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经韬纬略智库
全文 4841 字
也许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管理者对“权力”格外看重,对“监督”格外敏感。所以,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要想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学会合理授权和监督尤其重要。
PART01
任何项目都要有至少两套方案,用一套留一套
身为管理者,你所处的位置比普通员工要高,这就意味着你必须看得比他们更长远。所以,在考虑问题时,你必须面面俱到,避免因过于片面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作为管理者,你负责的是“管人”与“理事”,你不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而且你也不可能有精力对经手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周全的考虑。这就要求你在为下属交代任务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我今天要讲的这条:任何项目都要至少有两套方案,虽然最终只能采用一套。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室内装修师,或许她不够大牌,也显得太年轻,但最终我把自己的家交给她来设计,因为她为我的房子拿出了八套设计方案,这让我极为欣赏,这打动了我。
我也问过她,其实你已经对房子的户型利弊非常清楚,也问过我和太太的喜好,只要根据我们的要求,尽量投我们所好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花好几倍的功夫做出这么多套方案呢?
她的回答是这样的:“对我来说,最好的方案,要能满足客户的最大实用需要,同时让他们享受到美感。虽然我可以询问客户的喜好和需求,但一方面我不可能完全了解客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什么是美太难定义。所以,我会根据您这套房子的具体情况,给出较为合理的所有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您的需求。我知道有些问题是您自己根本想不到的,但在你想不到的情况下,我们更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帮你们把这些都考虑到,给你们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案。”
对我来说,她的回答深得我心,我非常想拥有这样的下属,相信身为管理者的你们也一样。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当你交给下属一项任务时,希望他交给你的是一套还是两套方案呢?假如你希望下属考虑周全,把一切搞定,而你只要签字就可以,那么请问,上司还会需要你吗?
身为管理者,对于布置下去的任务,下属完成之后,你不是只要过目签字就可以了。你需要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为你要对结果负责。
我一直以来都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在工作中,没有什么意外或偶然。假如出现了意外事件,只能表明我们考虑得不够周全。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某套方案屡屡碰壁,试了三次以上仍然没有成效时,表明我们一开始就考虑不周。这时候,如果再退回原点重新思考,另外寻找策略,就会费时费力,严重影响工作进度。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多准备一套方案会浪费时间,影响效率,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员工在制订具体方案时,除非存在确定无疑的唯一完美方案,否则他们必然会有多重考虑和取舍。这时候,与其耗费时间精力斟酌到底该选取哪一种,不如干脆从中选择两种最佳策略制成方案,将其优点、缺点一一清晰地列举出来,然后将其呈交给管理者。身为管理者的你,要以一种更前瞻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这两套方案,从中选择更为适合的那一个。
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在工作中陷入被动局面,避免走弯路。它能让我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不会惊慌失措,更加自如地处理问题。
不过,我也想提醒各位管理者,我们都知道,有时候项目会遭遇突发事故,这时候要做出应急准备以及相应的救援等工作,它属于“应急预案”的范畴。而我这里所说的两套方案,都是针对项目本身的,不是应急预案。
如果你把某个项目交给一位下属去制订方案,并且告诉他你需要两套。而这位员工告诉你,他只能做出一套方案,想不出第二套。那么这时候,一方面,你可以让他列举出这套方案的所有优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你也要告诉他,这可能表明他的思路不够多元,不足以想出够多够好的点子,要向同事或者上司求援。
也许我们准备的备用方案根本用不到,但它同样可以帮我们改进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至少,它证明了我们的判断力。它被弃置不用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帮我们分析工作中究竟哪些因素更关键,更应该被重视。
