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重投“数字农业”,拼多多“农云行动”为农业产业带助力。
作者 | 正敏 编辑 | 鹤翔
出品 | 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近日,拼多多宣布启动“农云行动”,以发掘全国范围内的优质农产品为前提,集中投入各类优势资源,打造100个极具韧性与竞争力的数字化农产带。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带规模小且散、品牌缺乏、市场反应慢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产品的产量规模与品质正不断提升。对于农户来说,为产品找到好销路、卖出好价格,将产量转化为销量,辛勤劳碌才算有了收获。
反观消费侧,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口感有了更高要求,愈发关注品种与产地,也希望价格更优、选择更多。
消费者农产品选购因素 图源: 艾媒咨询
基于独创的“农地云拼”模式,拼多多近年来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成一个农产品产销直联的大市场。
本次“农云行动”的落地,是其助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拼多多在“务农”道路上已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云经验”。
01 云南蓝莓“拼”出云南
如何从小众水果晋升“果圈”新网红?
「零售商业财经」了解到,云南作为拼多多“农云行动”第一站,所聚焦的正是云南蓝莓、沃柑等初具规模的农特产。此前云南雪莲果、人参果等在平台上“卖爆”的秘诀,恰恰成为了帮助其实现“从1到100”跳跃的关键。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就云南蓝莓而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赋予了其果实硬度好、甜度高、糖酸比适度、品质好等特点。
2002年以来,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先后从国内外引进88个蓝莓品种进行栽培研究,筛选出了13个优良蓝莓品种,并且根据云南的气候类型与不同蓝莓种类的生长表现,把云南蓝莓产业划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产区进行种植。
通过优良品种的区域化配置,云南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蓝莓上市,截至2021年底,云南全省蓝莓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约4.5万吨,这些都为蓝莓产业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云南建水的果农在大棚里采摘蓝莓 图源:朱博
事实上,云南蓝莓的商业化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首先,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云南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多样,也成为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拦路虎。
在电商平台兴起以前,农产品上行的主要渠道是下乡收购。线下流通存在多环节交易,过于复杂的运输链路和受到地形影响的运输条件使得蓝莓损耗率较大,物流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其销售半径往往只限于省内及周边地区,难以获得全国市场的增量收益。
此外,在云南蓝莓未进行大规模种植前,各家散户的蓝莓产量小且分散,多采用“即摘即走”模式。而规模化后,蓝莓的仓储保鲜问题又让农户焦灼不已。
云南蓝莓 图源:网络
其次,除冷链物流等基础建设薄弱外,当前云南蓝莓种植户多以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为主,他们精通于生产,却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与营销意识,“电商+农业”复合型人才的不足进一步掣肘农业数字化的发展。
近些年,云南蓝莓乘上“数农兴商”的快车迎来产业之变:
一方面,政府在道路、物流和仓储等领域不断投资加码,打通了云南蓝莓外销的物流通路,为果农借助电商平台直连全国市场搭建好了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与个人情感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在大城市学到的经验技术返乡务农,为家乡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而拥有农业知识、能玩转电商的“新农人”,不仅可以根据市场销量统筹生产计划,把控产品品质;还能充分发挥在地优势,与农户深入沟通,寻找更优资源。
云南蓝莓 图源:拼多多
在国家政策扶持、农业电商资源倾斜与新农人躬身引领下,大丰产的云南蓝莓有了实现商业化的契机。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农业电商平台,在云南蓝莓身上看到了农业产业带数字化转型从0到1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提高农业产业在价值链上“占位”的可能。
因此,在“农地云拼”的基础上铺开“农云行动”,以平台优势为100个农业产业带赋能,加速“数实融合”,进一步将农产品产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从1到100的“经验复制”。
具体拆解拼多多助力蓝莓成为“新网红”的步骤,具体包括两步:一是千方百计鼓励和培训农产带的年轻新农人上平台开店,完成“从0到1”的起步;二是帮助已经起步且具备良好供应链的商家,完成“从1到100”的跳跃。
显然,年轻新农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关数据显示,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
新农人普遍生长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父辈相比,他们掌握了更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见识过一线城市的繁华,对电商、直播等创新模式具备天然的敏感度,却也依旧对农业、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
