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业界
中国自主研发首款垂直起降
喷气动力飞行器在天津试飞成功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日前在天津滨海窦庄通用机场试飞成功。 这款飞行器由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段峰教授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它突破了喷气式动力系统设计、复杂非线性系统控制等核心技术,解决了传统小型旋翼飞行器载重低以及大型直升机起降条件高的问题,填补了国内垂直起降喷气式动力飞行器设计及控制领域的空白,对推动我国飞行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大自然灾害常常伴随着交通中断、物资短缺以及复杂恶劣的救援环境等,如何确保灾区受伤人员在“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以及如何将救援物资快速准确地运送至受灾区域,是救援救灾一直以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段峰介绍,目前常规使用的救援飞行器主要有小型电动旋翼飞行器和直升机等。传统小型旋翼飞行器载重小,只能携带少量物资,而载重大的直升机起降需要开阔地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悬浮飞行滑板、喷气式飞行翼等,但由于其操作难度大、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使用。
段峰说,该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使用柴油,机身没有设计旋翼及外部机翼,利用 4 至 8 个小型涡喷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可提供 100 公斤升力,机身加载自主研发的推力矢量系统和飞行器控制系统,具有动力强、速度快、可垂直起降等优势,可以解决运力小和对地形特殊需要两大难题,其 100 公斤的载重量甚至可以运输伤员等。
“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可搭载协同搜索识别定位与目标跟踪技术、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复杂环境下精确避障技术、高速飞行中精确制导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可具备高动态无人飞行器间智能协同作业能力。未来,这款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有望应用于空中人员运送领域,如复杂地理环境救援、城市急救等情况。”段峰说。
点 评
这款飞行器由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段峰教授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它突破了喷气式动力系统设计、复杂非线性系统控制等核心技术,解决了传统小型旋翼飞行器载重低以及大型直升机起降条件高的问题,填补了国内垂直起降喷气式动力飞行器设计及控制领域的空白,对推动我国飞行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
1
业界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也是世界
最先进渔业捕捞加工船交付
2022 年 7 月 30 日,由中国船舶黄埔文冲建造的“深蓝”号渔业捕捞加工船顺利交付使用。该船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同时也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渔业捕捞加工船。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连云区委、区政府领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开创国际海洋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企业代表出席仪式,并集中参观了“深蓝”号渔业捕捞加工船。中国船舶黄埔文冲与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交船文件,并由相关领导为新船扬帆。
“深蓝”号渔业捕捞加工船,由挪威瓦锡兰船舶设计公司设计,总长约 120 米,型宽 21.60 米,设计吃水 7.3 米,设计航速 15 节,配员 99 人。该船可满足 ICE-A 冰区(冰厚度 0.8 米)及 -25℃低温环境的营运要求,主要用于南大洋渔业捕捞,兼顾海洋科考功能。船上配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变水层拖网系统、桁杆连续泵吸系统和多条产品自动化加工线,可进行产品的连续加工处理和自动包装运输作业。
“深蓝”号单船日产量可达 600 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年产量可达 7-10 万吨,人均捕捞量达到 800 吨 / 年,将我国南极磷虾资源捕捞量提升 1.5 倍。船上建有三条工艺领先的生产加工线:冻虾生产线、虾肉提取线和磷虾粉生产线。其中磷虾粉生产线采用快速加热和低温真空干燥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虾粉品质,而且将我国虾粉蛋白提取效率从 12:1 提高到 7:1,效率提升42%。
“深蓝”号拥有高科技自动化的专业装备,以及舒适便利的生活设施。会议室、影音室、餐厅、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大大提升船员的生活舒适度;海上移动实验室,随船开展各项科研实验,成为海上动态科技研究平台。
船舶交付后,将按计划前往南大洋作业的“深蓝”号,预计将会长期高效活跃在我国远洋渔业领域前线,将优质远洋渔业资源回运至连云港做高值化利用,为人类高品质蛋白的供给提供“中国方案”。
据悉,“深蓝”号是我国第一艘新造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该船 2015 年 12 月获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批文,2016 年6 月开始设计建造。在该船建造过程中,黄埔文冲通过统筹项目管理和疫情防控,克服了首制经验不足、船舶进口设备多、调试难度大等困难,顺利完成船舶主体建造、设备安装调试、随船物资配置等多项工作任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紧密合作,该船多次海上试验均顺利完成预定目标,整船性能及各基础设备性能验证超出预期,符合设计要求。
点 评
“深蓝”号的顺利交付使用将为后续同类型船舶的建造和交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源头推进我国远洋渔业全产业链纵深跨越的“深蓝”号,将为我国远洋渔业加快现代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1
3
1
学界
IIT 新型软体机器人驱动
器,最小可达 1 厘米
意大利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褶皱的新型软机器人驱动器,可以用于各种尺寸,最小可达 1 厘米。在发表在 Science Robotics 杂志上的论文中,该团队描述了他们的新驱动器背后的技术,以及在不同环境下测试它的工作情况。气动人工肌肉驱动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空气从小型气球状囊中抽进抽出,模拟肌肉活动。它们不仅能膨胀和收缩,而且因为是用树脂制成的,所以可以弯曲。当与手等其他部位配合使用时,人造肌肉可以抓握和扭转。为了减少复杂部分的数量,研究人员通过添加褶来调整囊。这就减少了气囊的大小,因为空气被抽出时不需要添加其他部件,使得它们在更小的设备中有用。研究人员还使用了一种比通常用于此类工作的树脂更灵活的树脂。
点 评
柔软的机器人使用的是更柔软、更有弹性的材料,这使得它们更适合那些需要轻柔触摸的应用。未来,它们可能会被用来收割农产品,从传送带上抓取物品,或提供个人护理。它们也可能在医疗保健中用于康复的可穿戴外衣,或者辅助心脏跳动的植入设备。依托软体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等优势,未来软体机器人和基于柔性化技术的仿生机器人将迎来快速发展。
1
4
1
政策
韩国允许
无人驾驶机器人上路行驶
韩国 7 月 29 日发布消息,为提高和恢复经济活力,政府决定允许自动驾驶机器人在人行道上行驶,并简化无人机安全检查等放宽多项经济限制。韩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也表示,通过消除现场障碍,或许能够吸引 1.6 万亿韩元以上的新投资。此外,政府也将放款阻碍新产业、卫生医疗、环境等领域民间投资和活力的主要限制。韩政府表示,今明两年将先后修订《智能型机器人法》和《道路交通法》,只要自动驾驶机器人在速度和体积等方面符合安全基准,即使没有单独设定限制例外,也可在人行道上行驶。无人机(25 公斤以上)安全认证检查也从全数检查转换为按型号检查。如果只检查部分机器,检查时间将从两个月缩短为两周,检查费用也将减至一半水平。
点 评
作为亚洲最早拨款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国家之一,韩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政策越来越开放。韩国无人驾驶政策的放宽,为无人驾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借鉴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无人驾驶将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方向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