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哈耶克大战凯恩斯:一战分野

时间:2022-04-23 05:15:54 热文 我要投稿

本文选自智本社课程《百年论战:哈耶克大战凯恩斯》的第一讲《分野:一战改变经济学历史》。

1929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了持续多年的大萧条,凯恩斯的《通论》正是在大萧条时期横空出世的。很多人认为,是大萧条改变了经济学历史,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但是,当我们深入探寻历史时,我们会发现,经济学真正分野并不是在大萧条时期,而是源于大萧条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对经济学历史的改变是极其深远的。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直接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打破了萨伊学说对完美世界的信仰。之后的大萧条则否定了新古典主义的一般均衡学说,促使了干预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事实上,真正促使凯恩斯思想发生转变的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之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逐渐从新古典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转变。在2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不少文章和演讲,表达了对传统经济学的质疑与否定,同时提出了政府干预主义观点。

不过,同是经历了一战的哈耶克,他对经济学的认知与凯恩斯完全不同,他依然坚持自由主义,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看看一战是如何影响凯恩斯与哈耶克这两位重要思想家的。

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的知识分子家庭,可以算得上是半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他的母亲曾经担任过剑桥市市长。

凯恩斯在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数学及古典文学。拿到硕士学位后,经他父亲介绍,凯恩斯成为了马歇尔的门生,开始学习经济学。

马歇尔是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是当时声誉最高的经济学教授。马歇尔看凯恩斯头脑聪明,便收下他,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经济学。

不过,凯恩斯只学了一年,第二年就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在政府工作三年后,凯恩斯又回到了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凯恩斯的人生是十分顺利的,再结合凯恩斯之后的行为,我们对这位经济学大师可以得到三个基本的认知:

第一个认知是,凯恩斯天资聪颖,他可以快速地学习新知识。同时,他的口才非常了得,这为他后面赢得辩论加分不少。

第二个认知是,凯恩斯师从马歇尔和庇古两位大师,严格上来说其学术思想是出自新古典主义学派,但是凯恩斯对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学习时间不长,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掌握与他的老师马歇尔、庇古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一点有利有弊,好处是,他能够跳出传统经济学的认知看待现实世界,在思想上没有太多束缚;不好的是,他对经济学的微观逻辑理解不足,导致凯恩斯学说缺乏微观基础,不少观点其实违背了经济学规律。

第三个认知是,凯恩斯并不想成为一名纯粹的学者,骨子里他更像是中国的士人,希望进入政府部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学术理想,而不是只在学校里搞学术。这就决定了他的经济学主张更具有现实性、短期性和宏观性,同时忽略了规律性、长期性和微观性。

一战后,凯恩斯长期供职于政府部门,他的经济学主张侧重于服务政治需要,而非探寻学术规律。所以,哈耶克甚至不认为凯恩斯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介绍完凯恩斯,我们再来看哈耶克。

与凯恩斯类似,哈耶克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比凯恩斯小16岁。哈耶克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维也纳大学的兼职教授,他的外公是奥地利知名的经济学家弗朗茨·冯·尤拉舍克,他的表哥是著名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不过,哈耶克没有凯恩斯幸运,他出生在奥地利。这个国家的糟糕命运,深刻地影响了哈耶克的学术生涯。

奥地利作为一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掉入了战争的深渊。哈耶克快满18岁时正好赶上了一战的尾声,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他入伍到意大利前线担任通讯官。在那里,他搭乘的侦察机遭到了意大利战斗机的疯狂射击,至少4次差点送了性命。

在参战期间,哈耶克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几本经济学的书籍,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最初受瓦尔特·拉特瑙的影响,他倾向于温和涩烩主义思想。

一战结束后,哈耶克回到了奥地利,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当时的法律系同时也会教授经济学课程,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奥地利学派,开始学习奥地利学派创始人卡尔·门格尔的作品。那时,他的经济学老师还不是米塞斯,而是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

1921年,哈耶克拿到了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维塞尔将哈耶克推荐给了米塞斯,希望米塞斯帮哈耶克安排一份工作。当时米塞斯在奥地利政府部门工作,便收下了哈耶克。遇到米塞斯后,哈耶克的学术思想才完全转向了自由主义。

从以上凯恩斯和哈耶克的出身及经历可以看出,参与这场世纪辩论的两位辩手在起点上就不算公平。哈耶克在几个方面都不如凯恩斯:一是年纪小了16岁,社会经验远远不如;二是家庭条件没有凯恩斯过硬;三是天赋不及;四是早年求学波折;五是国家不给力。

一战时,哈耶克还在前线玩命,凯恩斯则已经参与了国家经济大事。

一战爆发不久,凯恩斯就应征进入了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工作。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凯恩斯很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在官僚机构中“迂回跳跃”,向美国争取到了一大笔战争贷款。当时,凯恩斯才32岁,算是年轻有为,非常有政治前途。

一战结束后,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美国、法国作为战胜国,主张严厉地惩罚战败国,尤其是德国。这几乎是当时战胜国官僚们的共识。但是,凯恩斯却极力反对严惩德国。

当时英国首相乔治和财政大臣张伯伦都不同意凯恩斯的主张,凯恩斯因此愤然辞去了和会首席代表的职务。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任何一个国家,放弃对战败国的严惩,几乎都等同于卖国行为。那么,凯恩斯为什么会极力反对制裁德国呢?

