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犯错”的董明珠,令高瓴张磊进退两难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和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最近不约而同因“裁员”相关的内容上了热搜。
“我对格力员工做一个承诺:格力无论任何困难的情况下绝不裁员。如果我们非常困难,宁可降一点工资也不裁员,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最简单最可靠的保障。”5月26日,就在美的集团大裁员的消息正传得沸沸扬扬之际,董明珠在抖音上的一段公开表态引发热议。在昨日(6月7日)格力电器召开的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再次表示格力坚持不裁员,并称今年还会再招3000名到5000名大学毕业生,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而在几天前的6月1日,坊间传出一份高瓴内部人士的聊天记录,显示高瓴正在进行“无差别裁员”,主要涉及一级市场组。之后高瓴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此传言系造谣。在高瓴辟谣前,新浪科技曾报道,某VC合伙人称此次裁员基本属实,高瓴目前的裁员计划是“消费组全裁,TMT组优化以及转去看科技”。
毫无疑问,高瓴裁员的传闻无论真假,都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其在格力电器上面临的巨额浮亏。
时钟要拨回到格力电器启动混改的2019年,此前与董明珠并无多少交集的张磊意外杀入。当年12月,高瓴旗下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46.17元/股的价格,买入9.02亿股格力电器,成为第一大股东,持有至今。2021年上半年,高瓴旗下另一只基金HHLR中国又以相近的价格买入4339.64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明骏受让格力电器股份所支付的416.62亿元中,大约有一半是高瓴向七家银行贷款进行的质押融资。2019年12月,高瓴资本与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七家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贷款总额为208.31亿元。如果是按照8.5%左右的融资利率,意味着高瓴每年需为该笔融资支付大约17.6亿元利息。
同时,本次贷款的主要条件之一,是高瓴资本将其所持格力电器股票质押给贷款银行,质押期限为6年。此外,为了有钱支付贷款利息,珠海明骏在贷款协议中承诺,尽力促使格力电器每年净利润分红比例不低于50%。
目前,高领旗下两只基金合计持有格力电器持有格力9.4576亿股。而在过去的两年多,格力股价在2020年12月创下新高63.72元后,整体就呈持续震荡下跌趋势。截至6月7日,格力股价在31元左右,这意味着高瓴持仓市值浮亏约130亿元。考虑到2020年初至今格力电器分红四次,高瓴可获分红约64亿元,另一方面高瓴两年间支付给银行约35亿元利息,因此高瓴在格力电器的整体浮亏在100亿元左右。
浮亏百亿也令张磊大力宣扬的“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理念迎来了真正的考验。两年多前张磊也曾向董明珠详细阐述这一理念。为了表示诚意,张磊还给董明珠“约法三章”,即:第一,不干预董明珠的经营决策;第二,3年不减持格力股份;第三,拿出不超过4%的股份(折合约140亿元),激励管理层。
今年1月25日格力电器董事会决议公布后,外界对高瓴进入格力电器董事会的预测也再一次落空。到目前为止,高瓴在格力仍然没有一名董事,一改过去多次以业务“操盘手”和整合者的角色介入被投公司的风格。此前高瓴入股京东和百丽的案例已经广为人知,先有“刘强东只要7500万美元,张磊硬塞给他3亿美元”的故事,2014年张磊又撮合腾讯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还曾牵线搭桥让蓝月亮高管与京东接洽,在品牌宣传和销售提升方面实现双方共赢;后有高瓴动用数百亿港元控股收购百丽国际并进行各种运作,2019年从百丽分拆出一块运动类资产滔搏并实现单独上市。
显而易见,有“铁娘子”之称的董明珠不会让类似的故事在格力电器上演,高瓴能做的也只有充当资方进行财务投资。因此,在格力股价跌跌不休的背景下,第一大股东高瓴资本便成了最大的“牺牲者”。好在高瓴与银行的贷款协议写明了该股权质押不存在与格力电器市值涨跌挂钩的补仓或平仓机制。该条款意在维护格力电器股权的稳定性,也意味着无论股价如何跌,银行也无权强行平仓。
不过,即便银行不能对高瓴质押的格力股权强行平仓,也必然会通过其它方式给高瓴施压。另一方面,一些对这笔投资心存担忧的投资人也可能会要求撤资,高瓴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关于这笔投资,董明珠在昨日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关于高瓴,是绝对可以放心的,投资者不需要有什么疑虑”。
