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似乎都能透过复杂,直抵本质。
的确,高手比普通人强的,往往是洞察力,也就是深度思维。
如果普通人也具备深度思维,是否也能同样拥有高手一般的洞察力?答案是,能。
如何像高手一样思考?本文带你一起探索真实世界的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1—
什么是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似乎是更深刻、更接近本质、更高级、一般人想不到的思维。
这太抽象了,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怎样的思维可以称为“浅度”思维?
第一种浅度,是逻辑链条的短浅,无法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
比如,走象棋的时候只能考虑1-2步,解数学题的时候只能往后推论1-2级,又或者对事情发生的原因,只能分析出最浅近的直接原因。
第二种浅度,是思维过程中只能从最熟悉的地方出发,缺乏切换视角的灵活性。
比如我们在沟通、规划、写文案等事项中,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无法切换到别人的视角上去换位思考。
第三种浅度,是对于信息量较大、较复杂问题的束手无力。
如果要求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很多人的思维能力是跟不上的,大脑常常处于超载状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种信息过载的状态既会带来思考效率的低下,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手头同时进行七八件事情、遭受大量杂乱信息的轰炸正是现代人的工作常态。
第四种浅度,是只关注眼前的、近处的、近期的内容,而缺乏长远规划、全局掌控的宏观视角。
比如我们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细算,却未能对长期趋势进行研究、把握并据此进行人生规划;或者我们常常只关注和研究个体,而对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缺乏了解;又或者,我们紧盯手头一个个零散的事项,而对整个任务的宏观流程缺乏认知和掌控。
这四种浅度,就是一般人思维过程中的局限和弱点。
对应的,能在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改善的,则可以称为深度思维:
第一,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让思维更加深刻。
对应的,就是能快速推理出事情发生的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拥有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二,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即拥有换位思考的思维。
比如具有同理心,亦具有知识迁移能力,能对陌生的事物能够根据过往的经验快速得出全局最优解。
第三,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即拥有可视化思维。
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对领导力的要求,就是需要一个领导者,要能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高带宽”处理速度,拥有并发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在自己快速做决策的同时,也稳妥分配好下属的工作,让大家短时间内领悟并执行。
此时可视化思维,就是助力于领导力的有力武器。
第四,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等,比如流程思维、生态思维、系统思维等。
仅仅拥有思维的技巧是不够的,还有拥有思维的格局。
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好比小时候书念的不好,就对人生绝望了,但长大了才发现,人生除了读书,还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或许你歌唱的很好,或许你画画画的很好,或许...
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变了吗?不是,是你变了,是此时的你比小时候懂得用更宏观的思维看待这个世界了,不再只是把自己陷入在小巷思维里了。
高手亦如此,所谓的高手,就是解决在普通人看来很难的问题的人。当你觉得自己陷入问题之中出不来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是不是有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当下发生的问题。
以上四层思考维度,就是高手的深度思维,那我们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切换到深度思维来思考呢?我也分享六种思维方法。
—2—
刻意练习
让思维变得更深刻
1.逻辑思维,是一切思维方式的根基
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换位思维、系统思维等很多种,而逻辑思维是最基础的,是一切思维方式的根基。
那逻辑思维是什么?逻辑思维像是一根链条,从一个节点延伸到另一个节点,绵延不断。越长的链条代表了越深刻的思维。
就像下象棋时,普通人思考后面1-2步,而职业棋手则会考虑十几步。可以说,你的逻辑链条延展得越长,你的思维能力就越深刻。
简单的数学证明题会让你从条件A推导到结论B,而复杂的证明题则让你从A推导到B,再一路从B推导到C、D、E、F、G……
如果普通思维在思考问题时思考的是1-2层,那么深度思维就是指思考3层乃至更多层。
那如何提高自我的逻辑链条呢?