PART02
做管理的把自己累死了,员工还得笑他笨
和管理者闲聊时,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那些下属啊,什么都做不好。”“要是他们经验丰富些,我就省心了。”“他们都没接受过培训,我也没时间教他们,真是,离了我什么都办不成。”“跟他们交代个任务真是费劲,等说清楚了,我自己可能早就干完了。”……诸如此类的话,相信各位或多或少也听过或者说过。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牢骚话,并不能证明这位管理者能力有多强,反而说明他们不懂得培养与授权,以至于自己叫苦连天,下属和上司却都不买账。
我认识的一位管理者就是如此,他每天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从上午九点开始上班,他就一直要忙着看邮件、回邮件,审阅下属递交的各种方案和报告,还要准备会议、搜集资料,与同级和上司开会,给下属开会,与下属一起沟通修改意见……常常是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当天的工作还处理不完,因此只好带回家继续加班。每天他都觉得特别累,回到家里也不能好好陪家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完善方案,如何避免出错。
可是,尽管他已经加班加点忙得不可开交了,还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下属提交的报告迟迟得不到他的反馈,没有时间认真思考如何给下属的方案提供修改意见,新的任务因尚未考虑妥当很难及时分配下去,等候决策的下属不时催促他尽快做出决定……
如果单单只是忙碌也就罢了,问题是,员工渐渐地对他越来越不满。“等待他签个字总要等那么久,影响我的项目进度。”“经理根本就不相信我们,总是让我们等他的建议,不放手让我们去做,那就交给他自己做好啦。”“真是想不明白,公司怎么会让这样一个永远无法及时决断的人当经理。”“他这人适合做管理者吗?”“整个部门就他什么都懂,就他一个人在表现,我们的个人发展空间都受到了限制。”……这样的声音,渐渐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这时候,他觉得特别委屈,自己每天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地对待工作和下属,希望能帮他们少走弯路,让一切都进展顺利。自己真的错了吗?
事实上,他的确做得不够好。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得人之力者无敌于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于圣人也。”作为管理者,我们拥有别人的“力”和“智”,这么好的条件倘若不知善加利用,那么即便自己累得要死,也只会被人嘲笑能力有限。
“凡事自己来”“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对于管理者来说,这并不是勤奋踏实的表现,而是一种恶习。
史蒂夫·鲍尔默曾说:“有人告诉我他一周工作九十小时,我对他说,你完全错了,写下二十项每周至少让你忙碌九十小时的工作,仔细审视后,你将会发现其中至少有十项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或是可以请人代劳的。”他曾给微软经理这样一条忠告:“不要什么事都做。你的任务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这一条忠告,我相信所有管理者都要铭记。
始终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唯恐部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做并没有错,问题在于真的不必“事必躬亲”。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非你不可的,世界和这个部门离开你会照常运转,所以你大可不必因为没有亲自处理而不放心。身为管理者,你要做的是考虑哪些事情是可以交给下属来做的。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牢记“多想多看,少说少干”的原则。
对于刚刚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来说,这一原则尤其要注意。我知道很多因业务能力出色而升职的管理者,往往会亲自冲锋陷阵,在一线拼搏,这是不够妥当的。对你来说,多想多看,才能“旁观者清”,才能更客观高效地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
2.区别“你能做的事”和“你该做的事”。
身为管理者,你的能力无须通过“你能做的事”来证明,能做并不代表你就要亲自去做。你应该考虑的两件事是:自己应该做什么,别人能够为自己做什么。确定了这两点,你可以确定事情的优先级别,为自己争取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3.告别“来者不拒”的坏毛病。
想想看,自己是否经常说这样的话,如果是,请尽早抛弃它们,因为它们不仅会让你陷入无穷无尽的忙碌中,而且剥夺了员工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
“放这儿吧,我会处理的。”
“让我想想。”
“这件事,稍后我会通知你。”
“你别管了,我让某某去做。”
“把具体情况跟我说明一下,好吧?”
