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唐国明名篇《我们的长城》:我们就是保卫自己的钢铁长城
(提醒:在本篇正文的后面,可以了解我出版的书与我的思想,及我开创的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
————————————————————————————————
半途主义就如主张“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唐国明在《零乡的模样》一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作家唐国明作品
————————————————————————————————
我们的长城(又名《长城下的故园》)——来自唐国明诗意流长篇《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
(1)、
那是1860年,一轮明月在大火中碎裂。你碎裂了山川日月精华五千年。你如一位病着的巨人,你倒在了1860年,大火烧毁了你倾国倾城的容颜。多少英雄,多少血泪,再也不能保卫你国色天香的笑脸。你如一位东方绝世美女,被扯去了头发,被掠夺了装饰,被剥去了衣裳,被劫尽美色后又在火中被烧煎。那是1860年,你如一轮美丽的明月被碎裂。从此之后,你的美丽成为了一个传说,你的美丽已在萋草中残缺。
你这轮曾经光芒四射的东方明月,收集了天下高贵的智慧与美丽。我已无法看见你的美丽,也无法再见你的高贵。我看着你,如看见老祖宗们流下的血与泪滴。你昔日的美已残缺得让我们陌不相识。你那时的繁华你那时艳丽的光芒,已上通天堂下抵地狱。多少忠诚的儿郎,多少情人,多少物质,在这里。多少小人的贪婪与在这里。万人在这里塑造你的美丽,一代又一代人曾在这里辛勤付出。多少花朵落英于你神圣的大地,多少人在你繁华的梦中得度一生。多少边士与黎民百姓为你献出了自己。多少年的梦已建筑在这里,多少反抗的声音被拖下了牢狱。几代的财富,几代的聚集却被一把大火烧去。面对当年的大好河山我无限惭愧,面对那些昔日在这里做梦的君王,我无比痛惜。当年我若生于大清皇朝的山河,我决不会在一堆血泪堆成的美中守旧沉迷,我会选择永恒的事业。在清醒中去寻求新的崛起,来保卫你与日月齐光的美丽。强盗们从远方来,又到远方去,一把火烧毁了一个民族智慧凝成的美丽果实。走在你的废墟上,想起,想起你被惨烈毁灭的那一刻,我顿觉得一切是如此黑暗如此荒凉。你的废墟留给我们的除了痛惜还是痛惜。大风刮过你的身躯,远处,是天空无边的静寂。你如一只鲜血的杯子,被摆放在历史的酒桌上,被摆放在华夏经典的原野。你的血泪像洪水一样漫上历史的两岸。整个世界的良知在为你的被毁灭而惋惜哭泣,我们一次又一次在你黑暗的伤口上,用鲜血用太阳用月亮升起自己。
你是曙光,你是黎明,你是新的一日。你是从天而降的月亮,你是一首漫长的太阳史诗。你是一曲优美的合唱,你是用尽了天空和海水做成的美丽。你是世界的夜晚与中心。你的诞生也似我的诞生。我召唤,我沉默,我满怀悲痛。你化成了烟,你化成了灰。你的梦成了天空与海水一样宽广的疼痛,使一个民族痛哭得如一头狮子向天下啸吼。
(2)、
读罢第“(1)”节唐国明《你就是圆明园》叹息出的这些文句,不得不说,对于我们来说,心中常怀两个逃不脱的情节。一个是长城情节,一个是圆明园情节。长城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真正号称连绵万里的开端是从大秦帝国开始的,现除了八达岭那段长城,可以说已成废墟,被荒弃在高山野岭与荒漠大野。而圆明园却是中国封建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建造的,现在已是一个废墟式的遗址公园。长城出于军事目的,用来抵御来自北方的铁骑。圆明园是大清皇帝用来办公与享乐的。长城差不多建了2000年。圆明园厉5帝,也有说厉6帝,圆明园的意思是圆融普照,是满清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皇家大乐园,历经了一百五十余年的不断经营,建造和修缮工程几乎无一日中断。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圆明园达到它的巅峰期,这个时候它由五座园林组成,就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近春园。
如果我们在时光中往后看,除了不修长城的大清,还有一个不修长城却修了大明宫的辉煌的大唐帝国。这个帝国给时间留下了至今我们还在吟诵的唐诗。这个曾经以诗歌取士的帝国,最后也是诗人们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结了它的结局。唐诗即使号称几万几万首,至少仍有300首在耗费着我们的时间。也只有这个辉煌至极的朝代与来自黑山白水间的大清皇朝敢于把长城扔在大漠荒野,荒山野岭之间,不管不问。而大清皇朝虽然没有像唐朝留下诗,这个八股取士的帝国,大兴文字狱的帝国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残缺、仍需要我们探佚、修订、续补、考古复原的煌煌巨著,代表华夏古典文学高峰,空前绝后的《红楼梦》;与传说奢华至极、美丽至极,受到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赞誉,并遭到“英格兰与法兰西”抢劫、烧毁的至尊园林:圆明园。
(3)、
1861年11月25日维克多•雨果为圆明园写下了富有丰富想象力的句子: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再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设计圆明园的第一人雷发达是清朝开国之初第一个在建筑专业上赢得广泛肯定的设计师,他的儿子雷金玉在设计和建造康熙的畅春园上,表现出可以跟父亲媲美的家族遗传才能,他亦因此而获得七品的官衔和圆明园永久的职务,成为内务府的一员。雷家三兄弟:家玮、家瑞和家玺曾伴随乾隆皇帝游江南以研究和模仿江南的庭园,然后在圆明园里重新建造。因此雷氏家族成员以他们制作出最好的建筑样式的才能,而赢得“样式雷”这个外号。圆明园的建造基本上是雷氏式的。
