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192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
Confucious says:"In ancient times, people did not readily give utterance to their words, for they feel shameful when they cannot live up to their words. "
论语学习心得——里仁 第四 (088)
马: 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里仁第四的第二十二章: 子曰:“ 古者言之 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 方 同学,来给大家念一下翻译吧。
方: 好。 孔子说:“古人讲话不轻易夸口, 就是怕自己做不到而觉得羞耻。”
马: 很好。 这章转折了, 前面几章都在讲孝, 这几章又在讲君子的行为了。 孔子这里是借古讽今, 等于是通过推崇古者的这种行为, 来~
方: 讽刺今天喜欢说大话的人。
马: 是劝诫吧,不能叫讽刺。讽的意思是劝诫、讽谏, 不是讽刺。我们现在讲讽刺,有点更强烈的情感在里面。孔子这里不是为了讽刺,他 是为了 树立一个榜样。 很明显在孔子的时代, 很多人肯定就是轻言寡信, 说的很多,但是 做不到。 所以孔子只能是标榜古代,来跟他当时的时代来做对比。 孔子那个时代对我们来说也是古代了, 但是他那个时代 其实仁义、道德已经是在 败坏的过程当中, 所以才有孔子出世。
如果说 大家都是很好的,像葛天氏的时代,像无怀氏的时代, 每个人都很淳朴。《 庄子》里面记载的, 大家都很 真诚、很真实, 谁做天子也无所谓。 那时候就像是大家甚至不想做天子, 因为做天子意味着一份责任, 意味着你要多付出。 风气一直到三皇五帝才改变, 因为做了领导可以有很多特权, 大家才去追求这些荣誉,追求利益,后来慢慢的等而下之。
而且人越来越多, 上古的时候人很少,所以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很淳朴, 淳朴到什么程度?古代的人都不太很喜欢 说话 , 说话都说的不多。他为什么 不去用言辞表达?是他们本身文化不好吗? 并不是。而是古之君子,他们言之不出,是耻躬之不逮。 道理他都懂,但是他不会跟你讲很多, 因为他感觉自己做不到, 那就是一个很羞耻的事情。只是夸夸其谈, 我们应该感到很惭愧,道理讲来一套一套的, 但是自己真的去做的话,差了十万八千里。 说跟做 分开了,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虚伪了, 就不真实、不真诚, 那就没有力量,而且距离仁、距离道就很远。
孔子在推崇 古代的人, 以自己的行为赶不上自己的言辞为耻。 耻 躬之不逮,躬 就是自己亲自去做,亲自做什么? 做自己说的事情。 逮 就是自己的行为能够跟得上自己的言语, 跟得上自己的见识, 是一个很高的修养, 很高的修为。
而且 其实你越是位高权重, 你越要谨言慎行。 因为你说的话,可能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不光是 有些时候你讲了这个道理,你自己做不到会感觉耻辱,有些时候你说了一个什么事情,对 别人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你表达出来一个什么倾向,你下面的人就要想要千方百计的帮你去完成, 所以万一有错了的话,这个错误就是非常大的。
这章 对我们的启示 其实就是,我们本身说话也要有一分说一分。 要诚实、要实在,而且我们 特别是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我们不能随便的承诺。 我们承诺了,然后大包大揽,最后没有做成事情, 我们离君子之行就很远了, 而且我们应该是能够感到羞耻。羞耻心,其实所有人都有, 只不过后天的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慢慢的羞耻心反而会 削减掉。
但是所谓知耻近乎勇, 仁者必有勇, 你要想成为一个仁者,你一定是有勇气的, 是勇敢的,是无所畏惧的。 你想要勇敢,你本身有耻辱感就接近勇敢, 你如果连耻辱感都没有,你是谈不上勇敢的,更谈不上仁德的。
有仁德肯定要勇敢, 你有耻辱才刚刚接近了勇敢,等于 你有耻辱感才接近了仁德。 为了什么感到耻辱?为自己言过其实,自己明白很多道理,但是做不好 感到羞耻,这个羞耻是好的,可以帮助我们去进步。
方: 去进步、去提高。
马: 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自己就反省自己的缺陷。
这章其实跟 第24章,就是隔一章,接下来那一章,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可以联系起来看, 君子的话他不想要说很多,但是他的行为希望很敏捷、 很到 位。
对我们的启示就是, 孔子很推崇这种古人,我们也应该很推崇孔子所推崇的这种 做法。 他这个做法也是很具体的: 不要言过其实, 不要随便说话, 你说出去的道理自己一定要践行。 你哪怕能力不够,你要为此感到耻辱,感到羞耻, 这样的话才促进你的进步,而不能说: 我知道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就说了, 但是我自己做不到,我也感觉无所谓。 这就很可怕了, 因为这样就离虚伪很近,你就没有动力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就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君子了。
好吧,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方: 好。
篆书:躬
END
来源:和合文化屋
编辑: 李君杰
初审: 李秀玲
终审:刘瑞芳
邮箱:sqwenl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