常用半夏露、麦金杏仁糖浆等,皆不效。细询咳虽久而不剧,痰亦不多,其主要症状为入夜胸中似有气上冲至咽喉,呼吸作声,短气,胃脘胸胁及背部均隐隐作痛,畏寒,纳减,脉迟而细,苔薄白。
颇似《金匮》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症。乃以橘枳生姜汤加味治之。处方:橘皮12g,麸炒枳实9g,生姜15g,姜半夏12g,茯苓12g服药三剂后,诸症消退,胁背痛亦止。惟胃脘尚有隐痛,再拟原方出入,五年宿疾,基本痊愈。
【摘录】《金匮》卷上
6.女,45岁。气短心悸7个月。诉去年8月29日行椎间盘手术后,感心悸频发,腰部畏冷,随由骨科转入心内科治疗,诊断为“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后心悸反复发作,在省中医附一院治疗,连续服用中药6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遂求诊中医。首诊证见:气短,感吸气非常费力,气提不上来。心悸心慌每日必发数次,动则乏力益甚,左胁肋胀痛,畏寒,舌质淡红而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胀痛,畏寒,舌质淡红而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升陷汤合肝着汤化裁。处方:生黄芪50白参10,升麻3,柴胡5,淮山药10,桔梗10,知母6。山萸肉15,旋覆花6,茜草10,制附片10,桂枝6,炙甘草10。
体会:气短,感吸气非常费力,气提不上来;心悸心慌,动则乏力益甚,考虑为心、肺气虚,也就是宗气虚,宗气司呼吸以贯心脉也。左胁肋胀痛,乃宗气虚不能行血脉,脉络瘀阻。畏寒,舌质淡红而嫩,脉沉细无力,显示在气虚的同时,也有阳不足之症。故断为宗气不足,阳虚血脉瘀阻。治以升陷汤加山萸肉(生黄芪、白参、升麻、柴胡、淮山药、桔梗、知母、山萸肉)升补宗气,制附片、桂枝温补阳气,肝着汤(旋覆花、茜草)辛润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
7.女,55岁。初诊:11月11日。主诉:患冠心病已5年余,常因受寒或情绪激动而引发;发时,每含硝酸甘油片即在数分钟内而缓解。此次本案患者因受寒而发,已三日。诊查:心绞痛呈缩窄痛,或呈明显的压痛,位在胸骨后或左前胸,可反射到左肩左臂;形寒肢冷,脉沉迟,苔白微腻。
处方:全瓜蒌12g薤白6g细辛3g川芎3g蒲黄(生)15g姜黄6g二诊:服前方药5剂,胸痛即获缓解,但自觉胸中有冷气,此胸阳不振也。仍守原方加味。处方:前方加高良姜3g
8.胸闷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经方临证指南
)
按语: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9.胸满痛
刘渡舟医案:王某,男,36岁。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每逢冬季则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脉来弦缓,舌苔色白。参台上述脉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方用:
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附于9克。
服5剂,胸满、气短谙症皆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按语;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方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10.伤寒阴结
刘荣年医案:刘某,男,30岁。患伤寒阴结。因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而成。证见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恶寒,即表证末罢,虽兼有里证,亦当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体质强健,尚为易治。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
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枣2个(去核)。
服药后,末及10分钟,即大泻2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按语:伤风寒中,误用攻下,则雪上加霜,阴凝而结,则大便不通,唯宜阳药温运,则阴结方开。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正为阳虚阴凝之证而设,虽多治胸满,但本证病机与之相同,故投之规效,足见仲景之方妙用无穷也。
11.三阳证均有头痛发热,它们的主要鉴别是:
太阳头痛以后枕部为甚,下连项部,强痛不舒,发热恶寒。
阳明头痛以前额部为甚,只是发热而不恶寒。
少阳头痛以额角为甚并有往来寒热等证。
从上面所述,可知太阳病的恶寒与少阴鉴别,当从有热无热上分别;三阳病的头痛,可从部位上分别;太阳病的发热,与阳明少阳的鉴别,可从有无恶寒同时并见上分别。(参阅1,7条)
12.男,59岁,2月15日初诊。患者自述三年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近日因情志不畅,咳嗽增剧。数医诊治,累服中西药未效,故转求医于吾。证见:咳嗽痰多,胸胁满闷不适,嗳气纳呆,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
其起因固然是木郁不舒,条达功能失职。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且“脾为生痰之源”,痰随肝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治宜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桂枝、半夏、栝蒌仁(打碎)、枳壳、花粉各9克,生牡蛎(扪卒)1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三剂,水煎服。
2月18日复诊:咳嗽痰量减少。胸胁满闷等症均减轻,舌苔白微腻,脉滑。药中病机,续拟上方去花粉加陈皮9克,3剂。
2月21日三诊:食欲增加,微有咳嗽、痰少,余症消失。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尖化合冬散等调理善后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咳嗽乃肝、脾、肺三脏同时受累,然其本在肝、脾,其标在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脾湿得化,肺气复其清肃,咳嗽痊愈。
13.女,24岁,未婚。自述18岁起白带增多,偶有所感则抖颤,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两大腿交叉,紧紧靠拢而抖颤,自己完全不能控制,抖颤后即下白滑之物,并有舒服的感觉;如此月中必发一二次。最近3个月来愈加严重,甚或日发二三次。抖颤时全神贯注,如果如痴,大汗淋漓,可延3小时之久。抖颤前必然心烦意乱,或忧郁愁烦;抖颤后白物如拄,状如黏胶,极为疲乏,但较之颤抖前却神情清爽,并说经期前后抖颤更甚,数年来屡经医治无效,痛苦难言。据其父母介绍,患者平素多愁善感,有所愿不遂。
视其形体消瘦,唇色无华,面带忧郁,神情不亵,寡于言语,舌边尖红,苔薄黄,烦热,口干溲黄,月经前后症状加重,经行时少腹隐痛。
乃心肾不交,相火偏旺,前人所谓“白淫”之患也。治宜滋肾清心,平熄相火,投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并开导患者,务使心境开旷,善自调养,否则药难奏效。
知母12克、黄柏15克、生地24克、女贞子24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白薇12克、丹皮10克、莲心10克、麦冬15克、地骨皮30克。水煎温服五剂,另用鸡血藤膏30克单煎与汤剂交替服。
二诊(6月25日):抖颤发作次数减少,作抖时间不如药前之久,小便不黄,口仍干,余症大致如前,仍予原方,仅去泽泻,加栀子花12克,鸡血藤膏煎服同前(五剂)
三诊(6月30),药后不复五心烦热,口已不干,抖颤次数再减,约四至六天发作一次,抖后仍见白物,但非若注下之涌。药已中病,法当守方,因便燥,饮食欠佳而稍事加减:栀仁10克易栀子花,再加谷芽30克,鸡血藤膏煎服同前(五剂)。
四诊(7月12):迭经滋肾养阴,清心降火,诸症悉减,大便通畅,饮食转佳,舌上黄苔已退,面色活润。然欲心肾交通,必得相火平熄,水火既济,前人谓“阴虚难复”者,自当守方稳图。前方去栀仁、谷芽,加夜交藤25克,一日一剂,鸡血藤膏煎服同前。
五诊(7月27):抖颤已近十天未发,神情爽慧,言语自如,唇色红活,其间曾因汛至停药数天。自云数年来经乱,或差前量少色淡,或错后八九天经水淋漓不断,尤喜本届经潮有信,经期前后均未作抖颤。顷诊其脉,关尺弦细,寸脉反弱,其症尚见失眠多梦,善惊易恐,胸闷不舒,过劳则心悸自汗。此肝肾阴虚,心气不足,心神不宁之候。拟子柴芍龙牡汤(自拟方:由柴胡、白芍,龙骨、牡蛎、玉竹、茯苓、甘草组成),甘麦大枣汤合方加味,藉以舒肝解郁,滋肾养心、镇静安神为善后之治
柴胡10克、白芍18克、龙骨24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玉竹18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8克、夜交藤24克、夜关门24克。一日一剂,水煎温服。鸡血藤膏煎服同前。
患者服前方十余剂,抖颤一次未发,各症悉瘳,遂停药观察,嘱其注意生活起居,善调情志,以巩固疗效。
数月后,患者父母告曰:抖颤未见复发,经带正常,眠食精神日佳。次年患者考上了大学,健康状况良好。
14.某,胃皖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烦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其脉沉弦而滑,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
此本系宿食为用,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烦”、“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鼓汤:
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15.女,已婚。三个月前因经前患感冒,后每至经前十余日即咳嗽喘急,甚则痰鸣不得平卧,月经过后诸症悉减,月复加重。曾住院治疗,经用抗菌素和止咳平喘药无效,来中医门诊就医。症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喉中痰鸣,并伴有午后寒热,苔薄白,脉细数。
属经前冲脉气逆,肺失肃降。治宜平冲降逆,方用:麦冬30克,清夏15克,赭石20克,党参15克,川牛膝10克,甘草10克,粳米少许,水煎服,2剂。服药后,哮喘痰鸣止,已能平卧,唯有微咳及午后寒热,拟原方加柴胡12克,黄芩9克,桔梗12克,百合20克。再服3剂以善后。遂经追访,月经再至,未见哮喘。
16.女,1岁,小患者扁桃腺红肿,两肺布满水泡音。胸透:两肺纹理粗重模糊,并有小型玟点状浸润性阴影,尤以内中带为著,两肺下部有轻度肺气肿,心膈无异常。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300/mm。,中性79%,淋巴20%,酸性19,5。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患儿发热4天,高热达39.6度,咳喘气促,腹满膈煽,喉间痰声漉漉,鼻翼煽动,面青唇淡,头汗出,时有烦躁,不欲食奶,大便稀溏,小便黄,脉沉紧,指纹不显,舌质淡苔白。
辨为风寒犯肺,肺气郁闭,治宜辛开,主以越婢加半夏汤加味。处方:麻黄2.4克,甘草1.5克,生石膏9克,法半夏6克,前胡3克,炒苏子3克,生姜3大片,大枣2枚。
二诊:服药后,微汗出,热降,烦喘膈煽俱减,大便呈泡沫样,小便微黄,脉浮数,舌淡苔黄腻。
肺闭已开,表邪解散,但痰湿尚阻,以理肺化痰为治。
处方:连皮茯苓3克,法半夏3克,橘红3克,甘草1.5克,杏仁3克,炒苏子.3克,前胡3克,桑白皮4.5克,炒莱菔子3克,竹茹3克,生姜3片。
三诊:体温正常,精神转佳,呼吸微促,喉间尚有少许痰声,大小便同前,食纳尚差,以调和肺胃温化痰湿,前方加厚朴2.4克,麦芽3克。
四诊:唯喉间略有痰声外,余证悉平,继续调和肺胃,兼清伏火。处方:法半夏3克,茯苓3克,陈皮1.5克,神曲2.4克,炒枳壳1.5克,焦山楂3克,麦芽6克,炒莱菔子3克,杏仁3克,黄连O.3克,炒苏子2.4克,生姜2片。此方服后,一切恢复正常。
17.女,20岁,患者数月前与母吵嘴而病,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迁延至今。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
辨为癫疾,证属心阳虚损。处方:
桂枝45克,甘草20克,2剂,水煎。
服1剂,精神好转。2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效不更方,继服2剂,彻愈。
18.女,6岁。患者患腺病毒肺炎住院三周,发热咳嗽气喘,发憋,面青白,下痢,肺部罗音较多。舌淡苔灰黑,脉滑数。
属内饮兼外感,治宜宣肺。麻黄1.5克,干姜1克,五味子(打)10枚,法半夏3克,桂枝3克,生石膏6克,炙甘草1.5克,杏仁10枚,白芍1.5克,大枣2枚。以水300毫升,煎三次,温服。
复诊:身微热,面红润,咽间有痰,胃口好些,大便次数已减少,舌淡苔灰黑已减,脉滑微数。
治以调和脾胃,理肺化痰。处方:法半夏3克,橘红2.4克,炙甘草1.5克,紫菀2.4克,五味子(打)10枚,细辛O.9克,苏子(炒)3克,前胡1.5克,生姜2片,大枣2枚。三诊:热退,喘憋减,精神转佳,食纳好,脉缓,舌淡苔减,继服前方而愈。
19.《古今名方》。【组成】柴胡黄芩郁金枳壳姜黄青皮大黄(后下)白芍各15克山楂10克川楝子12克金钱草30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主治】肝胆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道泥沙样结石等。按:原书云:用本方时可配合总攻,以提高疗效。即上午八时口服排石汤,九时电针右侧日月、期门两穴二小时,十时服50%硫酸镁30~50毫升。【加减】腹痛重,加延胡索;呕吐,加竹茹、半夏;高烧感染,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湿热黄疸重,加茵陈、栀子、龙胆草。
三金排石汤中医的治疗是辨证施治,应该帮助患者解决的问题是;1:控制肾盂、膀胱、尿道感染、2:止痛,消除患者发病时症见肾绞痛、膀胱、生殖器、大腿内则、及同侧睾丸的疼痛。3:排石,只有控制肾盂、膀胱、尿道感染、才有利于帮助排石。临床中应用"三金排石汤"治疗肾结石,效果很好,介绍如下,供大家临床中参考。方药组成:鸡内金30g,金钱草30g,海金沙(兑服)20g,扁蓄15g,瞿麦15g,滑石15g,车前子(包煎)15g,丹参10g,王不留行10g,赤芍10g,陈皮12g,枳壳10g,芒硝(冲服)10g,牛膝15g,甘草6g,虎杖30g,琥珀(研末兑服)3g。随症加减:血尿加小蓟、生地;刺痛加元胡、三七粉;发热加双花、公英、黄柏;肾虚加枸杞子、山萸肉。此方每日1剂,水煎500ml左右,分2次服,服后大量饮温开水,并加强跳跃活动,6剂为1疗程,每服1疗程,休息3天。如未见结石排出,可继续服第2疗程。因为经常做些幅度大的运动对排石也好,一定要多喝水。方解:该方具有清热利尿,通淋排石,兼行气软坚,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中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能通淋化石,其中金钱草可以增加输尿管动作电位,并有利尿效果,有利于推动输尿管结石下移,促进结石排出;篇蓄、瞿麦、滑石、车前子利尿通淋,虎杖,丹参、赤芍、王不留行能活血化瘀,陈皮、枳壳行气,芒硝泻下、"能化七十二石",甘草缓急,琥珀活血散瘀、止血开窍、为利水祛浊之要药,配合牛膝引石下行。诸药合用,能增加排尿量,加快输尿管的蠕动频率,使结石排出。
