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朝刚
修习阳明心学,不仅在于知晓阳明的故事,而且需要研读阳明的经典书籍。在读书与思考、做事与感悟之间体会心学智慧之语,践行知行合一的精神文明,追寻此心光明的至高境界。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文武精通、一生建树良多,不仅平定叛乱、建立军功,而且开创心学、授徒讲学。在儒家文化史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从龙场悟道、天泉证道,不忘初心、积极践行,此心光明,终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人,被后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郭朝刚:纵览阳明一生充满波折的传奇经历,在研读《王明明大全》、《传习录》等经典著作之时,总结而得十句精华之语,让我们一起来感悟“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心学智慧。
01、 登第恐未为人生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人之立志,自少年而始,志存高远者,为一生树立奋斗宗旨。志不立,则天下难有可成之事。人生立志是第一等大事。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自12岁起就曾立下宏大志向“读书做圣贤”,一生为之奋斗,历经千难万苦,终于修得正果。
这令不禁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少还在南开中学读书之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一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2、世人以不登第为耻,吾以不登第动心为耻。
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是成功之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其智商水平的高低,还有情商的强弱,更为重要的就是逆商的大小。
阳明在22岁之时,已然经历了两次会试的失败了,当时一同参考的其他同学皆以名落孙山为痛苦不已。与之相反,王阳明却是镇定自若,不为之动心。后来,阳明再次精心备考,终于高中进士,得以观政工部。
即使你正身处低谷,也要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心态好,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唯有你具备了平静沉着大气之心胸,历经磨难,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就一定能够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03、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阳明在年少之时,勤奋好学,为了弄懂悟透程朱理学的天道至理,他与小伙伴一同去格竹,阳明经历七日格竹,不得其理,反而累倒患病。后来,阳明在反思过段经历时,总结: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正如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针,万物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如今掩卷反思总结,真正领会到:自我是一切的根源。内圣之后,方能外王。唯有改变自己,而后进而有机会去改变世界。
04、圣人之道,不假外求。
人之立定宏伟志向,实现理想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阳明高中进士之后,得以从政,走上仕途之路,也是充满坎坷曲折,不久之后就因进言而获罪,被刘瑾当权者当庭仗责四十,而后被发配贵州的龙场。在人生的至难时刻,阳明勤思善做,经历生活的艰难和死亡的威胁,终于在阳明洞中悟道,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总结就是八个字:“圣人之道,不假外求”。
这就是“心即理”的道理,不经一事不知难,苦难成就大智慧。我们为学做事,凡事需要从自我身上寻找原因,不能假借于外物,为自我的无能寻找若干的外中原因,须知: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05、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当我年少初次听到“知行合一”的时候,老师就曾讲解其理,从而知晓这是源于王阳明。只是年少时所理解的知与行,就是理论与实践罢了。
仔细研读阳明心学《传习录》,结合实践反思,可以领会其义:知,并不是知道,而是存于内心深处的良知。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之不过被世俗的物欲杂念所遮蔽了。
知行,是一体两面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两者不可分割开来,这是一个整体。
诚然,知行在此指的道德意识层面的体悟。知,是内心深处的良知,具有正心主意的念想;行,是知的结果,经历在致良知上做功夫,就会实践出真知了。
本文下半部分更加精彩,欢迎订阅、分享。
感谢阅读,欢迎订购专栏,分享给更多人一起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0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
尔意念着处,他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正心良知,皆在你我的内心。每个的道德准则,这是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切积德行善问心无愧,坦荡光明能够立于人世间。
0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知之真切,行之精察,知行合的功夫,正是来源于学习与工作的实践之中。修行在生活中,在生活中修行。追根求源,我们所修行的正是那一颗真正的心啊。
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从正确的认知到真实的行动,真诚求学、精进不休,在读书与做事之间领悟静定生慧,在学问事功之中感悟天人合一的智慧,知行就在其中。
0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不论学问、仕途、事功,都得以长足进步,犹如开挂的人生,风生水起。
特别是在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之时,将其心学智慧的灵活运用,对于宁王的心理揣摩精察之极,可谓是出神入化。一场声势浩劫的地方叛乱,由于阳明采取了心理战,全面筹谋,精心布局、善于安排,处变不惊除破心中贼,巧妙地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一番奇迹。
0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心,乃万事万物的本源。心之德性美好,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正如易经之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者,才之本;才者,德之末。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培养德性,这是为人处事的基础。德者,形而下;道者,形而上。德者是实践行为的准则,易于落地执行,用来规范自我、精修善思、持续精进。道者,为人处事的意识精神文化层面的升维认知,源于内心精进的修行和开悟。
10、心学之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精华智慧,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道德认知与实践功夫。阳明先生,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其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都是在求道和传道的路上,历经诸多苦难挫折坎坷,终于开创心学、以此建功立业,传之久远。
心学的博大智慧,其精髓概括为“心学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点明了:心之体与意之动;良知与格物的关系。
儒家至高的人格标准就是达到兼济天下的“圣人”!欲成“内圣外王”的圣人,首先要有一颗高尚的圣心,修行之最终目的就是修心,在于恢复“心之体”,而其着力点就在“意之动”上。
第三句的意之动判断标准则是“良知”,致良知就要为善去恶,其方法论就是格物致知,研究事物的道理向内而求内心的良知。
总结
郭朝刚感悟:修行阳明心学的博大智慧,不仅是在于如上十句经典,而且在于透过十句、百句背后的知行实践的功夫,在古为今用、学思践悟之中秉承一颗真诚之心去修行,在万丈红尘之中悟道、传道,以实现德功言之三立的伟大志愿。
本文作者:郭朝刚,奇哲咨询创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推荐阅读:
1、沟通制胜:快速提升有效沟通能力的12个实用技巧
2、高手的修炼:掌握复盘技术,回顾反思,持续精进探究本质
3、领导力信字领先,信念、自信、诚信、威信、信任,从五个方面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