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今 “宿迁”非古“宿国”所迁

时间:2022-09-30 06:06:24 热博 我要投稿

春秋时期,宋国强令附属国“宿国”迁往其辖地内监管,即“宋人迁宿”,这与同时期宋国接壤的“钟吾国”无牵扯,与钟吾国被吴国灭亡后若干年至晋代在原钟吾国辖地内建置的“宿豫县”,以及唐后期宿豫县治迁址改名的“宿迁县”更不沾边。

但现在网络百度搜索“宿豫建置沿革”,依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宿豫县”条目中注为:“周朝东周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故名。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宋闵公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其迁居之地,约在今淮北地区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国而命名。另有宿国迁至今江苏省宿迁县境说”。近年出版的有关志书,据此记载:“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其迁居之地在今宿迁市境内”云云。这就不能不严肃辨别、深入探讨、以正视听了!

钟吾国

春秋时期,钟吾国的国都在今新沂市马陵山镇司吾村。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江南的吴国内乱,前吴王诸樊之子阖闾派人刺杀吴王僚,吴王僚的两个公子掩余和烛庸北逃分别到徐国和钟吾国避难。阖闾自立为吴王后,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以讨还原吴王僚的两个公子为借口,兴兵北伐灭掉了徐国和钟吾国,其地域归属吴国。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因越国国力管辖不到淮河以北地域,被楚国乘机占领。从此今宿豫区(原宿迁县)境域,就隶属于楚国,直至秦灭六国始皇帝统一全国。

清《四库全书》纂修官姚鼐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宿迁县志•序》中说:“后世史氏所宗,惟春秋为正。……唐人乃以宿迁为宿国之地,于古无征。为志者苟执以为说,是首为不信也……今县之士君子……惟志纪之甚备,而余尤喜其首不取故宿国之论。”姚鼐作序的清嘉庆宿迁县志,是继明万历五年、二十四年,清康熙三年、二十二年之后官修的县志。这五部宿迁县志,连同康熙四十五年张忭私修的县志,咸丰年间高均儒、王禹畴私修的县志,及同治十三年官修的县志,中华民国24年官修的宣统宿迁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轮编修的县级《宿迁市志》,官修者凡八次,私修者凡二次,均不认同春秋时期“宿国迁都于此”之说。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姚鼐所说的“唐人乃以宿迁为宿国之地,于古无征”,系指唐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承其绪,在“泗州”条说:“……春秋时宋地,故曰宋人迁宿,又在宿之封内也。”在“宿迁县”条说:“……亦宿国所迁之地也。南附于宋,北逼于鲁,遂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也。宿豫城……本宋迁宿处也。”把宋国“迁宿处”错讹为钟吾国境内了。但在“宿州”条又说:“立宿州取古宿国为名。”即今安徽省宿州市(原宿县)的命名。混淆了“宿州”和“宿迁”两个不同方位的地名,似乎古“宿国”迁址,既迁到“宿迁”,又迁到“宿州”。忽视了唐代的宿迁地,在春秋时期是隶属钟吾国所辖,宿州地是隶属宋国所辖。宿国只能迁到宋国的辖地内。就正因唐《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太平寰宇记》的错讹,致使“后世史氏”信以传信: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华民国二十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乃至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均以讹传讹。

宿国历史很久。相传伏羲氏自取“风”姓,给其后裔建立了“任、宿、须句、颛臾”四个方国,以代代祭祀先人。随着时代变迁,这四个方国逐渐式微。西周时,分封“公、侯、伯、子、男”爵位,宿国仅得“男爵”名号。东周时,周王室已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羽翼丰满的各大诸侯自立为王。春秋时,各诸侯国相互吞并,宿国已衰弱成为宋国的附属国。因宿国与接壤的鲁国交往频繁,宋国就强制迁宿国都城于宋国辖地内。这就是所谓“宋人迁宿”“内迁其人更封其君”。

1989年出版的《东平县志》载,春秋时期的宿国在“今东平县县城西四公里的宿城乡”。而宋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辖今河南省东境,山东省西南境,安徽省东北境,与今江苏省西北境接壤。1991年12月出版的《宿州市志》“建置”中说:“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州依春秋时期宋湣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明确认定“宋人迁宿”处,是在今安徽省宿州市。今宿州地在春秋时期正是宋国的内地。今山东省东平县的古宿国正是迁往今“宿州”的。

198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在“宿国”、“宿州”、“宿豫县”、“宿迁县”辞条中,均未有“宋人迁宿”的字样。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宿州”辞条,明确写道:“春秋时为宿国地”。至此,今宿迁市境内并非古宿国“迁居之地”,更没有“宿国迁都于此”之事。其历史脉络已经十分清楚。

作者简介

刘云鹤  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职称;县级《宿迁市志》总纂,1997年该志书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