20.段富津教授治疗痛风经验痛风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周围而引发的炎症。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并伴有高尿酸血症。中医将痛风归为“痹证”范畴。段富津老中医悬壶五十载,善治疑难杂症,对痛风病的认识和治疗颇具独到之处。段老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病者多为40岁以后,形体丰腴、素嗜酒食肥甘之“盛人”,且多有阳性家族史。《内经》日:“五八,肾气衰”,病者多因饮食不节、房室过度,脾肾先虚,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别清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生湿化浊,肥甘醇酒致湿热痰火内生,内蕴脾胃,渐积日久,必与血结成瘀,愈瘀愈滞,流注关节,气血凝滞经络阻隔则发为痛风。湿凝为痰,痰瘀胶固而成痛风石,缠绵难愈。痛风多发于下肢末端,此为湿浊,湿性下流;痛位固定,为瘀血作痛;湿气胜者为着痹,故湿胜则著而不移;局部红肿剧痛为湿热痰浊瘀血互结,不通则痛;多夜半发病者,乃湿热浊瘀于血分,血热血瘀为患。《证治汇补》引朱丹溪言日:“热盛则痛,湿盛则肿。大率痰火多痛,风湿多肿。??亦必血热而瘀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本病当属本虚标实,湿、热、痰、瘀为本病的病理关键,而因于寒湿者较少。同时,段老指出,本病虽名“痛风”,实则非风,湿热痰浊瘀血流注并非外来,实是内生。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凝滞所致之关节肢体肿痛的“痹证”不属同病。本病在临床上常与风湿病相混淆,施以风门诸药,有时关节症状虽可缓解,但降低血尿酸欠理想,远期疗效不佳,因此本病在辨证和治疗上有其特殊性。治疗上,段老依据本病湿热痰瘀的病理关键,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30g,粉防己、羌活、姜黄各15g,赤芍15g,川牛膝10g,甘草15g。方中以二妙(苍术、黄柏)清热燥湿以除湿热下注之红肿热痛,然湿热虽下注,其本在脾,以苍术燥湿健脾,又合黄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湿热,解湿热疮毒,两药相合清流洁源,标本兼顾,共为君药。粉防己,《本草求真》言其:“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可助黄柏清利下焦湿热。薏苡仁甘淡微寒,主降泄,既健脾利湿,又长于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主治筋脉拘急之湿热痹阻筋骨之病,湿浊为病,均当以治阳明为本,苍术、薏苡仁正有此意。姜黄,《药性赋》言其:“能下气破恶血之积”,本品辛苦温,具有较强的祛瘀作用,既入血分活血,又人气分散滞气,以破血分湿瘀之滞。赤芍,《名医别录》言其:“主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本品苦微寒,既清血分实热,又散瘀血,以清血分瘀热。四者共为臣药。羌活辛苦温,气雄而散,升发之力强,既能透利关节止痛,又风能胜湿而助苍术、薏苡仁祛湿化浊,且可升发脾胃清阳,升清以助降浊,并可防黄柏、防己苦寒降泄太过而伤脾气,又与姜黄气味相投,盖血为阴津得温则行,湿为阴邪得辛方散,二者辛温之性与行瘀除湿甚合,是为佐药。少加川牛膝既助活血之力,又引诸药直达病所。又加甘草既缓和上药辛温燥烈之性,又防其苦寒败胃,共为使药。然方贵配伍,医贵权变,段老在临证中常有加减变化:热盛者,发病迅速,痛剧,舌红脉数,便干溲赤,去羌活、苍术加知母、生地黄、滑石等;湿盛者,发病缓慢,局部漫肿麻木,苔腻脉滑,重用苍术、薏苡仁,去黄柏加萆薢、泽泻、威灵仙;湿热俱盛者,肿痛甚,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加茵陈蒿、龙胆草;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者,加威灵仙、海桐皮、秦艽,重用薏苡仁减黄柏量;因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关节恶血剧痛,舌暗者,加生五灵脂、地龙、乳香、没药;痛风石者为湿瘀成痰,加半夏、制南星、威灵仙、地龙;湿滞中焦,苔腻呕恶者,加木瓜、蚕砂、茯苓去黄柏;身窜痛者,加海桐皮、威灵仙、秦艽祛风活血通络;日久不愈,关节僵直变形剧痛者,为久痛入络,痰瘀凝结,需加虫类搜剔,如全蝎、蜈蚣、廑虫、地龙;日久不愈,腰酸腿软者,为久病及肾,改川牛膝为怀牛膝,加杜仲、续断;乏力、汗出、便溏、舌淡胖脉弦缓者,加黄芪、白术。应当指出,段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萆薢、秦艽、威灵仙、蚕砂、薏苡仁、地龙、泽泻、黄芪、桃仁、当归等降血尿酸药,可提高疗效。典型病例:赵某某,男,53岁,2004年3月8日就诊。患者痛风多年,现右大拇趾暗红发热,肿痛夜甚,舌苔,黄腻,脉弦数,足趾有痛风石,血尿酸650tmaol/L。处方:苍术15g,黄柏15g,赤芍15g,粉防己15g,生薏苡仁30g,姜黄15g,威灵仙15g,海桐皮15g,地龙15g,川牛膝15g,胆南星10g。并嘱其禁食酒肉、动物内脏等以防湿热内生。以此方加减,共服药40余剂,肿痛消退,痛风石渐消,舌脉转好,血尿酸降至437mmol/L。
21.降糖一号: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肠炎一号: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解毒一号: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
滋阴一号: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
化湿开胃: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桃仁10g
通络止痛: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温经散寒: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22.各种疾病的必用药
一切头疼,必用川芎;
一切疼痛,必用元胡,
一切气虚,必用黄芪;
一切虚脱,必用人参;
一切血虚,必用阿胶;
一切出血,必用三七;
一切气郁,必用香附;
一切便秘,必用大黄;
一切肝郁,必用柴胡;
一切热毒,必用二花;
一切阳虚,必用附子;
一切热病,必用犀角;
一切妇科,必用当归;
一切外感,必用荆芥;
一切失眠,必用枣仁;
一切郁证,必用合欢;
一切面瘫,必用白附;
一切腿病,必用牛膝;
一切头病,必用天麻;
一切阳痿,必用羊藿;
一切阴虚,必用麦冬;
一切咳嗽,必用杏仁;
一切呕吐,必用半夏;
一切中毒,必用绿豆;
一切诸风,必用防风;
一切白发,必用首乌;
一切风湿,必用灵仙;
一切骨病,必用川断;
一切咽喉,必用桔梗;
一切失音,必用大海;
一切腰痛,必用杜仲;
一切尿石,必用金钱;
一切虚热,必用青蒿;
一切牙疼,必用细辛;
一切黄疸,必用茵陈;
一切闭经,必用益母;
一切淋症,必用车前;
一切鼻塞,必用辛夷;
一切乳少,必用山甲;
一切目赤,必用栀子;
一切目昏,必用青葙;
一切鸡眼,必用鸦胆;
一切呃逆,必用柿蒂;
一切疝气,必用橘核;
一切胀满,必用槟榔;
一切汗症,必用浮麦;
一切阴痒,必用蛇床;
一切痰厥,必用皂荚;
一切遗尿,必用桑蛸;
一切疮疡,必用麝香;
一切白斑,必用陀僧;
一切疥疮,必用硫磺;
一切蛇疮,必用雄黄;
一切不孕,必用石英;
一切耳鸣,必用磁石;
一切痰多,必用竹沥;
一切癌症,必用蛇草。
23.常用中药配伍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2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前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八味是也。此方此语相传已久,市医莫不奉为准绳,未有几个窥透破绽,予不能无疑也。疑者何?疑方药之不与命名相符(符原本作“孚”,据文义改。)。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点真气上说,真气一衰,群阴四起,故曰阴翳。真气一旺阴邪即灭,故曰益火。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阳,用此便合圣经。何得又用熟地、枣皮之滋阴,阴邪即盛,就不该用此。丹皮之泻火,益火而反泻火,实属不通。山药、伏苓、泽泻之甘淡养阴则利水乎?推其意也,以为桂、附之辛热属火,降少升多,不能直趋于下,故借此熟地、枣皮,沉重收敛之品,而使其趋下。又以丹皮之苦寒助之,更经苓、泽利水,使阴邪由下而出,[眉批]孰知五味下喉,其气味立刻周遍,呼吸立刻上下交通,何待此。似为有理,独不思仲景治少阴病,四肢厥逆,腹痛囊缩。爪黑唇青,大汗淋漓,满身全是阴翳,何不重用此熟地、枣皮、丹皮、苓、泽之品,而独重用姜、附、草三味起死回生,其功迅速。由此观之,仲景之白通、四逆,实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也。若此方而云,益火消阴,断乎不可。予非固为好辨,此是淆乱圣经之言。毒流已久,祸延已深,不得不急为剪除也。
25.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看附子的用量
火神派重用姜附已经是常规,少则几十克,多则至百克,令人咋舌,根据《扶阳讲记》卢崇汉使用温热药的习惯为:全年的99.7%的处方都用了姜,使用桂枝、肉桂或官桂,占整个全年处方的98.8%,而制附片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各类姜用量,每一剂药在30克到200克之间,桂类的用量,每一剂药在15克到30克之间;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是60克,最重的是250克。而在《吴佩衡医案》中,大部分是用了15克到160克的附子量,也有一次剂量400克的,如此大量的运用姜附剂,果真会起到常量难以达到的效果吗?
我们先来看一则李翰卿先生的医案:患者李氏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以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邀李氏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0.3克,白朮0.3克,杏仁0.3克。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一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自行翻身。遂照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7]全方药量不过3克,如此小量,竟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状火食气’之意也”。我们不妨再看一则朱进忠的医案:患者苗××,男,55岁。胃脘胀痛,午后至夜间加重,稍遇冷或吃冷性食物则加剧。舌苔薄白,脉弦紧。余处以桂附理中汤加味治之,处方:附子6克,肉桂6克,党参6克,白朮6克,苍朮6克,干姜6克,木香6克,沉香6克,丁香6克。服药6剂,其效不著。改请白清佐老先生治疗。云:此脾肾阳虚,寒湿中阻。治宜桂附理中汤加减。处方:黄芪15克,附子30克,肉桂15克,党参12克,白朮12克,苍朮15克,厚朴12克,沉香10克,毕澄茄10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小茴香12克。服药1剂,其证大减。余知其状,乃请教白老先生。云:你所用药力不及耳,必须大剂方可有效。[8]
观以上两案,颇叫人难以适从,处方用药究竟是要大量,还是要小量呢?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便会发现邪大盛而正不虚者宜大量,若正虚邪微者宜小量,用药量的大小不能凭医者主观之习惯,必须依病情而定。《内经?至真要大论》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而奇之,远而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庄严在《姜附剂临证经验谈》中说:“医者要学会识势、顺势、借势用药,只有依元气之势坚定已定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在2005年之前的附子之用起手就是30克,不效就以30克为单位累加,最大量用至350克,百克以上的已是常用量,效与不效均有,见效快和能治愈者并不是附子用量最大者,用量小也有速愈者。更多的情况是药量与药效不成正比,甚则元气蓄积证未出现,附子的毒性或壮火食气证先出现。遇到了几次反面的教训,就开始反省己之过。特别是在认识到四逆汤中炙甘草之用后,彻底地从之前只进不退返回到从小量用起,开始试用小量姜附剂的疗效,不想效果大出乎我的意料。于是在临证中才慢慢学会根据元气情况用药”。[9]
笔者以为与其说是依元气用药,倒不如说依胃气用药更通俗,魏长春说:“用药轻重,必须以适合病人平日食量,食量旺者,用量亦当加重;胃纳轻者,用药量须轻,此从临证实践得来。……根据临床经验,急病、重病,处方药味宜少,药量宜重;久病药味宜多,分量宜轻。因急病、重病,急救非开闭,即固脱,疗法较为单纯,药味少,药量重,志在急救,非专一不可。久病,胃气必衰,若药味多而重,反碍胃气,不能消化,难以得益”。[10]堪为用药轻重之准则。
26.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与渗透原理
少火生气
余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
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是人之火?是药物之火?药物之火中,壮火者何?少火者何?乌、附既为壮火者,何仲景反用附、桂于肾气丸中而补少火?参、归之为少火,何子和反畏之如虎蝎?反复阅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与《血证论》“阴阳二字,即是水火”之论时,始稍有悟。
所谓火者,既非仅指自然之火,亦非仅指药物之火。壮火,少火者,既非仅指天地之壮火、少火,人之壮火、少火。药物之壮火、少火,既非仅指乌、附为壮火,亦非仅指参、归为少火。然而究竟何谓壮火?何谓少火?仍然不甚明了。后来,通过临床反复体会,才对壮火、少火之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7.30年前,曾遇一患者,女性,40岁。4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反复咳血,在某院行二尖瓣分离术。术后虽然咯血已经停止,但却出现心房纤颤,全心衰竭。症见气短心悸,水肿尿少等。前后住院近4年,病情未能控制,转请中医治疗。
某医云:身热口渴,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不足,气血大衰,处以养阴清热,补心安神之剂:生地13克,天花粉15克,人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知母15克,元参9克,炒枣仁30克,玉竹15克,茯苓15克。
28.次日,家属来诉:服药1个多小时以后,见其气短不足以息,神色慌张,时或神迷。急请某西医以西药抢救之,始能维持至今晨。病情危重,吾急邀恩师李翰卿,老师正要外出开会,不能出诊,嘱可用真武汤加减治之。处方:附子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人参15克,杏仁9克。当日下午再诊。家属代诉云:服药之后气短心悸更甚,且滴尿皆无。再察患者,见其气短不足以息,浮肿至甚,神志时清时昧。
复求师诊,云:患者阴阳大衰,水邪又甚,稍益其阴则阳气不支,稍补其阳则阴精不济,前方之不效者恐在此耳。《内经》曾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前方用附子15克,人参15克,显系壮火,不如减量用之,以助少火。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6克,白术0.6克,人参0.3克,杏仁0.3克
29.次日往诊,患者云:昨夜服下本药第一煎1个小时以后,自感气短心悸开始好转,至夜间2时左右,感到气短心悸明显好转,并连续排尿数次,浮肿、腹胀减轻。服第二煎后,今晨精神大见改善,并有饥饿感。其后,又以本方治疗30天,浮肿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明显改善。
当时,因我接受新的工作,不能再诊。改由某医诊治,谓病重药轻,岂能医重疾。处方:附子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五味子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30克。5天后,突然逝世。家属云:服该医之方的次日,患者突然感到气短胸满如窒息状,浮肿无尿,身热口渴,进而神志不清而死亡。余闻之三思:附子、人参均有少火、壮火之分,人体亦有少火、壮火之别,贵在用药之量与证相吻合耳。
30.一久泻患者,男性,39岁。泄泻2年多,每日排便10~30余次,并兼里急后重,体重渐减轻,疲乏无力。医始诊为慢性痢疾,予西药治之微效;易医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再以中西药合用而不效;又请某医,诊为直肠癌,治之仍不效。
余审其形销骨立,腹痛下利,里急后重,脉象弦细,先予乌梅丸为汤煎服10剂不效。再察其脉弦细而涩,诊为寒积不化,易温中导滞法治之。
处方:附子12克,肉桂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姜12克,炙甘草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大黄9克,焦山楂30克,炒山药45克。
服药一煎之后,腹部绞痛难止,泄泻加重,难于离厕。急请某医以阿托品吗啡治之
3天后再邀余治,详审病情,思考再三,治则无误,何故病情加重?此非《内经》所云壮火、少火未加注意乎?附、桂、干姜量大则为壮火可耗气,大黄苦寒又损阳耗阴,不可再予。当用小量以补少火,稍佐大黄以祛邪,遂处方:附子0.9克,肉桂0.9克,木香0.3克,干姜0.9克,人参0.9克,白术0.9克,炙甘草0.9克,大黄0.3克,焦山楂3克,炒山药3克。并嘱其隔日服1剂。
4日后来诊,云:服上药1剂后,腹痛渐止,饮食稍进,大便减为1日5-6次,服第2剂后,精神大增,大便减为1日3次。
31.某患者男性50岁。胆囊切除术后,腹满胀痛持续不断3年多,先用西药、理疗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理气消胀之剂仍不效。审其两脉弦紧,夜间胀痛尤剧,诊为脾胃虚寒,予健脾温中之剂治之,处方:附子6克,肉桂6克,党参6克,白术6克,木香6克,砂仁6克,乌药6克。服药10剂,寸效不见。
改由白清佐先生治之,处方:黄芪15克,党参13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干姜15克,小茴香15克,木香15克,砂仁15克,沉香9克,毕澄茄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服药1剂,诸症大减。
患者问:你与白老均诊为脾胃虚寒,均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何故你所处方无效,而白老之方有效?余答曰:《内经》谓“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白老之用附、桂达30克,且有小茴香、毕澄茄之助乃壮火也,壮火散气有余,故气滞得行;余所用附、桂仅6克,乃少火也,少火生气,故胀满不减,而甚或胀满更甚。患者说:服你的药后确见胀痛加重,所以才请白老治疗。
近两年来,研制宝宝一贴灵治疗小儿泄泻、食欲不振,经常遇见一些食欲不振而长期便秘的患儿,频用通下之剂不效,及至改用宝宝一贴灵贴脐之后,非但食欲大增,且大便亦转为正常。某医问:小儿乃纯阳之体,又见便秘纳呆,你却用温热之品的宝宝一贴灵取效,其故安在?
