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爆品成为大单品?
今年,在本土头部化妆品品牌中,最流行的一个词应该是“大单品”。
比如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丸美股份说:“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科技的大单品”;珀莱雅则要“持续深化大单品策略”;华熙生物提出要“以大单品带动品牌向产品系列化扩展”;贝泰妮说:“聚焦主品牌+大单品策略”;而水羊股份则公开表示:“目前已经具备了可复制化的大单品打造能力”。
与此同时,大单品策略确实也让它们尝到了甜头。其中华熙生物旗下品牌共有6款单品的上半年销售额过亿或亿元左右;珀莱雅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则拥有11款大单品,共为品牌贡献了超过35%的营收;贝泰妮旗下主力品牌薇诺娜的王牌单品“特护霜”,在今年618期间销售额过亿元;水羊股份旗下品牌大水滴的大单品“3点祛痘精华”,上半年全网销售超百万瓶,推动品牌GMV破亿。
▲珀莱雅红宝石精华,图片源自网络
但也有行业人士提出质疑,认为如今所谓的“大单品”,其实就是以往的“爆品”,只不过换了一个词。那么大单品和爆品究竟有什么区别?作为品牌来说,如何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大单品?
▌ 大宝“大单品”策略的成与败
其实在本土化妆品品牌中,很早就有品牌采用了“大单品”策略。
1990年,成立刚4年的大宝品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明星单品——SOD蜜。6年后,大宝成为中国市场护肤品销量第一名,此后6年,一直位列榜首。到2001年,大宝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其中明星单品SOD蜜贡献了80%的营收。
▲大宝SOD蜜,图片源自网络
和当下很多品牌推出的大单品一样,SOD蜜主打的是一种核心专利成分——SOD,即超氧物歧化酶。该成分在没有外界污染刺激的情况下可以抗衰老、抗辐射,为30年前的国人带来了第一批护肤理念。
而大宝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吃到了电视广告的流量红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居民的电视机拥有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980年,中国每千居民中,只拥有9台电视机;但到了1990,这个数值暴增至267台。电视机的普及也带动了电视广告的兴起。
在1993年,“大宝天天见”的广告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而当时电视广告的价格非常便宜,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每晚黄金时段播出的《天气预报》中会有一条5秒的插播广告,其售价是全年60万元。
仅需要花费几十万元的价格,就可以每天出现在全国几亿人的眼前,可见当时的电视广告存在着巨大流量红利。也正因为吃到了这波红利,大宝快速成为大家熟知的国民品牌。在2003年,其市占率一度达到了17.79%,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所以,从大宝的崛起轨迹来看,很像近几年的一些新锐品牌,由于吃到了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流量红利,使得一个或几个单品的销量快速增长,成为爆品,并推动了品牌整体销量的增长。但最终,大宝也没能将SOD蜜这个爆品,成功打造为真正的大单品,进而导致整个品牌的衰败。
大宝的衰败一方面要归因于电视广告的流量红利消失。在大宝等一众品牌依靠电视广告获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涌入,这就推动价格水涨船高。到了2009年,央视黄金时段的5秒广告价格已经涨到了一年4330万元,相比于1993年增长了近72倍。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宝很难在电视广告竞价上,赢得过财大气粗的外资化妆品巨头。比如宝洁在2004年以3.85亿元的中标额,成为央视广告招标以来的首个“洋标王”。而且在此后的很多年,宝洁一直是央视的最大客户。
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源于大宝自身的定位。在成立之初,大宝的品牌定位就是“老百姓用得起的化妆品”,因此其明星单品SOD蜜的定价也非常低。而这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低价产品的用户品牌忠诚度普遍偏低,使得大宝品牌很难形成自己的“护城河”;二是导致即便SOD蜜一年卖出几亿元的销售额,但实际带来的利润却很低,因此品牌没办法持续在广告营销上加大投入。
于是,当大宝的广告不再频繁地出现在电视机时,品牌的销量增长开始出现停滞,到2006年更是大幅下滑了26%。在此期间,大宝也曾希望通过扩充产品线,再造一个像SOD蜜这样的爆品。但由于电视广告的流量红利已消失,再加上大宝没办法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很难再造爆品。
▌ 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单品?
从大宝品牌打造大单品的过程中来看,有很多值得当下化妆品品牌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大单品一定是“脱胎”于爆品,但与爆品又有区别。相比于爆品,大单品的打造过程周期更长、难度更大,甚至还要依靠很强的运气成分。但一旦打造成功,那么大单品就拥有比爆品长得多的生命周期,能够持续为品牌带来营收和影响力的双重增长,同时还能为品牌带来更高的利润。
因此,一个能够打造大单品的品牌,通常也非常善于打造爆品。比如兰蔻在2009年推出了“小黑瓶”,并将其打造成大单品。而在此之前,兰蔻也一直是打造爆品的高手,1995年推出“Primordiale 系列”,并迅速成为畅销单品;1998 年推出“Vitabolic系列”,是第一款含有活性VC的护肤产品,推动品牌当年在护肤品板块的强劲增长;1999 年兰蔻推出具备较强舒缓功能的保湿霜 “HYDRA ZEN 系列”,以及添加了浓缩视黄醇的“RE-SURFACE系列”,均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 兰蔻小黑瓶,图片源自网络
由此也可以看出,要想能够持续不断地打造爆品,品牌除了要有极强的营销能力,也必须拥有非常强的新品研发能力。在近几年,本土品牌们也逐渐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投入。根据财报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珀莱雅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4.66%,达到了6107万元;华熙生物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7.93%,为1.79亿元;贝泰妮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2.1%,为6565万元。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这些品牌企业的新品开发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比如在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推出的护肤新品约199个,相比上年同期增加约56个;鲁商发展上市的化妆品新品数量则为108个。
但即便品牌拥有了打造爆品的能力,也不一定就能打造大单品。因为从爆品到大单品,中间还隔着一条“鸿沟”,而品牌要想跨越,一个关键点是为爆品建造一条“护城河”。
从目前市场上成功的大单品来看,大多集中在价格高、利润空间大的精华品类。这么做不仅能够让品牌有足够的资金持续不断进行营销投入,而且能够筛选出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敏感、对品牌忠诚度高的消费群体,为大单品的长红打下基础。
另外,大单品通常会有一种核心的专利成分。比如雅诗兰黛小棕瓶中添加的二裂酵母;Olay小白瓶中添加的烟酰胺;SK-II神仙水中添加的pitera;科颜氏黑白绷带面霜中添加的玻色因。这些专利成分不仅能够在产品宣传中提供强有力的背书,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其他品牌模仿和抄袭。
目前大多数本土品牌在打造大单品时,也基本遵循这两点。比如珀莱雅的红宝石精华中添加了独家原料超分子维A醇;薇诺娜的特护霜中添加了青刺果油、马齿苋提取物等专利成分;自然堂的第五代小紫瓶精华中添加了独家成分“超级酵母喜默因”;丸美在双胶原系列产品中应用了独家成分全人源双胶原蛋白。
不过即便如此,一个大单品是否能够打造成功,依然需要很强的运气成分。像兰蔻这种已发展多年的品牌,虽然打造了众多爆品,但真正能够称得上大单品的其实也就小黑瓶和菁纯系列这两款产品。
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打造大单品的本土品牌来说,首先要把基础工作做好,然后不急功近利,抱着持之以恒的决心,而剩下的就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