可以借助5Why思考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什么是5Why法?就是指对一个问题连续多次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一个博物馆的东边外墙面上有非常严重的腐蚀,需要经常涂刷新的油漆。一天,博物馆的主管发现墙面腐蚀得很严重了。你如果是这名主管,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一部分人的直觉是,那就再喷刷一次油漆。
有一些思维能力的你可能会说,显然需要找出为什么东边的外墙面腐蚀很严重的原因。
不错,经过调查发现,博物馆的清洁工在洗墙的时候用了一种高腐蚀度的清洁剂,导致了墙面的腐蚀。所以应该在喷刷修补了这一次的墙面以后,要求清洁人员下次清洗墙面时换用低腐蚀度的清洁剂。
你看经过思考后,你做出的决定就比直接刷油漆要强多了。
可是根据5Why法,事情并不能就这么结束了。
你还要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个清洁工要用高腐蚀度的清洁剂?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东边的墙上经常有很多鸟粪粘着,用一般的清洁剂洗不干净。
现在你肯定已经知道了,还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东边的墙上有很多鸟粪?
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而这些鸟以蜘蛛为食,所以经常在墙附近活动。
那么,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因为墙上有很多小虫子,而蜘蛛以这些小虫子为食。
为什么墙上有很多小虫子?因为东面墙上有几扇窗子,晚上,博物馆里的光会从这里透出去,而这些趋光性很强的虫子就被光吸引过来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在窗户那里安装遮光性很强的厚窗帘,每天太阳落山之前拉上窗帘,这样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
经常用5Why思考法,能提高自我的逻辑链条,让自己在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底层逻辑,达到快速找到问题根因的境界。
2.懂得换位思考,突破自我局限,才能灵活地看问题
① 什么是换位思维?
换位思维,一般是指思考、感受别人的内心所想,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自己的推论和行动。
换位思维的核心,是从别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待、思考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诗人赞美太阳:伟大的太阳终将降临,每一次日出,给大地带来光明。太阳回应诗人:我真没动,是地球在动……
上面诗人与太阳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人们常常只有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就是自己的视角,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
但当你已经明白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别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时,你就得到了换位思维的结果。
② 如果不懂别人是怎么想的,你的努力也许会白费。
举个例子,文案策划者在文案和海报上写下“风光无限,畅享人生”,意思是希望看到海报广告的人能够知道,这条旅游线路的风景很好,如果他们选择这个旅游产品能够缓解疲劳、享受人生。
实际看文案海报的人会怎么想呢?假设他的理想受众客户是疲劳的白领,他们看到了文案“风光无限,畅享人生”,很可能会被激起反应:“畅享人生”,唉,要畅享人生,得有充足的资金,还是要努力赚钱才行。又或者会想:“风光无限”,唉,我这么累,还有一堆任务没完成,真是一点都不风光。
作为对比,假设这条文案这样写呢:你是愿意待在沉闷的办公室里勉强安慰自己小点压力,还是愿意躺在大理洱海边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
很明显,第二种写法才能真正打动客户,让客户产生“压力太大了,去旅游放松一下吧”的冲动。
通过建立共同认知、克服自我中心,并运用自如切换视角式的换位思考,把事情做到极致,不知不觉中,你离成为高手又近了一步。
③ 如何才能做到换位思考?
