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亚科—紫菀族(三):飞蓬
12.东风菜属
东风菜属(学名:Doellinger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约7种,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有2种。
此属曾被列入紫菀属的一个组 (Astersect. Qrthomeris A. Gray) 中,但有近圆柱形、两端稍狭而具5厚肋的瘦果,不难区别。Nees 的属名最初还包括美洲的另一个具两层冠毛的属,后来 De Candolle 用来专指东亚的东风菜 (Doellingeria Nees emend. DC.) 属。Maximovicz 所述的瘦果三棱形,有6肋,其中3肋较厚而3肋较细,也常可见到。我国的种都可列于一个系 (ser. Eu-Doellingeria Kitam.) 中;此两种的总苞都较花盘为短。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地下茎。茎直立,叶互生,有锯齿,稀近全缘。头状花序稍小,伞房状排列,有异形花,外围有1层雌花,放射状,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总苞半球状或宽钟状;总苞片2-3层,近覆瓦状排列或近等长,条状披针形,厚质或叶质,边缘常干膜质。花序托稍凸起,窝孔全缘或稍撕裂。
雌花舌状,舌片常白色,矩圆状披针形,顶端有微齿。两性花管状,黄色,上部钟状,有5裂片;花药基部钝,近全缘;花柱分枝附片三角形或披针形,尖。冠毛同形,污白色,有多数不等长的细糙毛,与管状花花冠等长或不超过花冠的管部。瘦果圆柱形,两端稍狭,或稍扁,有5厚肋(除边肋外,一面有1肋,一面有2肋),无毛或有疏粗毛。
(2)东风菜
东风菜(学名:Doellingeriascaber)是菊科东风菜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部、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丛中,极常见。耐阴、喜肥水及抗寒性极强。
东风菜在中国东北每年4月下旬开始萌发,5月长出茎叶,6-7月为花期,花期基部叶开始枯萎脱落,8月果熟,9月果后营养期,10月初植物体开始枯黄。
药用:该植物在中国浙江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蛇毒,效果良好。又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此植物“主治风毒壅热、头痛目眩、肝热眼赤,堪入羹臛食”。据《中药大辞典》中的记载,东风菜根和全草味辛、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行气活血等功效,主治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等症。各界医药学专家及学者们通过对东风菜总皂苷及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实验、科学地分析药理作用研究表明东风菜及根部所含成分在提高细胞免疫、抗肿瘤、神经保护、抗病毒及降脂等方面更有效果。
食用:东风菜的幼苗、嫩茎叶可供食用,山里老百姓春季采收食用。其嫩茎叶,凉拌、炒食、做汤、炖土豆或肉类,还可做天妇罗等,味道鲜美口感较好。
营养:每100克含水分76克,蛋白质2.7克,粗纤维2.8克,胡萝卜素4.69毫克,尼克酸0.8毫克,维生素C 28毫克,其中胡萝卜素比胡萝卜的含量还高出许多。其根还含有丰富的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东风菜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山野菜。
13.飞蓬属
飞蓬属(学名:Erigeron)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属约有200种以上,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大陆及北美洲,少数也分布于非洲和大洋洲。我国有35种,主要集中于新疆和西南部山区。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稀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叶互生,全缘或具锯齿。头状花序辐射状,单生或数个,少有多数排列成总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总状半球形或钟形,总苞片数层,薄质或草质,边缘和顶端干膜质,具1红褐色中脉,狭长(通常宽0.45-0.6毫米,少有达1.6毫米),近等长,有时外层较短而稍呈覆瓦状,超出或短于花盘;花托平或稍凸起,具窝孔;
雌雄同株;花多数,异色;雌花多层,舌状,或内层无舌片,舌片狭小(通常长不超过或稍超过10毫米,宽不超过1毫米),少有稍宽大,紫色,蓝色或白色,少有黄色,多数(通常100个以上),有时较小数;两性花管状,檐部狭,管状至漏斗状(径不超过1毫米),上部具5裂片,花药线状长圆形,基部钝,顶端具卵状披针形附片;花柱分枝附片短(长0.15-0.25毫米),宽三角形,通常钝或稍尖。花全部结实。
瘦果长圆状披针形,扁压,常有边脉,少有多脉,被疏或密短毛;冠毛通常2层,内层及外层同形或异形,常有极细而易脆折的刚毛,离生或基部稍连合,外层极短,或等长;有时雌花冠毛退化而成少数鳞片状膜片的小冠。
(2)应用价值
药用价值:性寒、微苦,甘温辛。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等。
景观价值:宿根花卉,适合花坛、花境及盆栽;蜜源植物。
(3)飞蓬
飞蓬(学名:Erigeronacer Linn.)菊科飞蓬属植物。常生于山坡草地,牧场及林缘,海拔1400-3500米。性喜阳,耐寒(-5°C以上),对环境选择不严,以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为佳。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东北(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日本、北美洲也有分布。
①观赏价值
飞蓬容易栽培,生命力强,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园林中可布置于花境、花坛或丛植篱旁、山石前,也可作切花;宜做海滨花园的材料。
