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劳不得眠-心肝阴血亏虚:酸枣仁汤
原文:《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功效: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证病机:心肝阴血亏虚,阴液内耗以致阴不敛阳。
主症:虚烦不眠,心悸眩晕,ロ干,脉弦细,舌红少苔等。
方解:方中酸枣仁酸甘补养肝脾,安心神;川芎味辛调血疏肝气;茯苓、甘草味甘以健脾宁心;知母性寒以清热除烦。
对于本方朱丹溪说:“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本草经疏》:“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
总之,酸枣(实,即果肉)味酸,酸入肝而敛肝利胆,补肝胆之虚;酸枣仁味甘补脾,炒熟之后,其芳香之气亦能醒脾。由此可以推论,酸枣汤以酸枣仁之甘为主药补脾之虚,脾气充实,营血化生之源生生不息,才能滋养“四旁”(心肺肝肾),则“虚劳”可复,“虚烦”可止,“不得眠”者安然入睡矣。若需要以酸补肝,则应用酸枣(肉)类酸味之药也。临证中应用酸枣仁汤治疗不寐多以炒酸枣仁为主,在原文嘱咐酸枣仁汤煎煮时,煮酸枣仁,得六升后再纳诸药,需要注意这个细节。
《名老中医医话》: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前提是“虚劳”,是由心肝阴虚血燥而引起。表现为“虚烦不得眠”。“虚烦”,心中郁郁而烦,特别是夜间,心中常因烦乱而不宁。故仲景用酸枣仁养血而补心肝之体。川芎调畅气血而顺心肝之用,一散一收,阴阳合一。他药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但笔者初试此方,往往效不如期。后读刘惠民医话,言“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
并认为,用药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一次多在30g以上,甚至可达到75~90g,用量5~6倍于他人。正由于刘氏善用枣仁,友人将其与善用生石膏的张锡纯相提并论。余受启发,后每用枣仁量至30~60g。其疗效果然不同。曾治石女士,年32岁。患病毒性心肌炎愈后失眠年余。每至入眠必用安定方有睡意,白日精神疲惫,如此数月,痛苦异常。望其舌嫩暗,苔薄润,脉弦而细。拟酸枣仁汤滋阴养血,润燥清热。服用10余剂,不见效果。后将酸枣仁加至60g,当夜入眠4小时,甚为惬意。继服10剂,睡眠可达6小时之多,精神也转而开朗,病痛基本消失。
按语:本方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劳复、入夜烦躁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虚烦不得寐-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
原文:《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功效:滋阴清火。
方证病机: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得相交。
主症: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或红绛少津、少苔或薄黄,脉细数等。
方解:方中黄芩、黄连苦以除热;鸡子黄、阿胶甘以补血;芍药之酸敛阴气而泄邪热。正如柯韵伯所说:“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芩、连直折心火,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火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气,斯则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则愈。是以扶阴泻阳之方,变而为滋阴和阳之剂也”。
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水,肾水上交于心火;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何患之有!今邪入少阴二三日以上,化热之时也。热邪伤及肾阴,使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形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故而心中烦不得卧。张仲景取阿胶、鸡子黄、白芍养血救阴;黄连、黄芩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烦除而卧安。应用此方,关键在于掌握阴虚火旺证,即伴有口燥咽干,舌红绛,脉细数。
刘渡舟指出:“此证每晚当阳入于阴之时,则烦甚而不能卧寐。”即入睡困难,心烦不宁。越不能寐越心烦,而越心烦则越不得入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余曾治一银行职员,因业务原因而致失眠3个月。每至夜晚,心烦不宁,难于入眠,甚则彻夜不寐。并见口干少津,手心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拟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取黄连6g,黄芩6g,生白芍12g,阿胶 12g(另炖冲服),鸡子黄2枚(后入药汁内服)。服药3剂,即可入睡5个小时,但时有尿热感,加入知母10g,黄柏5g。继服10剂,每晚可睡6个小时;上方续服12剂,睡眠可达7个小时,兼症亦见减轻。
按语:黄连阿胶汤方用黄连、黄芩上清心火;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至于芍药一味,既能上协芩连酸苦为阴以清火,又能酸甘化阴以助阴血,且下通于肾,使水生木也;上通于心,而木生火也。诸药配伍,以奏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之效,又体现了《难经》的“泻南补北”的精神。使用本方还须注意两点:①舌脉特点:本证是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甚则舌尖赤如草莓,脉多细数或弦细数;②注意煎服方法:方中阿胶、鸡子黄两味,俱不能与他药混煎,阿胶烊化后兑入药汁中,待去渣之药汁稍冷后再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后服用。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