整体而言,圆明园是建筑在平坦的土地上,它是一座离宫别苑、景色围绕、园林美化、人造山石,以及庙堂、书院、图书馆不同功能的多个建筑群的综合体。所有人工建筑都根据传统复合庭院的南北走向的形式,东西走向联结的建筑相对比较少。圆明园秀丽的园林景色,是由白色的墙、黑灰色的瓦、粟棕色的柱子、栏杆、吊饰、小山丘、湖泽、花卉、树丛所组成。主要的建筑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堂、亭、台、楼、榭、园廊、轩、斋、房、舫、馆。此外,在圆明园里还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三种很基本的建筑:首先是桥,第二是墙,第三是塔。大致来说,圆明园的建筑采用了三种主要的技术性元素来创造整体,那就是“因”、“借”和“堆”。“因”就是有创意地让园林融合它的自然背景,让地形和地貌的特色,与园林成为一个整体。“因”取得好,可以帮助借用周遭远近的景色,是为“借”。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雪和东吴船就是杜甫诗人宅第的借景。至于“堆景”的手法,就是让建筑物之间互相配合来强调彼此的匀称。使得圆明园每处每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有建筑。不会因为路途单调遥远而生厌,也不会因为周围景物缺乏变化而倦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漂浮的远山、远树,悬于天际的船只。即使一条狭窄、曲折和幽暗的山路,看来会把游人带向尽头,但不久却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迎接他们;突然之间,他们会被优美的树丛、蓝天白云、飞禽、奇花异草和从高地涌出的流水注入池塘的景象带来惊喜;顷刻之间,他们甚至可感受到远山吹来清柔的风。在曲折的路径上去欣赏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连续呈现的景观。这种令人惊喜的因素阐释了“藏”跟“露”结合的艺术。
圆明园里到底有多少景观,就连圆明园研究专家们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有一百一十七景、一百二十三景,有的说一百四十景、一百五十景,更多的意见则说有一百零八景。造成这种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划景标准上的差异。按照园林学上的定义,“景”也者,指的是以建筑为中心,配合周围山水地貌、树木花卉所呈现出的独成格局的园林风景群。而圆明园却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梁思成曾评论说,圆明园是会聚山丘湖泊,结合殿堂、亭台楼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精华。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的:“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这座园林可说“人间天上诸景备”。让见多识广住在其中的皇帝们常有“物皆备于我”的欣慰。至于园中景点的布局怎样,念念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这三个组成圆明园本身的名字,及清华园和近春园这些园名,就会让你充满无限诗意的想象。
拥有这么美丽名字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所废园,这种园林景观是难以描述的,只有眼睛去看废墟,用心灵去想象,才能领略它的真实内容。据现存西方书籍关于圆明园焚毁的纪实记载,据英国皇家炮兵队队长亨利•诺雷斯所著《1860年对华战争事件》一书供述:圆明园烧起来的时候,一阵飕飕的东北风,开始卷地吹起来,好像三月时节的狂风一样。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燃起,浓烟直冒,渐渐冲向天空,当白天慢慢过去,烟雾逐渐加大,越来越浓密,飘飘荡荡,仿佛一片大的云彩,又像一场可怕的大风雨将要来临,火声劈拍劈拍地响着。穿过一重重烟雾,太阳照耀中,使一切花草树木,都蒙了一种憔悴的病色。殷红的火焰映在从事放火的军队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而浑然自得,觉得很是光荣。当一个个的屋顶倾塌于这个老大帝国,表示愁惨的预兆,它内部基础既为自相残杀的内乱销毁残蚀,并且逼着那些本来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的国家们,来帮忙毁灭它。而且,结果,四面被包围着,无处求救,最后喷一口浓烟,伏伏贴贴地降服,迷失在它以前的灰烬里。那两天两夜的火光如一张幔子罩着当日的行营处所,并且随着大风,烟雾吹过联军驻扎的营盘,蜿蜿蜒蜒,黑云压城,日光掩没,看起来,仿佛像一个长期的日蚀。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历史是一个梦魇。圆明园的历史是一出完整的戏剧,也可以说是一出完整的悲剧。一个外国人说,政自园出的大清帝国就像一艘航行在危险海域的旧战舰,尽管庞大无比,只要一个尖利的礁石,帝国便极有可能随时触礁。
触礁的这天时间是公元1860年10月18日至1860年10月21日,整整三天三夜的大火将这座历经几代近150年时间建筑的皇家园林毁于一旦。
一位叫马雍的人在《后圆明园词》中感叹道:“歌梁舞席今何在,俯仰蜃楼化沧海。”一位叫贾树诚的人在游完这座废园后,在《庚申九月作》的诗中写下:“只应一片城头月,照得书生有泪痕。”一九一三年,当时二十四岁的李大钊在东渡日本留学前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并赋诗一首云:“圆明两度晃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玉阙琼楼接碧埃,兽蹄鸟迹走荒苔。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拨劫灰。”
