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新能源领域是未来汽车行业的一大优势,而我国更是早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开启新能源研发之路,并对相关领域车企提供了巨额的补贴支持。前几年国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可谓屡见不鲜,一家家新能源车企信心满满甚至扬言要赶超特斯拉,然而这些“口出狂言”的新能源车企现在却逐渐消失,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随着汉腾和云度以及游侠等车企走到尽头,现在就连长江汽车也没能逃过失败的结局,这也让我国民众对新能源造车行业产生质疑,难道说当年我国的“造车神话”已经露了马脚不成?还是说这些车企仅仅只是为了骗走我们国家提供的巨额补贴呢?在国家资金支持和李嘉诚多次投资助力的背景之下,长江汽车是如何把自己推向深渊境地的呢。
一.长江汽车的兴盛
长江汽车是一家口号打的比所有同行都响应的车企,早在二〇一三年长江汽车的前身五龙电动车收购了杭州公交客车厂,凭借着国企的噱头在国内刷了一波热度。
随即又得到了香港投资大王李嘉诚的关注。当时李嘉诚果断向五龙电动车投资2.9亿元,这才有了现在的长江汽车。
并于二〇一六年拿到了国家造车的认证资格,逐渐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
当时“长江EV”的推出得到国内很多消费者的支持,认为这一次长江汽车总算能获得扬眉吐气的机会了,而长江汽车直接放出豪言要加大对该新能源车型的产量。
并且加强对造车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没过多久长江汽车在国内投资了51亿建设子公司和工厂。
而李嘉诚也对长江汽车的发展寄予厚望,多次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长江汽车由盛转衰源自于一场疫情,倒不如说是一场疫情揭开了长江汽车不堪的内部经营问题,也证实了长江汽车只能凭借国家的补贴和李嘉诚的投资盘活。
自二〇二〇年往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国为严格执行防疫政策加大了财政的支出力度,迫于无奈之下国家终止了新能源领域的补贴。
这也意味着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必须具备独立和“单飞”的能力。
二.“造车神话”露马脚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政策补贴停止以后,我国陆续有多家新能源车企宣布破产,其中最气人的当属河南境内的红星汽车厂。
该汽车厂每年拿着国家提供的2000万资金支持,从企业工厂诞生到破产却没能生产出任何的车型。
似乎仅仅只是为了拿走国家的千万元补贴而生,殊不知红星汽车厂的遭遇也仅仅只是我国整个新能源领域的缩影。
这几年网上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做“套壳车”,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新能源车企所制造生产出来的车辆,除了外壳和品牌是他们自己设计之外。
其余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都采取“套娃”模式,也就是说这些新能源车企根本不掌握独立自主造车的能力。
既然如此他们拿着国家的支持和补贴用来干嘛呢?实在让人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
三.长江汽车走向衰亡命运
至于说长江汽车之所以会走到现在这般地步,离不开企业负责人曹忠的商业战略部署过于肤浅。
要知道我国新能源仍需不断的进步,每一项环节都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自信的曹忠非要同时设计研发4种不同类型的新能源车型。
以至于多年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后,始终没能见到长江汽车取得怎样的优势,还把科研分化部署到四个板块,焉能不败?
国家停止对长江汽车进行补贴以后,李嘉诚也在此时意识到长江汽车的饼是在画的太大,继续投入的下场也只能是无底洞。
最终李嘉诚也宣布放弃了对长江汽车的投资。随后李嘉诚又要求曹忠赔偿其12亿港币。
对此长江汽车的负债规模越来越庞大,早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和研发投入全部成为了一场空,时至今日长江汽车负债总规模已突破31亿。
长江汽车的遭遇也给我国新能源车企提了个醒,国家的补贴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敢拿的。没点真才实学拿到补贴的结局也注定是失败,应了那句“劳民又伤财”的典故。
结语
也希望我国新能源行业能够痛定思痛,早日实现行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