若阴虚明显,故以黄连阿胶汤去黄芩加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以养阴生津。“阴不足者,阳必亢而上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持清凉无益也”从黄连阿胶汤中去苦寒之黄芩,加人龙齿、牡蛎、枣仁、广皮等。可见临床应据阴虚以及邪热程度,随机加减,邪热轻者,苦寒之品可减,邪热甚者,苦寒之品必用。
三、栀子豉汤
原文:《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金匮要略》:“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功效:清宣郁热,除烦透邪。
方证病机:热郁心胸。
主症:①伤寒发汗吐下后,火郁不伸,热扰胸膈,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饻,或烦热、胸中室,或身热不去、心中结痛。②阳明病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饻,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③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从舌脉上看,本证多见舌质偏红、舌苔微黄,脉数。
方解:方中栀子苦寒泄热,清心除烦;香豉经酿制,宣热和胃。先煎栀子,意在取其味;后纳香政,意在取其气。二药相合,清宣互济,发散火郁而除烦,为清宣心胸郁热之良剂。
《千金方》:“栀子豉汤,治大下后,虚劳不得眠,剧者颠倒懊懷,欲死方,即本方。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小儿药证直诀》:“栀子饮子治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即本方小其剂。”
《资生篇》:“栀子豆豉汤交心肾,和脾胃,败毒清温,功难尽述,生栀子、香豆豉各五钱。胃气虚,加甘草;胃家实,加枳实;胃寒,加生姜;脾寒,减豆豉,加干姜;脾热,减豆豉,加黄柏、甘草。”
《伤寒大白》:“栀子豉汤,此仲景治懊饻原方也,以懊饻症,心下烦执致病,故以栀子豆豉汤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烦热懊侬者,家故有三阳表药加入之法:羌活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羌活,以宣发太阳;干葛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干葛,以宣发阳明;柴胡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柴胡,以宣发少阳。”
栀子豉汤的功用及服药后的反应关于栀子豉汤的功用,刘渡舟、傅士垣等分析说:本方栀子苦寒,可导火热下行,且因其体轻上浮,清中有宣,故与芩连之苦降直折不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宣中而有降。二药相伍,既可清解胸表之热,又可宣泄火郁之烦,还可调理气机之升降出入,对火郁虚烦之证疗效颇佳。使用本方,定要先煎栀子取味,后纳豆豉取其气。
关于栀子豉汤服药后或吐或不吐之反应,刘渡舟、傅士垣等有临床验证,指出:原文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一句,验之临床,也有吐的,也有不吐的,因此不可拘泥。记得昔年行医时,曾诊一王姓亲戚患伤寒发热,数日后见心中怏侬,坐卧不安之证。病人心烦难耐,甚至家人近前也遭憎厌呵斥。查其脉数,白红苔黄,遂断为火郁虚烦证。与栀子豉汤原方服用,但对药后作吐的反应未问水家父代。当晚,病人药后作吐,家人惊恐,疑是方药有误,复邀诊视,见汭ハ后它女睡。经说明情况,家人始得放心。记述此案,一则说明服本方后魄作有;一则也提示医者,用此方时,应事先向病人交代服药后的反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惊恐。其实,栀子与豆豉并非催吐药,但为什么有时在药后可以吐呢?从本证病情特点看,这种吐是属正气驱邪外出,故有吐而作解的。再说,郁烦懊饻越严重,火郁越甚,正邪交争越激烈,药后得吐的机会亦越多。这种邪郁胸膈得叶而愈与邪在肠胃作泻而解的机制相同,也可以说是《内经》关于“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的论治法则的具体体现。但在临床上,用本方后出现得吐而解的机会也并不普遍。不见吐而使火郁得泄、心烦得除者,亦往往有之。如《伤寒明条》中即认为,服栀子豉汤后不会致吐,主张把原文“得吐者止后服”改为“得汗者止后服”。其理由是,本方为清宣之剂,豆豉又有解表之力,故可得汗而解。此说亦可供参考。
后世医家根据张仲景用栀子开火郁治虚烦的道理,不断扩大了栀子治疗诸郁证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例如:治疗肝气郁、血虚生热的八味逍遥散证,就是在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的基础上,又加入牡丹皮、栀子,以清宣郁热为主。又如朱丹溪所用的越鞠丸,治疗气、血、痰、火、湿、食等六种郁证,其中即有栀子,以治疗火郁为主。
按语:本条乃系实邪虽去而余热扰于胸中所致的失眠证。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气之虚。其轻者,虚烦不得眠;其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反复颠倒”形容心烦之甚,身不宁也。“懊恼”二字,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似中巴豆、草乌头之毒药之状也。”这种感受绝大多数人不曾经历过。
若推而言之,患热性病而又食辛辣食物的难受感多数人则有过。因热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栀子导热下行;豆豉轻浮上达,宣透解郁,并能调和胃气。使用本方,要先煮栀子以取其味,后纳豆豉以取其气。《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验:蕲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笔者每用栀子豉汤时,多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合用,治疗热病后肺胃阴伤,虚火上炎所致的失眠症,取其清养肺胃,收敛虚火之功。
均可治虚烦不得眠的经方: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其区别如下表:
本篇分三部分更新,感谢您的关注,中下篇陆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