1984年,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村落里成立了一个名为“圆明园诗派”的地下诗歌组织,他们在喝酒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因为,我深信,我永远是这块亲爱的土地上的/那个呕吐诗句像呕吐出一朵朵呛人的花的/那个春天的酒鬼/”另一位诗人于黄昏走过圆明园废墟后写下:“黄昏/石碑被鸦翅打碎/好不容易长起来的树林/被它们的叫声拦腰截断/”写下这些诗句的那位诗人说:圆明园很凄凉……在圆明园,眼睛能够看到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石头!这就是圆明园的全部,那个传说中曾经最豪华的皇家园林。
(4)、
入碌碌风尘,我一事无成,念及那些清风明月的她们,我辜负了她们一生。我一生潦倒,我负了父兄的教育之恩,于风晨月夕里度过浮生。不管悲喜与痴恨,也不过是梦里烟云。我悲号惭愧,自怨自叹。世有荣华富贵,云山雾海,我无补天济世之才,却为着荣华富贵而来。明知美中不足,到头一梦,也得忍受万镜归空。我来到了昌明隆盛之处,入了诗礼簪缨之族,幸福在花柳繁华之中,看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贵又怀不足之心。为了不朽,我在醉余饱卧之时,避世去愁之际,常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观花修竹,斟酒吟诗。常书房闲坐,朦胧睡去至手倦抛书。常与她们暗约私奔,偷香窃玉。不管我有命无运,还是累及世人,我仍弄书解闷,听窗外女子嬉笑声声。看看仪容不俗,眉目清朗的她们摘花丢朵。常与她们眉目传情,自以为相认了巨眼英雄,得了风尘知音,狂喜不禁。于家家箫管,户户弦歌中与朋友,浅斟慢饮,打发走闲处光阴。
或疯狂脱落,诵尽诗文,哭笑个死去活来,喜得个尿流屁滚。或担风袖月,胸怀天下,拜访书香之族,探寻钟鸣鼎食之家,求取女子的冰雪聪明。常沽酒三杯,以助野兴。常喜门前冷落无人,只需门内厅殿楼阁峥嵘轩峻、树木山石时时弄影。常藏些翰墨诗书,运筹谋画,安享尊荣。常于月夜让如水的女子们洗洗我泥做的骨肉,让女子们清香清爽我逼人的浊臭。常使一身清明灵秀,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让人视我为和风,为甘露。常于万万人之中装逸士高人,扮情痴情种。与她们一起读书识字,一起与她们明白,一起与她们糊涂。与极尊贵极清净的她们一起喝香茶清水,一起臭舌浊口。与她们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常在垂花门前,看雕梁画栋,过游廊,与她们一起穿红着绿,做她们怀里的心肝儿肉。叹她们肌肤微丰,温柔沉默;叹她们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喜她们从吃饮食时,已会爱美、争宠、吃醋。喜她们体格风骚,粉面含春,丹唇未启笑先闻。喜她们似弱柳扶风,如娇花照水。她们是我的树木山石,她们是我常常要念的书。我如一轮春月,她们如一朵朵鲜花,我愿意为她们挥金如土。我喜欢她们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我喜欢她们袅娜纤巧,如高山湖泊温和平静。我高兴她们使我眼呆骨软。我向往在朱栏白石,绿树清溪,飞尘不到之处,与她们一起播雨弄云。我向往影度回廊,鸟惊庭树;我向往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外与她们进入孽海情天的太虚幻境。
叹她们花容月貌,春恨秋悲,独对青灯;我喜欢她们如异草芬芳,羽衣飘舞。我喜欢她们鲜艳妩媚,袅娜风流。我喜欢在那绿窗风月、绣阁烟霞下,悦容貌,喜歌舞。我喜欢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与天下美女有片时之趣兴。醉我以灵酒,警我以妙曲吧!我喜欢身在云端的感觉。我喜欢轻裘宝带,美服华冠。我不过是世上一只泥猪懒狗。可惜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我叹她们安分随时。我喜欢她们如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我喜欢黄花满地,篱落飘香,疏林如画。我喜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更为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高兴。我喜欢金窗玉槛,香屑布地;更喜欢猜枚行令,百般作乐。愿天下的女子似日月山川之精华钟于我一人。我愿为她们乐成一堆灰,乐成一股轻烟,我也不顾她们,她们也不顾我。我怀念那穿林度水、那互读诗稿之时的她们。我怀念明刀暗火的她们。我怀念,怀念她们筋骨瘫软,使我如卧绵上。我怀念她们一哭,连树上的鸟儿飞起远避,不再忍听。我怀念她们娇喘细细,香汗淋漓。我不惋惜她们红颜春尽,花落人老的自然命运。
(5)、
对于圆明园倾国倾城的红颜,就像这些唐国明读完《红楼梦》叹息出来的文字一样。很多东西回想起来,不过就是春梦一场。皇帝们的生活,根据近人的评估,皇帝光是一顿御膳的规模就可以满足100家农户整年的生活所需。
园内的许多窗户的框格,夏天是以纸糊或挂竹子制作的帘子,冬天就换上以毛皮做的帘子。每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尤其是享乐的地方,像圆明园: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飘荡。在所有山丘、桥梁和几乎全部树上,都挂上一些灯笼,这些灯笼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
在五位清帝当中,乾隆在圆明园花了最长的时间和最多的金钱。他尽可能选择在这座他最喜爱的宫苑里居住,他返回紫禁城通常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就以1775年来说,乾隆留在圆明园的时间共计168天,其他的时间是105天在紫禁城,从8月到10月有66天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44天在孔子的故乡曲阜。