答曰:宝宝一贴灵虽为健脾温中之品,但其量小热微则为少火,《内经》云: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其能变化者在于阳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随拨随应,过用克伐则阳衰,补阳不当则助火而为邪。小儿便秘久用克伐之品而损阳气,则非但纳呆,而便更难矣。故用宝宝一贴灵微益阳气以补少火,纳呆、便秘俱愈。
32..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1辨证分型及立法方药1.1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也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属于中医“腰腿痛”、“痹证”的范畴,宋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既与外伤导致气血淤滞经络相关,又与肝肾亏虚致腰府功能失调、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有着密切联系。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之肢体、筋脉、肌肉、关节等部位,以致痹阻不通,气血不行,加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不荣则痛或伴有麻木,内外相合而致痹证。病久邪阻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或痹久正虚,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形成瘀血,或因猝然扭伤,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依据症状及四诊合参分为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湿热郁结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青壮年多见,常与跌仆、闪挫等外伤有关,急性发作,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卧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合舒筋活血汤化裁加减。基础方为枳壳12g、青皮12g、香附12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当归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五灵脂12g、蜈蚣9g、虫9g、三七粉3g、甘草6g。风寒湿阻证:腰腿冷痛,酸胀麻木,渐渐加重,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恶寒畏风,肢体沉重发凉,阴雨天疼痛加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宜祛风散寒利湿,温经通络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合小活络丹化裁加减。基础方为制草乌9g、独活12g、桑寄生12g、焦杜仲12g、川牛膝12g、细辛6g、秦艽12g、茯苓12g、肉桂9g、防风12g、川芎12g、当归12g、杭白芍12g、地龙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甘草6g。湿热郁结证:多为急性期,腰部疼痛,腿软无力,步履困难,遇温热或阴雨天痛增,痛处伴有热感,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筋活络。方用二妙散合加减木防己汤化裁加减。基础方为黄柏12g、苍术9g、防己12g、薏苡仁15g、通草12g、滑石12g、萆薢12g、秦艽12g、泽兰12g、益母草12g、紫丹参12g、红花9g、蜈蚣12g、甘草6g。肝肾亏虚证:多见慢性腰痛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腰腿酸痛,腿膝无力,喜按喜揉,筋转跟痛,遇劳则甚,休息后缓解,有时伴有耳鸣、重听。偏阳虚者少腹拘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面目、下肢浮肿,气短语怯,精神萎靡,自汗便溏,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头晕目眩,口干舌燥,面色潮红,倦怠乏力,便秘溺赤,多梦或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用补肾壮筋汤化裁加减。基础方为炙黄芪15g、熟地黄15g、杭白芍12g、山茱萸12g、云茯苓12g、续断12g、焦杜仲12g、川淮牛膝各12g、五加皮12g、蜈蚣9g、川芎12g、当归12g、紫丹参12g、甘草6g;偏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合金匮肾气丸或青娥丸化裁加减;偏肾阴虚者,治宜滋补肾阴,合六味地黄丸化裁加减。宋教授在上述基础方药中依据传统中医理论善于使用虫类药物蜈蚣、全蝎、乌梢蛇、虫以搜风除痹。同时依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合本病病理特点,使用频率较高的几味中药为蜈蚣、川芎、当归、牛膝、续断、紫丹参,其中蜈蚣的使用频率最高。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蜈蚣、紫丹参有扩张血管、解除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续断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炎症吸收;川芎、当归、牛膝能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平滑肌收缩,从而达到止痛,纠正腰椎运动失衡的作用。1.2外用熏洗方药及随症加减外治法以祛邪为主,标本兼治。正如清代医家吴师机概括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以自拟敦煌腰腿痛活络方为基础化裁加减。药用: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生五味子15g、生山茶15g、威灵仙15g、生川乌12g、生草乌12g、羌活15g、独活15g、红花12g、川芎15g、当归尾15g、鸡血藤15g、泽兰叶15g、桑枝15g、海桐皮15g、陈醋250mL、黄酒20mL。气滞血瘀偏重者去生五味子、生山茶,加枳壳25g、三棱12g、莪术12g、赤芍15g、延胡索15g;肝肾亏虚证实显者,去生五味子、生山茶、威灵仙、生川草乌、羌活、独活、川芎,加五加皮30g、千年健15g、川淮牛膝各15g;风寒湿邪偏重者,去生五味子、生山茶、当归尾,加花椒30g、防风15g、木瓜15g、麻黄12g、苍术15g、艾叶15g、桂枝15g;湿热郁结明显者,去生五味子、生山茶、威灵仙、生川草乌、羌活、独活,加连翘15g、秦艽15g、益母草15g、萆薢15g、车前草15g、汉防己15g。2典型病例赵某,男,43岁,于2006年8月3日因慢性腰腿痛两年余,加重1天初诊。患者自述近两年来有慢性腰腿痛病史,常因劳累或受凉后出现症状或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平素腰膝无力,双下肢发凉,少气懒言。此次发作因在山路驾车颠簸后,忽然腰痛剧烈并向左下肢后侧放散,活动翻身困难。查体见L4、L5椎体棘突及旁开3cm处深压痛及叩击痛均阳性,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左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均减弱,左拇趾背伸及跖屈肌力均Ⅳ级。X线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有轻度向左侧弯畸形,骨质及四周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CT示:L4~5及L5~S1髓核向左侧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舌质淡,脉沉细。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为肝肾亏虚证,以肾阳虚为主。嘱患者卧硬板床绝对休息,二便都在床上进行,给予补益肝肾,温阳通络中药内服。方药为上述补肾壮筋汤化裁加减后的基础方,每日1剂,煎2次分服,3周为1个疗程。外用熏洗方药为伸筋草30g、透骨草30g、五加皮30g、红花12g、川芎15g、当归尾15g、鸡血藤15g、泽兰叶15g、桑枝15g、海桐皮15g、制川草乌各12g、桂枝15g、千年健15g,陈醋250mL、黄酒20mL,清水2升.
33.尿蛋白医案
70多岁的男性肾病患者近两三年来尿蛋白持续3个+,坚持服用中药后,头面部水肿消失,现在主要问题为晚上腿肿,晚间手心出汗,全身无力,手脚怕冷加偶尔抽筋,喜饮温水,腰膝酸软,胃口二便尚可。舍脉未见。
病根在肾。肾虚,封藏失司,相火不藏,所以精微物质不藏(蛋白尿),手心出汗。肾阳为一身动力之本,所以无力,怕冷,喜饮温水。肾精不足,所以腰膝酸软,水不涵木,所以抽筋。肾阳不足,无法气化水液,所以曾头面部水肿,下肢水肿。夜间阴气重,故晚上下肢水肿加重。
任何疾病不是单纯的虚证或者实证,都是虚实同时存在的,只不过虚实的比例有主次。任何疾病也不是单纯的阴虚或者阳虚,都是阴阳(气血)两虚,只不过虚实的比例有差异。
【大剂量处方】生山药30苡米50芡实30附子20白芍20炙甘草20茯苓30白术30干姜9生姜5片生黄芪30党参30桂枝20枸杞30菟丝子20黄芩12。供参考。
生山药30苡米50芡实30。这几个药多用没关系,都是食物,而且能逐湿健脾敛正,重用的话蛋白尿应当降低。
附子20白芍20炙甘草20,这是芍药甘草汤加附子,针对抽筋和手心出汗
茯苓30白术30桂枝20炙甘草20加黄芪党参,还有真武汤。是针对下肢水肿和乏力。枸杞30菟丝子20补肾的。
【中等剂量处方】茯苓15白芍15白术15生黄芪20炮附子6炙甘草9枸杞10菟丝子10生山药30薏苡仁30芡实15桂枝9。另加生姜6片。
34.附子与大黄
已故名医岳美中治睾丸痛,善以附子与大黄等量并用,系寒热相击之法,愚仿之,屡效不爽,迄今亦已二十六载矣,足证中医疗效确具重复之性!治此病人,挺有意思。一诊时附子、大黄并用,是看了邓铁涛治案受到启发,二诊时号脉问病人是否生气,患者点头含笑,故加龙胆草、川楝子,想不到效果满意。此方荔子核、橘子核、王不留行、路路通、枳壳行气散结,苡仁、云苓、滑石、车前子、甘草利水消肿。由此可见:平时多读名家医案,临证遇到此类病症时,据病应用,定有收获,正如君所言:中医疗效确具重复之性。寒、湿、瘀所致偏于一侧疼痛,脉紧弦者皆可用大黄附子汤法大黄附子同用,治疗睾丸疼痛,确具疗效,我习加防风,用之三十余年,颇觉应手,我们呼唤这种累经验效的经验!附子与大黄等量并用治睾丸痛,通过与不同性质的主方配伍,可广泛适用于寒热迥异的不同证型,并非囿于寒或热某一证型。今天介绍治疗疝痛的特效方子书中云;中医书谓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又方疝病不离乎肝,故认定疝病属肝病........且此症除肾子睾丸肿痛,,牵引少腹作痛,人皆知为疝病外,其内疝数种,中医书虽皆说明,然浅学之医,临证多不能认识,故不得不特别表明之."证侯:此症除肾子肿痛牵引少腹,或肾子不痛只肿大,人皆日为疝气,无庸详述外,其内疝症状之不易认识,而又恒见之,则为患者腹内时觉聚有有形之物,或横或竖,或一或二,病发作时,直向上冲,或绕脐腹作痛,且令人呕逆闷厥,上冲胃脘,吐酸胀满,痛苦万状.然勿而消灭,立时诸证皆去,归于无形,一如平人,腹内上冲之时,状类黄瓜,一直冲犯胃脘,头旋眼黑,呕逆气厥者机多.如此反复者机多,长年累月,致患者全体衰弱,脉多旋实有利,体温多不高,但发作时亦有往来寒热.及有四肢厥逆者,寒热虚实,务宜细辩,皆内疝也.中医治疝之药,率用川练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枝核,山楂核.元胡等,轻证疝气,相当有效,甚至用附子其效卓著.然以余之经验最效之方.则为附子与大黄合剂.此种用药系含大寒大热,同时并用,纵有古方,未免骇俗.然余实验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疗疝气之中药,特效.不可思议.此治疗外疝之经验谈也.极剧烈之疝气.无不立凑奇效.然减去附子与大黄则不效.其它各味,不过辅佐药品.然亦不可妄为加减,为附子与大黄之分量,不必一律,医者当斟酌患者之强弱及病势之轻重,寒多或热多,与其脉象,临时酌定,大约自一钱至三四钱不等.例如病者脉搏沉细,现寒象,则附子可用三到四钱.大黄可用两钱.以此类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但是附子与大黄必须并用,缺一不可,则为一定不易之理,万勿犹予.致减本方效力也.熟附子15克川练子15克荔枝核15克山楂核15克青皮10克熟大黄15克小茴香10克橘核10克元胡10克生姜引煎服注意;这是父亲的常用量.寒热不明显附子与大黄等量.热多大黄多附子少.寒多附子多大黄少.但是大黄与附子一定并用.这是经验之谈.百试百效左某,62岁,炊事员。患疝气3年,因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患者退休后,常被外聘,每因站立劳作而致睾丸胀痛偏坠,伴少腹作痛。笔者受岳美中先生治疗“外疝”经验的启发,直拟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予大黄、炮附子、炒山楂、川楝子、干姜、木香、茴香、元胡、青皮、橘核仁、乌药、甘草。服用6剂后,未闻其果。半年后来诊,言从未发作。近又感睾丸胀痛,要求仍用上方治疗,余照书上方,嘱服6剂,仍半年未发作。余亦叹其该方功效之奇。后每遇睾丸胀痛之“疝气”,用此方治之,无不获效。《止园医话》言,“将附子与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方中,收效迅速”。余治疗多例疝气,验证此条经验,乃非虚语。
35.朱良春治疗妇科肿瘤的经验和特色选析
导读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疗妇科肿瘤有独到之处,其自拟“外治妇瘤散”配合张锡纯“理冲汤”加减治疗各型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效验如神。本文选析朱师仿张锡纯“理冲法”治疗妇科癥瘕肿瘤经验,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为后学习医之楷模。
吾师朱良春教授深究近代医林精英张锡纯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师法而不泥,且颇多创新。张锡纯效方发挥是朱师临床经验的精华部分,笔者已在中风、高血压、肺结核等篇中选析朱师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创新经验,今选析朱师仿张锡纯“理冲法”治疗妇科癥瘕肿瘤经验,以证老一辈临床医家继承创新法不离宗,更证中医治疗妇科肿瘤的优势。
1、通补兼施仿“理冲”,妇瘤论治不离宗
朱师治疗子宫肌瘤善用张锡纯“理冲汤”加减,基本方:
生黄芪30g,党参、生白术各15g,怀山药、鸡内金各18g,三棱、莪术各6~10g,天花粉30~60g,海藻20g,甘草6g,生贯众25g,穿山甲粉(套胶囊)4.5g,经行崩冲加花蕊石30g。
且以自拟“外治妇瘤散”(由阿魏、生南星、参三七、海藻、归尾、王不留行、炒小茴组成共碾粗末,干粗末装入长375px、宽l0细白布袋内,干敷神阙穴偏小腹,外用绷带固定)配合内服汤药提高疗效,速其消瘤,疗效卓著。
笔者历年来仿朱师之法,验证临床,经治多例,屡屡获效。张锡纯论女子癥瘕治法云:“女子癥瘕,多因产后恶露未净凝结于冲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日凝滞其上以附益之,遂渐积而为癥瘕矣”。张锡纯又云:“若其病已逾年,或至数年,……惟治以拙拟理冲汤,补破之药并用,其身形弱者服之,更可转弱为强。即10余年久积之瘤,硬如铁石,久久服之亦可徐徐尽消”。
张锡纯理冲法之特点是消补兼施,扶正去瘀。其方论中盛赞三棱、莪术既善破血,又善调气。善消冲任中之瘀血,又能开胃进食。“方中用三棱、莪术,非但以之消癥瘕也,诚以此证廉于饮食,方中鸡内金固能消食,而三棱、莪术与参芪并用,实更有开胃健脾之功。脾胃健壮,不但善消饮食,兼能运化药力使病速愈也。”
张锡纯调治奇经,首重冲脉,以冲脉论治妇科疾病,创理冲汤(丸)、固冲汤、安冲汤、温冲汤等法。尤以理冲法之通补兼施治疗妇科癥瘕、肿瘤、闭经等见解堪称独到。朱师在继承张氏理冲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其一是重用天花粉,张锡纯谓:“天花粉苦微酸、性凉润、清火生津,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疗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日华子本草》云:“通小肠、排脓、消肿毒、消仆损瘀血”。临床报道天花粉用于引产,对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具有疗效高,方法简便,出血少等优点。故朱师取其通经消肿,通补俱备之性而用大剂量,临床证之对肌瘤患者偏湿热者颇能提高疗效,虚寒者亦可伍用肉桂反佐未见副作用
其二是朱师拟内外合治之法,提高治愈率,取“味腥气秽,善走奇经之意”,在自拟“外治妇瘤散”中用辛烈、臭秽、窜透之力极强之“阿魏”等药外敷神阙穴,配合内服气腥秽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的穿山甲直达病所,宣通脏腑,贯彻经络,散结除。颇能提高“理冲汤”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大大缩短疗程。且对治愈子宫粘膜下及子宫浆膜下之较为难治之肌瘤另辟一途。神阙穴与全身经络相通,与脏腑相连,神阙穴敷药即可激发经气,神阙、关元属任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带脉维系之处。且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而总司一身之阴。任督相表里,冲任督“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由于外敷辛烈、臭秽、窜透之药的向内辐射,渗透,穴位刺激等作用,药物分子从俞穴循经络入血脉,直达病所,加上内服中药的相互作用,对肌瘤软坚消散颇能加速。
笔者治粘膜下或浆膜下肌瘤剂量每加至200g以上,3天换药,冬天晚间用热水袋加温亦能提高疗效,要知干敷对皮肤过敏者较为适应,无副作用,且均能接受。
其三是治肌瘤力避化瘀动血,加重经行崩冲,慎用桃红、水蛭、地鳖虫之峻攻,喜取“反者并用,其功益烈”之对药,处方中多加海藻、甘草同用以激其溃坚,速其消瘤。笔者体会临床中所治之子宫肌瘤病例主诉中多有接触出血,子宫增大,月经来潮如崩下,必须服止血药才能缓解;或月经紊乱、量多、提前、经期延长等症,这种经行崩冲之象,用药必须化瘀不动血,故朱师慎用桃红、水蛭、地鳖虫之属,乃防其有化瘀动血之弊。
朱师常用之穿山甲、贯众、参三七均属通中有涩之品,穿山甲、贯众、参三七、花蕊石均能收缩子宫,又能止血。贯众除清热止血外,《别录》言其有“破癥瘕”之功,海藻功能消痰软坚,《本经》言其“主瘿瘤结石,癥瘕坚气”,临床体会“反者并用,其功益烈”之说,千真万确。
