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外感高热,头疮痤疮,红斑狼疮,牛皮癣

时间:2022-04-21 15:15:25 热文 我要投稿

6外感高热——王占玺医案

患者肖某顺,男性,47岁,柳州某机械厂干部,1978年6月20日初诊。来京出差,到京即感冒发热10多天,体温经常波动于38℃~39℃之间,恶寒发热,口干喜饮,轻度咳嗽,且有少量黄痰,因过去1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此次连用青霉素及链霉素10日,其热不退,来门诊要求服用中药治疗。观其舌苔腻而微黄,脉象弦细。X线胸透,两肺门阴影增强,右下内带有紫条状及钙化灶,遂考虑结核尚无明显进展迹象,仍按外感之太阳少阳合病挟湿者论治.

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银柴胡30g桂枝10g干姜9g栝蒌根12g 黄芩10g 甘草10g牡蛎30g党参10g 云苓12g大枣4枚(去核)每日煎服1剂,服用2剂后发热明显减轻,恶寒已不明显,服用4剂后热退身爽而愈。(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209)

7不明发热——娄绍昆医案

我曾治疗一个原因不明发热的病例。24岁的女学生,发热已经半年,曾经住院,诊断也是原因不明的发热,出院以后体温还是37.5 ~37.6℃。心情郁闷,体重渐渐减轻、消瘦。初诊是2013年3月。脸色苍白,干咳,烦热,恶寒,腰腿特别冷,头部、颈部汗特别多,没有食欲,小便黄而不利,口干口渴,但是不想喝水,脉象数而弱。腹诊整个腹部肌肉软弱,有胸胁苦满但不严重,敲上去也有痛;脐部悸动,特别是脐上悸动得很明显。

你看患者胸胁苦满轻微,没有心下痞硬,这跟大柴胡汤证的心下痞硬压痛、胸胁苦满强力不一样;虽然食欲不振与小柴胡汤证相同,但是没有恶心呕吐,这一点跟小柴胡汤证的呕吐恶心不一样;腹诊,整个腹部肌肉软弱、手足不温,跟四逆散证的两条腹肌很拘紧、手脚凉也不一样。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有点接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但是要比它更虚,同时也没有胸满烦惊的症状,所以综合上述脉证与其他柴胡剂的方证鉴别以后,基本上就认定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于是,就用了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

服药以后,稍微有点效果,但是仍然还有恶寒、自汗,可见这个证不光是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少阳病水饮湿阻,同时还有三阴病夹杂在里面。考虑到脸色特别苍白,因此,就在前面的方里加上附片5g。又服了10天,体温就恢复到36.6℃,恶寒全部消除,头颈汗多也没有了。继续给她吃这个方子,一个月以后恢复正常。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8壮热——符友丰医案

李某某,女,24岁,某院住院病人,病历号:2622207,1979年3月26日会诊。患者因发热身痛,胸胁不利,不敢喘气,于3月12日往某院门诊,经服用感冒水、注射青霉素等治疗未效,先后于3月19日、3月20日两次前往复诊。经中药、抗生素等治疗,体温由39℃以上一度降至38℃以下。后因洗澡,体温再度升高。3月21日中午,体温达39.6℃,遂经急诊收住院。体检除左鼻腔、咽部充血,鼻塞,血压140/70mmHg,余未见异常。人院后查血象为:白细胞总数22800/mm",中性球89%。血溶55mm/小时,抗链球菌"O"1:800,血培养、"OT”试验、肥达氏反应、疟原虫、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等无阳性所见。超声波探查,X线诊断未见异常,唯心电图有T波改变,诊为“风湿热”。人院后经抗生素(静滴)、补液、服解热镇痛药未能控制体温而申请会诊,扼要介绍病情如上。

患者神清合作,自诉寒热身痛、膝关节疼痛已两周。发热以午后为甚,凡觉左胸前悸动数下,旋即体温升高。时感胸胁满闷,目眩烦心,咽干口苦,不呕而渴,小便微黄不利,发热时汗出限于头部。脉象弦数,舌苔白,中心微黄,舌边红而舌面少津。病在半表半里,表未解而水饮内结,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方用:柴胡10克,桂枝3克,干姜2克,天花粉5克,黄芩4克,牡蛎3克,生甘草2克。2剂,水煎服,日两次。

患者于当日下午五时许服药,正值恶寒发热之际。药后自觉微烦,继而汗出热解。次日即感身痛大减,午后体温37.5℃,唯先感两手发凉,胸闷,时有鼻塞,家属见其口唇呈紫绀色。午后照例服第2剂汤药,忽于午夜11时许恶寒,继而寒战,测体温为40.5℃,旋即大汗、口渴,汗出蒸蒸直至达旦,身始凉而手亦温,口唇转红,神倦欲眠,测得体温37.2℃。自此壮热遂除,复查心电图、血象亦趋正常,仅偶感鼻塞,微感胸闷,遂于上方略加瓜蒌皮10克,郁金6克,数剂而愈。[黑龙江中医药1993,(3):25]

按语:本案初系感邪发热,但有胸闷悸动之水饮内结证,医者但知清热,用石膏、元参等品凉遏,热虽暂缓而饮邪不除,复因入浴感湿,终成燎原之势,身痛寒热,日久不解。据其胸脉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寒热等症而投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切病机,果两投而愈。

战汗为内邪外达之常见途径,叶天士云:“若有那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战汗透邪。”本案战汗之时,恰值午夜子分,阴尽阳动之际,颇有深义。据符氏经验,此方用于迁延日久发热多例,恒多有验,但要注意用量,除柴胡外,其余药物用量极轻,一是顾及患者已有内热津伤之象,二是兼顾仲景原方比例,可供临床参考。《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9高热(肿瘤)——矢数道明医案

