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
秦丞相李斯曾评范蠡:“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纵观范蠡一生,进可封侯拜相,退能富可敌国。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谋局可察人心,处世可识人性。
01
古语有云: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但被捧得越高,往往会摔得越惨。
25岁那年,范蠡和好兄弟文种一起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的重用,被任命为大夫。
感念于这份知遇之恩,范蠡下决心要为越效忠。
然而在越王勾践继任后,越国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正日夜练兵准备伐越,率先发兵攻打吴国,结果大败。
为保存越国,范蠡向勾践大胆谏言,请他假意投诚,忍辱负重以待转机。
之后,范蠡陪同勾践前往吴国,为奴三年。
三年里,君臣二人苦心忍耐,毫无怨言地干着刷马、除粪等各种脏活累活。
在一次吴王举办的庆功宴上,范蠡为勾践准备了一篇祝词,大力对吴王歌功颂德。
这番赤裸裸的马屁,拍得夫差心里舒坦极了,终于相信了他们的归顺之心。
吴王哪里想到,刚被释放回越国,范蠡转身就和文种一起制定了“兴越灭吴九术”。
因为已经很了解吴王的为人,范蠡清楚地知道,该如何投吴王所好。
他先是以献媚的姿态向吴国进贡金银珠宝,名贵木料,接着又送上美女西施和郑旦。
就在吴王耽于美色享乐,无心政事之际,越国暗中开启强国兴邦的计划。
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先大力发展经济,再提升军事力量。
在重建都城时,范蠡特地命人建了两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大城更是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
被迷惑的吴王彻底放下了戒心,可范蠡私下正日夜组织敢死队训练,培养精兵强将。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吴国实力一落千丈,而越国却蒸蒸日上,日益壮大。
公元前475年,眼看时机已经成熟,范蠡果断率军北伐,令吴国不战而溃。
很显然,吴王夫差的失败,正是被捧杀的结果。
《菜根谭》中有言:“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过度的赞誉,最容易让人蒙蔽双眼,迷失自我。
当一个人得意忘了形,就是他走向愚蠢和失败的开始。
02
在范蠡助越灭吴的过程中,遭遇过一个劲敌——伍子胥。
伍子胥是吴国大夫,有经世治国之才,曾辅佐吴王阖闾得位,又力荐吴王夫差继任上位。
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落得个极其悲惨的境地。
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
但夫差刚愎自用,不仅听不进忠言逆耳,还对伍子胥渐生厌烦。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信谗言,以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赐剑令其自杀。
满腔忠义却错付于人,伍子胥死得极其悲愤不甘。
范蠡闻之,心中却没有欣喜,只有悲悯。
因为他深知,伍子胥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
十年后,范蠡终于帮助勾践成功灭吴,实现称霸大业。
当越国上下所有人都以为范蠡该自此安享荣华富贵时,他却毅然跟勾践提出了辞行。
勾践半诱惑半威胁,说我可以跟你分国而治,但你要走的话,我绝不会对你和你的家人客气。
范蠡仍不为所动,只是淡然回复:
君王有君王的法令,臣子有臣子的意愿,各行其是就好。
一天,趁勾践举办庆功酒之时,范蠡悄然乘船泛舟而去,彻底消失在越国境内。
为什么范蠡会如此执意地选择功成身退?
他在写给好友文种的信件中,做出了解释: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辅佐相伴二十年,他早已了解勾践的为人,知道一旦对勾践没有了利用价值,就会被过河拆桥。
可惜的是,文种并没有采纳意见,最后落得和伍子胥一样被赐剑自杀的下场。
伍子胥和文种,相似的命运背后,是对人性缺乏深刻的了解。
韩愈有言:“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世道艰险,世情难测。
对人性深处的黑暗保持警惕,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智慧。
不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留有退路,才能更好地保全自我。
03
如果说前半生的范蠡,已经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后半生的他,则创造了人生另一个领域的巅峰。
公元前465年,范蠡三迁至陶邑(今山东定陶),认为那里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是适合经商之地。
范蠡最初举家来到陶邑时,本小利微,只能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
一次,他从往来的商贾口中打听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商机。
但收购马匹容易,把马匹运送到越国去贩卖却是难事,单凭范蠡一己之力,难以做到。
后来范蠡通过探听,了解到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商人,常年贩运麻布到吴越一带。
于是,范蠡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告知他人:范蠡新组建了一批马队,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地区运送货物。
果不出他所料,姜子盾很快就主动找到了范蠡,希望范蠡帮他把北方的麻布运到吴越。
两人一拍即合,一路同行,顺利把货物连同马匹安全送达吴越,范蠡也因此而赚了一大笔钱。
如果范蠡直接去求姜子盾帮忙的话,事情肯定不会如此顺利。
逐利是人的本性,实现互利共赢的前提,必是先懂得满足他人需求,让人感觉有利可图。
赚到第一桶金后,范蠡开始积聚货物,据时而买卖,从商品交易中获取利润。
至于如何判断买卖的时机,范蠡经营理念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市面上别人都在降低抛售的商品,他果断出手,大量买进;
别人卖东西都想着多赚一分是一分,他却一直坚持以“薄利”促“多销”。
范蠡这么做是因为他傻吗?
当然不是,他深知一个道理,图一时之利只会因小失大。
要想更长远地赚钱,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学会克制贪欲。
几年后,范蠡果然成功积累了巨额家产,成为一代首富。
究其根本,并非范蠡拥有多么异于常人的经商天赋,而在于他对人对事的透彻理解。
《鬼谷子》中有言:“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的。
不让自己被欲望所操控,利己利人,知取知予,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苏轼有言:“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也。”
范蠡进退自如,在于他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智慧。
看人见微知著,做事见端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