引领村民合力致富是“新农人”回乡创业的初衷,而在创业过程中,每位新农人平均又能带动5至10位95后参与其中。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逐渐形成了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力量。
拼多多“新新农人” 图源:艾媒咨询
在山西运城,一位新农人仅用大半年时间就帮农民卖出价值1.5亿元的水果,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将农产品搬上农业电商平台。
可以说,正是有了一批批新农人的“下沉”,农产品的“上行”之路才越走越顺畅。
在为新农人赋能方面,最好的“扶持”不是直接给钱,而是建立一整套激励新农人能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机制,做数字农业的放大器。
因此,拼多多的做法是以培训农产带的本地新农人为抓手,授之以渔。在当地涉农、商务部门的指导下,批量对接当地优质供应链“上云”,展开专场招商培训,通过为新农人拆解、介绍平台最新运营逻辑,帮助当地农产带商家顺利入驻平台,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运营。
拼多多为福建霞浦当地年轻“新农人”详细讲解平台最新运营逻辑 图源:吉娜
农产品薄利多销与重资产的特性决定其资金杠杆不会小,对于刚起步的农产带商家来说,资金捉襟见肘是常有的事。
对此,拼多多“农云行动”的举措之一便是对入驻平台的所有商家保持“零佣金”,同时升级农产带的“产销直连”为“产消直连”,采用产地直发的模式,不经过任何中间商,为商家砍去多余成本,尽最大可能缓解其资金压力。
对于产业基础尚差的农产带,平台则会为商家对接仓储、冷链等专用农货物流体系,提供全链路的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服务,以解商家后顾之忧。
在资源倾斜方面,拼多多集中投入优势资源,大面积推广“多人团”在“秒杀”、“百亿补贴”中的运用,积极对接“农货节”、“年货节”等大流量支持,激发需求侧的“数字化新消费”,重点助力100个农产带建设“数字化新供给”,着手打造区域性、全国性品牌,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
图:拼多多农货节
从基础的生产到储存、运输、销售,再到农产品的品牌化、农业人才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农业的舞台很大,但情况也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之功。
整体来看,农业电商平台与新农人、农户通力合作,从“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上行与消费者需求,到“原产地直发”的农产品流通,再到“最初一公里”的新农人建设,离不开授人以渔、痛点疏通、资源扶持等策略多管齐下。
03 消费者要品质,产业要品牌
传统零售渠道,消费者凭借看成色、闻味道等方式辨别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而在摸不着、闻不着的电商平台上,消费者要想购买到优质农产品,大多取决于电商平台的信誉评价体系(商家评分、消费者评价等),甚至是自身运气。
长期“务农”的拼多多,在农业电商这条路上脚步坚定也目光长远,尤其在培养“买特色农产品上拼多多”消费心智的过程中,参与并见证了“农产品--品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的产业升级。
农产品跃升为品质农产品的核心是标准化,更细化一点——品控。与标准化的工业品不同,自然成熟的农产品要商品化,面临的重要难题是标准化的品控。
拼多多“农云行动”负责人称,平台方将与政府侧的措施相呼应,通过持续优化抽检、店铺评分、售后监测、消费反馈等系列措施保障品质。
广西本地新农人杨坤深刻感受到,这几年拼多多上的农产品必须要品质好才能长期赚钱。为了减少售后,把控产品品质,杨坤找到了专家级的合作人做采购,“品质是生死线,发烂果的商家,一定做不下去!”杨坤如是说。
新农人用机器自动清洗分级武鸣沃柑 图源:杨坤
当然,农产带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农产带品牌化,这一点将直接带动当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
我国传统农业存在的痛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生产、流通等多方面,单个农产品想要成就品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对产品从生产到售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而行业整体想要实现品牌化运作则需要产业链的综合实力作支撑。
为了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拼多多以自身优势资源为依托,通过平台持续给予农产带商家集中曝光。通过“农云行动”,秒杀和百亿补贴的“多人团”补贴额度还将持续加大,让农产带品牌直接呈现在9亿消费者面前,获得全国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拼多多的商业底色是坚持“务农”的长期主义。
为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拼多多在“五年计划”中明确,要向农业上游走,以农产品产区数字化(农云行动)、农研技术进化及商业化应用(农研科技大赛)、“新农人”培育为三大方向,持续重资金投入。
经过多年辛勤耕耘,拼多多的投入已能看到显著成效:农研科技大赛走出来的“智多莓”团队已经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由他们研发的智能服务体系能够帮助农户节水省肥,增加产量,成功带起了产业链质量、产量的双提升;以新农人为关键节点的新农人培育项目,造就了会理石榴、涌泉蜜橘、洛川苹果、盐源丑苹果为代表的区域性品牌,呈现出“一县一品”、“遍地开花”的现象……
未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将继续形成趋势,而带动农业品牌化发展仍然需强有力的农商平台、有知识有眼光的新农人躬身投入。如此,“富农”愿景才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