放开清朝盛世时期这些皇帝的好生活不说,就是到了清朝也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他的生活应该算是寒酸的,而他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大致描述了宫廷中最后的景象与他最后的皇帝生活——
我胡里胡涂地做了几年皇帝,又胡里胡涂地退了位。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被驱逐的时候,渡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黄色,从小把惟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我每天读书、请安,或游御花园,后面都有一条尾巴。我每去游园,因为后面的尾巴,一次要花去一千八百多两银子。然而这个尾巴也常被我搅乱。我年岁小的时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高兴起来撒腿便跑。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此外,宫中每天有大批为这六口之家效劳的奴才,也各有分例。加上奴才连我们六口之家,一月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计用银二千三百四十二两七钱二分。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添的比分例还要多得多。记得一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连什么鱼虾蛋品,用银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分,加上杂费支出三百四十八两,连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显而易见,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中饱私囊之外,差不多全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饭菜是大量的做而不吃,衣服则是大量的做而不穿。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是穿新的。据单子所载,这一月给我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二件,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不算正式工料,仅贴边、兜布、子母扣和线这些小零碎,就开支了银子一千六百多两。而后宫后妃一月合计穿用的布料:缎29种共一百五十九万二千一百三十六匹;绸40种共二千一百一十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匹;纱16种共五万六千零八十一匹;绫8种共五万二千八百四十一匹;布60种共三千零一十四万四千二百匹;绒和线16种共八十七万六千一百斤;棉花40种共二千零一十二万零一百八十斤;金线20种共一百零七万六千一百零六绺;貂皮90种共三千零二十八万零四百张。
我更换衣服,也有明文规定,单单一项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单子更换二十八种。至于节日大典,服饰之复杂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有这些穷奢极侈的排场,就要有一套相应的机构和人马。内务府官员共计一千零二十三人,到我离开那里,还有三百多人。除了这些排场之外,周围的建筑和宫殿陈设也对我起着教育作用。黄琉璃瓦惟有帝王才能使用,这不用说了,建筑的高度也是帝王特有的,这让我从小就确认,不但地面上的一切,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连头上的一块天空也不属于任何别人。每一件陈设品都是我的直观教材。宫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准丢失。为了让这句话变成事实,我拿了几根草放在宫中的案几上,叫人每天检查一次,少一根都不行,这叫做“寸草为标”。我生活所造成的浪费,已无法准确统计。使我从任何方面都确认自己是尊贵的,是统治一切和占有一切的人上之人。
(6)、
这个末代皇帝溥仪即使生活在一种体制的最后夕阳里,但这轮夕阳仍然不失太阳的色彩。令我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体制开始的时候,是从大秦帝国的都江堰、长城、驰道、灵渠这些惠及后世的工程开始;也是从维护秦始皇个人生前快乐的阿房宫与死后安身的陵墓开端,到以诗见证一种体制顶盛的唐朝,最后却以《四库全书》的修缮,《红楼梦》与圆明园的残缺收场。
(7)、
如果把封建体制2000多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延续着我们文明的是老子与孔子的思想。至于他们的思想何以在百家中得到中华民族的选择认同,我曾有过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一向是农业大国,由于地形的分布,使他在农业的基础上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外族对这个中央大国的统治,也曾想试图改变农耕的状态,而最终归于失败。曾有人思考过,为什么工业革命不首先出现在我们这个国家,他们归根于文化。但这些思考者们忘记了,文化它出自于哪里,文化是出自于人们的创造。人们为什么创造接受了这种文化,是因为他们为了更好的安居乐业。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因为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思想。那些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获得天下安定,人们和谐生存。