做投资的人都深知,让投资者放心并不容易。在过去十来年的投资历程中,张磊多次证明了自己极强的能力,才获得来自投资人的信任。2020年《价值》的出版,更是成为了张磊“破圈”的标志性事件,受到了各方的追捧。伴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张,高瓴也在投资类型、方向、范围上进行了扩容,从最早侧重消费、医疗和互联网企业,逐步拓展到先进制造、硬科技、企业服务等领域,并进行了更多的早期轮次投资和二级市场投资。投资链条的延伸加之多元化扩张,容易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意味着张磊犯下决策错误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除了在格力电器的投资遭遇“滑铁卢”,高瓴资本今年1月与高毅、中金、摩根大通等机构共同参与的上市公司用友网络的定向增发也深度被套,目前已经浮亏约40%。根据华夏时报的报道,这笔投资失误或许是因为“当时从用友获得的信息和事实有出入”。
无独有偶,六年前董明珠也可以说是因从珠海银隆获得的信息和事实有出入而历经坎坷。2016年,董明珠不顾格力股东的强烈反对,拉上刘强东和王健林,募资30亿元入股银隆,开始跨界造车。之后董明珠不断增持,到2017年2月其持有银隆的股份增至17.46%,成为仅次于魏银仓100%持股的银隆投资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同年,珠海银隆更名为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此后,银隆的新股东、管理团队与创始团队龃龉不断,最终彻底决裂。同时,尽管耗资上百亿,银隆的产品却并不被用户买账,致使董明珠和银隆深陷舆论漩涡。
直到2021年8月底,格力电器以18.28亿拍下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加上董明珠先前17.46%的个人持股,终于以47.93%的控股权将银隆变成格力电器的子公司。 实际上,这笔拍卖除了格力之外并无人问津。司法拍卖网站显示,格力参与的几笔拍卖均只有格力一家参与,经过一次出价就落了锤。而此次银隆30.47%的股权成交价格仅为18.28亿元,对应的银隆总估值约为60亿元,仅相当于2016年董明珠等人增资时所对应估值的45%,缩水近一半。
格力将银隆新能源收入囊中后,又将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用来给储能及新能源汽车业务加码。在格力电器近期举行的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明珠乐观预期,新能源未来几年将是格力电器的增长点。也是在这次会上,曾长期坚称“格力只造空调,格力就是空调的代名词”的董明珠明确表示,“格力过去的30年被空调‘绑架’了,过去我提出的口号是‘好空调格力造’,现在我们提的是‘好电器格力造’。希望以后投资者不要老讲格力‘空调’,要多讲格力‘电器’,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家全系列的家用电器企业。”
这番表态的背后,是格力电器的空调主业发展趋于平缓,瓶颈难以突破。董明珠近些年试图在新领域寻求突围,无论是造车还是造手机,大的热点都没落下,但遗憾的是,目前格力电器的空调营收占比仍高达70%,意味着其仍然是公司业绩的压舱石,多元化成效尚未显现。
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资深财经媒体人杨波认为,格力的多元化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多元化的速度、效率和结果都达不到外界的预期,无论是造新能源汽车还是布局新能源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无论是在资本市场投资人的认知,还是股价表现,格力还是那个吃空调老本的格力。“即使是董明珠本人,也无法摆脱格力的空调标签,更不可能让格力跟房地产行业的联动消失,至于董明珠的新能源梦想能不能开花结果,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实际上,即便是空调业务,格力也在“失守”。2021年,美的空调营收持续增长,为1418.79亿元,同期格力的空调营收为1317.13亿元,美的首次在空调业务上甩开格力超1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退休多年的格力老董事长朱江洪甚少评论格力这些年的转型之举,但也表示过:如果自己没有退休,不会让格力造手机、造汽车。面对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的接班人,朱江洪谨慎提醒道,“春兰当年就是败于盲目多元化”。
不过,董明珠对朱江洪的提醒可能并不会领情。犹记2018年鲁豫对董明珠的一次采访,鲁豫问她掌管格力这么多年,有没有犯过错。董明珠说:“没有,这么大的企业,这么大的利益,不允许犯错。”鲁豫接着又换了个方式问道:“就像下棋,你有没有过昏招?”董明珠沉默了两秒,说:“没有,一步都没有。”
而在昨日的股东大会上谈及格力手机时,董明珠表示,“我们做的(格力手机)不比苹果差”。与此对应的事实是,格力手机近7年来更新了三代,但一直未对外公布具体销量情况。
强势的“董小姐”或许永远不会认错,但资本市场永远会给出最诚实的反应。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无论是格力电器还是董明珠、张磊,都到了需要静下心来反思的时候了。“因为资本市场是没有记忆的,它不会感激和记住董明珠对于格力电器发展曾经的贡献以及张磊‘英雄救美’般助力董明珠夺得格力电器主导权和实际控制权的故事,它只会对格力的未来给出应有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