笔者仿朱师法曾治林氏农妇,38岁,主诉经前腹痛,带下黄秽,小腹胀坠,月经紊乱,经期延长,量多色暗有血块,大便秘结,有接触出血,腰腿酸痛,妇检发现左侧子宫角突出,质硬,活动,子宫增大、前倾,宫颈轻度糜烂,B超显示子宫底左可见3.5x8cm低回声反射,诊为浆膜下子宫肌瘤,舌黯红,苔薄黄腻,脉细软,证属湿热交阻,聚而成癥。治以消补兼施加清湿热,授“加减理冲汤”基本方内服,并以师拟之“外治妇瘤散”外敷神阙穴合治,坚持内服外治3个月(一疗程),诸证消失,妇检子宫左角平正,B超复查子宫回声正常,追访3年无复发。
2、活用理冲汤丸意,囊肿妇瘤均能理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病,其种类较多,肿瘤由鸡蛋大乃至胎头大,圆型或形状不规则,呈囊性感,活动良好,双侧和单侧,患者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均合并月经不调,带下较多,小腹胀痛,触之有块。且青壮年患者多数不孕,中医历代文献所述属于癥瘕之肠覃症,《灵枢·水胀》篇云:“肠覃如何?……寒气客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固有所系,癖而内著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起者,大如鸡蛋,稍以益大至其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病也”。
西医治疗本病至今仍以手术为主,无特效西药。中医则历来多能治愈,自近代张锡纯创“理冲汤(丸)”之后,使妇科肿瘤的治愈率大为提高。吾师朱良春先生深究张锡纯之“理冲汤丸”之意,合二为一,加减创新,自拟“归桃理冲汤”,药用:
生黄芪30g,党参、当归各20g,炒白术、鸡内金、怀山药各15g,炒白芥子、三棱、莪术各10g,桃仁(连皮尖)、刘寄奴各18g,水蛭胶囊1-2g(分3次吞),配合“外治妇瘤散”治疗各种卵巢囊肿,多收满意疗效。
笔者历年来仿朱师之法,验证临床,治愈者甚众。临床体会,卵巢囊肿患者下焦虚寒者十有七八,经行崩冲者病例甚少,其肿块经B超显示多为“液性暗区”,盖液性肿块属中医阴邪之类,质本沉寒,故朱师在理冲汤丸合二为一的择药中去掉寒凉药知母、天花粉,加入辛温走窜,通经达络,专入皮里膜外,涤痰利气,消肿散结之白芥子及刘寄奴,笔者临证中还常加肉桂、附子,实践证明“液性肿瘤”必须温散
朱师擅用刘寄奴和生黄芪相伍,以益气化瘀,通补同用,《本草从新》载其“除癥下胀’,朱师言有“利水之功”和“消食化积,开胃进食”之用,临床广用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炎的退黄,消肿,降酶及瘀阻癃闭(即前列腺肥大引起之溺癃)等证。且刘寄奴、桃仁善走下焦。
张锡纯谓:“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本经》云:水蛭“气味咸平,主逐恶血,瘀结,月闭,破癥瘕、积聚、无子、利水道。”临床体会水蛭并非《本经》所言之“气味咸平”,笔者广用水蛭治杂病20余年,实践证明水蛭性味咸寒,微苦,尤对沉寒固结或脾胃虚寒者必须谨用或少用,或加热药反佐。有医者加水蛭恐开破之力太过,有化瘀动血之忧,治囊肿不能苟同,要知卵巢囊肿患者大多年青,体质尚可,且无经行崩冲之象,更有大剂量参芪归术扶正,久用无损正气。张锡纯指出“世俗医者,不知此理,……不审方中用意如何,君臣佐使何如,但见方中有三棱、莪术,即望而生畏,不敢试用”。用实践经验点出时弊,诚属可贵,此乃经验家之独识卓见也。
朱师于上案用穿山甲胶囊内服助汤散治子宫肌瘤,本案则用水蛭胶囊助汤散治卵巢囊肿,其实朱师除取‘味腥气秽,善走奇经’之说外,亦已权衡参芪术归之补力,与三棱、莪术,及穿山甲、水蛭、刘寄奴、桃仁之破力。补破之配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已在加减配伍和剂量方而给吾辈以原则上的鉴别和示范。
笔者每忆及张锡纯用药珍句“盖虚弱之人,补药难为功,而破药易见过也,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郁者,又必须多用三棱,莪术,或少用黄芪,而后服之不致满闷,”这些来自反复临床实践验证的真知卓见实属宝贵之至。故笔者在整理朱师经验中力求选析朱师在广泛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探索,创新,总结提高。尤对张锡纯效方的发挥,给吾辈受益颇多。
仅举笔者仿朱师之法治卵巢囊肿一例以举一反三,曾治傅氏少妇,23岁,患者婚后3年不孕,月经紊乱,前后无定期,自带量多,左少腹胀痛,触之有块,大便溏薄,经某医院妇检,发现左侧卵巢囊性肿块约鹅蛋大,质软,活动良好,经B超证实为卵巢囊肿(左侧可见一个6x5.5x3.8cm液性暗区),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建议手术,患者不愿造成手术切除后的终身遗憾,前来求治,笔者诊为虚寒型妇瘤,投朱师“归桃理冲汤”原方(如上)加肉桂15g,制附子10g。合“外治妇瘤散”敷神阙穴,内外合治60天,妇检肿块缩小至小核桃大,再合治一个月,B超复查囊肿消失,翌年怀孕,顺产一女。
36.脂肪肝一例
丁男,58岁。胁肋不适1月余。
病人一月前发现右胁不适,时而闷痛,由于患过慢性肝炎,怀疑旧病复发,于是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结果被查出脂肪肝,合并轻度肝纤维化?遂来我处求治。病人体瘦目黄,乏力倦怠,口干而不渴,夜间盗汗,午后潮热,右侧胁肋胀满不舒,有时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嗜酒20多年,每日最少半斤。
诊断:脂肪肝
处方:枸杞20g旱莲草30g鳖甲30g海藻30g丹参30g泽泻10g茯苓30g茵陈60g川楝子20g柴胡10g黄芩15g葛根30g。
同时告诫病人戒酒。
服用一周后,所有症状均减轻,去川楝子,泽泻,继服一周,停汤药。给予鳖甲、茯苓各等分细粉10g/日冲服,荷叶茶代水。几个月后复查完全正常。
病人年近6旬,嗜酒成性,肝肾阴虚在所难免。另方面,慢性肝炎易潜伏湿热,大量饮酒又助湿生热,从而使肝脏虚损交加。阴虚生内热,合湿热之邪,必凝练津血,导致痰瘀湿浊充斥肝内,形成此病。故选枸杞、旱莲草、鳖甲养肝补阴,兼清虚火;茯苓、泽泻、茵陈、黄芩清利湿热,导邪外出。海藻和鳖甲可软坚散结,回缩肝脏,并防治肝纤维化。海藻与丹参可祛痰瘀,结合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可加速除瘀消痰。葛根配泽泻可使清升浊降,洁净肝脏,同时葛根可解酒毒,治咽干。茯苓祛湿兼可健脾扶正,鳖甲养阴兼可清热软肝。再结合善于消脂的荷叶善其后,终可还病人一个清新洁净的肝脏。
37.女,60岁。患者于8月忽然白带增多,且已高龄之人,欲念倍增,常有交媾之念。经妇科检查,未见异常,曾用甲基睾丸素、三合激素等药治疗未效。病情日趋严重,夜不能寐,每晚服用安眠酮0.4克、利眠宁10毫克,亦只蒙胧2小时许,一醒后则欲念难收。初尚羞与人言,自觉没趣,几度寻死,幸巧被人发现救起。经再三追问寻死之由,才告之以实情。后发展至不避亲疏,公开要求与之交媾以快其心。日夜有两老妪看守,家人甚苦之。
当年元月3日,其子邀余诊视。观患者烦躁不安,口出不逊之言,全身极度消瘦,颧及唇赤若涂丹,舌深红无苔,脉细弦而数。余告其家人曰;“此乃淫浊之症也。”法当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佐以疏肝之品。
盐知母10克、焦山栀5克、盐黄柏10克、细生地20克、粉丹皮10克、女贞子12克、枣皮12克、大柴胡6克、淡竹茹10克、炒枣仁20克、泽泻10克、边桂2克、朱砂2克(冲)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日服一剂。
二诊,患者用上药六剂后,烦躁轻、欲念薄,睡眠也好转。上方加夜交藤15克,继续服用。
三诊:上药再进六剂后,诸症大好,已能控制自己,上药继服。
四诊:上药服用至十八剂,患者诸症皆愈,唯睡眠尚欠佳,拟下方以善其后。
百合15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15克,每晚一剂。
[原按]清代医家张璐,在其名著《张氏医通》中云:“小便白淫白浊,皆由劳伤于肾,故心肾不交泰,水火不升降……故有淫浊之症。白淫者,或一时放白水,孀尼多有此疾,乃郁火也。”该患者家事烦忙,劳伤于肾,又因20余岁既失偶寡居,情怀每有不畅,肝郁化火,日久必伤其心肾之阴。心肾不交泰,相火妄炎,故有此疾。心失所养,必心烦不寐;肾阴耗,相火旺则欲念生。方中用知母,生地、女贞、枣皮、黄柏以滋阴降火,配焦栀,竹茹清胸瞩之热以除烦,伍边桂以交通心肾,佐柴胡以疏肝解郁,入炒枣仁、朱砂以安神定志,故末年之疾,应手而除。
38.女,20岁。5月29日初诊。3年前适值行经期,突然舌胀,不能言语,嗣后每在经期或过度劳累则发作。
查舌红苔黄,脉细。此属舌痦,应由心经疾热,肾经寒郁,寒热错杂,窍络不和昕致,拟从心肾论治。
治则:清心祛痰,滋肾养阴。
方药:南沙参9g,大麦冬9g,川黄连9g,炙远志5g,菖蒲2g,法半夏6g,北细辛1.5g,鲜生姜l片,细木通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已能言语,但仍舌蹇语涩,口有黏痰难出,经行未尽。3脉细小,苔黄,少阴寒邪初化,心经痰热未清,原方加减。
南沙参9g,大麦冬9g,法半夏6g,炙远志5g,石菖蒲1g,北细辛lg,紫丹参9g,细木通3g,鲜生姜l片。每日1剂。另用:天王补心丹,每次5g,每日2次。经上方调治10日,病愈,随访1年舌痦之症未再出现。
【按语】本案为舌痦症。
类此舌痦,临床颇为少见。张老辨证从心肾二经入手,“舌为心之苗”,足少阴肾经系舌本。痰热阻窍,加之感寒入络,而致失语。故用沙参、麦冬养心肾之阴,远志、半夏、菖蒲化痰开窍,交通心。肾;木通、川连、甘草清泻心火;细辛佐生姜之辛散,可祛足少阴肾经之寒。病奇而立法亦巧。
39.男,37岁。北京市某局汽车驾驶员。
【病史】去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肩酸楚,难以俯仰转侧。驾驶车辆时,头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夜间卧床,必须垫上三个高枕;病重时闭眼则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目不眠。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
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今年9月来诊,按太阳证柔痉论治,半月痊愈。
【诊治】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一年来逐渐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濡。
处方:葛根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二剂
上方服两剂,诸证悉减。
此系风湿外伤筋脉之“项背强几几”,属太阳病“柔痉”。法宜解肌祛风,濡润经脉。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辨证】本例头痛项强,舌淡红润,苔薄白滑,脉浮,显系太阳痉病。虽病已年余,但无里证,无传经之候,病仍属太阳经证。
初诊时,项背强几几为时已久,究其病因,为风寒之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筋脉失养。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浮濡,为太阳表证之象;再参之汗出而恶风,此为表虚之证。
40.男,37岁。某局汽车驾驶员。
【病史】去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肩酸楚,难以俯仰转侧。驾驶车辆时,头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夜间卧床,必须垫上三个高枕;病重时闭眼则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目不眠。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
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今年9月来诊,按太阳证柔痉论治,半月痊愈。
【诊治】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一年来逐渐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濡。
处方:葛根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二剂
上方服两剂,诸证悉减。
41.告别5年哮喘,告别激素
导语:中医有训:外不治癣,内不治喘。说明哮喘病原因复杂、病程弥久、证型多样、缠绵难愈。本案主因产后郁怒、木火、刑金、肝气不升、肺金不降、肾气不固,故致哮喘。治疗从肝、肺、肾入手抓住了病因。后来调养用补肾益肺、运化中土的方法,三焦条顺,五脏皆平。气机之本,在于升降出入,运中土,疏四象,气机调畅,哮喘得治。
患者女,37岁,哮喘病史五年左右,起因是刚生完孩子没几天就因为家事而大动肝火。多处求诊,却没有太好的效果,不得已开始服用激素。病情越来越重,对激素的依赖越来越高,到了第五年时,每隔一两天就得服用一片激素,甚至洗衣、打扫房间等稍微消耗体力的家务也做不了。
2013年春天开始在我处治疗。察其六脉皆弱,面黄体瘦,咳嗽痰多,痰呈白色而黏。稍微劳累或生气时,就会吸气困难、周身无力。首先处以下方:
麻黄、生姜、浙贝、远志、紫菀、五味子、杏仁、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生白芍、制附子、补骨脂、菟丝子、细辛、干姜、炙甘草、生山萸肉、海蛤粉。
服药半个月后,咳嗽减轻,黏痰减少,体力略有改善。再处以下方:
生黄芪20,北沙参30,五味子10,龙眼肉15,远志10,生白芍30,制首乌20,生山药30,炒白术20,当归15,生代赭石粉30,砂仁20(打破,不后下,与诸药同煎),生山萸肉30,生龙骨粉30,生牡蛎粉30,怀牛膝30,制附子20(不先煎),生杜仲20,熟地20,泽泻10。
诸药同煎,大火开锅后,换文火熬50分钟,早晚温服。散剂:
紫河车、海龙、海马各等分,打成极细粉,日服15克,以补益精血。
第二个方子陆陆续续服了近一百剂,至2014年春,已停止服用激素,且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偶有劳累与郁怒,哮喘也不会发作。
此病得于生产后不久。此时精血大亏,最应该静心调养,好好坐月子,可病人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动肝火,直接造成“水火相离”的局面。为什么这时候生大气会让人水火相离呢?其实也很好解释:跟人生气、打架是一件需要动脑子的事,得将一身的气血都调集到上部,以保证大脑的供氧。可病人此时刚生完孩子,下元亏虚,在此时调气血上行,就等于拔了肾根。肾脏本气大伤,再也无力固摄气血,所以日后稍有劳累、郁怒,就会使虚阳上冲,阻碍肺气下行于肾,成为顽固的肺肾两虚型哮喘。
患者服用激素可以暂缓病情,是因为激素可以透支人体元气,相当于中药里的附子,短时间内增强肾的固摄之力,纳气入肾。但无论是激素,还是附子,都是只有激发之力,没有补益之功,所以短暂的缓解之后,会带来更坏的局面。要想根治,就得用周全的组方去全面调理。
第一张方子意在清肺,兼以舒肝、补肾。若肺中黏痰不清,则呼吸不畅,哮喘随时可能发作。待半个月后,黏痰得清,呼吸顺畅,再施以第二张处方,以求治本:
黄芪、沙参、五味子、远志补肺,增强其肃降之力,补金生水;制附子、杜仲强肾,合以山萸肉、龙骨、牡蛎、怀牛膝,可增强其收纳之力;附子补肾阳而耗肾阴,故以熟地、怀牛膝补阴,河车、海马、海龙补精血,使阳有所依;欲补其母,必敛其子,故以首乌合白芍敛肝。此病得之于水火相离,故以大剂生代赭石助一身气机肃降,以大剂砂仁导五脏精气归元,使上下相交,水火相见——这两味药,是全方至关重要的眼药,尤其是生代赭石,用与不用效果差别很大。此病年深日久,阴阳相离之势胶着顽固,必健运中土,以斡旋上下,交通水火,故投以炒白术、生山药、黄芪、北沙参。久病伤神耗血,以龙眼肉合五味子敛神,当归补血;肾虚有湿,以泽泻利水。
如此,肺肾得补,中土得运,水升火降,上下交通,故取效令人满意。
文/马骁
42.黄连阿胶汤.黄煌
临床上此方多加入生地配合使用。《通俗伤寒论》中记载用此方加生地,即名为“阿胶黄连汤,”滋阴清火效用更佳。何秀山云:“此为润泽血枯,分解血热之良方。”《温病条辨》中连梅汤(原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麦冬,生地)治疗暑温,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
叶天士用原方去黄芩,加生地,天冬治疗“相火之风眩转。”《继志堂医案》中记载用此方去黄芩,加大生地治疗“舌上之苔,剥落不生者久矣。”
叶天士用此方去鸡子黄加生地,甘草治疗“春温内陷下痢。”现代临床亦继续加以沿用。在临床随师侍诊过程中,常用此方加大剂量生地(30~60克)治疗各种血证伴烦躁患者。曾成功治疗一因缺少凝血因子Xl而致大关节腔反复出血不已的先天性血友病患者。生地昧甘,性微寒,生地与阿胶配用可加强此方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用。除此方外,还可见于黄土汤、
胶艾汤、内补当归建中汤、薯蓣丸等方中。
黄连阿胶汤所治烦躁多伴有心下痞,不思饮食,可加用党参,半夏,寓以泻心汤之苦辛兼补之意。如伴有心悸、心慌者,可与炙甘草汤合方。若火邪上炎较盛者,可再加重黄连、黄芩用量,再加用栀子、黄柏,是与黄连解毒汤合方之义。失眠严重,妇女精神抑郁者,可与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或百合地黄汤合方。此外,温病末期可加用青蒿鳖甲汤以育阴清热。
(加夜交藤、酸枣仁、五味子、炙远志)
43.男,30岁,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而渴,饮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
44.某,身疼痛,发热,体重,其脉虚弱,人多作风湿,或作热病,则又疑其脉虚弱不敢汗也,已数日矣。
予诊视之,日中喝证也。仲景云:太阳中喝者,身热体疼,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予以瓜蒂散治而愈。(《伤寒九十论?证二十四》)
45.女,39岁,患者失眠头昏、心悸躁烦年余,服西药有时虽能成眠,而晨起仍感头昏脑胀,倦怠乏力,久而厌食。后服归脾丸、枣仁安神液、柏子养心丸等药,也多乏效。面色萎黄少华,失眠头昏,有时彻夜不眠,心悸怵惕,抑郁寡欢,两胁隐痛,口苦,时有嗳气,溲黄,舌淡苔黄,脉细弦。
此为阴血亏少,肝失濡养,木郁化热,引动心火,气机失于和降,心神不能安宁所致。法宜养血滋阴以柔肝木,泄热平冲以宁心神。方取奔豚汤化裁。药用: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炙远志10克,酸枣仁5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葛根10克,法半夏10克,郁金10克,李根白皮15克,龙齿30克(先煎),生姜3片,甘草6克。
服5剂后已能成眠,嗳气停止,胁肋不痛,自谓有心静神怡之感。肝热得清,冲气得平,心神渐安,原方去郁金、生姜,继进5剂,睡眠一如常人。嘱其常用生脉饮、地黄丸,滋阴益气养血,善为调养,睡眠一直很好。
46.男,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47.男,5岁。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
