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优宝
小孩子的脑回路有多清奇? 国外一位爸爸总结了自家闺女这周大哭的原因:
玩跷跷板只想上翘,不想下落;
我不给她热的冰淇淋; 她的影子在模仿她; 不想要自己身上有骨头; 我不让她骑着狗去上托班; 洗澡水“太湿了”; 她要吃糖浆当早餐... 只吃糖浆; 她妹妹一直在“看她”…… 这位爸爸很想知道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女儿一样“奇特”,网友们纷纷表示:一毛一样啊! 全世界孩子都有一样的脑回路
一位网友晒出了自家儿子未来的梦想:
还有个孩子把医生给整无语了:
4岁娃的儿科医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妈妈:没有! 医生:Aadi,你呢?有问题问我吗? Aadi:嗯,你有没有跟蝙蝠一样从天花板倒挂下来过? 也有些孩子的想法非常简单,只是父母不知道该不该满足她一下,比如: 不给她戴伊丽莎白圈,她就一直哭……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有的孩子也展现出了自己善良的童心,只是: 我侄子给每一颗棋子都配了一个好朋友,一边配一边说:不要打架哦。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这个小姑娘则因为发现妈妈除了“妈妈”这个名字之外,居然还有个名字而嚎啕大哭: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如果你认真地抛出一个假设,孩子也会认真且“成熟”地回答你:
有时候哪怕一个正常的请求,在孩子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解释:
儿子说他很热,要一个冰淇淋,这用途我是没想到……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些小脑袋里的逻辑有多么“严谨”:
5岁娃:爸爸,不要跟我说话。
爸爸:好,我不跟你说话。 娃:我说了不要跟我说话! 爸爸: 娃:你要说OK啊! 爸爸: 娃哭着跑出去:啊啊啊,他不跟我说OK!!! 在穿衣品位上,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坚持: 圣诞节,他坚持要cos成一条裤子......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看到这些有趣的国外孩子,中国网友们也纷纷分享起自己的经历: “我三岁的时候,爷爷生日在我家过,我妈要杀鸡,我坐门口狂哭。不是因为可怜鸡,而是因为这个叫爷爷的老头生日为什么要杀我们家的鸡。” “我儿子因为没参加我和他爸爸的婚礼哭得稀里哗啦。” “孩子四岁的时候跟我说:"妈妈你以后都不要吃饭好不好?’我问为什么,他说:"吃饭就会长大,长大就会变老,然后会死掉,我不希望你死掉。’” “我的姑娘小时候,早上眼睛被眼屎粘住了。她大叫,我的眼睛被鼻粑粑糊住了,睁不开了。”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 也曾用动画展示了孩子的那些套路:
看完这些,好笑之余也不由得令人感慨,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不理解,孩子的世界成年人同样也无法理解。 这或许也是儿童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吧。
那么在这些独特的脑回路之下,孩子的大脑发育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3岁、7岁、10岁
人类在出生之后,大脑有一段脑神经细胞增加的时期,之后则会减少不必要的脑神经细胞,发展脑神经回路。 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发育过程是这个样子的:
从0岁开始大概三年之内,脑神经细胞不断增生。
脑神经细胞数量在3岁-4岁时达到高峰,之后到7岁左右会减少一些,这个现象非常奇妙,有些脑神经细胞增加之后,到了这个阶段却又死去。 有一种科学的解释是——因为在3岁~7岁这段时间,为了建立大脑信息传导回路,所以会消除妨碍回路网形成的细胞。 像这种脑神经细胞减少的现象,也称为“修剪”。 修剪现象告一段落后,脑神经细胞的增减也趋于平缓。 7岁~10岁之后,大脑进入脑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导回路的发达期,才逐渐成为成人大脑。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越小的孩子,脑子里的想法越是清奇有趣,与众不同。 而10岁以后大脑基本就“定型”了,所以3岁、7岁、10岁不但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 但这些时期却也给父母们带来了无尽的“折磨”。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3岁:固执的“小魔头” 从前面那些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个岁数是诞生各种“奇思妙想”的高峰期,除了脑科学的解释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着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想要什么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思来。 