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瞧不起这工作,年轻人还是没被毒打过

时间:2022-06-07 20:10:30 热文 我要投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作者:叶橙子

“没有收到任何岗位的offer,除了销售。”

“就没有除销售外、能月薪五千的工作存在了吗?”

每一年求职季,类似的讨论都会在各种职场论坛、社交平台上重复一遍又一遍。

核心观点就一个:“打死我也不会干销售的!”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求职平台上各行各业最不缺的就是销售岗位,HR们两眼放光地等着招人,但年轻人就是不爱去。

组员75万的“上班这件事”豆瓣小组的一则相关热帖下,大批网友吐槽着销售是求爷爷告奶奶的工作,自己干不来

脉脉里也从来不缺抱怨自己接到offer的毕业生,因为觉得这太掉价——

“什么意思,难道觉得我只配干销售吗?”

开帖表示自己热爱销售岗位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腰背围观的程度。

大家一起拱手说一声“勇士”,竟然有胆量选它。

不知何时起,销售成了无数年轻人天然抗拒的行当。

哪怕它可能收入不菲,依旧撒泼打滚绝不做任何销售。

01

“什么工作都好,

只要不是销售”

求职季还有比没工作更惨的事吗?有,一批年轻人会说找了份销售的工作。

做平台商务的吴欢一直想为自己招一个助理,她日常的工作是邀请商家入驻、联系品牌赞助代言。

希望能招个人来,把一些次级项目交给他做。

按照吴欢的估算,助理虽然底薪3000,但每个月正常干的话项目提成平均在2万以上,薪资不低。

但她手底下的年轻助理却总是招一个、走一个,干上两三个月便纷纷走人。

经验多了后吴欢才明白,对年轻人而言,销售算得上是一门与当下所有先进职场理念都背道而驰的行业。

如今备受追捧的三大新时代职业追求——工作时长固定、人际关系简单、薪资稳定。

传统的销售岗位可谓是一项都不符合。

吴欢的工作可以说是既无上班点、也无下班点,基本上睁眼看到客户回复消息后,脑袋里还做着梦、眼睛还只睁了条缝的情况下,都得凭着意志力回复一句“收到”“了解”“好勒”。

而赞助策划项目上线时,平台的文案或美工熬到深夜交出策划案,她自然也得醒着、随时盯着项目进程。

节假日说是休息,但生意往往不会挑选日期才上门。每一单都关乎着自己赚多赚少,也就每一天都无法真正休息。

在吴欢的观察下,相比于工作时间的随机,许多刚毕业年轻小伙、小姑娘更害怕的是交际。

做销售,自来熟、没脾气是最好的“性格”,甭管这性格是真的,还是你装出来的。

但吴欢遇上的不少年轻助理,加上对方微信后,问候措辞能敲敲打打、纠结五分钟才发出一段话。

出门谈项目时,不少年轻人开口的瞬间就尴尬了,磕磕绊绊又怯生生地喊“xx姐”“x总”,送小礼物时羞涩得仿佛初恋高中生。

一旦被对方无礼拒绝了自己的提议,便不知如何进行下去,吴欢只能及时插嘴说几句软话,再厚着脸皮追问其他提议。

最开始,吴欢觉得只是年轻人面子薄、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但她也慢慢发现,年轻人根本不想被锻炼了、只想辞职。

说好话、送礼物、常问候、厚脸皮追问……虽说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工作、为了赚钱,但它们不可避免地,是在放低姿态、讨好对方。

《安家》里主角们的房产公司门店,被另两家野鸡同行包围。

每天早上野鸡同行的门店经理站在门口,带着销售员们又吼又跳,还要拍手跺脚。主角们的门店虽说没喊口号,但也会像KTV一般唱歌鼓劲。

外人看来有些神经病,但不少销售或许很熟悉这一流程。

因为它的作用是让人亢奋起来,让人进入销售工作需要的、对谁都好言好语热情似火的状态。

再开朗的人,也做不到随时随地进入说人好话、讨好对方的状态。

而普遍社恐的年轻人,秉承着“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的思路。

既然无法像《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那样,被人出言嘲讽还赔笑脸、放低姿态地说“只要您再给我一次机会”。

那索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02

鄙夷还是羡慕?

虽说无数年轻人不喜欢销售岗,但对它的态度却不一样。

一部分人鄙夷销售,认为这是个充斥话术、欺骗与讨好的职业;