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于原方加减。五日而痧疹出,微汗与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它痧孩。痧布达五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于麻杏甘石重剂,始获痊愈。
48.【癫证医案】男,46岁,工程师,患者于三年前因经常恶心,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消瘦头晕,牙宣,腹泻,诊为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好转出院。今年四月上症复发加重,ALT1767mmol./L,经常频繁腹泻,愁眉不展,当地医院不效而求诊中医。住院期间患者呈妄想表现,认为周围人要加害他,对他不信任,甚则欲自杀,有精神分裂症表现,因而劝其家属转精神病院就治。在等待转院过程中,家属请求中医诊治。刻诊:神清,精神抑郁,自述头昏心烦,不寐易惊,纳呆口苦,胃中似有臭气上冲两胁胀痛,大便时干时溏而不畅,舌胖兼黄白腻苔,脉濡滑数
证属肝胃不和,痰气郁久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治以清热化痰,和胃安神,投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竹茹、黄芩、瓜蒌各10g,黄连、生甘草各5g,礞石磙痰丸(包煎)15g。3剂后诸症好转,守方续服20剂,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面含笑容,纳馨寐安,肝功能3次复查正常。后偶遇其妻,告知以上班工作。
【杏林迷悟】体会:温胆汤乃唐代孙思邈所作之方,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其功效化痰和胃安神。本例为“迁肝”肝功能异常,伴一系列精神异常症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乃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痰气郁久化热,痰热上扰心神,故用清热化痰,和胃安神的温胆汤合小陷胸汤获效。不治肝病而肝病自愈,若从抗精神分裂症治,则大量的治精神病药物更导致肝损加剧。因其痰热尚未化火,故从癫论治。
49.复方外用败毒膏的配制:
处方;大黄末30g,黄柏末30g,雄黄末30g,硫黄末30g,藤黄15g,苦参30g,蚤休末30g,甲硝唑
100片,猪胆明矾粉15g,
用法:共研细末,凡士林调搽。
功效:毛囊炎,疖肿,脓疱疮,各肿皮肤疥癣,皮肤红肿热痛,无名肿毒,炎性痔
疮,都有极效。
50.孙伟正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擅长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首次使用“温肾阳,补肾阴”的理论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擅长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方】(遵医嘱加减)生地15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0g女贞子20g菟丝子20g淫羊藿15g补骨脂15g黄芪25g西洋参10g
51.陈文伯,原为北京鼓楼医院院长、炎黄国医馆馆长。擅长治疗哮喘、男性病。【支气管哮喘(寒哮)基本方】麻黄3克细辛3克陈皮6克姜半夏6克云苓6克杏仁6克前胡6克白前3克苏子6克莱菔子6克杷叶子10克生干草6克(此方为6岁儿童药量,遵医嘱加减。)
52.单兆伟,江苏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擅长胃肠道疾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方】(遵医嘱加减)仁术健胃方:太子参15克苡仁30克黄芪10克莪术10克
53.孟渝梅,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擅治外阴白班、盆腔炎等疾病。【女阴白色病损基本方】(遵医嘱加减)丹参10克当归9克鸡血藤15克紫苏9克桂枝6克蝉蜕9克白芷9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
54.邵长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川弓平喘合剂】(主治支气管哮喘,遵医嘱加减)川弓12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当归9克丹参9克辛夷4.5克黄荆子9克胡秃叶12克细辛4.5克生干草6克
55.张代钊,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中医治疗癌症的倡导人之一。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各种常见肿瘤。【扶正解毒冲剂】(治疗放化疗的毒副反应,遵医嘱加减)生黄芪30克生地15克银花15克黄连3克麦冬9克陈皮9克枸杞子15克石15克内金9克山楂15克竹茹15克女贞子15克
56.石恩权,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内科。【治疗口腔溃疡基本方】(遵医嘱加减)生地12克竹叶9克银花12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连翘9克干草3克野菊花12克天葵子15克土茯苓15克
57.梁贻俊,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血液病、心脑血管病。【治疗血小板无力症的基本方】(遵医嘱加减)熟地6克首乌6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当归炭6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仙鹤草6克水牛角10克丹皮6克三七粉1克(分冲)阿胶6克(烊化)
58.少阴肾脏本病方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少阴病,腹痛、下利、尿赤、四肢沉重疼痛,此为内有水气。水气由水寒土湿木郁而生。附子补火回阳以温水
寒,术苓泄水补土,芍药润土,生姜温中。附子汤有人参,此方无人参,参能升津助水也。
【方歌】真武汤证(张仲景)《伤寒论》
表病发汗仍发热,悸眩肉动欲擗地,
阳亡土败又风动,真武救之莫疑惑。
59.男,34岁,8月17日初诊: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然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诸法救之无效,抬来诊治。证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汗出如雨,担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
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治宜温阳固表。
处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30g,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七剂,发热亦随之而愈。
60.女,42岁,职工。11月28日邀诊。素体阳虚,10月感冒,服荆防败毒散一剂,竟卧床不起,乃住院治疗月余,自觉心悸、头晕、烦躁、耳鸣、饮食不思,四肢沉重、举步欲倒。检查原因不明,转院到某院,住医院40多天,没有明显好转。检查意见:①耳源性眩晕症。②神经官能症。回家后仍卧床,服谷维素,输能量合剂等调治。证见汗出如洗,不得安寐,余症如前,舌淡苔白,脉细弱,
拟真武汤合参附、芪附二方,以增强温阳固表,补中益气之功。处方:黑附片(先煎)30g,茯苓12g,白芍10g,白术12g,生姜10g,黄芪30g,潞党参30g。共服八剂,诸症悉除,一如常人,已上班工作。〈按〉黑附片30g,须久煎。
61.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发热,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瞤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录自《名医类案》)
〈体会〉此案之过汗亡阳颇为典型,恶寒,肉瞤筋惕,都是阳虚之证,服真武汤后又服附子,足证本条还以亡阳为主,水气为次,所以治疗亦以壮阳为主,导水为辅,但得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
〈又按〉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也有用之不当而竟致多汗亡阳的,可见真武证不一定如喻氏所说“为误服大青龙汤所致”的变证,更可体会到只要见证相符,用之决无不效的道理。
62.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荆芥lOg、防风lO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4、止嗽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lO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63.男,42岁,口苦来诊,近半年常觉疲乏,夜间睡眠欠沉,夜间都觉口苦,平时不喜饮水,饮食尚可,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淡苔白而润,舌边有齿痕,脉沉滞。
处方:附子,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山楂,砂仁,生姜,炙甘草。3剂口苦减,续服3剂病瘥。
64.【扶正固本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中医药治疗方法:
肺肾心气(阳)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喘息,不能平卧,大便溏薄,畏寒肢凉,纳食欠佳,舌紫暗,脉沉迟弱。
治以温阳补气活血。处方:仙灵脾、菟丝子、桂枝、黄芪、首乌、枸杞子、五味子、白术、桔梗、丹参、川芎、牛膝、赤芍、当归、黄柏各15g,肉桂、熟附子各5g。以上各药粉碎成细末,每天取20g,沸水浸泡做茶反复饮用。每年3~4月份开始服用,1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用6个月。
肺肾心气阴两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稍动心悸,喘促,虚烦汗出,咽干,痰涎粘稠难出,舌红少苔,脉细稍数。治以温阳益气养阴活血。处方:仙灵脾、菟丝子、桂枝、黄芪、首乌、枸杞子、五味子、白术、当归、黄柏各15g,肉桂、熟附子各5g,麦冬、石斛、生地、玄参、知母,地骨皮各20g。沸水浸泡做茶反复饮用。每年3~4月份开始服用,1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用6个月。
慢性肺心病缓解期中医扶正固本治疗必须坚持长期用药。每年连续用药不得少于5个月。可视患者机体寒热虚实的不同,酌情增减药量,调整个别药物。
65.男,胃皖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烦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
此本系宿食为用,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烦”、“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鼓汤:
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病家问价值,我说:一角左右足矣。病家云,前方每剂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药,何足为力?请先生增药。我笑答云:姑试试,或有效。若无效再议未迟。病家半信半疑而去。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伤寒论汇要)
按语:夫药之治病,不在价之贵溅,亦不在味之多寡,乃贵在医者之善用耳。
66.男,2岁半。初诊:阵阵呛咳,喉间痰鸣,夜间为甚。病由感冒而起,历经半年未愈,迭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西药抗生素,镇咳剂,中药小儿清肺、蛇胆川贝、止咳枇杷等,服之甚多,又曾服中药汤剂益气健脾等。近日咳嗽增重,纳食减少,面色暗滞,指纹色红,脉象滑数。
处方:苏叶子各6克,前胡6克,白前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6克,茅芦根各10克,五剂。
二诊
上药服至三剂,咳嗽全止,喉间已无痰声。继用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以和胃气。又服5剂,纳食大增而痊。
67.【失音(声带息肉)医案】:男,10岁,学生,于4月26日初诊。患者平素经常咽喉疼痛,1月30日因暴饮寒凉后突然声音嘶哑,继而说不出话来。某医院用大量抗生素、喉症丸、六神丸等治疗均无效,后经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现除失音外,伴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咳嗽有白痰,饮食不佳,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润滑,脉浮滑且数,沉取略细。检查:咽红,两扁桃体肿大,心肺(一),白细胞8×109/l。
处方;苏叶10克,前胡6克,浙见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瓜萎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后,暗哑开始好转,能说出话来,7剂服完,声音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如常,余症皆减,再以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饮食当慎。
68.女,43岁。初诊:喘咳经常发作,晨起咯痰甚多,痰中带血。病已10年。经某医院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近一月来咳嗽不止,动即作喘,咳吐大量白痰,痰中带血,有时吐出鲜血盈口。脉象弦滑数,右寸脉大,接之空豁,舌红苔白浮黄。
处方: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川贝母10克,前胡6克,百部6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黛蛤散6克(包煎),七剂
二诊:药后咳嗽渐减,吐血未止,咯痰仍多,再以肃降化痰方法,兼以止血。
旋复花10克,批杷叶10克,杏仁10克,浙川贝母各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生地榆10克,小蓟10克,黛蛤散6克(包煎),茅芦根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七付
三诊:咯血渐减而未全止,咳嗽时作,吐痰色白,舌红苔白,脉数而虚,气火上炎之势渐平,仍以再法进退。
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桑自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四诊:咳血已止。再以肃肺方法。
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百部10克,焦三仙各10克,山药10克,香稻芽10克,七付,药后诸症已愈。
69.张之文运用刘氏桔梗散治疗上焦热证(摘录四川中医)
1.桔梗散的源流
刘氏桔梗散乃“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所制,“如身热、脉洪、无汗、多渴者,是热在上焦,积于胸中,宜桔梗散主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解利伤寒论》)方由薄荷、黄芩、甘草、桔梗、连翘、山栀子、竹叶所组成。细考其方,实由凉膈散减芒硝、大黄加桔梗、竹叶而成。然《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却言:“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之热,便不实者宜之。”故人或谓此方为张元素所创,张教授认为,此实误也。桔梗散主要功效在于辛凉开达、清热宣肺,故为后世温病学家所重视。王孟英在《温热经纬·方论》中称之为清心凉膈散,并对其主治功效作了介绍。
余霖认为此方可退胸膈及六经之热,并倡导再加重用石膏,直人肺胃,先捣其窝巢之害,以之专治疫疹初起之证?。张教授曾指出,余氏清瘟败毒饮即
实由桔梗散、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合成,后人皆谓由银翘散组成,误余氏原意也。再如俞根初、杨粟山等人亦对桔梗散有较多论述。
2.桔梗散的理论基础及方义
张教授认为,桔梗散是轻清宣气法的代表方,轻清宣气是邪气初人气分,用性质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外达的治法。轻者,质轻味薄,能扬散宣通,宣畅气机及透邪;清者,性凉,可凉泻而透邪热。正如何廉臣所说:“兼风者,透风于热外,刘氏桔梗汤(散),加味栀子鼓汤二方最灵而稳。”(《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桔梗散方中桔梗、薄荷质轻宣肺,使邪有出路,由气分透于卫分而出,竹叶、黄芩、栀子、连翘清气,使邪气从气分而化。诸药合用,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其中桔梗能宣肺、利咽、排痰,可做舟辑之品,载诸药上行。如见咳嗽,则宣肺排痰;如见咽痛,则利咽止痛;如见热重,则引诸药人上焦,疏风清热。何秀山在《通俗伤寒
论·发汗剂》按语中言道:“刘河间桔梗汤,君以荷、翘、桔、竹之辛凉,佐以栀、草之苦甘,合成轻扬之良方。善治风温风热等初起症候,历验不爽。”此论可谓精辟。
3.桔梗散的临床运用
桔梗散运用的主要病机是上焦热证,风热郁于肺经。“上焦热无它证者,桔梗汤(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热论》)。一般认为,上焦病证主要见于心肺二系。肺热壅盛,肺气不宣,气机郁滞
则咳嗽、胸闷,痰热互结则咳痰不利;咽为肺之门户,肺热上灼咽喉则咽喉肿痛,咽部灼热感。邪热扰心则烦躁不寐,口舌生疮,口苦,“诸痛痒疮,皆
属于心”,故心火旺盛可见颜面、皮肤疮痈。
①治疗灼口综合征田某,女,47岁。2010年5月7日初诊。舌尖灼热,伴口干、口苦近2年。稍尽辛辣食物则症状加重,舌尖起裂口,外院诊断为“灼口综合征”。自诉已服大量中、西药,效果不明显。现心下痞满,大便干燥,2、3日一行,心烦易怒,少寐疲乏。舌尖红,苔白厚,脉细缓。证属素体阴虚,兼见痰热扰心。先拟清心涤痰。处方:刘氏桔梗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薄荷(后下)、
