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关于“陈琴歌诀体乐读法”实操之古文篇》

时间:2022-04-21 04:39:59 热文 我要投稿

关于“陈琴歌诀体教学法“网摘一文分享如下:

------《关于“陈琴歌诀体乐读法”实操之古文篇》

寒假中,听我一个在做学堂的老乡说,“陈琴歌诀体乐读”法真的很好,用这种方法读中国典籍,进入很快,以前难读难背的文章,用了歌诀体,就告别了“诘屈聱牙”“呕哑嘲哳”的阅读困境,读起书来有种“势如破竹”之感,一篇几百字的古文,短时间即可熟读甚至背诵。对孩子来说,这种读书法更是方便快捷。因为孩子的年龄小,记忆力好,初次接触“歌诀体”,一两个小时内可背诵《逍遥游》、《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已经不是神话。她不无感慨的表示,这种方法,真是进入中国典籍阅读的不二法门啊。

这当然不是她一个人的心声。我所耳闻目见的,那么多使用这种方法的朋友都在慨叹:此法甚妙啊!令人欣喜的是,当下有很多掌握了“歌诀体”读书方法的有识之士,在全国各地开设各种培训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个读书法。我的这位朋友恰好参加了一位老师组织的几次培训,之后,却有些望而却步了。为什么呢?她说,培训老师教大家用“歌诀体”读书时,首先要求速度,强调一定要快;其次是每篇文章或者诗词,老师都要句句带读,学员再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符号标注,然后才可以“依样画葫芦”的读出来。大部分学员,一离开授课老师,就“走不了路”,“画不了葫芦 ”了。她忧虑的说,即便跟着老师,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跟不上了;或者因为标注的符号有错漏,再也无法继续往下读了。

我花了些时间,重温自己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生的过程,后来发现,“歌诀体“读书法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学起来很简单。

今天,我特意在早读课上做了个小小的读书实验。我们读的是《中庸》。

第一步,先告诉孩子们用手或脚或身体打起节奏来。很多人用手敲桌子,所以,你听到的是“嗒——嗒——嗒——”的节奏均匀的类似鼓点声。有人以脚点地,有人身体在左右或前后摇动。几拍之后,节奏稳定了。

第二步,听我的口令,“一二,起”,搭着节奏,文字上路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横线前不管有几个字,都占一拍——也就是,如果用手拍桌打节奏,手掌拍下去、抬起来这个过程恰好读完横线前的文字。但读的过程中,一句终了,往往是声断意连,气也是不断的,只是在你气不够用的时候,偷偷换一下。这个换气,有点像太极动作的连接。每个动作若丝丝相粘,虽断尤连。所以,读书是很耗气力的,必须用丹田之气作为动力,辅以绵长的呼和吸,你的声音才会源源不断的送出来。据说,以前的教书先生都是作为体力劳动者拿工钱的,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罢,呵呵。

第三步。调整停顿,同时注意入声字。先给孩子们示范了一遍,问他们老师读的和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然后分析一下,共同的发现是,处理的好的歌诀体,一段读下来,既一气呵成,又疾缓自然,酣畅淋漓。比如,我是这样读的(当然,我处理的未必是好的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依然是:横线前不管有几个字,都占一拍——也就是,如果用手拍桌打节奏,手掌拍下去、抬起来这个过程恰好读完横线前的文字。所以,大家发现,有几个字实际是拖长了声音。另外,感叹号前的字是入声,读时用声音一下“抓住”这个字,马上停,待一拍结束继续往下读。

这时候,孩子们恍然大悟,再试一遍,顺畅自如。

第四步,读出重音。我还是先示范了一下。比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红字即是我读重的地方。各位可能一下就看出来了:如果是用手敲击桌面打节奏,手落下的点就是重音点。所谓“重音”,“重”的感觉是给这个字注入强大的气流,低沉的发音,使得一句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越发分明。朱光潜在《诗论》中曾不止一次提到“节奏”的重要性。有了节奏,就有了音乐性。本来汉字就是极具音乐性的文字,加以节奏,很快就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家掌握了这一诀窍,再来读一遍时,你听到的一定是抑扬顿挫,是气韵酣畅。这时,很多人都会由衷的赞叹:哇!这样读书,真是“累”啊!——既需要手舞足蹈地打节奏,又需要长长的呼吸来配合,这样读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一定会后背微微有汗的。是的,读书一定是可以健身的!气息的运用,身体的律动,不正是孩子们可以告别整堂课“呆若木鸡”的法宝吗?哈哈,难怪班上很多人说,这样读书,走神、玩小动作,不太有时间了。

第五步,据文意调整节奏和气息。再给孩子们示范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您已经猜对了,就是在第三步的基础上调整了红字部分,为什么呢,我认为,“天命”、“率性”、“修道”是本文的重要概念,需强调。全班再模仿试读,哇,我们听到了什么,没错,是的——天籁之音——真好听哦!

这样的五步,您基本可以解决读的问题了。您可能会问:第三步的停顿为什么那样调整?第五步的节奏和气息为什么又这样调整?答案只有一个:对文章的理解。今天的早读,孩子们掌握了方法,用不到20分钟,按照每章3遍的原则,一气把《中庸》从第一章读到了十二章。他们之所以能快速掌握方法,就是源于他们跟陈老师学习了4年半的经典,读古文的语感已经不错。《易》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为了“歌诀体”而学歌诀体,终究难学好,而“歌诀体”的重要基础,正是多读书。积累多了,由量变而至质变,就不至于读书时见古文而“色变”,读来颇觉为难了。刚刚提到的《中庸》,学生们已经学过,只是没有用“歌诀体”读过。正是因为先前的理解在做基础,所以读起来就简单。同时,他们也经过了其他文本的歌诀体诵读训练,陆续内化了一些规则:比如,类似发语词“夫”之后要停顿,类似“故”字总结处要停顿,还有些“也”、“乎”的语气词要停顿等等。但您不要怕,这些规则,初学时多听几段录音,反复琢磨,也可以慢慢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当这些规则与“气息”、“节奏”、“文意”三者发生矛盾时,要首先服从“气息”、“节奏”和“文意”,否则读起来将“上气不接下气”,或听起来不连贯,这样,文章的原意也会遭到破坏。

掌握了大概的方法,就不必篇篇段段句句要老师带读了。每一篇文章,在歌诀体的练习过程中,都会经过:初读理解,气息调整,重音落实,文意整合等几个步骤。越是喜欢的文字,越会反复练习,于声气中锤音炼字。这样练习过的文章,你的声音听起来字字如珠玑,且又有无形之若丝滑之线将珠玑浑然串之。此种练习,若君子对玉器之把玩,如书家对佳作之留连,其中滋味,亲尝方知。

至于读书的速度,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学中基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初读,节奏可以稍慢;当揣摩熟练之后,节奏可适当加快。

这是我在实践中想到的,希望能给正在练习“歌诀体”读法的同仁一些帮助。感恩师父陈琴先生,百忙中亦对此文予以斧正。

布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