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顺序、节奏和发力点

时间:2022-10-02 10:25:39 热博 我要投稿

传统企业转型,目前在互联网、电商、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升级等多种“风口”之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更多的是车头拉不动车身,理想攻不破现实,使命、愿景、定位日复一日强调,团队、模式、策略届复一届的调整,市场上的人选、模式、策略试了一个遍,总是难达预期。三五年下来,资金、渠道折腾了个遍,模式、平台学习了个遍,内外高管轮流个遍,本想一鼓作气却屡屡受阻,很大原因是没有厘清自身的顺序、节奏、发力点,毕竟这三点要协调一直才能快速达成既定目标,而所谓的顺序就是企业处于发展的什么阶段,是探索成长期、成熟稳定期还是衰退转型期?节奏是内外先后、张弛攻守如何平衡?发力点就是愿景驱动还是产品驱动,是组织驱动还是技术驱动等等。

1、 厘清“顺序”:

这个顺序其实就是定位的问题,所说的是产业转型的主体所处的阶段要厘定清楚,换句话说就是主体属于探索期、成长期还是衰退转型期。一般的情况下,谈到产业转型就意味着该母体已经度过了探索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或者衰退转型期,然而这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业务模式侧重于规模化和现金流,品类侧重于多元和互补,一个业务模式侧重于追求利润,产品和服务侧重于新需求创新;一个团队侧重于专业化和层级组织架构保证规模化扩张,一个侧重于耗散性组织,通过打破组织惯性,通过孵化+创投来实现创新;一个满足于用户多元化、关联化需求,一个满足于用户的潜在需求、升降级需求等等,因此两者的基础和原动力不同,所以对母体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能保证举措的实施有更好的土壤。

2、 厘清“节奏”:

即内外先后、张弛攻守的问题,规模化发展期的转型,往往是主动多于被动,由外而内,先外后内,由用户推动,而企业衰退转型期的企业,往往是由内而外、先内后外的基因,被动多余主动。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如何做好外部用户与内部资源的平衡,先外后内用户是宝贵资产,用户的需求是一切决策的起点,后者先内后外用户是管理对象,母体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决策的起点;前者利润来自于创造的用户价值,用户忠诚度是盈利的关键,后者降本增效是利润的来源,升级产品性能是盈利的关键,两者对优质服务的定义也不一样,前者优质意味着用户满意,后者优质意味着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3、 厘清“发力点”:

发力点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力,母体处于扩张期的转型,驱动力来自于“产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实现扩张;而衰退转型期的母体,侧重于“组织”,通过解放组织生产力,打破组织的架构和文化来实现突破;所以要厘定清楚是“产品驱动”还是“组织驱动”。

快速发展期的母体,转型往往是主动性更多,并基于新市场和技术,提出相应的业务模式,通过愿景驱动实现战略的推动,但衰退期的转型往往是固化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已经受限,组织的架构、团队、认知往往根深蒂固,这时候愿景驱动在内部会遇到很大的落地的制约,愿景更多就成了口号,需要先通过组织的变革创新,通过资源和技术的重新配置,解决掉内部的组织障碍,进而再实现从“创新试错”到“逐渐收敛”的过程,张弛、攻守之间的思维转换更显重要。

4、 厘清“能力源”:

主体的能力处于发展期,转型的基础是团队和组织追求“标准化”的能力,因为当定价、模式、线上化以及物流等等都实现了标准化的能力,才能实现快速的复制和扩张,进而实现规模化,这时候的能力源更像“顺势而为;”而衰退转型期,转型的基础是主体的组织文化和重拾创始人精神,需要的是创新的魄力,因为原有的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固化是转型最大的阻力,更像是需要“破茧而生”。

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往往是乘胜追究,更多的是基于快速扩张业务模式进行用户和市场的扩张,再通过层级或者是事业部等组织架构的设定,通过团队规模、培训成长文化等实现团队的成长,这个时候的创新或者市场的机会更有趋同性,所以创新的阻力更小,而企业处于被动转型期,往往是进入增速放缓的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等都已经固化,团队的成员、架构、流程制度和文化都已经根深蒂固,这种稳定在新的市场冲击下出现放缓,出现衰退,迫切需要转型创新,虽然都处于转型创新的大概念下,但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基础”有一个清楚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