第一,共同经历塑造共同认知;
虽然没有任何两个人的认知系统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要想在某件事上能够从他人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那就必须要有部分的共同认知。
一个部门的主管,他曾经也是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也曾经历过那种面对陌生环境的茫然、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的担忧、害怕犯错误的紧张,但几年之后当他变成职场老手时,已经忘记了当年的青涩,各种紧张、担忧、困惑的情绪早已消散。
所以他无法立刻换位到新入职员工的思维中去,没有想到,这些新人最想要的不是宽松自由的环境(业务已经熟练的老员工对自由宽松的要求相对较高),而是细致的培训和指导。
主管在做出决定之前,他应该好好回忆一下:我当年刚大学毕业进入公司时,是怎样的体验?通过有意识地回忆当年的经历,他才有可能知道新员工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第二,克服自我中心的想法;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即便他想去回忆自己童年时的情景也未必管用,因为他成长的年代与孩子成长的年代差别巨大,没有太多借鉴意义。
而父母又显然没法把自己暂时缩小,去体验孩子的生活,这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与其私下揣测孩子的想法,不如去虚心请教一下孩子的同学和玩伴,看看他们这代人的想法有些什么特点,肯破除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父母就可以精准地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了,便能和孩子产生融洽的亲子关系。
如何形成“无我”、“非我”的新习惯,成了培养换位思维的关键。
有以下2个小练习,经常训练以下自己,可以帮助培养“无我”的思维。
练习1: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清代名将左宗棠则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时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读历史书的时候,就要把书中人当成自己,想象自己正在经历各种喜怒哀乐和生死存亡,这样读书才能够增进学问和智慧。
我们大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不仅读历史书的时候如此,平时观察社会时事和身边的人事物,也用类似的方法。
久而久之,那种自我执着和局限的习惯就会有所弱化,换位思维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练习2:建立抽离感
我们或许在电影中看过这样的镜头:一个人的灵魂离开了他自己的身体,从外部隔着一定的距离看着自己。自己从自己内部抽离出来,像一个外人一样观察自己,这就是抽离感。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自己突然变大了,灵魂变得更加轻盈和开阔。
这种抽离感的练习可以随时做。
3.可视化思维——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好思维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常常非常复杂,手头有众多任务,应该先做哪些、后做哪些,才能达到最高效?
再比如,某道数学题,已知条件A、B、C,要求结论G,其推理的路径为A推论出D, B推论出E, C推论出F,然后D、E、F三个条件推论出G。
当你从A推导出D,从B推导出E的时候,你必须暂时把D、E两个中间条件记下来,然后再去用C推导出F,这样才能同时使用D、E、F三个条件推导出最终结论G。
如果你没有暂时记住D和E,那么后续的计算就无法进行了,这就是工作记忆对我们的限制。
上面的题相对简单,只有D、E、F三个临时信息需要存储,可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常常非常复杂,远远超过三四个信息单位,那该怎么办?
由于人的工作记忆空间非常狭小,很多复杂事物都无法处理,此时,我们应该给大脑加一个外部缓存——可视化思维方法。
什么是可视化思维?
可视化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以看得见的形式集中存储在某个平面上(纸张、黑板、电脑屏幕等),储存的信息往往是文字和图形的混合体。
好比,艾森豪威尔矩阵,就是可视化思维的典型。
美国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创造了一个时间管理理念。
在他看来,事情应该按照是否紧急、是否重要两个维度分为四大类:重要且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不紧急不重要的。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当然需要优先去做。
但艾森豪威尔认为,重要事情一般不紧急,紧急的事情一般不重要,所以大部分时间应该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做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并尽量减少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或交由他人去做。
把你手头的所有任务放入上面的四个象限中,你就知道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了。
以可视化思维的高效,对抗庞杂的信息流,这就是高手快速、高效又准确地做决策的秘密。
写在最后
在这个高压、高竞争的时代,处处充斥着阶层固化的焦虑,而深度思维将成为这个时代个体崛起的最可靠武器。
深度思维的技术与格局,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的能力,毕竟它是一个杠杆,使得我们能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得人生最大的利润。
千头万绪、乱象丛生中,也唯有高手一般的深度思维,才是抵达这个世界真相的真正捷径!
公众号改变了阅读规则,有朋友反映有时会收不到文章推送,为避免错过好文,请朋友们将本公众号加“星标★并点“在看”吧。第一步:点击上方蓝字”,第二步:点击右上角“……”,第三步:设为星标★。
《领导者管理笔记》读者群开放,如你致力于提升领导力
请加(微信:Tapmadou)进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