黄连、炒栀子、槟榔、芦荟、炙远志、砂仁(后下)lOg,桔梗、黄芩、连翘、竹茹、法半夏、茯苓各15g,竹叶、枳实、郁李仁、柏子仁20g,酸枣仁
30g,甘草3g。5月14151二诊:上方服7剂,诸症有好转,白厚苔渐退,大便稍通畅,原方减芦荟、远志,加麦冬、薏苡仁15g。5月21日三诊:上方服7剂,症状明显缓解。四、五诊先后减去薄荷、栀子、竹叶、竹茹、槟榔,加生地lOg,白芍15g玄参、明沙参20g,再服10剂而愈。
(按):灼口综合征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多见于舌部),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的综合征,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患者舌尖红、灼热、口苦、心烦易怒,是心火上炎,煎津为痰,痰热扰心所致。心下痞满,少寐,苔厚,是痰热结于脏腑,脉细缓是素体阴虚。张教授认为,患者正值更年期中,故有一派阴虚火旺之像。清热不能伤阴,养阴不能碍
邪。故先以桔梗散清上焦心火,黄连温胆汤清热涤痰,并加槟榔、芦荟通腑泻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砂仁行气化湿。待热渐去,湿渐化,
逐渐转变为方药重心,终以养阴清热,养血安神而愈。
②治疗风热咳嗽岳某,男,69岁。2009年11月27日初诊。咳嗽2周,咳少量黄痰,咳痰不利。伴咽喉痒痛,流黄浊涕。颜面潮红,时潮热,舌红苔黄偏厚,左脉中取较弦。患者体胖,呈痰湿体质,素有高血压病史。张教授认为此是风热挟同肝热,犯肺而咳。处方:刘氏桔梗散、泻白散、小陷胸汤合方加味。药用:薄荷(后下)、炒栀子各lOg,荆
芥、竹叶、黄芩、法半夏、全瓜蒌、杏仁各15g,辛夷、桔梗、枳壳、连翘、桑白皮、地骨皮、前胡各20g,甘草3g。11月30日二诊:上方服3剂后,咳嗽缓解,咳痰较容易,效不更方,原方减辛夷,加麦冬15g。12月4日三诊:原方再服3剂,诸症基本缓解,脉象依然弦劲,原方减荆芥、竹叶、前胡、连翘、加益母草、车前草、钩藤(后下)20g,牡蛎(另包)30g,麦冬15g。患者后因它疾就诊,言道上方服5剂后咳嗽基本缓解,潮热感也有好转。
(按):患者咳嗽2周,且有咽痒痛,流黄涕,显是外感咳嗽,风热犯肺,故以桔梗散轻泄胸膈肺热,三拗汤宣肺止咳。邪热壅肺,煎津为痰则见胸闷、
咳黄痰、咳痰不利,故以小陷胸汤分解痰热。张教授指出,轻清宣气法往往与分解痰热药物合用,即轻清胸膈痰热,如何廉臣所言:“其轻清气发痰热,
如叶氏蒌杏桔贝汤(蒌壳、杏仁、桔梗、贝母、枇杷叶、冬瓜子、冬桑叶、橘红,叶氏验方),此皆能清化肺气及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俾气分伏热,上能从咯痰而出,下能从小便而出。”(《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张教授指出,小陷胸汤分解痰热效果更佳。古人或言小陷胸汤用于治疗咳黄痰,咳痰不利,实咳白粘痰亦是痰热互之表现,亦可用之。因
桔梗散疏风之力稍弱,此是外感咳嗽,故可加荆芥、辛夷、蝉蜕等疏风清热。又言:“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行”小陷胸汤治痰热互结,咳痰不利,还需
加枳壳、枳实、青皮、陈皮等行气祛痰。外感咳嗽,三拗汤本十分适合,但患者素有高血压,麻黄辛温动阳,故不宜。患者肝阳上亢,血压偏高,则见面
潮红,时潮热,脉弦劲。木火刑金,内外合邪,则咳嗽更剧,故张教授加泻白散平肝泻肺。二诊时咳嗽明显缓解,故减去祛风药,再加益母草、车前草
利水降压,钩藤、牡蛎平肝潜阳。先散风热,再平肝阳,则咳嗽易止。
③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袁某,女,27岁。2010年6月l4日初诊。咽干、咽痛近两年,加重半月。咯粘稠痰,痰色微黄,不咳嗽,咽部异物感,检查发现咽后壁充血,侧索部位少许粘痰。患者素有咽炎史,为阴虚体质,近日口中异味,眼眵较多。舌色不荣,苔薄黄欠润,脉细数。张教授认为此是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当急清热通窍为要。处方:刘
氏桔梗散加味。药用:薄荷(后下)、炒栀子、黄连lOg,黄芩、大青叶、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厚朴各15g,连翘、桔梗、竹叶各20g,甘草3g。6月21
日二诊:上方服5剂,诸证明显缓解,患者诉睡眠一直不好,乃去薄荷、厚朴,加酸枣仁30g,炙远志、石菖蒲1Og。6月28日三诊:上方再服5剂,睡眠有所缓解,咽干,咽痛,异物感基本消失,上方去大青叶、黄连、全瓜蒌、竹叶,加明沙参、麦冬、玄参、丹参15g,酸枣仁45g,继服7剂而愈。
(按):患者咽干痛,咯黄稠痰,苔薄黄,显是风热挟肺热侵犯咽喉所致,故以桔梗散疏风散热,清上焦热。因桔梗利咽效佳,但解毒力量不够,故加用大青叶、枳壳、厚朴行气,瓜蒌仁、法半夏祛痰。二诊时急性咽炎已得到控制,但患者睡眠较差,故加酸枣仁、远志、菖蒲宁心安神。三诊时咽炎已基本缓解,但患者有慢性咽炎史,且素体阴虚,脉细数,故合用麦门冬汤养阴清热。张教授认为,咽炎发作,咽后壁充血时需加大青叶、板蓝根等解毒利咽。而慢性咽炎,后壁黯红者乃邪毒致气血瘀滞,且何廉臣日:“凡用清凉,须防冰伏,必佐活血疏畅,恐凝滞气血也。”(《重订广温热论·温热总论》)故需加丹参、桃仁等化瘀通窍。张教授临床十
分注重患者体质,如本例患者素体阴虚,故常合以麦门冬汤。如是气虚体质,常合以补中益气汤。如是阳虚体质,常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笔者曾见一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身热气虚患者,张教授以桔梗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数剂而愈。
④治疗颜面痤疮段某,女,2l岁。2010年8月6日初诊。近两年来颜面散发红色丘疹,时轻时重,部分丘疹有脓点,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平时出汗多,口干口苦,晨起咽干,时常烦躁,小便稍黄。
苔厚腻微黄,脉弦滑。证属肺卫蕴热,上熏头面,发为痤疮。处方:刘氏桔梗散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薄荷(后下)、桔梗、炒栀子、黄连、白芷、浙贝
母、金银花各lOg,黄芩、连翘、竹叶、桃仁、薏苡仁15g,皂角刺各5g,甘草3g。8月9日二诊:上方服3剂后,口干苦等证缓解,病重药轻,仍宗原法并加重剂量,处方:炒栀子、黄连、浙贝母、白芷、金银花、蒲公英各lOg,黄芩、桔梗、桃仁、赤芍15g,竹叶、连翘、薏苡仁各20g,皂角刺5g,甘草3g。8月13日三诊:上方服4剂,颜面丘疹减少,部分色素沉着变淡,原方减竹叶、皂角刺、蒲公英、变桔梗、桃仁各lOg,连翘、薏苡仁各15g,加丹皮、麦冬各15g。8月20日四诊:上方服7剂,丘疹明显减少,色素沉着正逐渐消退,汗出正常,苔白稍厚,脉微浮滑。因患者要去异地上学,要求服免煎中药,张教授认为患者情况良好,准其要求,处方:桔梗、
炒栀子、黄连、连翘、金银花、砂仁、生地、丹皮、赤芍各lOg,黄芩、薏苡仁各15g,浙贝母、白芷、桃仁各5g,甘草3g。嘱其可服此方10余剂以巩固疗
效。
(按):痤疮,中医习称“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自粉汁”,“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见古人已认
为上焦热重是痤疮的主要原因。故张教授主以桔梗散上焦风热,因桔梗散解毒之力不强,再取仙方活命饮之意,加浙贝母、自芷、皂角刺排脓散结,金银花清热解毒,桃仁活血散瘀,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二诊时症状似有缓解,乃加重原方剂量,再加蒲公英解毒,赤芍化瘀。三、四诊时由于丘疹减少,乃逐步减去、减轻解毒散结之药,加丹皮、生地等凉血散瘀,以奏全功。
河间善用寒凉药治疗外感热证,创辛凉解表法,表里双解法,故后人亦称其为温病学之鼻祖,而桔梗散可算是其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张教授认为,桔梗散为治疗外感热证之祖方,后世之银翘散、桑菊饮、清瘟败毒饮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实际上,张教授临床运用桔梗散十分广泛,远不止上述病种。中医的灵魂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
故张教授认为,临床上凡遇上焦热证,桔梗散可放胆用之,鲜有不效者。
70.,28岁。患者停经40余天,诊为陈旧性宫外孕。刻诊:右侧少腹挛急而痛,触及鸡蛋大小的包块,压痛明显,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伴手足不温,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疲惫乏力,脉沉迟涩弱。
辨证为血瘀气滞,少腹积聚,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9g,茯苓15g,桃仁18g,丹皮9g,炒白芍12g,益母草30g,丹参30g,香附9g,荔枝核9g。5剂,水煎空腹服。右少腹包块缩小,挛痛减轻,惟有阴道小量出血,舌脉同前。仍宗上法,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炒小茴香4、5g,炮姜4、5g,延胡索9g,炒五灵脂9g,制没药9g,川芎9g,当归30g,炒蒲黄9g,官桂4、5g,赤芍9g,香附9g,荔枝核9g。十五剂,水煎空腹服。
71.热药伤阴致“诸胀腹大”作者:高建忠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为"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尽管张景岳说:"热气内盛者,在肺则胀于上,在脾胃则胀于中,在肝肾则胀于下……"但临床上,腹胀腹大而责之于热者,多见于湿热,痰热,水饮蓄热,肠腑积热等热与有形之邪相合者。而腹胀满之症,更多的则责之于寒。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金柜要略》云"腹胀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李东垣更明确地指出:“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因于过服或误服温热药伤及阴液致腹胀满者,尚少见论述与报道。笔者曾误治2例,述之于下,供同道参考。病例1刘某,女,38岁,农民,1998年10月26初诊。自诉头顶闷痛如压10余年,有时连及后项僵硬不适。头顶怕冷畏风,出门喜戴帽,天冷易流清涕,口中和,不喜饮,食冷则胃不舒,大便偏干。察其体瘦,面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辨证为阳气不足,风湿外侵。治疗先予祛风胜湿,以羌活胜湿汤化裁。处方:羌活10g,防风10g,藁本10g,蔓荆子10g川芎15g,荆芥穗6g,白芍12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3剂后,自觉头顶闷痛明显缓解,于是照原方自行配服。10余年顽疾一朝得效,喜不自胜,自以为多服即可除此病根。当服完14剂时,出现脘腹胀满不适,自以为受寒引起,冲服干姜粉1匙。服后脘腹胀满难忍,整日不减,遂第2次来就诊。自诉头顶闷痛,后项不适已全无,惟脘腹胀满难忍,饮食不得少进。按其脘腹胀满膨空。诊其六脉,沉细之象。然察其舌,见舌质红,几近无苔,知其燥热伤阴之故。服干姜后胀满更甚,足证此腹胀与经文"皆属于热"之腹胀相吻合。处方以增液汤加知母,少佐通降腑气之药,调理而安。病例2杜某,女,45岁,干部,2000年月8日就诊。患者劳累后手足、下肢肿胀不适数年,手足常冷,腰背酸困,食多饮多则腹胀,多困嗜睡,大便偏稀,日2次。舌质淡红,苔薄润,脉沉细弱。误辨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治以温阳化水,真武汤化裁。处方:熟附片12g(先煎),茯苓10g,白芍12g,炒白术12g,干姜10g,狗脊12g,防己10g。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诉前药每服药后即觉腹胀不适,且越服越胀甚,现全腹胀满。审其脉象如前,但舌红少苔,细问手足冷尚伴有手足心热。患者将近"七七"之年,天癸始竭,阴阳俱有不足,一味温脾肾之阳,伤耗阴液,阳亦不生。遂改用济生肾气丸化裁调理,渐安。按:无形之热与有形之邪相合,壅滞腹气,致腹胀腹满,此属“有余之证”,“泻之则胀已”(李东垣语)。而温热药伤阴致腹胀腹满,此为不足之证,需滋之润之,清润以复其生化则愈。方书多言有余之证,而少论及不足之证,今记于此,以备一格。
72.反复恶心、呕吐案
王某,男,60岁,24床,住院号:76402。
主诉:反复发作恶心、呕吐5月。
病史摘要:患者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恶心、呕吐不止,呕吐物为进食不久胃内容物,进食后发作,有时口中有苦、酸味,有时腹胀微痛,呕吐后缓解,进食不受影响,体重减轻不明显,双下肢水肿、眼肿、面肿,服药后已消,现余留右侧下肢微肿,右侧肢体不利,2015年8月28日住院治疗。
既往13年前外伤导致右肋骨折史,已愈;颈椎病10年;10年内两次出现右侧肢体不利,诊断为脑梗死,现余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糖尿病9年;高血压5年;颈动脉多发斑块8年;慢性肾功能不全1年余。
入院诊断:(近20种病)1.呕吐原因待查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神经性呕吐?2.大脑动脉粥样硬化3.大脑中动脉狭窄4.高血压Ⅲ级(很高危组)5.高血压性肾病6.体位性低血压7.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8.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9.肾炎综合征10.高尿酸血症11.血脂代谢异常12.脑梗死后遗症期13.颈椎病14.神经衰弱15.干眼症16.白内障17.眼底动脉硬化18.缺血性视神经病19.眼玻璃体浑浊。
治疗经过:西医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扩血管改善肾血流、补充必需氨基酸等常规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曾以五苓散、肾气丸加减等治疗。
补充中医问诊记录:
呕吐,每食入即吐5月,半身不遂10年,已住院24天。
刻下症:住院以来恶心频作,未吐,恶心时汗出,平时汗不多,无盗汗,无身痛,手足不凉,眼胀流泪,头蒙,似醉酒,查两次眼压高,怕吹空调,夏天穿秋裤,有时小腿抽筋,腿沉乏力,恶热不恶寒,醒时流口水,喜凉食,无胃胀,无嗳气,无反酸,不苦,口中和,大便不稀,日一行,小便可,夜尿2次,舌淡红润,脉沉弦细。面色虚浮暗,唇暗。
学生讨论:
学生1:恶心、欲吐,头晕,为少阳,纳好、喜凉食、恶热不恶寒,为阳明,故辨为少阳阳明合病,辨为大柴胡汤证。
学生2:同意少阳;头晕、腿沉、肢肿、流口水、怕冷,太阴里虚寒水饮明显,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方选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
学生3:虽有恶心、头晕,但是口中和,没有口干、口苦,故不考虑少阳;结合头晕、腿沉、肢肿、流口水、怕冷,太阴里虚寒水饮明显,故选吴茱萸汤。
学生4:再查体,患者面色虚浮暗,口气明显,为少阳郁热;舌质嫩,腹诊发现脐上断续的正中芯,左右脐两侧、左下腹压痛,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兼有血瘀,辨方证小柴胡汤合泽泻汤合桂枝茯苓丸。
学生5:虽有恶心、头晕,但是口中和,没有口干、口苦,故暂时不考虑少阳;眼胀流泪、流涎、头蒙,为太阳气冲夹饮,太阴为主;小腿抽筋,津液亏虚失养所致,为芍药甘草汤方证。辨方证:理中汤或吴茱萸汤合芍药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
学生6:穿厚衣,怕风,表证明显,有精神,排除少阴,为太阳表证;头晕、呕吐、目胀,可以用里饮解释,喜凉,腿抽筋——芍药甘草汤,津液不足,阳明热;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越婢加术夏合芍药甘草汤。
学生7:越婢加术夏,不用芍药甘草汤。
学生8: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冯老点评: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对我有启发了。
昨晚查看发过来的案例材料:食后呕吐,又有上热下寒,根据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根据他的症状,首先想到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今天问诊发现现在已经不吐,说明在医院住院治疗有效,但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就不合适了。所以中医看病要看到患者本人,必须亲自问诊。
临床中,呕属于少阳多见,如果主症为吐,则可能属于太阴。呕吐、口水多,口中和,根据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患者太阴明显,怕冷,口中和,很像理中汤证;但是还有头晕、头胀、眼胀,水饮上冲明显,吴茱萸汤还是理中汤?需要继续细辨。吴茱萸汤中有吴茱萸、生姜,有温中降逆作用,对水饮冲逆好一些。
但是,患者能食、食凉,恶热,这是有热,有点矛盾,临床这种病人也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抓主证,呕为主。恶心多为少阳;热有少阳、有阳明、有厥阴。能食多为热,我们判断他是少阳的热,还是阳明的热,还是厥阴的热?综合考虑,用少阳之热解释较好,临床上能用一个病机就尽量用一个病机解释为好。少阳本不欲食,今却能食,说明其胃还不虚,这里体现了小柴胡汤“但见一症便是”,用少阳解释较好,恶心多见于少阳;有眼胀,饮上犯,头晕也是,说明夹饮,属太阴。因此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六经尽量简化,能用一经解释问题就用一经,本案少阳为主,再加一些太阴温化饮的药,用小柴胡汤加吴茱萸即可。患者目胀,水饮为主,吴茱萸治疗这种水饮上逆为主。目胀,我们根据越婢加半夏汤——“目肿如脱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可见这个水饮导致的眼胀是半夏证,小柴胡汤里面含有半夏了,我们加吴茱萸即可。
胡老喜欢加石膏,和吴茱萸一起治疗顽固性头痛头晕,我们看他烦躁不明显,可以先不加石膏;有肿,可以加茯苓;头痛、烦躁。本案柴胡、黄芩清热,暂时不用石膏,因为以寒饮为主,用药太凉则不适合化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服之。”
方证对应,每个药都要对应起来,必须有是证才用是药,不对应则不见效。理解方证对应,各种病只要见效都是方证对应,时方也是方证对应。
学生提问:
1:本案为什么没有辨太阳?
呕吐,有热而能食,能用一经解释,就不要用两经。本案上热考虑少阳为好,经方认识半表半里是最后才认识到的:不在表、不在里,则在半表半里。发汗吐下后疾病没好,所以考虑是半表半里,而愈。有无表证,只有一点汗出不能看作表证,身痛、汗出、恶风,考虑表证。汗更倾向于上热,有轻微的上热,或轻微的表证,两个因素都有。本案也无恶寒,故不考虑表证。
2.气上冲是否一定有表证?