几千年来,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接受了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中庸”。“无为”而治,“中庸”处世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安居乐业,和谐生存的理想。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为了维持“无为”与“中庸”的生存状态,不断地用改朝换代这种形式继续地维持着这个大国的生命力。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个国家的富足历来在世界历史上是常居前列的。直到带着工业文明好处的西方列强们来了,他们以掠夺、殖民、开拓市场的野心跑进了我们这个国家,让我们又一次遇到了改变我们生存状态的劲敌,面对这些,我们彻底暴露出了自己的脆弱。我们不得不寻找在乱世中走向安宁的道路。仿照外来体制的套路各自表演了一番,最终还是落了个失败。在无数次争雄中,皇权最终选择了唯有懂得这个国家实情的、代表了自己根本利益的体制。
(8)、
中华这个大家庭总体来说大致属于大河文明。目光一直以来就是大河流域两岸。靠近水源,男耕女织,共享安和。为了安和,所以一直有一个情结,长城情结。长城究竟能不能抵御敌军,这个我想那些统治者并不比我们傻。那些修长城的朝代君主皇帝也并不比清朝的君主笨。他们明知道长城是抵御不了敌军的,他们为什么还要修,因为这不但是一个民族的心结,也同时是打理几万里江山的戊边守卫者的安全归属。那些守边的士兵将帅,他们需要一道心里的屏障,与一个使自己安全的卫护墙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心理就如同我们要在宅院四周围上一道围墙一样。如果把当时的整个中华版图比作一个士兵的话,长城就是他站在战场上卫护自己的盾。可想而知,在热血战争的年月,如果一个卫护祖国、站在战场上最前沿的先锋士兵,如果无盾是难以想象的。在整个的民族心理,长城有没有军事作用,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这面盾,这面使他们安居乐业的盾还存在,那道用血肉筑成的长城还在为他们男耕女织的平安生活发挥卫护作用。这对当时的整个中华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一道无形的心灵鸡汤。
长城,到了明代,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而明长城相对而言,是比其他朝代修得更好的一个朝代。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明代的长城。也正因为明长城修得太好,明朝的皇帝也活得更安逸了。有几个皇帝几乎百事不管,让太监们去管,最后弄得一帮太监在左右朝政。不过相对来说,又不得不承认明朝的太监很优秀。我们不去管郑和下西洋出于贸易还是出于去追查追杀一个未得继位的皇太子的目的,总之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章历史上他功不可没,而这个功不可没的人是个大太监。
而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三大是在明朝诞生。这个朝代是充满朝气的。一部《三国演义》让他们说尽了中华为人治邦的智慧。一部《水浒传》,让他们看清了人生世态。一部《西游记》表达了他们对远方不断进取的理想。于是作坊兴盛,《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也面世于这个帝国,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萌芽。但最后却以杨慎《临江仙》中吟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的词句来收场。
李自成造反了,吴三桂开关放进了另一个朝代:大清皇朝。于是一个民族的长城情结完全崩溃。一个新的长城情结又建立了起来。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直到孙中山先生还喊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是孙中山的民族狭隘主义,而确实是一个民族的长城心结。也是孙中山这个要驱除的“鞑虏”,这个“鞑虏”统治下的大清皇朝,却似乎是命定他们为封建体制划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也许是历史的安排,连大清想也想不到的,他们的敌人不再是来自塞外,而是来自海上。也许这是清朝不必要修长城最好的注解。遗憾的是大清那座威服四方保卫圆明园的长城已经坍塌,使还在圆明园安享帝国奢华家业的咸丰皇帝匆忙逃回老家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就这样在他的逃亡中被抢被烧了,咸丰也在惊吓中死了。这个不要长城的帝国也如圆明园一样残破不堪了。最后也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国人永远的伤痛与情结。因为动摇了这个根基的是来自西方的洋人,中华不再存在“狄夷之争”,而是尽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大起来与洋人争衡了。一切也化解为不再是民族执政的问题,而是国与国之间的抗衡。
回想一下,一个不修长城的唐朝,后来瓦解成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从907年到960年,半个世纪后才有了一个重文不重武的动荡宋朝,像宋词一样呜呜咽咽地完结了自己的历史。而一个不需要修长城的大清帝国终于在1911年基本玩完。