43岁妇女。9年前发现心下部肿瘤,已行手术。诊为恶性肿瘤,出院后日益衰弱,与六君子汤,迅速恢复健康,可谓奇迹。其后,下腹之刀口开裂,勉强缝合。患处化脓,严重衰弱,又来复诊。当时用千金内托散1个月脓止,再次恢复健康。

此后,患者信奉新兴宗教,服药中止,体力次第衰弱。10数日前发热,体温39℃以上,用各种解热注射剂皆无效,高热原因亦全然不明。体瘦神衰,脉弱而数,颜面苍白,右季胁下颇紧张,并有压痛,舌苔白而干。于是,诊为柴胡姜桂汤证,故与之,服3日热开始降,1周后热全解,服药3个月,体重增加6公斤,此后健康地从事家务。当时无三岛柴胡,用唐柴胡效亦甚佳。《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10头疮——吉益东洞医案

京都某商人,每年春日,头面生疮。瘙痒甚,搔之则烂,至秋日,不治亦可自愈。患此症已数年。诊之,心下微动,胸胁支满,气逆状殊甚。故与柴胡姜桂汤合芎黄散,1月许诸症痊愈,其后未复发。(吉益东洞翁《建珠录》)《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论:本案用柴胡其它的方,或也能愈。如不愈者,就在一味干姜之别。

11痤疮——刘永军医案

唐某,女,32岁。2015年4月13日初诊。面部痤疮数年,1个月前喝酒后痤疮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美观,且感面部不适,特慕名来诊。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紧张,食欲减退,大便不爽。症见面部痤疮严重,以口唇周围为甚,往来寒热,头晕,自觉咽部有痰不适,口苦口干喜饮,干哕恶心,心慌,手脚凉,腿困,小腹痛,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痤疮(寒热错杂,饮邪上逆)。西医诊断:粉刺。治则:清上温下,健胃化饮。处方:柴胡15g,黄芩9g,桂枝9g,天花粉9g,炙甘草6g,龙骨18g,牡蛎18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8g,枳实12g,陈皮30g,半夏12g,白芍15g,赤小豆18g。5剂,水煎服,日1剂。

4月18日二诊:药后症状改善,改柴胡12g,继服5剂。

4月24日三诊:症状明显改善,继服上方7剂。《经方临证实践录》

12皮炎——刘景琪医案

张某,男,48岁,工人,1973年5月7日初诊。全身瘙痒,抓破后流黄水已半月。每于受凉受风后痒甚。夜间加剧,影响睡眠。检查;皮肤有抓痕和结痂,布满全身,划痕试验阳性,曾涂西药外用药和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钙片等无效。并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痒证。辨证:湿热蕴结表里。治则表里双解,祛湿解毒。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三剂,症状消失。《经方验》

13红斑狼疮——胡希恕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宋某,女,40岁,北新桥帆布厂工人。初诊日期1971年7月25日。面部起红斑半年。半年前因牙痛到医院拔牙,牙科医生看到鼻上眉间有红斑,怀疑是红斑狼疮,故不给拔牙,后经多次检查,找到狼疮细胞,告知为不治之症,建议中医治疗。现症:鼻上及眉间生两块红紫斑,上覆痂如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痒不明显,但见阳光后痒加重。自感全身酸软无力,食欲不正常,有时恶心呕,头痛头晕,口干,时感身热而体温不高,二便调,舌苔白少津,脉沉细。证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治以养血利水,和解少阳。

处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柴胡12g,黄芩9g,花粉12克,生牡蛎15g,桂枝9g,干姜6g,当归9g,川芎9g,泽泻15g,茯苓9g,苍术9g,白芍9g,炙甘草6g

二诊:1972年2月11日。自服用上方后,眉间处狼疮红斑逐渐缩小,一般情况改善,故一直服用上方。

三诊:1973年6月2日。患者全身症状好转明显,红斑仅在鼻尖能看到一小块,其他一般情况良好。《经方验案评析》

14牛皮癣——刘永军医案

郑某,女,17岁,初诊2014年12月13日。1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后背及臀腰部有散在扁平丘疹,痒感,搔抓后表面有少许鳞屑、血痂,皮损渐增厚呈苔藓样,经皮肤科确诊为神经性皮炎(牛皮癣),予口服青黛丸、湿毒清胶囊及外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皮疹反而增多。来诊要求服汤药。症见皮疹如前,手足冰冷,口苦口干,饮水少,纳少胃胀,月经量少,白带多,大便干,舌红,苔薄,脉细。中医诊断:牛皮癣(寒热夹杂,水瘀互阻)。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治则:清上温下,活血利水。处方:柴胡12g,黄芩9g,干姜9g,桂枝9g,天花粉12g,炙甘草6g,牡蛎18g,当归9g,白芍12g,川芎6g,茯苓12g,生白术18g,山药9g。免煎剂,7剂。

12月24日二诊:皮肤鳞屑脱落,现鲜嫩皮肤,手足冰冷缓减,白带仍多,余症减。辨证如前,继用上方,增干姜为12g,山药为12g。免煎剂,7剂。药后回访,皮损复原,余无不适。《经方临证实践录》

15疱疹神经痛——王付医案

洪某某,女,55岁。主诉:在2年前,因带状疱疹引起肋间神经痛,近因疼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肋间胀刺疼痛,痛则头汗出,心烦,口干欲饮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弦。中医辨证:胆热阳郁水气证。治疗原则:清热调气,通阻化饮。治疗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24 g,桂枝10g,干姜6g,天花粉12 g,黄芩10 g,牡蛎10 g,炙甘草6 g,白芍12 g,赤芍12 g,大黄5 g,乳香10 g,没药10 g。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

二诊:疼痛减轻,大便通畅,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王付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