②药用价值
飞蓬与收载于 1977年版《中国药典》且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保护品种灯盏细辛为同属同亚组植物。据《长白山植物药志》记载,其根、茎和叶均含鞣质,叶和花中含挥发油;其花和花序可治疗发热性疾病,,种子治疗血性腹泻,煎剂治胃炎、腹泻、皮疹、疥疮等。国内外对飞蓬的研究报道极少,仅有关于其化学成分的报道。现代研究表明飞蓬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酮,而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灯盏乙素(又名野黄芩苷)。
飞蓬在蒙药中也有应用,《蒙植药志》记载飞蓬全草主治外感发热,泄泻,胃炎,皮疹,疥疮。
③植物文化
飞蓬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在古诗文中有两个意义。
其一,形容人的头发很乱。如《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成语“蓬头垢面”里的“蓬”也是这个意思。《伯兮》中的“飞蓬”是“蓬”的一种,遇风之后易被吹散。这首诗是写一位妻子对远方行役的丈夫深切的呼唤。“女为悦己者容”,而“悦己者”在远方不得见,便没了兴致梳妆打扮,头发像蓬草一样杂乱。“飞蓬”在此也有了漂泊不定、无根随风飘动的内涵。
其二,形容人的漂泊无定。较早地创造这一意象的是曹植。 如他在《杂诗·二》中就曾写道:“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安”,用“蓬”来比拟自己,“转蓬飘飘不定,‘流转无恒’,远离本根和同伴,孤寂无依。这并非其本心的意愿,而是恶劣的外在原因播弄的结果。”以表达自己迁徙不定的痛苦。蓬的这种飘无定所的特征与诗人曹植的生活境遇及内心活动产生了共鸣。自曹植之后,“转蓬” 意象就被后世的诗人所使用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含义:漂泊不定。例如潘岳《西征赋》:“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绩《登垅坂二首》:“转蓬无定去,惊叶但知飞。”
14.乳菀属
乳菀属(学名:Galatell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本属约有4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大陆。我国有12种,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不少的种类花美丽可供观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或基部斜升,上部常有伞房状分枝,少有不分枝,植株被乳头状短毛或细刚毛,或几无毛。叶互生,无柄,全缘,长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稀狭线形,下部和中部叶,或仅下部叶有3条脉,少有全部叶具1脉,两面,特别在上面常有明显的腺点,稀无腺点,顶端尖或长渐尖,稀钝,基部渐狭。
头状花序中等或小,辐射状,在茎、枝端排列成简单的或复合的伞房状花序,少有单生;总苞倒锥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草质,绿色,具白膜质的边缘,背面被灰白色短绒毛或几无毛,具1-3条脉,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尖,最内层较大,近膜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钝或稍钝,无毛;花托稍凸,具不规则的软骨质状齿边缘的小窝孔;头状花序具异形花,外围的一层雌花舌状,不结实,舌片开展,淡紫红色或蓝紫色,长于花盘的1.5-2 倍,约1-20个,少有无舌状花;中央的两性花5-60 (100) 个,花冠管状,黄色,有时淡紫色,常超出总苞的1.5-2倍,檐部钟状,有5个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花丝无毛,顶端有宽披针形的附片;花柱二裂,顶端有卵状三角形或披针状三角的附片,钝或稍钝,外面被短微毛。
瘦果长圆形,向基部缩小,背面略扁压,无肋,被密长硬毛或糙伏毛,基部或近基部具脐,冠毛2 (-3) 层,糙毛状,不等长,基部常连合成环,白色,或有时淡紫红,长于瘦果。
(2)乳菀
乳菀(学名:Aster punctata)为菊科紫菀属的植物。分布在欧洲、俄罗斯、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北部(沙湾、新源),生长于海拔1,7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15.田基黄属
田基黄属(学名:Grange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田基黄生长于海拔20-1000米的干燥荒地、河边沙滩、水旁向阳处以及疏林及灌丛中。该属约7种,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有1种,产于华南及西南的部分地区。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头状花序中等大小或较小,有异形花,通常顶生或与叶对生。总苞宽钟状;总苞片2-3层,草质,稍不等长,内层苞片顶端膜质。花托突起,半球形或圆锥状,无托毛。外围有1-12多层雌花,中央有多数或少数两性花,全结实。花冠全部管状;雌花线形,外层的顶端通常2齿裂,内层的通常顶端3-4齿裂;两性花的檐部,钟状,顶端4-5齿裂。花药基部钝,全缘,顶端多少有明显的附片。两性花的花柱分枝扁,截形,钝或有三角形的短附片,有时不分枝。瘦果扁或几圆柱形,顶端平截,但通常有明显的短软骨质的环,环缘有短鳞片状或毛状的细齿。
(2)田基黄
田基黄(学名:Grangeamaderaspatana),又名线球菊,是菊科田基黄属的植物。分布于马来半岛、巽他群岛、中南半岛、爪哇、印度、西非以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台湾等地,生长于海拔20米至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水旁向阳处以、河边沙滩、干燥荒地或灌丛中。入药后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