辉煌的大唐,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逃出大明宫入蜀,从此大唐开始衰落。至于大明宫怎么奢华,我们从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可以窥其影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杜牧写这篇赋是用来劝诫唐朝统治者的。尤其说他写了篇《阿房宫赋》,不如说他是写了一篇《大明宫词》。据近人一些考古家说,当时的阿房宫可能还没有修成,秦朝就已灭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可见杜牧那么夸张的写出阿房宫,更见其为大唐担忧的深刻寓意。而清朝,咸丰一逃出圆明园,却引来一把烧毁帝国的大火,这火不止烧毁了圆明园,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一直烧到抗日战争结束……
(9)、
到21世纪,曾有人提议过要重修圆明园,但最终似乎没有重修。幸亏没有重修。留下废墟吧,让我们站在它的废墟上想想荒山野岭上、大漠荒原间的长城。如果可能,我倒建议凡是有长城的地区应自行修补长城,这不仅可以作为一项旅游投资,也保持了长城古迹,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部躺在大地上的活教科书。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要安居乐业,也要常常加固已经筑起的一道保卫自己财富与自由的钢铁长城。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先人为了安居乐业是怎样为这个心结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创造这月球上能看到的大地奇迹的。当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站在圆明园废墟上流泪的时候,懂得只有有了保卫自己的钢铁长城,才能保得住我们自己用双手创造的、辉煌得如同昔日圆明园美丽的家园。而保卫我们的钢铁长城是谁,是我们自己。
—————————————————————————————
————————————————————————————————
唐国明说:文学是人类共同猜想的方式。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的《 鹅毛诗 》集。
唐国明开创独特的“诗意流”创作方式,写出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把士兵,作为一个传声筒,将所有的声音发了出来。写出了一个士兵面对以诗的形式涌出的思潮激流冲击中,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坚守与责任。以士兵这个故事道出了皇权文化这棵树是怎么从根长向当今的。作为一个士兵,他一直在坚守要塞、坚守在此刻、坚守着自己的使命。确不断面对一些无知的事情,让他置于那种似永在途上无归的不安。作品让人认识到我是什么,我就是坚守在此刻的过客。 更让人思考——此刻,一切顺道路而去,顺河流而来。我们是不是还如那个士兵一样老停留在那个此刻,那个要塞里,那个使命里,那个等待里。
2022年出版,奠定唐国明半途主义哲人的地位、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读后能烧得你飞起来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与长城相关、弘扬人类优秀品质,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是与唐国明的《鹅毛诗》、《零乡》构成半途主义系统的三部曲之一。
《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诗歌史中海子想耗尽心血没有实现完成的,而唐国明自然完成的大诗,又是小说中的史诗。
……………………………………………………………………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乡》更像是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样的以非虚构、跨文体、自传、百科全书的多种方式;以“为让你认识我自己,我在如此反复地言说给你听”的架势,写出了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之人,在时世推移中,在各种交响与交织土壤下,时有无乡之感、时有“无用之王”之叹的历程——通过这种状态的描写,反映出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里的场景,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归属故土的心路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现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不得不又继续漂泊的“零乡”现实。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永远成了一部被“零乡”化了的“零乡”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我们只是在此刻,我们成了途中的我们,我们成了被“零乡”的我们。——同时此书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文字,写出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与3x+1猜想,又是如何成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如何从一个看牛山山顶上如何到了岳麓山山脚下,与几百个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认为不可能成就的梦想的。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若想详知,请读我《零乡》一书。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虽然有些重复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重复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