本经解释,降冲逆为桂枝的特异性功能。虽然麻黄、生姜都解表,但是不备降冲逆作用,可见降冲逆是桂枝的一个特能,桂枝除了解表作用,还有一个降冲逆的作用。经方治疗冲逆,是缓解冲逆,不一定是压制。
气上冲也不一定都是表证,小半夏汤也治疗气上冲——呕吐;吴茱萸汤也治疗气上冲,这些是里虚寒的气上冲。气上冲表证常见,但是关键仍是先辨六经。
3.下肢水肿,要不要加利饮药?
他水肿轻微,不是很重,而且,主要我们主张用药先要简单,大方向正确即可。这个方子含有一些治疗水饮的药,加苍术、茯苓也可以。
最终辨证结论与处方:
辨六经: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小柴胡合吴茱萸加苓术汤证
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6g,吴茱萸10g,茯苓15g,苍术12g,生姜15g,大枣20g。
反馈:2015年9月17日托人询问主管大夫,周四晚上开始服药,周五晚上就出院了,服一剂,恶心好一点,其余改善不明显,继续服药。
整理者个人学习体会:
本案不太典型,六经辨证出现了分歧,主要是上热的考虑,是饮郁化热的阳明,还是半表半里的热?其中涉及半表半里之上热的判断:半表半里上热不一定都是口干口苦,本案不典型,热表现为身热、食欲好,看似与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矛盾,其实,我们要抓住病机,少阳病本质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邪气在半表半里一般波及胃肠,会恶心、不欲食,但少阳的上热也可以消谷,要灵活来看。总之,六经病提纲主要为我们概括了六经病主要症状,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症状列举全面,我们需要根据提纲、辅助提纲,看到六经病本质,即八纲,进而拓展到同一病机下面更多的症状,这样通过“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可以应变临床千变万化之症。
73.水肿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案
作者:朱梦龙
高某,女,42岁,宝鸡,2014年9月2日来诊
双下肢肿1月,疲劳后加重,自汗、盗汗,肩膀和膝盖发凉,手足心稍热,月经量少,口苦,吃东西时觉口干,平时口不干,纳可,小便不频,大便2日一行,苔白脉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12mmol/L左右。
六经方证分析
从病性来看,患者口苦、吃东西口干、盗汗、手足心热,属于上热之象,肩膀膝关节发凉,属于下寒之象,病性寒热错杂;从病位来看,无明显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等太阴之象,无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表证,依据排除法,结合口苦为半表半里热郁之象,当在半表半里;结合患者双下肢肿、月经量少,为血虚水盛之象,故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兼血虚水盛。
患者口干口苦、肩膀膝盖发凉、大便2日一行(为津液亏虚之“阳微结”),自汗盗汗,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方中以甘草干姜汤理中气以复津液,针对大便干;桂枝、甘草调营卫以解外邪;花粉、牡蛎润燥,针对口干;柴胡黄芩解热除烦,针对口苦;胡老应用此方常加生龙骨,即合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以很好的针对太阳阳明合病之盗汗等症,又龙骨镇静安神,亦可有心烦、失眠等等情志方面疾病;合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针对水肿、月经量少。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温两服。
2014年10月14日复诊:下肢肿已,偶尔坐车很长时间才会肿,平时不肿,肩、关节膝凉已,自汗、盗汗已,口苦已,后头颈部皮疹痒,继予桂枝加荆防白蒺藜合薏苡败酱散加花粉汤治疗皮疹。
按:胡希恕先生始终理会读《伤寒》,最终悟出148条小柴胡汤实则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误,此条与厥阴病提纲十分符合,故当为厥阴病,临床应用上主要依据“三对半”即原文中: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然而,临床疾病复杂多变,每每合病或有兼夹痰瘀食积,则表现在每一例患者身上,症状则不那么典型。例如本案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表现该为“四逆”,然而患者不但没有四逆,反而“手足微热”,如能掌握本方证本质,病位为半表半里、病性为上热下寒,那么在临床中进而可以引申、扩大应用。患者虽手足热,但肩膀、膝盖发凉,故仍为下寒之象,实则与四逆病机相同,故而应用,效如桴鼓。
74.男,76岁。2010年4月13日初诊
患“前列腺增生”10余年,尿细、尿不畅。近1周尿不畅加重,伴尿痛、尿不尽,小便时常有大便出,夜尿4~5次,口中和。舌苔白微腻,脉沉细。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甘姜苓术汤合当归赤小豆散合蒲灰散去滑石加薏苡仁、血余炭、桑螵蛸证。处方:苍术18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炒蒲黄1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血余炭10克,桑螵蛸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0日二诊:诸症减轻,小便较前畅利,进餐后尿频明显,小便时已无大便出,但仍有想要大便的感觉,夜尿3~4次,无明显汗出。舌苔白,脉沉细。上方加益智仁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7日三诊:尿不畅明显好转,尿痛渐不明显,中午及晚餐后尚有尿频,口干不明显,夜尿2次。舌苔白,脉细。上方去生薏苡仁,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1日四诊:近来除尿细外,无明显不适,口中和,睡眠易醒。上方加菖蒲10克,7剂,水煎服。嘱服完7剂后即可停药,怡情养生。
▎体会
淋证,习惯有“五淋”之分,虚则补益,实则清利,此为常用治法。而从寒湿论治者,方书载之较少。本案中,冯世纶着重从寒湿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关于甘姜苓术汤方证
甘姜苓术汤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冯世纶将本方证归于太阴病,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也指出本方证的辨证要点为“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所说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一病理性名词,意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理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正如日本人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所说:“‘小便自利’犹曰‘不禁’。术、附子、茯苓皆治小便不利、自利,犹桂、麻治无汗、自汗。”冯世纶临证常以本方治疗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推而广之,小便异常病变,如尿频、遗尿、尿不尽、尿不畅等,如属寒湿内滞,口中和者,即使无腰酸、腰痛,冯世纶也多以此方治疗。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并且通常会合用治疗太阴病“诸疮有痈脓恶血者”之赤小豆当归散。
≡关于蒲灰散方证
蒲灰散方证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2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本方证方书少有论及,冯世纶将其归于阳明病,认为蒲灰散具有治疗湿热下注致小便艰涩不利或见尿血者。蒲灰散由蒲灰和滑石两味药组成,药房中不备蒲灰,冯世纶常以蒲黄代替。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上有口中和,下有尿频、尿不畅、大便时出,舌苔见白腻,脉见沉细,一派里阴证,辨为太阴无疑。但近1周新增尿痛,仍考虑合有阳明里热。故辨六经属于太阴、阳明合病。首诊方选用甘姜苓术汤合当归赤小豆散,祛太阴寒湿,通利小便。舌苔白微腻,方中选用苍术而未用白术。合蒲灰散,清利阳明湿热,方中未用滑石而代以生薏苡仁,且辅以血余炭。加桑螵蛸者,意在收摄。二诊加益智仁,加强温化收摄之功。三诊去生薏苡仁,减小清利阳明之功,因尿痛渐减。四诊加菖蒲意在化湿,也在安神。前后四诊,处方井然有序,收效也在意料之中。
或问:“甘姜苓术汤和五苓散同治尿频,二方证有何区别?”答曰:“一治太阴,一治太阳、太阴、阳明合病,阴阳自有不同,何须细加鉴别!”
75.倪某某,男,60岁。2009年2月23号初诊。咳喘反复发作3年,复发3天。
初诊:患者于3年前患咳喘,被诊为支气管哮喘,用西药解痉平喘后缓解。此后反复发作,用平喘药均有效。3天前咳喘又发,不能平卧,先后在多家医院用中西药物治疗,咳喘不能缓解。刻诊:喘咳重,咳甚则少腹拘挛疼痛,咯痰少,或见少量白黏痰,目胀头痛,口干苦多饮,大便日三行,能成形,小便调。舌淡红,苔白微剥,脉弦细。有银屑病病史50年。六经辨证为外邪里饮化热,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越婢丸合射干麻黄汤加苍术桑白皮汤方证。处方:
生麻黄10g,清半夏15g,苍术10g,紫苑10g,冬花10g,细辛6g,五味子15g,生石膏45g,桑白皮10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15g。水煎服。
服药后45分钟,患者即喘憋大减,能平卧,不需吸氧。继续服药6剂,喘憋完全缓解,遂停药,此后半年咳喘未发。
二诊(2009年9月21日):3天前因接触装饰用涂料诱发咳喘,因上次中药效果显著,遂照方自服,咳喘稍减,今日来诊。刻诊:咳喘胸闷,不能平卧,喉中有痰,咯之不出,咳甚则头痛,汗多,口干多饮,畏凉。舌淡红,苔白根腻,脉沉弦细。考虑外邪里饮化热,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桑白皮生石膏方证。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清半夏30g,厚朴10g,茯苓12g,炒苏子10g,桑白皮10g,生石膏4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9年9月28日):服上方后咳喘明显减轻,已能平卧,喉中黏痰消失,无头痛,汗出少,仍有口干,心烦,原有银屑病有加重趋势,皮肤瘙痒重。舌尖红苔白,脉弦细。太阳阳明合病,属大青龙加生苡仁败酱草赤小豆当归白蒺藜荆芥防风汤证。处方:
炙麻黄15g,桂枝10g,杏仁10g,生石膏45g,荆芥10g,防风10g,生薏仁18g,败酱草18g,赤小豆15g,当归10g,白蒺藜15g,炙甘草6g,生姜15,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
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载:“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指出饮热郁肺的肺胀症状和治法。“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则论述了寒饮挟表邪咳逆上气的证治。本患者初次就诊时,既见痰浊内蕴咳痰喘症状,又见口苦口干多饮之热象,且最有特征性的症状是目涨显著,这与越婢加半夏汤方证所述“目如脱状”有吻合之处,遂以越婢加半夏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治之,收桴鼓之效。第二次发作时再服前方不效,六经辨证同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但具体的方证发生了变化。患者除咳痰喘外,又有畏凉,多汗,太阳表虚证存在,口干多饮,表明里饮有化热迹象。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再以半夏厚朴汤化里饮,再加生石膏、桑白皮清热。方证对应,故再收佳效。三诊患者咳喘明显减轻,喉中黏痰消失,但皮肤瘙痒重,心烦,口干。皮肤瘙痒属湿在表明显,心烦,口干,为里热。太阳阳明合病,外寒里热,故表里同治,为大青龙加生苡仁败酱草赤小豆当归白蒺藜荆芥防风汤方证。同属表里合病,但因寒热不同,虚实有异,表现为方证不同,自然择方有别。经方方证辨识之妙,需从细微处着眼,由此可略见一斑。
76.黄连阿胶汤用验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原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303条),此方组成为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黄煌老师经常用此方调治内、妇科常见疾病,屡收良效。现收侍诊过程中所录部分验案,摘录一二,以飨读者。
1烦躁失眠案
患者薛某,女,62岁,1997年4月3日初诊。主诉烦躁不安,夜不通寐月余。其后背自觉有蒸笼感,伴有头晕、耳鸣,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矢气多,舌质干,有裂纹,脉细数。继往患者有胆结石病史。此患者失眠乃因烦躁而起,且在失眠的同时伴有头晕、耳鸣、大便干结等症状,其舌质干,有裂纹,症属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之失眠。治疗既不可清热平肝,亦不可潜阳温肾,而宜用养阴清热之黄连阿胶汤。拟方黄连3g,黄芩6g,白芍12g,阿胶12g(烊化),党参12g,生甘草3g,山栀10g,生鸡蛋1枚(冲)。服以7剂,烦躁自除,夜寐乃安,且胃中嘈杂亦有改善。继服药半月后未再复发。
2崩漏案
朱某,女,48岁,有糖尿病史10年。1997年4月月经净后复来,淋沥不尽,专科医院欲作诊刮,遭拒绝,改服中药。此时月经已经半月未净,色暗红,挟有血块,患者睡眠障碍,每夜仅3h左右,头昏,口干苦,舌质红苔剥,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有痞闷重压感,按之疼痛。用黄连3g,黄芩12g,白芍12g,阿胶15g(烊化),生地30g,生甘草3g。2剂而血止,睡眠也好转。后常服此方,血糖值亦趋正常。
3失语案
朱某,80岁,1998年5月头晕头痛,自服止痛片无效来诊,形体消瘦,面色虚浮,而舌质红绛无苔,嘱CT检查,经医院检查发现两处脑梗塞,即入院治疗,经使用抗凝、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近1月,无明显疗效,进一步发展为失语,遂改服中药。其舌质依然如故,思维尚清晰,但无法言语。询得患者食欲全无,入夜难寐,整日焦躁不安,给与黄连阿胶汤加生地、麦冬、甘草,1周后复诊,睡眠改善,烦躁明显好转,食欲也增加,又以此方续服半月,能简单言语。后持原方回归故里无锡。
4讨论
心肾不交,阴虚阳亢所致之烦躁是应用黄连阿胶汤的重要指征,以上3则验案病情不一,表现各异,但均出现了烦躁症状。案1患者烦而焦虑,心下痞;案2患者烦而月经不调,出血不止;案3患者烦而失语。以上3者表现为烦躁不安的同时多见精神萎靡,脉细数,舌红少苔,且有入夜烦躁,而白昼稍安的特点。前人认为此烦躁是为少阴病烦,乃君火热化为阴烦,非阳烦也。黄连阿胶汤乃少阴泻心汤也,黄煌老师归纳黄连阿胶汤方证如下:①心中烦,不得眠。②出血倾向或诸血证。③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头昏,小便短黄,口舌糜烂。④心下痞,腹痛。⑤舌质红或深红,苔薄黄或花剥、起裂,脉细数。本方应加减应用,治疗血证时,黄老师多与大剂量生地30~60g配用。生地味甘,性微寒,生地、阿胶、甘草配用,其凉血止血,养阴清热的作用尤佳。除此方外,生地还可用于黄土汤、胶艾汤、内补当归建中汤、薯蓣丸等方,有止血滋阴之功。临床伴有心下痞,不思饮食者,可加用党参、半夏,寓半夏泻心汤之苦辛通降之意。如伴有心悸、心慌者,则常与炙甘草汤合方。而火邪上炎较盛者,可加重黄连、黄芩用量,还可加用栀子、连翘,乃与黄连解毒汤合方之义。黄煌老师除用此方治疗以上病证外,还曾用此方治疗消渴、热痹、热痢、头痛等患者,在此就不一一细述了。
77.岭南经方论坛讨论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功用】解表清里,退热除烦。
关于大青龙汤的主证,《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
而陆渊雷先生则认为:大青龙汤主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多口渴一证。这一点值得讨论。
【方证要点】1、外寒内热证:以发热无汗,不拘急而烦躁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兼咳,肌肤粟起,脉浮紧。2、常用于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鼻出血、眼目疼痛、烂睑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进行性皮肤病性浮肿、崩漏、卒中闭症、汗腺闭塞症等属于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者。3、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点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注意事项】1.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绝对不可使用。临床应用中,服药一定采用分次给药,根据汗出情况决定服药次数。不管症状缓解如何,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一般不宜服用第二剂。一定不可和西药发汗退烧叠加使用,以免汗出亡阳。2.出现漏汗不止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甚则四逆汤救逆。3.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
【类似方证鉴别】1、大青龙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都可以治疗外寒内热证。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重而里热轻,故而以无汗烦躁为主症,故重用麻黄以解表,为仲景发汗之最重剂;而麻杏甘石汤证是表寒轻而里热重,故而以汗出而喘为主症,故重用石膏以清热。2、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都可以治疗外寒内热证。大青龙汤证用于体格壮实,正气充足者,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用于体格虚弱,不耐发汗,正气虚弱者。3、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都可以治疗发热恶寒,身疼痛。大青龙汤证表寒重,故而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为主症;而小青龙汤证表证轻,故而以咳喘、干呕等水饮症状为主。
【原文】《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余瀛鳖医案: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下面是个经典误治案例,不用姜枣,不交代注意事项,误之源,慎之!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
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讨论
《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8条中已明言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大青龙汤的主证,而第39条中所述脉证,上述四项,无一项具备。为何可用大青龙?