4.凡事不要过于追求尽善尽美。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所管理的组织一切都非常完美,虽然他们清楚这不大可能。完美永远是相对的,凡事都由你自己来做也未必就会不出一点儿问题。允许员工在实践中犯错,这样他们才能成长。
PART03
“怎么干”是下属的事,“怎么分”是你要干的事
我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清楚,如果能妥善地分派工作,一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的团队拥有更抢眼的业绩。可是,分派工作不是动动嘴巴那么简单,要想公正、有效地妥善分派工作,其中的学问大着呢。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咨询案例,当事人是一位主管销售的经理。在分配工作任务时,他采用的方法非常简单直接,告诉员工,每月的销售指标是五万元,完不成没奖金,完成了就按照超额情况发放奖金。一开始,他过了一段省心日子,大家各忙各的,每次发工资时,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没出什么大问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员工之间出现了抢客户和竞相压价的现象。这种明争暗斗,不仅使得整个部门的销售额下降,还使企业的名声受到了影响。这位经理很苦恼地问我,该怎么办。
跟他询问了一些具体情况之后,我告诉他,是你分配工作的方式有问题。我给他的建议是:“把你所有的员工按照业绩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然后根据你具体的员工人数以及分类情况,把他们按照优+中、良+良分为四个小组。同时,根据以往的销售情况,把公司业务的覆盖范围也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在业绩方面,不要给每个人单独订立销售任务,而是以团队为单位,确保每个小组内部能精诚合作。而且,为了不让四个小组之间因内斗耗费精力,可以规定,假如四个小组全都完成销售任务,那么除了拿到原本的奖金之外,所有人都可以额外获得一部分奖金。”
后来根据他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这种做法的效果相当不错。
你一定要相信,分配工作的方式不同,结果会有极大差异。很多管理者都努力在任务的难易之间把握平衡,却往往忽略了分配工作这一举动本身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分配”任务和“安排”具体工作并不相同。后者涉及的内容更具体,往往只要告诉下属如何实施。而分配任务则不然,它是一个你将决策权下放的过程。不管这个决策是微不足道还是举足轻重,也不管这个决策对既定目标是否有帮助,你在分配任务时,都要将做出决策的权力交给相应的下属。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见过很多管理者只是告诉下属如何按部就班去做,而不是交给他们一部分决策权。身为管理者,你在分配任务时,一定要避免自己出现不信任心理,不要总是认为自己的判断就会比下属的判断高明。既然打算把某项任务分配给具体实施者,除了相信他的执行力之外,还要相信这个人的判断力。而你,可以做一名监督者。
根据多年经验,我总结出了分配任务的几宗罪,现在我想请大家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毛病:
提出期望时不够强硬,让下属认为他们可以忽略这些愿望;
给出的目标不够明确,让下属不清楚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没有给出具体的完成时间,或者设定的完成时间太过遥远;
设定的目标太多,以至于下属会偷懒选择最易实现的,而不是你最想实现的;
当下属手中原有的任务尚未完成时,你给他分配新的任务,让他有借口不理会原有的任务;
对于完成任务的情况不做评价,没有奖惩措施,难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看完不该做的事情,现在让我们删繁就简,看看在分配任务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任何一项任务的分配,都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确定可以把任务分配给哪些人,另一个是为这些人选择具体的、适合的工作。
在此之后,才是任务的具体分配。你应该简单但是清晰地发出指令,让接受任务的员工专注于某个目标。而且,这时候,有必要采用明确、强硬但灵活的方式,要求他们优势互补,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家的潜能。
也许,不管你怎么分配工作,下属都没有异议,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分配就合理。我们要注意,一定要让每一项任务都和合适的人选相匹配。也就是说,你要保证自己把某项任务分配给某人,是有充足理由的,而不是随意指派的。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会详细谈到。
以上内容摘自 《 》
《 》 总结9大提升法和76条实操性的管理法则,手把手教导你MBA商学院里学不到的“中国式”实战技巧,无论你在团队管理中遇到何种难题,这里都有现成的答案。完善团队制度、科学考核、员工激励、高效执行、时间管理、以目标为导向、自动自发,每一个管理法则都辅以鲜活的案例,让你真正挖掘出团队的潜能!
戳这里打包带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