于是在大约2岁~4岁的这段时期内,孩子的情绪会进入第一个不稳定期,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叛逆期。 他们变得极具竞争性,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结果,当孩子很想用叉子吃饭,但妈妈却塞给他一把勺子时,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开心,而唯一能想到的表达方式就是—— 哭 。 因此很多妈妈也知道,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可是单纯的“民主”就够了吗? 一位妈妈在女儿哭闹的时候,按照书上说的那样“蹲下来跟孩子沟通”,但是孩子反手一巴掌就拍在妈妈脸上了; 另一位妈妈在晚上10点时,跟看电视的女儿商量说:“宝贝,太晚了,咱不看电视了好不好?”得到的答案是:“不好!” 妈妈们陷入了崩溃:你哭着对我说,书本里教的都是骗人的~ 但英国有位伟大的诗人柯尔律治曾说过: 民主是在静脉和动脉中循环的健康血液,肌体的正常功能靠它维持,但它决不应出轨,就像血不能流出脉管一样。 所以,应对“小魔头”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在父母规划的空间内给予他最大的选择自由。 比如孩子因为看电视不想睡觉,妈妈们可以说:“宝宝,现在已经10点了,很晚了。一会你想先洗澡,还是先喝牛奶呢?” 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选一个,比直接强制关电视效果要好。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7岁:爱顶嘴的“小大人” 当脑神经细胞蓬勃爆发了一段时间后便会趋于稳定,妈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老实、乖巧、活泼、懂事了!
直到迎来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7岁,是孩子开始步入小学,进入新环境,拥有新生活圈子,学到新知识的时期。 于是孩子更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他们开始或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父母的管教变成了束缚他们自由的枷锁。 再加上辅导功课这一大杀器,亲子关系一下就从蜜月期过渡到了冷战期。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控制了情绪,接纳了事实,孩子却依然不服管教,好好说话不听,非在打上才肯听吗? 其实一切问题的原因都只有一个—— 用大人的身份教育自己,太不给面子了! 是的,孩子也需要面子,而且越是喜欢把自己当成“小大人”的孩子,自尊心也就越强。 但也正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这种特殊关系,让保护孩子尊严成为了一个伪命题。 而西方父母对此却比较重视,最常见的一招就是,用自己的经历一步步引导孩子: “孩子,有个事我一直没跟别人说,其实妈妈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考过25分呢!哈哈,还不如你!但是后来经过老师的帮助我又赶上来了!你想知道我是怎么赶上来的吗?巴拉巴拉……” 学不会?考不好?教不听?总还是有其他解决途径的。 图片源自Twitter用户分享 10岁:成熟前的不安与美好 10岁,大名鼎鼎的青春期,其实是很美好的存在,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联想到“叛逆”、“不听话”呢? 原因很简单,想想家里老人对你的唠叨,嫌你不会过日子、嫌你玩手机、嫌你不会带孩子…… 这时候父母必然会顶上一句: “妈,我都这么大人了,该干嘛我又不是不知道,你赶紧跳你的广场舞去吧,少在这瞎操心!” 那个正处于青春期,被父母唠叨的孩子,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毛一样的。 孩子身体、思维、心理的成长速度远超我们想象,当父母还在用看孩子的眼光去教育、约束、控制时,孩子早已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人。 哪怕他们还稚气未脱,行事还不够成熟稳重,但他们的大脑发育程度却早已和成人一般无二。 吴臻老师 曾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的名字叫克林特,他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有着一个大家都无法忍受的坏毛病。 课堂上他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敲打桌子,乒乒乓乓的声音让老师无法讲课,同学也受到很大干扰。 直到有一天,老师杰森先生下课后把克林特独自留在了教室,但他却没有对克林特发火,而是说: “克林特,你不是个坏孩子,你可能天生是个鼓手。” 杰森先生从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了一副鼓槌,也从此开启了克林特崭新的人生。 从那天起,克林特再也没有放下过鼓槌,直到他成为了一名知名的鼓手去世界各地巡演。 克林特不仅靠敲鼓支付整个大学的学费,后来还成了一名励志演讲家。 每次演讲他都会提到自己的这段经历,他说: “人生的转机有时候就发生在几秒钟,而杰森先生那几秒便改变了我的一生。” 当父母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孩子也一定会有所改变。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