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游刃有余的人生需要韧性|管理者书单

编者按

当世界进入风险高发期,国家陷入未知的角逐,企业被冲击击垮,作为剧变时代中的个体,我们如何做到微小却不微弱,如何应对“未知的未知”,如何提升韧性以应对冲击?德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金融中心主任马库斯·布伦纳梅尔在其所著的新书《韧性社会》中给出了构建“韧性”的详尽方法,无论是个人、企业抑或社会,我们都可以从以下七点出发,构建如芦苇般「弯而不折」的韧性系统,过游刃有余的人生。

一、什么是韧性?

在著名寓言 《橡树与芦苇》 中,橡树极具稳健性,高大挺拔,在寻常的大风里显得坚不可摧。与之相比,芦苇则是柔软的,微风也会使之弯腰。可是当风暴过于猛烈时,坚固的橡树也会被折断,且一旦倒下, 就不可能再复原;此时的芦苇却能够弯而不折,风暴过去后,芦苇往往还能回到原状,完全恢复。

这则寓言包含了「韧性」的本质——应对冲击并反弹的能力。 橡树缺乏「韧性」,因此难以重建;相比之下,始终处于摇摆状态的芦苇虽然看似脆弱,却远比橡树更有能力经受住风暴并恢复元气。

二、人为什么需要韧性?

韧性的概念同样适用于个人的发展—— 个人具有韧性是指人们在遭遇挫折后,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并最终恢复原状。

暂时丢掉工作可能导致永久性失业,沉重的债务可能经年累月困扰某个家庭——遭遇严重危机时,缺乏韧性的人或许永远无法恢复。即使有保险制度来缓冲负面影响, 有些人依然难以回到正轨。近几年的疫情就像是一场没有预告的强风暴雨,让我们不得不去了解和学习如何未雨绸缪、以更强的韧性来抵御未来不可避免的危机。

当世界进入风险高发期,国家陷入未知的角逐,企业被冲击击垮,作为剧变时代中的个体,我们如何做到微小却不微弱,如何应对“未知的未知”,如何提升韧性以应对冲击?

三、如何快速提升韧性?

经济学家给出的 7 套方案

个人韧性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从负面冲击中恢复的能力,而能否恢复经常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冲击做出响应。韧性较强的人往往可以自我更新, 积极参与恢复过程。 此外,事前制订遭遇冲击后的应变计划也有助于提升韧性。

《韧性社会》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马库斯介绍了以下七套构建、提升个人及系统韧性的底层逻辑。

1、流动性带来韧性

韧性的第一个促进因素来自适应性和灵活度。我们需要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保持敏捷,快速学习,而僵硬度 (rigidity) 对恢复来说不是好事。用金融学的术语来说,流动性才能带来韧性。流动的易变现资产组合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而非流动资产组合在危机时期可能会出现梗阻,使证券卖不出去。

从根本上讲,我们面临两种类型的不确定性:

一类是 “已知的未知”,即我们知道存在某种特定风险。例如我们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但知道基本的天气类型,晴天或者雨天等,于是就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预先准备好应对方案。如果下雨,最好带上雨伞或雨衣。如果天晴,则不必如此。此时我们的应对函数大体上类似于某种规则。当然,规则并不完全等于稳定,因为可能会出现规则没有预测到的情况。对此采取相机决策是合理的,可以确保应对意外情形的必要灵活度。

另一类不确定性是“未知的未知”,要求不同类型的应对函数。此时,仅靠事前确定的算法已经不够, 还需要制度框架来帮助我们对意外情形做出反应。例如通过治理规则来提升信任度,从而增强应对能力。中央银行在控制通胀目标上如果有很高的可信度,就更容易利用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来干预市场,因为公众相信,如果通胀率过高,央行肯定会采取措施。反之,若可信度不够,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会导致通胀的锚定预期被撼动。

2、“乐高原则”:可替代性

可替代性能带来承受冲击与灵活调整的韧性。如果某个行业的劳动者获得的灵活培训能够应用于其他行业,当所在行业遭受负面冲击时,他们或许能去其他行业寻找工作,从而恢复就业。反过来,如果转换成本太高,劳动者的技能不容易应用于其他领域,他们就可能被困在原来的行业里。

许多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上采用各种非常专业化的芯片,例如 GPS (全球定位系统) 系统使用的芯片既不同于巡航控制系统的芯片,也不同于开锁系统的芯片。近期的芯片短缺导致汽车制造在新冠冲击后复苏缓慢。如果汽车采用的各种芯片之间有更好的替代性,则可以提升韧性。我们或许能将其命名为“乐高原则”——如果每个原件都像乐高积木那般易于替代,遭受冲击时就能表现出极大的应变能力。

由于目前汽车制造采用高度专业化的芯片,即便只有一种芯片缺货,汽车也无法完工。如果芯片更容易相互替代,巡航控制系统的芯片能为 GPS 系统所用,短缺现象就不会变得过于严重。与乐高积木一样,巡航控制系统的芯片可以调整为其他用途。

3、多样性增强抵抗力

多样性是韧性的另一个促进因素,它同时还能增强稳健性。只包含一个树种的森林在韧性和稳健性两方面都较为缺乏。如果遭遇这个树种容易感染的疾病,整片森林可能全部死亡。它面对疾病不够强健,同时在受创后也不能恢复。多样性则可以实现分散化。包含多个树种的混交森林在遭遇特定树种的疾病侵袭等冲击的时候,抵抗能力会强大得多。