————————————————————————————
什么是半途主义——半途主义开创者,著名作家唐国明如此作出回答
————————————————————————————
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就如半途主义开创者唐国明,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诗意流方式,在他的半途主义三部曲《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零乡》中表述的那样——
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人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种可能。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此刻一切都在途上,面临着此刻命运;我们此刻的命运,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此刻,以“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的精神,去成就自己与天下,去成就自己与天下那个渴望的归。让自己归于天下,归于奋发图强的途上。在无数不确定中,归于能看到摸到的天下此刻。
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万物永在途上。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已经没有别处,没有远方,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我们无路可逃之路,只有零乡,只是在此刻。
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
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半途,被置于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在瞬息万变,难以确定的世界,无归的我们,只有将天下、路途、此刻当作有归的故乡、有归的家。只有归于天下、归于路途、归于此刻,一个又一个此刻地乘风破浪;一个又一个此刻地归于途上与天下——抵达1时,再去抵达2;抵达2时再奋进地抵达4。如永在半途之上,披荆斩棘,一个又一个此刻地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永在途上地将天下万古流传的事业开创。
————————————————————————————
唐国明定理:
1、“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3、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
唐国明将世人诟病不休的龙头蛇尾丑八怪样的120回《红楼梦》,再现出了曹雪芹原来全部完成的100回《红楼梦》原本西施的样貌。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再现曹雪芹文笔就是将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作者简介:
——————————————————————————————————————
……………………………………………………………………………………………………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将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再参照程乙本、程甲本纠正语句错误之处。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
————————————————————————————————————————————————————————————————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主义哲人、诗意流公子;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不失长风情怀,已具鹅毛风范”、“以汹涌之势圣洁诗歌神坛的脏泥污水,以大风吹送鹅毛扬空之力让诗歌重回不胜寒的高处”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一个“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半途先生。
………………………………………………………………………………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 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富天下之力/ 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安天下之心
————————————————————————————
——————————————————————
………………………………………………………………………………………………………………………………………………………………
唐国明,男,汉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融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因再现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诗意流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