同时也另有一部分人,不爱销售岗是觉得它对情商、口条要求太高,自己没这本事。

《都挺好》中苏明成与人在食堂大打一架,起因便是几名员工说销售坏话。

先是议论瞧不起销售,蔑视地称“男的靠喝酒,女的靠睡觉”,后又造谣苏明玉是靠性交易升职。

这段情节话说得难听,但却印证了一个现象——

销售,的确是市面上最容易被污名化的普通职业之一。

销售的性质决定了,工作场依旧是半个人情社会,会应酬、能维持人情关系是基本技能。

苏明玉因爽约得罪了合作企业的老总,上门想赔罪示意,明明毫无吃辣能力,却一口应承吃火锅,强撑着说“特别好吃、特别开心”,大口咬麻辣兔头。

给对方敬酒,对方以“滴酒不沾”的理由冷处理回绝,苏明玉不动声色地给自个找台阶下——“这第一杯酒就应该罚我一杯,之前犯了错”。

然后继续见缝插针地聊合作、试口风。

这种维系人情、以求合作的行事风格,难以得到所有人的承认。

很多时候,与客户搞好关系未必是希望他“顾念私情”,而是为了获取信息。

去探秘对方想买什么,也让对方知道自己卖什么。

我几年前租房时认识了一位中介,他跳过几次槽,业务干的风生水起,只是运气不太好。

先是从房产公司跳到了教育机构,从卖房变成卖课;遇上教培裁员后,又应聘了义乌一家儿童用品外贸公司的销售。

他笑称自己一直在做小孩的生意:

卖房子时,帮客户畅想这房子哪能当孩子书房、安静温馨,老人在场时便说未来能如何改造成孙子房,三代人其乐融融。

卖课时设计问题,试图破解家长的需求是让孩子拔尖冲刺985,还是上个一本就足够,都有不同策略。

前者要表示鼓舞肯定,感慨家长有拼劲、家风昌盛;后者则要表示坦然,说做家长都不容易,咱们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求给他保个过得去的前程。

而做儿童用品的外贸,重点在于强调我们商品性价比最高、而且“最懂你们国家的流行”。

我问他有什么工作心得,回答是“死缠烂打”。

而下一句是,“做好被人骂的准备”。

很多人厌烦销售岗位,形容它像“牛皮膏药”,其实就是因为销售们必须在乎每一单是否能成,会以各种方式促成买卖。

巧言令色、夸大其词、煽情、试探隐私、信息轰炸……都是销售界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些现象。

而被驱赶、被拒绝、被嘲笑,也是销售们容易遇上的对待方式。

我们很难对此下一个结论,去判断销售们孰对孰错。

普通人的确会被一些销售行为打扰,朋友圈刷屏、电话询问、理发Tony推销办卡……但这又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但这些缠绕在销售行当上的争议,势必影响着年轻人入行前的判断。

担心自己被歧视、担心自己被厌烦、担心销售的工作会不断消耗自己的人脉资源……

它们共同组成了门槛,让销售这份职业选择被年轻人们拒之门外。

03

上不封顶,下不兜底

销售工作其实一直有一项核心缺陷——

虽然上不封顶,高端顶尖的销售岗位,业绩好能力强的话财富自由不是梦。

但对更多普通人而言,他们更需要焦虑的是销售工作的“下不兜底”,不知道自己倒霉时会跌到何种境遇。

更妄论提供稳定的未来。

吴欢眼中,自己提供的薪资是足够高的,“正常干能两三万”。

但应聘者眼中,3000元的底薪意味着五险一金缴纳也很少,让他们产生为未来担忧的疑虑,而“正常干能两三万”就像是一个未必能实现的承诺。

且销售工作的全天待命、重人际关系性质,往往导致吴欢眼中的“正常干”,对社交能力不足的应聘者来说已经变成了“拼命干”。

《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倾尽家产购买了医疗设备进行推销,遭遇一系列变故带着儿子流浪街头。

他无视面试官对他行头的鄙夷,万事万物尽全力、不放弃,总是奔跑冲刺于人群当中。

他最后凭着自己咬定不放松的销售精神成功了,成为了股票经理人。

当励志电影看,观众自然热泪盈眶、深受鼓舞。

但如果换成真实体验,大多数人都想竭力避免落入男主的境遇:

带着不知是否能销售出去的仪器,面对着毫无确定性的未来。

但销售本质就是这样一份相对而言、缺乏确定性的工作,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的能力。

“把命运赌在明天和自己身上”,这看起来是一句酷炫励志的话,但多少人有下赌的成本呢?

并非人中龙凤的自己,能力值得信任依赖吗?纯看业绩决定的收入,会不会令自己疲于奔命?

在这样的顾虑下,年轻人希望远离销售工作成了自然发生的事。

更何况,普通人的蝼蚁之力在时代的变动面前实在太不值一提,种种风波正让这代年轻人更不敢轻信自己的力量。

不再幻想靠着销售出人头地、赚大钱实现阶级跃升,只希望寻求一个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港湾,自己不被时代大浪冲走就行。

一个说来有些令人心酸的对比是,尽管毕业找工作的年轻人们并不待见销售工种。

但对很多困顿者而言,销售却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工作。

某求职网站的“失业笔记”里许多人努力谋求着一份销售工作,且不在乎是超市里卖铁锅,还是街边服装店喊促销。

他们当中有中年的失业者、学历缺失的年轻人、生孩子后的宝妈。

因为“失业笔记”中更多人只能谋劳力,而销售算是门槛比较低的偏体面工作。

销售被年轻人“淘汰”,但又不会真正被淘汰。

因为当被生活逼到一定份上时,谁也不再有挑挑拣拣的余力。

只能逐浪漂流,看自己会被卷入海底、还是成功上岸。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

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 END -