与之类似,所有人都从事相同行业 (如旅游业) 的社群更容易受特定类型冲击的损害。如果该行业面临低谷,社群中的所有劳动者都会受影响,没有人能给其他伙伴提供保险。反之,如果人们分散在不同行业,当旅游业受挫时,则其他行业的人就能给旅游业从业者提供救助。

多样的文化通常还有着更活跃的创造力与突破性思维,多元化的社会更容易发挥特立独行者的优势。

4、缓冲与冗余:永远为下次危机做准备

存货给韧性提供了额外的缓冲资源。发展中国家在食品价格上涨时,可以释放库存的粮食来救济民众。 根据需要做灵活的存货管理可以提升韧性,降低对缓冲资源的数量要求。

与稳健性缓冲相比,韧性缓冲更为灵活,能应对不同的环境。稳健性策略要求准备多种缓冲资源,以覆盖任何一种意外情况。韧性缓冲资源则要求有足够的灵活度,可以应对各种“已知的未知”或“未知的未知”风险。

有时我们面临利弊权衡,例如在短期内反弹意味着更容易受下次冲击的影响。我们动用缓冲资源来避免当前危机,防备后续冲击的储备就会相应减少。归根到底,我们需要做好动态权衡:动用多少缓冲资源应对当前危机,保留多少资源防备未来冲击?这就涉及短期韧性与长期韧性相权衡的韧性结构 (structure of resilience) 的概念。

5、承担风险可以增强韧性

偶尔经历小规模冲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人们能学习如何应对冲击。当个人或社会暴露在某些风险之下时,他们便有机会学习如何调整规划,以应对未来的类似危机,从而提升韧性。

人类的免疫系统就是这方面的绝佳案例。为发展出抗体和对病菌的抵抗力,免疫系统需要暴露给病原体。如果免疫系统被隔离在高度无菌的环境中,人体就不能发展出抵抗力。在离开无菌环境时,人体没有经历过与病菌搏斗的训练,将更容易受到感染。类似的,许多企业家经历过失败,但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开发出了极为成功的独角兽商业模式。如果具有韧性,人们就能通过挫折来改进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整个社会同样如此,经历小规模冲击有助于社会改进抵抗未来冲击的能力。

6、波动性悖论:越安全越危险

偶尔的小危机能帮助提升韧性,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危机带来了促进必要调整的机遇,若没有调整,失衡程度会逐渐累积。此时,维持表面的稳定会导致最终不可避免的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系统的反弹能力越来越弱;与之相反,在小型危机较为频发的系统中,每次冲击都伴随着反弹,灵活性与敏捷性得以维持。所以相比表面上稳定的系统,后者更具韧性,也更能抵御风险。

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作波动性悖论 (volatility paradox),它意味着,当波动性非常低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保持警惕。

金融市场进入高度紧张的时期之前,就可能遇到波动性特别低的情况。例如在大衰退发生前,某些经济学家曾经认为,深度衰退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为精巧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消灭了这种现象。但事实上,或许正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相对平缓的商业周期给 2008年的深重危机埋下了隐患。

7、拒绝受害者心态

心理层面的若干因素对提升韧性关系重大,例如保持积极态度能确保人们不陷入负面情感的反馈循环,促进自我接纳和正视个人危机也是提升韧性的关键。相比受害者心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态度对走出困境要有效得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方面,可以说是走向反弹的第一步。

在《韧性社会》中,德国经济学家马库斯还指出,社会是由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没有人能真正独行。我们如何对其他人的行为做出响应,同样影响着韧性。人们的共同行为彼此强化,形成反馈循环,就可能破坏系统稳定和韧性。例如,当有人开始囤积卫生纸时,其他人看到后也如法炮制,结果将造成卫生纸短缺。最后,虽然每个人的韧性都各有特殊性,但人们在挑战面前并不孤单。依靠亲朋网络,保持交流,能帮助我们减轻冲击的影响,更好地实现恢复。

我们会梦想、尝试、谋略、规划并付诸实践,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常常遭遇失败。然而,我们不应该在跌入贫困之后被套牢,而应该拥有恢复的能力,能够在吸取失败的教训之后再做尝试(个人破产保护制度正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事实证明,我们不能慵懒地逃避风险,而应该主动去发展、塑造和培养对负面冲击具有韧性抵抗力的自己。

四、培育韧性,应对冲击

韧性这一普遍原则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让社会做好准备,增强团结,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冲击。韧性使个人、群体与社会有能力承担风险,并在冒险行为失败后仍可以恢复。《韧性社会》中指出,环境沉浮变迁,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偶尔都会遭遇冲击,从而偏离正常的轨道。 我们要做的,就是规避那些破坏我们自身韧性的“陷阱”,积极培养系统韧性,这样才能在遭遇挫折后,采取正确的行动并最终恢复元气。

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发展模式的良机。最重要的是学会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能像弯而不折的芦苇一般游刃有余。

好书推荐

《韧性社会》

作者:马库斯·布伦纳梅尔

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发展模式的良机。冲击过后,社会是会很快恢复,还是会留下永久的疤痕?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构社会,才能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韧性的培育面临哪些复杂的冲突和权衡?真正坚韧的系统应该是橡树那样稳健强大,还是如芦苇一般游刃有余?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作者在书中引入了韧性这一关键概念,并结合社会契约论和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分析个人、机构、社会、宏观经济和国际秩序在面对各种重大冲击与危机时,如何保持韧性。该书为培育韧性提供了蓝本,为洞察和思考世界经济政治趋势打开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内容来源:中信出版社

马天舒|公众号文章编辑

点击预约

哈评数字会员

本文版权归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投稿、商务合作、转载请发邮件至

yibingwang@caijing.com.cn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