辞职后,凯恩斯将他的想法写成了一本书叫《和平的经济后果》。《凡尔赛合约》签署几个月后,这本书就出版了。在这本书中,凯恩斯解释了他反对严厉制裁德国的原因。他断言,沉重的战争赔款将导致德国社会发生严重的通胀,德国政府可能会被工人运动颠覆,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战争。

这本书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凯恩斯很快就名满天下,有人批评他,也有人支持他。战败国德国、奥地利的民众感谢凯恩斯为他们发声。哈耶克回忆说,凯恩斯是“我们中欧人的英雄”。

不幸的是,一战后德国、奥地利的国内情况与凯恩斯的预言基本一致。战败后的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分成好多个国家,哈耶克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山河破碎。

更糟糕的是,经济制裁和不当执政导致德国和奥地利爆发了历史空前的通胀。哈耶克及大多数德奥家庭的财富被恶性通胀洗劫一空。

通胀到了什么程度呢?以哈耶克的收入为例,1921年10月,他第一个月的薪水是5000克朗伦,但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拿到了15000克朗伦作为物价上涨的工资补偿。之后短短8个月,哈耶克得到了200次涨薪。到1922年7月,哈耶克的薪水涨到了100万克朗伦。但这100万克朗伦的购买力却远远不及最初的5000,奥地利的经济已经完全崩溃了。

讲到这里,我们做个总结:

第一,凯恩斯名满天下的时候,哈耶克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学生,哈耶克当时是崇拜凯恩斯的;

第二,凯恩斯虽然不是一位传统学者,但也不是纯官僚,他至少是一位有原则的官员。

第三,凯恩斯亲身经历了一战,他身边很多朋友都牺牲了,他看到一代欧洲青年的悲惨命运,所以凯恩斯反对战争,他是一位和平主义者。

第四,在一战中,凯恩斯为英国政府效力,他深刻地感受到他工作的巨大意义,从中也理解了政府在经济、战争以及战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的作用,深刻地根植在凯恩斯心中。所以,他渴望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变革社会。

第五,哈耶克的感受与凯恩斯恰恰相反,他在奥地利看到的是政府滥发货币导致的恶性通胀,所以哈耶克对政府干预经济十分警惕、甚至是痛恨。

另外,哈耶克没能在政府长期任职,没有像凯恩斯一样身居高位,他始终是一位学者,他对经济学的理解要比凯恩斯更加纯粹。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履历,对这两位学者的学术思想影响太大,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20年代,这个时期,凯恩斯与哈耶克的主体思想都在快速形成。

先来看凯恩斯。离开英国财政部后,凯恩斯回到了剑桥大学教书。他在剑桥喜欢搞小集体活动。当时,凯恩斯与理查德·卡恩、琼·罗宾逊、皮耶罗·斯拉法、詹姆斯·米德等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经常在一起讨论经济学问题,质疑他们的老师马歇尔、庇古所教授的传统学说。这些人后来也成为了凯恩斯亲密的追随者。

为什么凯恩斯和剑桥的青年讲师们会对自己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提出质疑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战的直接冲击。按照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学说,自由市场可以达到均衡状态,任何人加入到市场中都可受益,如此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世界和平。但是,一战的巨大伤亡严重地挑战了这一美好的理论。

二是一战后美国经历了繁荣十年,但英国经济却陷入了萧条。摆在英国政府面前的经济问题都颇为棘手,比如战后汇率是否要恢复到战前水平?是否恢复金本位制度?是否征收进口关税保护本国产业?是缩减政府赤字还是增加赤字?如何促进经济恢复,帮助大量的失业人口再就业?等等。

其中每一个问题,几乎都给当时的马歇尔学说带来极大的困扰,同时也给政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说白了,当时的英国政府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凯恩斯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他通过发表文章、广播、演讲等方式发表了众多建议和主张。比如,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劳埃德·乔治做得到吗》,向当时的乔治首相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案。

凯恩斯认为,过去8年,政府总共付给了失业人口5亿英镑,如果他们闲着什么也不做,这是惊人的资源浪费。这笔庞大的资金可以用来建造100万处新居,翻新全英国1/3的道路;或是免费为全国1/3的家庭提供一辆新车,还可以让每一个英国人免费入场看电影,直到世界末日。

当时,凯恩斯与保守党、新古典主义学者展开了激烈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凯恩斯的干预主义思想基本形成。他反对缩减政府预算,并说:英国宁肯忍受巨额赤字,也好过削减开支。他认为,政府的借贷和投资,是经济恢复的一种天然补救措施。

这时的凯恩斯风头正劲,而哈耶克这个时候远没有凯恩斯那么风光。他正努力向米塞斯学习奥派思想,期间还去了美国留学一年。

回国后,哈耶克与米塞斯一起完成了商业周期、资本、货币等方面的研究。20年代这十年,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基本形成,他的下一步打算是去英国这个大地方试试水。

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给哈耶克提供了机会,这位关键人物就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罗宾斯。罗宾斯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他与凯恩斯曾经在一个叫经济咨询理事会的部门共同工作过,但二人意见不合。罗宾斯说不过凯恩斯,于是试图请哈耶克出场来与凯恩斯辩论。

这样一来,这场论战就水到渠成了。

好的,本讲就到此结束了。通过这一讲,我们学习到,一战促使经济学发生了一次大分野,而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论战,正是这次大分野的具体表现。请进入下一讲,《02 |交锋:哈耶克直捣黄龙》。

课程目录:

发刊词 | 哈耶克大战凯恩斯

01 | 分野:一战改变经济学历史

02 | 交锋:哈耶克直捣黄龙

03 | 反击:凯恩斯强势回击

04 | 回应:哈耶克以退为进

05 | 对抗:一场没有结束的斗争

学习音频课程《百年论战》

加入智本社终身会员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