78.女,7岁。脘腹绞痛7—8天。医诊蛔虫病。先以西药驱蛔杀虫其痛愈剧,后以中药乌梅汤加减3剂痛亦不减。细察其证,脘腹绞痛,时见包块起伏,恶心吐涎,纳食全废,体瘦肢厥,舌苔白,脉紧而数大。
综合脉证,思之:腹痛,脉紧数大者,蛔虫病也;毒药不止者,脾虚也。正如《金匮要略》所云:“问日: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日: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处方:甘草15克,大米12粒,蜂蜜10克。另服驱蛔糖代铅粉。
服药1剂,痛止,次日便出蛔虫35条,愈。
79.女,60岁。1月4日初诊。
患者近日因情志不遂而心烦不宁,坐立不安,整夜不能入寐。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瞤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周身乏力,小便涩赤,大便干结。舌绛、苔白腻、脉沉弦。
辨为肝郁化火,痰热扰心之证。治以疏肝清热,化痰安神之法。疏方:
柴胡18g、黄芩10g、半夏20g、栀子10g、陈皮10g、竹茹20g、枳实10g、炙甘草10g、党蔘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8g、天竹黄12g、豆豉10g、大枣12枚。
服药七剂,心烦、口苦、头眩症减,每夜能睡四小时。惟觉皮肤热痛,二便少,舌苔白、脉沉。守方再进五剂,烦止寐安,诸症霍然。
刘老开出的汤方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了龙骨、牡蛎、栀子、豆豉、枳实、陈皮等。看来患者的心烦不寐乃烦惊不寐,惊则气上,气上则乱,乱则心神不敛,心神不敛是使用龙骨、牡蛎的时机。
80.男,49岁,编辑。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烦甚时必须立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大声喊叫,方觉舒畅。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入寐,昼则头目昏沉,萎靡不振。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红艳,格外醒目。切其脉弦细而数。
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黄连12g、黄芩6g、阿胶10g(烊化)、白芍12g、鸡子黄2枚。
此方服至三剂,便能安然入睡,心神烦乱不发。续服三剂,不寐之疾,从此而愈。
81.男,35岁,农民。自述素患梦遗失精,婚后每次行房,阴茎虽然勃起如常,但经久不得泄精,双方不能得到最大快感。更苦于不能受孕生殖_o结婚5年,其妻不得怀孕,举家颇为焦虑。有时行房时用手挤压也不能遂愿,大伤脑筋。患者形体消瘦,面憔少华,头晕目舷,心烦少寐,且易动怒,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稍弦。证属阴精亏损,虚火妄动,方用茯菟丹柴知柏地黄汤加减(菟丝子、枸杞、熟地、山萸肉、茯苓、黄柏、知母、丹皮、柴胡、黄芩、酸枣仁、怀山药);且服l剂。服5剂后,告说行房已有少量精液溢出;继服5剂,近于常人;3个月后,告说其妻已怀孕两月有余了。
82.女,23岁。已婚,职工。时值盛夏,汗出如血,内衣红染,历时月余。患者惊惧,夜不能寐,且心烦易怒,口渴,神疲,经期汗出尤剧视其舌红,苔薄黄而干,切其脉洪数而软。此乃热郁血分,暑伤气分,暑热相搏,气血逆乱,致汗出如血。法当凉血养阴以泻心柔肝,清热涤暑以润肺益气。方选犀角地黄汤与清暑益气汤加减o服药3剂后,汗_出减少,其色已淡。原方晒参易为党参;继服3剂而康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
83.女,20岁,学生。初诊日期:8月16日。闭经4个月。患者18岁月经初潮,初潮后即月经不调,周期错后60~90天不等,但经量较少,色鲜红,质薄,经期3天左右。此次闭经已4个月,伴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而就诊。查体:形体消瘦,舌质嫩红,苔少,脉弦细略数;两乳房发育较小。B超检查:子宫水平位,48mm×40mm×31mm大小,内膜线欠清晰,双侧卵巢显示不清。。中医诊断:闭经(肾阴虚);西医诊断:闭经(性腺功能低下)。
中药方:熟地25g,生地25g,当归15g,白芍25g,女贞子50g,旱莲草25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茯苓25g,山药25g,山萸肉15g,陈皮15g,五味子15g,益母草50g,鸡血藤50g,甘草10g。水煎服。方中熟地、生地、当归、白芍、茯苓、山药、山萸肉既补又泻,滋补肝肾,补而不滞;女贞子、旱莲草滋肾养阴;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填精养血;陈皮理气和中;益母昌、鸡血藤补血养血,活血通经;甘草调和诸药。(2)西医治疗:同典型病例一。本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84.张海瑞无感冒,腰窜疼,怕凉,尿频,小腹有点胀,大便稀,舌淡白有齿痕,脉沉缓;阑尾炎,病史湿邪流注:在,腰间
肾着汤合四逆,加祛风除湿通络:川乌,阑尾:败酱草
85.肾虚的治疗方法
一、治肾阳虚。常见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或萎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性功能衰退,水肿,舌质淡等症状。
方用:
补骨脂3两=90克熟地3两=90克狗脊3两=90克
枸杞子3两=90克续断3两=90克杜仲3两=90克
胡桃肉3两=90克鹿角片3两=90克(一副共八种药味)。
二、治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等症状。
方用:
熟地3两=90克狗脊3两=90克枸杞子3两=90克
续断3两=90克杜仲3两=90克胡桃肉3两=90克
炙龟板5两=150克炙女贞子3两=90克(一副共八种药味)。
三、用法:水煎煮。一日二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服。
四、鉴别诊断肾阴虚和肾阳虚。
中医学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是脏腑阴阳的根本,为生命之源泉,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将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如何诊断肾阴虚和肾阳虚,中医认为可以从舌象、精神、寒热、病痛、面色进行鉴别诊断。
1、观舌象:阴虚者,舌质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质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2、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畏寒肢冷,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泣。
3、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4、观病痛:阴虚者,腰酸绵绵;阳虚者,腰部冷痛,遇寒加剧。
5、观面色:阴虚者,两颧红赤,眼脸呈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86.女,47岁。患者咳嗽,咯吐脓痰反复发作1年余,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近1周来,咳嗽,咯大量黄粘痰,纳差,口干不欲饮,胸闷,晚上身微热,恶寒,苔白腻厚,脉沉细滑。
证属痰饮阻肺,郁久化热,治以化痰清热,与千金苇茎汤合桔梗汤加减;
鲜苇茎30克,生薏苡仁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苏子l0克,竹茹6克
上药服六剂,咯痰减少,身热,恶寒消除。原方加减服1月,咯痰基本消失。
87.女,36岁。患者音哑、咽喉肿痛半年多。伴咽喉痞闷,大便偏干,小便自调。舌苔薄白润滑,脉浮。
证属寒遏阳郁,经脉不利。治当散寒开结。
半夏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服药6剂后,咽喉肿痛及痞闷明显减轻,已能发出声音但不清晰。上方加竹茹6克,又服6剂后,音哑已除,说话声音如常人。
88.男,74岁。患者突然小便癃闭,当地医院导尿多次,均因剧痛末成,乃行膀恍穿刺,排去尿液后,转中医诊:按其少腹硬满拒按,小便癃闭,大便十余日末行,身热38℃,弛张不退。
处方用桃仁承气汤加滑石、木通、车前子。
1剂即大便下如羊矢,小便也涓滴而下,但不通利。再服一剂,二便皆畅。
89.女,26岁,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医院多次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转中医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小便少,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朮、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90.男,46岁,患者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个月多。症见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
据证分析:患者操劳过度,气血虚损而致胸痹,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
处方:党参30g,大枣15g,炙甘草10g,生地黄g、麦冬g、阿胶各20g、生姜、桂枝各5g,火麻仁6g,3剂,日1剂。取38度白酒40m1与水同煎,阿胶样化。
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g,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末复发。
91.男,33岁。9月18日初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年,屡治疼痛不解,食后脘痞,身倦肢酸,食少便溏,渐致心慌气短,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细迟
脾胃虚弱,中阳不运,生化乏源,心失温养。法当温中益气,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水煎服,日1剂。一服药9剂,诸证悉除,心率72次/分,心电图正常。
按语:脾胃属土,为后天生化之源。土虚,化源不足,心失温养,则心慌气短。黄芪建中汤温中益气,缓急止痛,使中气健、化源充,则心有所养,心悸自除。
92.
九仙散所治乃久咳伤肺,气阴两亏之证。肺主气,久咳不已,每致肺气耗散,肺虚不敛,必致久咳不愈,甚则气喘;肺外合皮毛,肺虚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故见自汗;久咳既伤肺气,亦耗肺阴,肺阴亏损,虚热内生,炼津为痰,故痰少而黏;脉虚数,是气阴耗伤之象。治宜敛肺止咳,益气养阴,兼以降利肺气,化痰平喘。方中罂粟壳味酸而涩,入肺经而善于敛肺止咳,用量独重,故为君药。配伍五味子、乌梅两者亦为酸敛之品,均能收敛肺气,生津养肺,可助君药敛肺止咳之功;人参益气生津而补肺,阿胶滋阴养血而润肺,可两补肺之气阴,俱为臣药。款冬花、桑白皮降气化痰而止咳,桔梗宣肺祛痰以止咳,贝母润肺化痰以止咳,四药合用,化痰止咳,利气平喘,故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之功。
配伍特点:一是收敛固涩与益气养阴兼顾,但以敛涩为主;二是敛降之中寓以升宣,而以敛降为主。
93.男,53岁。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
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服七剂而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按语]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支饮为患。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之职。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寒邪,兼以平喘;干姜、细辛温肺胃,化水饮,兼能辅麻桂以散寒;半夏涤痰浊,健胃化饮;五味子滋肾水以敛肺气;芍药养阴血以护肝阴,而为麻桂辛三药之监,使其祛邪而不伤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水饮去,肺气通畅则咳喘自平。
94.男,36岁。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每逢冬季则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脉来弦缓,舌苔色白。
参合上述脉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方用:桂枝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7枚、附子9g。
服五剂,胸满气短诸症皆愈。
[按语]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胸为阳居人体高位,为心肺气血之处,乃清灵阳和之地。若胸中清阳不足,则阴乘阳位,而使心肺气血不利,故见胸满与疼痛。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本方为《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补心胸阳气;生姜、大枣随之调和营卫气血;去芍药者,恐其酸苦敛阴,反掣桂枝温通之肘也;加附子者,辛热气厚,力雄性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临床用于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的心脏病“胸痹”,有较好的疗效。
95.女,60岁。1月4日初诊。患者近日因情志不遂而心烦不宁,坐立不安,整夜不能入寐。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瞤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周身乏力,小便涩赤,大便干结。舌绛、苔白腻、脉沉弦。
辨为肝郁化火,痰热扰心之证。治以疏肝清热,化痰安神之法。疏方:
柴胡18g、黄芩10g、半夏20g、栀子10g、陈皮10g、竹茹20g、枳实10g、炙甘草10g、党参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8g、天竹黄12g、豆豉10g、大枣12枚。
服药七剂,心烦、口苦、头眩症减,每夜能睡四小时。惟觉皮肤热痛,二便少,舌苔白、脉沉。守方再进五剂,烦止寐安,诸症霍然。
[按语]《灵枢·营卫生会篇》云:“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言人之寤寐与营卫气血阴阳的循环转运有关。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今之治不寐一证,多从心神论治,鲜从气机运转角度考虑。殊不知少阳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抑郁不遂,使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达,则阳不入阴而导致不寐。可伴有口苦、头眩、胸胁痞满脉弦等肝胆气机不利之证。又气郁日久,必化火伤阴,炼津成痰,痰火上扰心胸,而使不寐加重,烦躁不宁。本案出现肌肤疼痛,瞤动,乃气火交阻,痰热内扰,有动风之象,治疗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原则,一疏肝开郁为大法,兼以清火化痰,安神为佐。本方由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胆汤三方加减而成,用小柴胡汤以疏利肝胆气机;栀子豉汤则清热除烦;温胆汤而化痰安神。俾枢转气活,热退痰化,则一身之气机通利,营卫气血相贯如环,阳入于阴,神敛于心肝,则人自寐也。
96.男,43岁,干部。患阵发性头痛10余年,
近2个月加重,前来就诊。
10余年来,每日下午2时左右开始头痛,持续数小时后方
可缓解,痛时伴有眩晕、恶心、心烦等。经服中、西药效果
不明显。近2个月来逐渐加重,发作时以巅顶、后头部疼痛为主,剧烈难忍,不能正常工作,服用镇痛药后仍不能缓解。观其体态胖大,颜面潮红,查其舌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数无力。
辨证:肝虚生风风热头痛。
治法:养阴清热,活血祛风。方
药:生地50g,吴萸5g,川芎15g,黄芩15g,羌活15g,
龙骨50g,牡蛎50g,夏枯草10g,菊花20g。水煎服,每日l剂。
治疗经过:服药3剂后,自觉眩晕、恶心明显好转,头痛
亦缓解。8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于上方去羌活,加山楂片20g。
共服药12剂,基本痊愈。追访5年未复发。
97.女,52岁。以发作性眩晕3日就诊。
该患1年前患突发性眩晕,西医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经治疗好转。3日前因劳累、动怒复发。现症头晕目眩,头部不敢转动,动则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有强烈的恐惧感。经用西药阿托品、安定、培他定等,未见明显好转。查其舌
红、苔黄、脉沉细数无力。
辨证:肝郁气滞,肝风内动。治则: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15g,钩藤15g,龙骨50g,牡蛎50g,牛膝15g,龟板20g,代赭石20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茵陈20g,玄参15g,甘草10g,川楝子15g,
生地20g,白芍上5g。水煎服。每1.5日1剂。
治疗经过:服药1剂即明显缓解,已能坐起进食。2剂后
可下地行走,已无恶呕之症,只是不敢突然转头,守方连服
5剂,诸症悉解,调养几日后上班工作。
98.女,34岁,以3年来经常失眠为主诉就诊。该患3年前因与婆母口角,心情抑郁,后发生失眠、多梦,
逐渐加重。现症头晕、乏力、消瘦、纳呆、烦躁易怒,每日睡眠4—5个小时,且多梦,醒来颇觉疲乏。查其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左关弦。细观其头部有轻微的不自主颤功,
再查其双手也不停颤动,追问其病情,自诉手足经常“抽
筋”。
辨证:虚风内动,热扰心神。治法:疏肝健脾,安神熄风。
方药:党参15g,清半夏15g,天麻15g,钩藤15g,石决
明30g,灵磁石30g,柴胡15g,白芍10g,甘草10g,
茯苓15g,当归15g,白术15g,丹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以铁锈水浸药后再煎。
治疗经过:服药3剂后,自觉诸症见轻,但失眠仍无明显好转。上方去天麻、钩藤,加夜交藤15g,元参15g。继服3剂。自诉睡眠明显好转,头晕、乏力见轻。守原方加减,共服药20余剂,诸症悉解,健康如初。嘱其调节生活节奏,保持心情愉快,遇事不急不躁。患者遵医嘱,至今健康。
99.男49岁,形体中等。12月10日初诊。
胃脘胀满半年,时有恶心,胸闷叹息,睡眠差,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西药无效。苔白,脉弦。
处方:柴胡12枳实20白芍30半夏10厚朴15茯苓20苏梗10干姜5大枣20甘草6五副水煎服。
结果:五副药后,胃脘胀满大轻,再进十副后无其它不适。
100.女,62岁,干部,12月18日就诊。
该患自觉腰酸乏力已5年之久,每逢感冒劳累和受寒凉后,
腰痛反复发作,并且日益加重。近1个月来出现呕吐恶心、
不思饮食、腰部酸痛、形寒肢冷、周身乏力、浮肿尿少,尤
其是夜间尿频、尿少,每日尿量仅300ml左右。伴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双目干涩、皮肤瘙痒、
大便干结。遂求中医诊治。诊见形体中等、营养欠佳、眼睑
浮肿、面色觥白虚浮、精神疲惫、肌肤欠润、唇甲苍白、下肢浮肿、呕吐频作,舌质淡、少苔,双脉沉细数。
辩证:①关格、脾肾阳虚证,浊邪侵犯中焦;②虚劳,气血两虚证。
拟以健脾益肾、止呕降浊之法治疗。处方组成:黄芪25g,
党参20g,茯苓20g,砂仁20g,仙茅15g,半夏10g,白
芍15g,藿香15g,竹茹10g,泽泻15g,甘草10g。水煎
服,每日1剂。药进7剂,恶心呕吐减轻,仍然尿少、大便
于结,继续内服中药,前方加白茅根20g。同时给予中药水煎剂高位保留灌肠。处方:大黄25g,牡蛎20g,当归20g,
槐花20g,附子10g。每日1剂,水煎外用灌肠,保留时间
越长越好。以此法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呕吐消失,
浮肿明显减轻,尿量增加,舌脉无明显变化。
调整中药处方:黄芪25g,党参20g,茯苓20g,砂仁10g,山萸肉20g,
白芍20g,当归15g,佩兰15g,藿香15g,肉苁蓉15g,
泽泻15g,甘草15g。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日l剂。
继续前方保留灌肠。以此法坚持治疗1个月,诸症基本消除,
恶心、呕吐消失,浮肿消退,精神和体力状态均有所改善,
食欲渐增。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双脉沉细。精神状态恢复,
并能操持家务。随访1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